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远光
目的:探讨全视网膜光凝和次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次全视网膜光凝术,对照组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视网膜渗出、水肿及眼底出血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显效29只眼,占25.0%,有效60只眼,占51.72%,无效27只眼,占23.28%,总有效率为76.72%,对照组显效32只眼,占26.23%,有效62只眼,占50.82%,无效28只眼,占22.95%,总有效率为77.05%,经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视网膜光凝术与次全光凝手术均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疗效相当。
作者:刘晓娟;郭斌;张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和肌瘤体积、性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治疗后两组的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有明显减小(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性激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能有效缩小肌瘤体积,降低性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丽;尹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乳腺癌:乳腺癌是美国女性第二大癌症相关死亡因素。2013年研究者发现了降低雌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新策略:延长他莫昔芬治疗至10年。另有一项研究表明,早期乳腺癌使用低剂量每周给药的紫杉醇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相似且副作用更少。FDA批准罗氏旗下新药Kadcyla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肺癌:肺癌是一系列亚型的总称,不同的亚型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这种疾病是美国人首要的癌症死亡因素。每年有22万成人确诊罹患肺癌,其中只有16%能存活5年。尽管烟草是绝大多数肺癌的诱因。不过2013年确诊的患者中,逾八成在确诊时并不吸烟或已经戒烟。关键驱动基因的发现使得肺癌治疗焦点转移到靶向治疗的方向。在今年,研究者发现突变基因的筛查有助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终生存。此外,一项早期研究结果发现,dabrafenib对BRAF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治疗活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在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过程中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或雷米普利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探寻更好的治疗高血压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45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总有效率高于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的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患者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作者:蔡东向;王明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间于我院手术诊治的IFF高龄患者106例,根据其手术治疗内植材料分为PFNA组(42例)和DHS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PFN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72%)、Harris评分(88.09±10.18)与DHS组患者(95.24%)、(89.41±12.07)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PFNA组患者切口长度(4.51±2.11)cm、手术时间(71.34±3.57) min、出血量(118.14±10.34)ml、卧床时间(13.04±4.67)d、骨折愈合时间(209.14;±63.75)d、并发症发生率(4.92%)均明显优于DHS组患者相应指标(9.67±3.04)cm、(98.47±5.17)min、(241.57±16.47)ml、(20.47±5.09)d、(268.47±72.04)d、(19.05%),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IFF治疗中, PFNA与DHS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PFNA在手术指标、术后患者恢复、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刘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在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嘧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于我院行妇科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按期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组患者术后行舒芬太尼+右美托嘧啶PCIA,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d舒芬太尼用量(80.56±17.24)ml、PCA键按压次数(18.23±3.75)次、并发症发生率(1.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2.45±19.74)ml、(25.28±3.85)次、(9.84%),而其满意度(91.80%)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以上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嘧啶在保证妇科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更佳的情况下,能够减少麻醉药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潇;赵斌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6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试验组服用甘露聚糖肽胶囊+阿昔洛韦片,对照组服用匹多莫德胶囊+阿昔洛韦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临床总有效率达91.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3、IgA、IgG、IgM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后NK、IgA、IgG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C3、IgM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露聚糖肽通过提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军;龙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在老年全髋置换术单侧腰硬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我院单侧腰硬阻滞下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吗啡术后镇痛,观察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喷他佐辛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4h、8h、12h、24h、48h VAS评分及Remesay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6.67%)、PCA满意度(95.8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11.67%)、(85.83%),以上组间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喷他佐辛应用于单侧腰硬阻滞老年全髋置换术时,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镇痛药物用量少,值得推广。
作者:赵艳平;叶福才;邓应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脑出血脑水肿的1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5例。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低;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不能使用常规脱水剂或者使用常规脱水剂后症状不能减轻的患者。
作者:劳全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74例KD患儿随机分为2组,小剂量组(n=36例)患儿给予1g/kg IVIG静脉注射,大剂量组(n=38例)患儿给予2g/kg IVIG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总热程、住院治疗时间、退热时间、黏膜组织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及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等各临床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儿CAL发生率(27.8% vs 28.9%)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1g/kg IVI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与2g/kg IVIG疗效和CAL发生率相似,临床宜选择1g/kg IVIG作为首选治疗剂量。
作者:张军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本院采用开腹剔除术进行治疗的3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并以同期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d明显高于其他时间,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更为积极,患者术后微循环状态相对更佳。
