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第七届中国肺癌微创治疗论坛

关键词:中国, 肺癌, 胸外科治疗, 亚太地区, 广州, 医科大学, 微创治疗, 外科医生, 附属医院, 肺叶切除, 医学院, 胸腔镜, 新技术, 平台, 交流, 会议
摘要:2013年12月14日-15日,第七届中国肺癌微创治疗论坛暨第四届亚太地区胸腔镜肺叶切除大汇演将在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隆重举行。每年在广州举办的肺癌微创论坛会议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胸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分享胸外科新技术、交流胸外科治疗心得的平台。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的AMI患者132例,测定GRACE危险评分,行冠脉造影检查,计算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以GRACE危险评分差异分组,分析不同组别中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以及与GRACE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结果:GRACE危险评分越高,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狭窄程度越重,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严重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GRACE危险评分能够用来评价AMI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尹燕平;苗立夫;张之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胃肠道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本文通过一年来对58例胃肠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LVEDd、LVEDs、LVEF和心律失常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叶德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冠心病介入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抗凝,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观察两组穿刺血肿发生情况及手术后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股动脉穿刺局部的平均压迫止血时间及穿刺局部血肿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19%,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普通肝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朱超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T2FLAIR在脑环形病变诊断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DWI结合T2-FLAIR对脑环形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0名脑环形病变患者在常规MR平扫基础上添加轴位DWI扫描,分析不同性质患性病变(胶质瘤、化脓性脑脓肿、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影像表现,并测量相应病变ADC值及DWI信号强度,以基底节层面的DWI信号强度作为噪声,计算以上5种病变部位DWI图像的信噪比。结果:化脓性脑脓肿病变中心区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胶质瘤、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病变中心区DWI呈稍低信号,ADC值较高;不同性质环形病变T2-FLAIR序列中心区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化脓性脑脓肿与胶质瘤、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病变中心区DWI信号表现及ADC值,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T2FLAIR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FLAIR、DWI技术结合ADC值观察,可以反映不同现在脑环形病变的病理生理特点,在脑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先红;刘范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合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43例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合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分组,43例自愿选择中西医结合合并手法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余4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牵引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后,根据《中医证治疗效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治愈20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93.02%;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针对病因内外结合治疗的完美体现,在中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同时,西药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及脱水等,结合手法治疗可使腰部肌肉和周围软组织得以充分放松,促进血液循环,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方法治疗。

    作者:叶家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LISS钢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LISS钢板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158例,按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和治疗组(7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普通解剖钢板固定,给予治疗组患者LISS钢板微创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活动自由度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6%明显低于对照组16.46%,而其膝关节活动自由度(129.71±16.92)、优良率94.94%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101.47±14.28)、84.81%,以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LISS钢板微创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并发症少、预后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值得推广。

    作者:邹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漂浮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报道我院48例采用漂浮体位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治疗情况。方法:4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接受漂浮体位下前路髂腹股沟联合后路KL入路塑形肽板手术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和固定顺序:前柱-后柱,外周髂骨翼-中心髋臼壁,大骨块-小骨块。结果:解剖复位35例(72.92%),满意复位13例(27.08%),无不满意复位(0%)。髋关节功能D'Aubigne评定优良率89.58%。并发症发生率8.33%。结论:对复杂髋臼骨折好采用漂浮体位下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尽可能全面暴露术野,提高复位固定的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曹建伟;何明武;张琼;廖有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城乡结合部四季青社区糖尿病患者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疗效初评

    目的:评价城乡结合部糖尿病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方法: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了基线资料的收集,包括HbA1c、FPG、血脂四项、尿微量白蛋白、肝肾功能测定和眼底照相。随访中血糖控制不好者转诊至上级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治疗。145例患者完成了1.5年的随访。结果:转诊且遵医嘱者HbA1c的改善明显好于未遵医嘱时,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季青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慢病管理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社区糖尿病初级保健管理水平。

