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陈玉芬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miR-155, 表达水平, 分子标志
摘要:目的:检测miR-15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55表达检测作为诊疗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的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8年1月~2012年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并以5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并对比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miR-155表达水平为(3.87±0.69)倍(P<0.01);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4.87±0.39)倍;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7.27±0.77)倍,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miR-155表达水平相对低的患者的死亡率为8%。而表达水平相对高的患者的死亡率为25.93%(P<0.01)。结论:miR-155参与了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价值。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腰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腰池持续引流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腰池持续引流作为治疗组,另外20例行间断腰穿放液治疗作为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所获数据经X2,t检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脑脊液中红细胞消失时间分别为(4±1.5)天和(8±2.1)天(P<0.001),两组CSF中总蛋白(TP)<0.8g/L时间分别为伤后(6±2.7)d和(11±1.8)d(P<0.001),引流3天后颅内压增高发生率分别为l2.45%和38.63%(P<0.01)。治疗组头痛、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短,脑积水及脑梗塞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腰池持续引流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使之尽早廓清,疗效确切。

    作者:何麟;蔡洪;刘谊;陈忠;陈泰山;胡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母婴相关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于分娩镇痛对母婴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产妇240例,根据是否愿意使用分娩镇痛药物,分为实验组(n=120)和对照组(n=120)。实验组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行硬膜外镇痛分娩,而对照组未使用镇痛药物,按产科正常分娩常规程序进行处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的转剖宫产率分别为4.2%和1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 min Apgar和5 min Apgar分值、总窒息发生率分别为5.0%和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还可明显降低产妇的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唐国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人血白蛋白治疗脑出血脑水肿85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脑出血脑水肿的1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5例。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低;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不能使用常规脱水剂或者使用常规脱水剂后症状不能减轻的患者。

    作者:劳全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后首次排尿的影响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后首次排尿的影响,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意愿分组。A组未采取镇痛措施分娩,B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比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VAS评分、剖宫产率和尿潴留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产妇相比较,B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较长,VAS评分较低,剖宫产率较低,尿潴留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痛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降低剖宫产率,但可延长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增加尿潴留的发生风险,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杨先平;叶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5ug舒芬太尼,后以舒芬太尼3ug/kg、托烷司琼8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B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5 ml),术后以舒芬太尼2ug/kg、托烷司琼8mg、氟比洛芬酯100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C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5 ml),术后以舒芬太尼1ug/kg、托烷司琼8mg、氟比洛芬酯100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所有患者的镇痛泵均为4 ml/h,持续输注。术后随访病人,记录术后(4、8、12、24、48)h的疼痛、镇静评分。随访时同时记录:①生命体征;②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A组和B组在镇痛效果上无显著差异,B组和C组比较在术后4小时和8小时VAS评分B组优于C组;A组镇静在术后4、8h评分达3分以上者明显多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情况:三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严重呼吸循环抑制、皮肤瘙痒及异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C组(P均<0.01)。结论:氟比洛芬酯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术后镇痛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张益国;姜蕴晖;魏海滨;李晓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导乐全程陪伴分娩对45例产妇顺产产程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实施导乐全程陪伴分娩对产妇顺产产程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顺产分娩的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按传统模式指导分娩,观察组实施导乐全程陪伴分娩。比较两组焦虑、疼痛评分、产程情况、剖宫产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转剖宫产,对照组有6例转剖宫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全程陪伴分娩有助于减轻产妇焦虑的情绪,能减轻产妇的分娩疼痛,有助于缩短产妇的产程,有助于减少剖宫产率,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余昌娥;吕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本院采用开腹剔除术进行治疗的3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并以同期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d明显高于其他时间,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更为积极,患者术后微循环状态相对更佳。

    作者:龙茵;龙伟;李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6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试验组服用甘露聚糖肽胶囊+阿昔洛韦片,对照组服用匹多莫德胶囊+阿昔洛韦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临床总有效率达91.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3、IgA、IgG、IgM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后NK、IgA、IgG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C3、IgM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露聚糖肽通过提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军;龙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在保胆取石中的临床比较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对在保胆取石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24例普外科收治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n=68)接受小切口纤维胆管镜下取石法治疗,对照组(n=56)接受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法治疗。结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镇痛率及肠道排气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中转开腹率(2.9% vs 16.0%)、结石残留率(1.5% vs 14.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49,、7.493,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此外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急性胰腺炎、胆管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5.9%、4.4%vs16.1%、12.5%),胆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0.6%vs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776、4.169、7.681,P<0.05)。结论:两种微创的手术方法具有其各自的优势,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降低手术对于患者的创伤,尽可能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德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外科诊治预防体会。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25例胃排空障碍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胃肠外营养,应用胃肠动力药,心理治疗。结果:术前幽门梗阻16例,毕罗Ⅱ式手术12例,手术时间(4.22±0.98)h,白蛋白水平(30.56±2.12) g/L ,25例患者治愈,平均(18.22±5.02)天,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判断;保守治疗为主;同时做好幽门梗阻患者胃肠道准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尽量采取毕I式胃肠吻合,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纠正低蛋白血症可避免或减少胃瘫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施春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60例卵巢癌患者临床予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分析

