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列腺增生治疗中α1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的联合用药观察

唐江;段世元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 特拉唑嗪, 爱普列特
摘要:目的:考察α1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联用在前列腺增生中的治疗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在我院呼吸科2010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前列腺增生80例,随机分为特拉唑嗪对照组和特拉唑嗪+爱普列特实验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应药物16周,考察实验前后IPSS、QOL、MFR、RU、PV,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能一定程度改善前列腺增生症状,但是实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MRF和IPSS改善率分别为77%和44%,对照组分别为44%和21%,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α1受体阻滞剂和5α还原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对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α1受体阻滞剂。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曲普瑞林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曲普瑞林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曲普瑞林3.75 mg/次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2.5mg/次,每日一次,连续3个月为1疗程;于用药前后B超测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测定患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和血红蛋白的水平,观察服药的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升高, FSH、LH均下降(P<0.01),子宫及肌瘤体积均显著缩小(P<0.01),其中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米非司酮能有效缩小子宫肌瘤体积,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较轻,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作者:赵宏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4例在口腔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的患者,根据移植部位不同分为前臂组和胸大肌组,每组各42例。前臂组和胸大肌组分别采用前臂桡侧皮瓣、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及外形恢复情况。结果:前臂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与胸大肌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皆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外形恢复问题(P>0.05),但均未对正常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结论: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采用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效果较好,适用于不同的缺损类型,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陶敬桥;张海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T2FLAIR在脑环形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DWI结合T2-FLAIR对脑环形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0名脑环形病变患者在常规MR平扫基础上添加轴位DWI扫描,分析不同性质患性病变(胶质瘤、化脓性脑脓肿、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影像表现,并测量相应病变ADC值及DWI信号强度,以基底节层面的DWI信号强度作为噪声,计算以上5种病变部位DWI图像的信噪比。结果:化脓性脑脓肿病变中心区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胶质瘤、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病变中心区DWI呈稍低信号,ADC值较高;不同性质环形病变T2-FLAIR序列中心区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化脓性脑脓肿与胶质瘤、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病变中心区DWI信号表现及ADC值,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T2FLAIR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FLAIR、DWI技术结合ADC值观察,可以反映不同现在脑环形病变的病理生理特点,在脑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先红;刘范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左旋多巴用药,研究组联合应用普拉克索和左旋多巴,且左旋多巴较对照组减量,观察两组治疗后帕金森病量表(UP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4型UPD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患者帕金森病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抑郁情绪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适合于推广应用。

    作者:王月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检测miR-15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55表达检测作为诊疗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的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8年1月~2012年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并以5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并对比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miR-155表达水平为(3.87±0.69)倍(P<0.01);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4.87±0.39)倍;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7.27±0.77)倍,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miR-155表达水平相对低的患者的死亡率为8%。而表达水平相对高的患者的死亡率为25.93%(P<0.01)。结论:miR-155参与了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陈玉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84例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感染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同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计生存率。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年龄、患病时间、吸烟、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接受规则抗结核治疗、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肝损害、合并真菌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呼吸衰竭II型(OR=3.066,95%CI 1.021-7.298))、APACHEII>25分(OR=1.984,95%CI 1.021-5.201)、合并真菌感染(OR=1.658,95%CI 1.187-3.964)、肝损害(OR=1.587,95%CI 1.085-3.412)、合并基础疾病(1.623,95%CI 1.045-4.36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影响结核感染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合并真菌感染、肝损害,这些因素可增加患者病死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床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床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并探讨。方法:抽取我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11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行PTGBD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CA19-9的变化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据此评定者两种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CA19-9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出现并发症5例,占8.8%,死亡1例,占1.8%,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3例,占22.8%,死亡3例,占5.4%,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GBD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中能显著改善患者体征、降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永强;杨丽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观察与探讨。方法: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期间在院治疗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设为观察组;剩余25例患者行顺铂治疗,设为参照组。两组患者给药方式均为胸腔内给药。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评估,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伴有轻微毒副反应。结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治疗后疗效确切且安全,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胃肠道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本文通过一年来对58例胃肠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徐兵河教授:他莫昔芬辅助治疗早期乳腺癌10年能否成为新标准?

