学术投稿

老年房颤动态心电图与临床观察的分析比较

李瑛;邹育清;曾瑞盈

关键词: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房颤与临床观察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5月到2011年6月来我院心脏内科就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88例,将他们分成睡眠有关组和非睡眠有关组,检测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长RR1.5-2.0s,逸搏和逸搏心率和人均次数。结果:睡眠无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分别为(32.32±23.39),(78.4±34.3),(32.3±11.2);而睡眠相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分别为(59.3±32.2),(98.2±32.1),(43.3±11.2)。睡眠无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显著性慢于睡眠相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无关组的间期>2s,长RR1.5-2.0s,逸搏和逸搏心率和人均次数均显著性高于睡眠相关组。在睡眠无关组中,有5例出现房室阻滞现象,而在睡眠相关组中则没有出现房室阻滞现象。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期RR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是一种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则为病理性房室阻滞,从而为临床检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122例呼吸困难患者床旁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的临床应用

    目的:明确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在急诊诊断呼吸困难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测定122例急诊呼吸困难患者的NT-proBNP浓度水平,包括心源性呼吸困难60例,肺源性呼吸困难62例,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患者之间的NT-proBNP浓度差异。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P<0.001),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患者之间的NT-proBNP浓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水平有助于急诊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与肺源性呼吸困难,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的患者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

    作者:王燕娟;杨力生;赵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血管风险标志物的检测及进展

    心血管疾病约占美国和欧洲成人死亡率60%。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城乡居民中不断上升已成为首要的死因。面对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问题,及早发现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及时干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麻醉方法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安全有效性对比

    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ASA为Ⅱ~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下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比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腰硬联合醉麻(CSEA)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EA)相比,起效快,效果较好,并发症少,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可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粟玉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0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甲状腺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的2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0例患者当中,进行一侧腺叶切除加上峡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6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以及对侧腺叶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9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以及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有4例;进行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有1例。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全部都进行1年以上随访,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转移,其余19例患者全部存活。在进行手术前后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分化型的甲状腺癌的预后效果达不到预料中的效果,其它类型的,在对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转移度基础还有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国春;诸葛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LVEDd、LVEDs、LVEF和心律失常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叶德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6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试验组服用甘露聚糖肽胶囊+阿昔洛韦片,对照组服用匹多莫德胶囊+阿昔洛韦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临床总有效率达91.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3、IgA、IgG、IgM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后NK、IgA、IgG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C3、IgM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露聚糖肽通过提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军;龙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药品管理法》修订工作启动会暨研讨会

    为加快推进《药品管理法》修订进程,2013年12月2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京召开《药品管理法》修订工作启动会暨研讨会,与会专家就药品管理法修订工作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具体工作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2例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病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通过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2例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病例,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统计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率为26.23%,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占72.4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操作不规范(β=0.956,OR=5.762)、术中失血过多(β=1.253,OR=7.328)、低蛋白血症(β=1.121,OR=6.563)、介入性导管留置(β=1.020,OR=6.052)是结肠癌术后引起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该尽早诊断,合理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尽量减少结肠癌术后引发肺部感染的死亡率,提高患者治愈率。

    作者:张永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以严重胸腹伤为主伴多发伤患者的紧急救治

    目的:探讨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紧急救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病例210例列入研究组,实施多发伤患者综合急救措施;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病例200例列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转动急救方式。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急救措施对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具有较好的紧急救治效果,抢救应注意有序性。

    作者:王东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肾衰患者中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II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肾衰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表达情况以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取ELISA法和酶动力法分别进行测定我院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之间收录的68例肾衰患者(观察组)与同期68名健康的对象(对照组)的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含量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且肾衰病情严重的血清中的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含量明显的高于病情程度轻血清中的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含量情况,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肾衰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得到异常表达,而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其血清中的含量也不断的上升,可以作为肾衰患者病情诊断的重要指标物。

    作者:秦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凝血状态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不同术式后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40例静脉曲张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抽剥方法与高位结扎腔内激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机能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两组患者都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升高,但两组间相比与组内术前术后结果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静脉曲张患者两种术式后机体凝血状态无大变化,手术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王献章;张利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疗效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等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其对此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本组全部患者均为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则随机分为治疗组(ZL)及对照组(DZ),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滴丸,连用半年后,开始通过电话、门诊随访患者的血脂、C反应蛋白、血糖的水平等一般情况,并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心脑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等相关指标,半年后随访结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血脂、C反应蛋白、血糖的水平明显下降,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脑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降低,且以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易损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弱冠脉的炎症反应,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冠心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患者的再住院率,且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吕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研究D-二聚体阴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

    目的:研究D-二聚体阴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自2006年12月~2012年12月以来的86例可疑性肺栓塞患者,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D-二聚体测定法来对这些可以行肺栓塞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了解是否有肺栓塞的症状。结果:在86例的可疑性肺栓塞患者中,有16例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值<0.5ug/ml,70例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值>0.5ug/ml,其中有31例患者通过核素肺通气及肺灌注扫描(V/Q)证实为肺栓塞,阳性率为36.05%。结论:D-二聚体测定应该与临床表现等相结合起来,采用核素肺通气及肺灌注扫描(V/Q)进行检查,能够减少误诊或者漏诊。

    作者:侯冬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前列腺增生治疗中α1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的联合用药观察

    目的:考察α1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联用在前列腺增生中的治疗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在我院呼吸科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前列腺增生80例,随机分为特拉唑嗪对照组和特拉唑嗪+爱普列特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药物16周,考察实验前后IPSS、QOL、MFR、RU、PV,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能一定程度改善前列腺增生症状,但是实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RF和IPSS改善率分别为77%和44%,对照组分别为44%和21%,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α1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对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α1受体阻滞剂。

    作者:唐江;段世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技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球囊型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再狭窄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95.0%,再狭窄率5.0%,并发症发生率5.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87.5%,再狭窄率12.5%,并发症发生率12.5%。另外,两组术后在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上,治疗组均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效果整体更理想(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自膨式支架技术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泽仁;陈锦俭;蒋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烧伤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烧伤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03月~2010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均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组患者静脉注射多抗?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糖及尿钠、钾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烧伤患者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肖文明;刘鸿雁;白倩;李凌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治疗末节断指再植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对末端断指再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2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286例末节断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2例118指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治疗,对照组174例183指采用端侧切口放血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12例患者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治疗后成活114指(96.61%),对照组174例患者采用端侧切口放血法治疗成活147指(80.33%),两种放血法治疗成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51,P<0.01)。结论:临床治疗末端断指患者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成活率明显高于端侧切口放血法,应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邢鸿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观察与探讨。方法: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期间在院治疗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设为观察组;剩余25例患者行顺铂治疗,设为参照组。两组患者给药方式均为胸腔内给药。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评估,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伴有轻微毒副反应。结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治疗后疗效确切且安全,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梅毒血清学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结果的观察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梅毒血清学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的结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TRUST、ELISA相比,TPPA具有明显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A检验方法在梅毒的检验中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杨安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关键点,以期提高早期救治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急诊资料,总结其治关键点。结果:347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后,318例康复出院,急救成功率91.64%,29例死亡,死亡率8.36%。其中重度休克患者死亡率66.67%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休克患者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关键点在于建立高效的急诊抢救流程、合理实施液体复苏、尽早进行对症手术治疗。

    作者:周靖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