    目的:卵巢癌晚期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临床观察。方法: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30例,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30例。结果: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的低分化的细胞、手术分期IV期、以及预后不良病理类型以及预后不良病理类型明显均低于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P<0.05。同时,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的手术满意度略高于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再次细胞减灭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了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有利于术后治疗。

    作者:李立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Orthofix外固定器治疗儿童骨干续连症四肢畸形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骨干续连症所致四肢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及股骨短缩畸形患儿,采用尺骨截骨Orthofix技术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股骨短缩患者采用股骨截骨延长,术后均通过随访,评价患肢功能和外观改善情况。结果:10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腕关节尺偏纠正,2例股骨软骨瘤短缩患肢不等长外观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平均增加10°~16°,旋后活动度平均增加11°~14°。8例桡骨头脱位复位满意,1例桡骨头脱位未复位。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四肢畸形的技术简便可靠,并发症少,在治疗上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作者:沈阳;颜景斌;黄英;陈柏松;蔡勤;吕志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老年房颤动态心电图与临床观察的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房颤与临床观察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5月到2011年6月来我院心脏内科就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88例,将他们分成睡眠有关组和非睡眠有关组,检测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长RR1.5-2.0s,逸搏和逸搏心率和人均次数。结果:睡眠无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分别为(32.32±23.39),(78.4±34.3),(32.3±11.2);而睡眠相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分别为(59.3±32.2),(98.2±32.1),(43.3±11.2)。睡眠无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显著性慢于睡眠相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无关组的间期>2s,长RR1.5-2.0s,逸搏和逸搏心率和人均次数均显著性高于睡眠相关组。在睡眠无关组中,有5例出现房室阻滞现象,而在睡眠相关组中则没有出现房室阻滞现象。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期RR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是一种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则为病理性房室阻滞,从而为临床检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李瑛;邹育清;曾瑞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0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甲状腺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的2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0例患者当中,进行一侧腺叶切除加上峡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6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以及对侧腺叶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9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以及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有4例;进行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有1例。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全部都进行1年以上随访,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转移,其余19例患者全部存活。在进行手术前后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分化型的甲状腺癌的预后效果达不到预料中的效果,其它类型的,在对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转移度基础还有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国春;诸葛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烧伤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烧伤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03月~2010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均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组患者静脉注射多抗?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糖及尿钠、钾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烧伤患者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肖文明;刘鸿雁;白倩;李凌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静脉麻醉胃镜与普通胃镜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异物的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胃镜及普通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以期能为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35例上消化道异物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其中单号共18例为观察组,双号共17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胃镜取出异物,观察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3)mg/kg、芬太尼(0.5~1)mg/kg进行静脉复合麻醉下胃镜取出异物,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及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异物取出所需时间、取出成功率、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HR、MAP、SPO2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中HR、MAP有所升高,观察组有所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恢复正常(P>0.05),SPO2治疗全程均变化不大;对照组异物取出时间为(13.28±7.89)min,观察组为(7.75±4.92)min,对照组取出成功率76.47%、不良反应发生率52.94%,观察组取出成功率为为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两组异物取出时间、取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麻醉胃镜治疗依从性更好,取出成功率明显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患儿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疗效更优。

    作者:张文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84例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感染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同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计生存率。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年龄、患病时间、吸烟、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接受规则抗结核治疗、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肝损害、合并真菌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呼吸衰竭II型(OR=3.066,95%CI 1.021-7.298))、APACHEII>25分(OR=1.984,95%CI 1.021-5.201)、合并真菌感染(OR=1.658,95%CI 1.187-3.964)、肝损害(OR=1.587,95%CI 1.085-3.412)、合并基础疾病(1.623,95%CI 1.045-4.36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影响结核感染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合并真菌感染、肝损害,这些因素可增加患者病死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38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1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P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从OI和a/APO2情况看,两组治疗前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1h、12h、24h对照组在OI 上较观察组下降的不明显,而在a/APO2指标上对照组却较观察组升高的不明显,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从临床总效果看,对照组存活例数为11例,所占比率为57.89%,放弃治疗例数为4例,所占比率为21.05%,死亡例数为4例,所占比率为21.05%,;观察组存活例数为15例,所占比率为78.95%,放弃治疗例数为3例,所占比率为15.8%,死亡例数为1例,所占比率为5.26%,两组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另外两组在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病程变化上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S能改善MAS的肺氧合功能,可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用氧时间和病程。

    作者:卢安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舒利迭联合噻托溴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噻托溴胺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7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舒利迭2次/d,观察组额外给予噻托溴胺1次/d,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FEV1(L)、FEV1(%)、FEV1/FVC(%)。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利迭与噻托溴胺联合使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肺功能,不良反应较小,效果优于单用舒利迭。

    作者:邢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58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止咳化痰、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n=30例)采用传统方式吸氧,观察组(n=28例)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PaO2、SpO2和心率变化情况,以及比较在舒适度、气道高反应性及咳痰困难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PaO2、SpO2和心率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氧疗舒适度、气道高反应性及咳痰困难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COPD可显著提高氧疗效果和舒适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作者:刘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