    近,《柳叶刀》杂志发表了ATLAS试验结果,该试验比较了TAM辅助治疗10年与5年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疗效。共有12894例完成了5年TAM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配到10年TAM治疗组以及终止治疗组(开放对照)。结果显示,在E R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持续TA M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乳腺癌复发、乳腺癌死亡和总死亡风险,特别是10年以后,这种差别更加明显。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水平与脑梗塞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的关系,为临床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性指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6例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为116例,设为研究组;非脑梗死患者9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斑块性质、部位及个数及血管内径,另外再行血脂检查,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1)研究组在CCA、BIF、ICA的斑块均多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斑块发生率为88.8%(103/116),以软斑和溃疡斑为主;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15.6%(14/90),以硬斑为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分别(5.19±0.14)、(5.14±0.11)mm,对照组分别为(7.38±0.07)、(7.45±0.57)mm,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TG、HDL-C、LDL-C分别为(2.03±0.18)、(1.11±0.21)、(4.08±0.85)mmol/L,对照组分别为(1.36±0.16)、(1.33±0.32)、(2.87±0.95)mmol/L,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水平测定,可作为脑梗塞的临床预测项目,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姚柳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乙肝疫苗有关问题媒体通气会的信息提示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教授贾继东说:在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他国家对乙肝疫苗的接种除了过敏以外并基本没有禁忌症,但是我们国家从安全角度考虑做了一些规定,一般来说有急性疾病或者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者发热这个时候。并不是接种一定会加速这些疾病,只是希望避免这些复杂的问题。另外,有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有癫痫和变性疾病,咱们国家都作为禁忌症,除了这些都可以接种。婴幼儿或者儿童,家长在接种的时候应该比较仔细的、客观的向医生解释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可以暂时缓一缓再接种。对于早产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是可以接种,我国出于安全考虑建议婴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再接种。但是如果母亲是乙肝阳性应该个案对待,评估后是母亲对他传播的风险大,还是注射疫苗的风险大,应该是个案分析。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Orthofix外固定器治疗儿童骨干续连症四肢畸形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骨干续连症所致四肢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及股骨短缩畸形患儿,采用尺骨截骨Orthofix技术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股骨短缩患者采用股骨截骨延长,术后均通过随访,评价患肢功能和外观改善情况。结果:10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腕关节尺偏纠正,2例股骨软骨瘤短缩患肢不等长外观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平均增加10°~16°,旋后活动度平均增加11°~14°。8例桡骨头脱位复位满意,1例桡骨头脱位未复位。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四肢畸形的技术简便可靠,并发症少,在治疗上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作者:沈阳;颜景斌;黄英;陈柏松;蔡勤;吕志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以销定采实现药品零库存的管理目标

    目的:利用药库工作流程再造,提高效率,优化医院药品库存管理。方法:分析旧流程的问题,设计以销定采的采购供应模式和新流程,进行实施和评估。结果:实施以销定采和新流程后,工作程序简化、效率提高,药品库存大幅下降。结论:以销定采模式能实现药品零库存的管理目标。

    作者:肖怀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肺损伤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干预改善肺呼吸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82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这82名急性肺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每组各41名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组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通气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对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在肺保护性通气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20万U每100ml盐水静滴,每日2次,每6天为一个疗程。对反映两组患者肺呼吸功能的动脉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改变进行观察,并对住院期间ICU患者的死亡人数进行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PaO2以及氧合指数明显高于肺保护性通气组(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20±9)天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34±11)天明显缩短(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死亡率(24.39%)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51.22%)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谭远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20例术后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术后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体重减轻组、稳定组和增加组。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无病生存期(DFS)预后的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体重变化与年龄、病理临床分期、辅助放疗、吸烟史及身体质量指数有关,与相关疾病是否内分泌无关。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体重增加将使患者生存期缩短。

    作者:王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肾衰患者中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II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肾衰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表达情况以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取ELISA法和酶动力法分别进行测定我院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之间收录的68例肾衰患者(观察组)与同期68名健康的对象(对照组)的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含量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且肾衰病情严重的血清中的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含量明显的高于病情程度轻血清中的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的含量情况,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肾衰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Ⅰ与肌酸激酶同工酶Ⅱ得到异常表达,而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其血清中的含量也不断的上升,可以作为肾衰患者病情诊断的重要指标物。

    作者:秦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74例KD患儿随机分为2组,小剂量组(n=36例)患儿给予1g/kg IVIG静脉注射,大剂量组(n=38例)患儿给予2g/kg IVIG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总热程、住院治疗时间、退热时间、黏膜组织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及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等各临床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儿CAL发生率(27.8% vs 28.9%)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1g/kg IVI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与2g/kg IVIG疗效和CAL发生率相似,临床宜选择1g/kg IVIG作为首选治疗剂量。

    作者:张军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脂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结果:两组心绞痛治疗效果评价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有效率达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有效率70%,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治疗有效率75%,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单硝酸异册梨脂静脉滴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药物利用率更高。

    作者:李毓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技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球囊型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再狭窄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95.0%,再狭窄率5.0%,并发症发生率5.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87.5%,再狭窄率12.5%,并发症发生率12.5%。另外,两组术后在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上,治疗组均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效果整体更理想(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自膨式支架技术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泽仁;陈锦俭;蒋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