    作者:丁燕;陈玉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梅毒血清学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结果的观察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梅毒血清学检验中不同方法检定的结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50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TRUST、ELISA相比,TPPA具有明显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A检验方法在梅毒的检验中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作者:杨安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帕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剖宫产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128例行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对照组单独使用罗帕卡因。对比两组产妇在术后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疼痛、新生Apgar评分,并分析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结果:产妇麻醉30min后血压和心率控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妇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4±1.7)分,对照组为(7.8±1.4)分,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7±0.6分,优于对照组(7.7±0.7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联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可以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作用时间,更好的控制产妇的心率和血压,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洪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本院采用开腹剔除术进行治疗的3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并以同期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d明显高于其他时间,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更为积极,患者术后微循环状态相对更佳。

    作者:龙茵;龙伟;李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84例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感染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同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计生存率。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年龄、患病时间、吸烟、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接受规则抗结核治疗、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肝损害、合并真菌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呼吸衰竭II型(OR=3.066,95%CI 1.021-7.298))、APACHEII>25分(OR=1.984,95%CI 1.021-5.201)、合并真菌感染(OR=1.658,95%CI 1.187-3.964)、肝损害(OR=1.587,95%CI 1.085-3.412)、合并基础疾病(1.623,95%CI 1.045-4.36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影响结核感染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合并真菌感染、肝损害,这些因素可增加患者病死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每天12.5mg的剂量服用米非司酮片,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每天6.25mg的剂量服用米非司酮片,连续服用90天。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清雌二醇、黄体酮以及促黄体激素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痊愈率为83.33%(50/60),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38/60)。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乏力、恶心、眩晕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乏力、恶心、眩晕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雌二醇、黄体酮以及促黄体激素水平均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雌二醇、黄体酮以及促黄体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著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厚度的对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每天12.5mg的米非司酮口服的方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陈禄英;侯雪梅;李波波;林建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诊122例呼吸困难患者床旁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的临床应用

    目的:明确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在急诊诊断呼吸困难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测定122例急诊呼吸困难患者的NT-proBNP浓度水平,包括心源性呼吸困难60例,肺源性呼吸困难62例,比较两者之间差异,并比较心功能不全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患者之间的NT-proBNP浓度差异。结果:心源性呼吸困难组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肺源性呼吸困难组(P<0.001),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患者之间的NT-proBNP浓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快速检测NT-proBNP浓度水平有助于急诊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与肺源性呼吸困难,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I-IV级的患者NT-proBNP浓度明显升高。

    作者:王燕娟;杨力生;赵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84例早期脑梗死的CT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CT检查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病发后立即进行两次CT扫描检查。将第一次于患者病发(1~6)小时进行,设为对照组;第二次在首次检查24小时后进行复查,设为观察组。对比两次CT扫描结果。结果:通过进行两次CT检查后,发现所有患者CT影像均存在异常状态表现,二次检查符合率明显高于一次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方法能及早、准确的发现早期脑梗死患者病情,对患者治疗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必要时在首次检查24小时后再进行CT复查,可以确保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作者:程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由基清除剂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治疗训练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并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治疗,并在医师指导自主训练,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康复训练(1、3、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步行能力,采用MBI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结果:治疗1周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训练前MBI、FMA、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研究组MBI、FMA、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情况,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早期系统康复应引起临床及患者重视。

    作者:周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以严重胸腹伤为主伴多发伤患者的紧急救治

    目的:探讨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紧急救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病例210例列入研究组,实施多发伤患者综合急救措施;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病例200例列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转动急救方式。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急救措施对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具有较好的紧急救治效果,抢救应注意有序性。

    作者:王东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三大癌症很有可能会“传染”

    癌症也会传染?新的《柳叶刀肿瘤学》刊文称,每年1270万新癌症患者约六分之一是因感染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造成。其中,宫颈癌、胃癌、肝癌列入三大会传染的癌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郝纯毅表示,癌症本身并不会传染,癌变前的致癌高危因子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室主任乔友林教授也解释说:“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祸根,已被证实是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此外,幽门螺杆菌和肝炎病毒也分别是引起胃癌和肝癌的重要病因。”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左旋多巴用药,研究组联合应用普拉克索和左旋多巴,且左旋多巴较对照组减量,观察两组治疗后帕金森病量表(UP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4型UPD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患者帕金森病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抑郁情绪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适合于推广应用。

    作者:王月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