作者:龙茵;龙伟;李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miR-15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55表达检测作为诊疗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的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8年1月~2012年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并以5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并对比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miR-155表达水平为(3.87±0.69)倍(P<0.01);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4.87±0.39)倍;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7.27±0.77)倍,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miR-155表达水平相对低的患者的死亡率为8%。而表达水平相对高的患者的死亡率为25.93%(P<0.01)。结论:miR-155参与了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陈玉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肺癌根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98例,按其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实验组患者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淋巴结清扫数(15.23±4.28)同对照组(16.98±3.45)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引流时间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41582±415)元却明显少于实验组(63357±327)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35%,复发率4.3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1.15%,复发率11.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患者创伤小、疼痛症状轻、术后病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廉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分析甲状腺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的2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0例患者当中,进行一侧腺叶切除加上峡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6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以及对侧腺叶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9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以及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有4例;进行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有1例。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全部都进行1年以上随访,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转移,其余19例患者全部存活。在进行手术前后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分化型的甲状腺癌的预后效果达不到预料中的效果,其它类型的,在对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转移度基础还有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国春;诸葛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后首次排尿的影响,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意愿分组。A组未采取镇痛措施分娩,B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比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VAS评分、剖宫产率和尿潴留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产妇相比较,B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较长,VAS评分较低,剖宫产率较低,尿潴留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痛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降低剖宫产率,但可延长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增加尿潴留的发生风险,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杨先平;叶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13年12月14日-15日,第七届中国肺癌微创治疗论坛暨第四届亚太地区胸腔镜肺叶切除大汇演将在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隆重举行。每年在广州举办的肺癌微创论坛会议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胸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分享胸外科新技术、交流胸外科治疗心得的平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床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并探讨。方法:抽取我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11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行PTGBD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CA19-9的变化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据此评定者两种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CA19-9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出现并发症5例,占8.8%,死亡1例,占1.8%,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3例,占22.8%,死亡3例,占5.4%,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GBD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中能显著改善患者体征、降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永强;杨丽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骨干续连症所致四肢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及股骨短缩畸形患儿,采用尺骨截骨Orthofix技术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股骨短缩患者采用股骨截骨延长,术后均通过随访,评价患肢功能和外观改善情况。结果:10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腕关节尺偏纠正,2例股骨软骨瘤短缩患肢不等长外观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平均增加10°~16°,旋后活动度平均增加11°~14°。8例桡骨头脱位复位满意,1例桡骨头脱位未复位。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四肢畸形的技术简便可靠,并发症少,在治疗上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作者:沈阳;颜景斌;黄英;陈柏松;蔡勤;吕志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观察与探讨。方法: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期间在院治疗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设为观察组;剩余25例患者行顺铂治疗,设为参照组。两组患者给药方式均为胸腔内给药。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评估,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伴有轻微毒副反应。结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治疗后疗效确切且安全,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脊柱骨折分类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焦点,不仅便于同行间的交流,更能促进佳治疗方案的制定。目前,国际上已经提出了很多分类系统,但还没有一种被普遍采用。已经提出的分类系统将不同的损伤特点作为分类的依据,比如损伤机制,骨折形态学特性,骨折稳定性的解剖学要素以及神经功能状况。McAfee等人对脊柱骨折分型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增加了临床医生对骨折形态学特性与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为后来大量骨折稳定性研究和治疗方案的分类方法提供依据。在众多依据形态学特性进行分类的系统中,Magerl等提出的综合分类方法较为详细。Magerl分类法包含了对骨折解剖结构的综合描述,意在使用分层等级体系中的连续分级来表示骨折严重程度的增加,不稳定性的加重以及由此导致的神经损伤风险的增加。Magerl分类法过于复杂,并且其分类时未将神经损伤及其它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定的因素纳入考量而受到临床医生批评。此外,Magerl分类法并未经过临床验证,后期也没进行修改来提高其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