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瑾
目的:探讨胸腔镜在肺癌根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98例,按其手术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实验组(46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实验组患者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淋巴结清扫数(15.23±4.28)同对照组(16.98±3.45)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长度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引流时间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41582±415)元却明显少于实验组(63357±327)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35%,复发率4.3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1.15%,复发率11.5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患者创伤小、疼痛症状轻、术后病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廉彧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管纤维镜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术对在保胆取石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24例普外科收治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n=68)接受小切口纤维胆管镜下取石法治疗,对照组(n=56)接受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取石法治疗。结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镇痛率及肠道排气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中转开腹率(2.9% vs 16.0%)、结石残留率(1.5% vs 14.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49,、7.493,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此外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急性胰腺炎、胆管感染发生率少于对照组(5.9%、4.4%vs16.1%、12.5%),胆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0.6%vs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776、4.169、7.681,P<0.05)。结论:两种微创的手术方法具有其各自的优势,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降低手术对于患者的创伤,尽可能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德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研究CT检查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病发后立即进行两次CT扫描检查。将第一次于患者病发(1~6)小时进行,设为对照组;第二次在首次检查24小时后进行复查,设为观察组。对比两次CT扫描结果。结果:通过进行两次CT检查后,发现所有患者CT影像均存在异常状态表现,二次检查符合率明显高于一次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方法能及早、准确的发现早期脑梗死患者病情,对患者治疗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必要时在首次检查24小时后再进行CT复查,可以确保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作者:程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并评价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长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120例50岁以上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做常规性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住院期间配合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并进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性发作和治疗进展做出比较(包括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TNFα、cTnI浓度比较)。结果:60例对照组中,患者获得显效为15例,有效32例,无效12例,并有1例发生恶化,临床有效率78.3%;60例治疗组中,手术圆满成功56例,总共植入支架73枚,手术后没有参与狭窄的情况。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手术后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减缓,完全恢复为41例,显效3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达到96.7%。同时,治疗组患者手术前后CRP、TNFα、cTnI浓度发生显著变化,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方式中,具有显著的成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进入活跃期后进行持续胎心监护的临床意义,以通过持续胎心监护对因宫缩乏力导致活跃期停滞或延迟的产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进行指导。方法:选取因宫缩乏力导致活跃期停滞或者延期的产妇114例,使用胎心宫缩监护仪进行持续监护并统计产妇的分娩方式和分娩情况。结果:无减速和早期减速患者均采取自然分娩,97.56%的轻度变异减速者采取自然分娩,而86.96%的中度变异减速患者采取自然分娩,其余患者采取剖宫产或者是助产;而重度变异减速者无采取自然分娩者,大多数采取剖宫产,另有20%者采取助产,不同监测结果采取的分娩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减速和早期减速产妇脐带绕颈、羊水污染以及新生儿评分<7者明显少于其他产妇(P<0.05);轻度变异减速以脐带绕颈相对较多,而羊水污染明显少于其他产妇(P<0.05);中度变异减速者羊水污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产妇(P<0.05);重度变异减速者羊水污染明显多于其他产妇(P<0.05)。结论:在活跃期开始对产妇进行持续胎心监护有利于判断胎儿功能状况,从而对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建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癌症也会传染?新的《柳叶刀肿瘤学》刊文称,每年1270万新癌症患者约六分之一是因感染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造成。其中,宫颈癌、胃癌、肝癌列入三大会传染的癌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郝纯毅表示,癌症本身并不会传染,癌变前的致癌高危因子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室主任乔友林教授也解释说:“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祸根,已被证实是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此外,幽门螺杆菌和肝炎病毒也分别是引起胃癌和肝癌的重要病因。”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miR-15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55表达检测作为诊疗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的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8年1月~2012年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并以5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并对比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miR-155表达水平为(3.87±0.69)倍(P<0.01);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4.87±0.39)倍;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7.27±0.77)倍,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miR-155表达水平相对低的患者的死亡率为8%。而表达水平相对高的患者的死亡率为25.93%(P<0.01)。结论:miR-155参与了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陈玉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噻托溴胺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7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给予舒利迭2次/d,观察组额外给予噻托溴胺1次/d,治疗12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FEV1(L)、FEV1(%)、FEV1/FVC(%)。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利迭与噻托溴胺联合使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肺功能,不良反应较小,效果优于单用舒利迭。
作者:邢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14美国高血压新指南回答了三个常见问题:(1)何时开始降压治疗(指南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血压达到150/90mmHg即应开始降压治疗)。专家组对需要开始治疗的血压水平进行明确。血压处于≥140/90mmHg的人群,均应通过生活方式进行干预。(2)血压治疗目标值: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目标值应为150/90mmHg;(30~59)岁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应低于90mmHg。(3)高血压治疗起始用药:对于非黑人的高血压群体(包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指南推荐起始用药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噻嗪类利尿剂;对于黑人高血压群体(包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推荐起始用药为钙通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此外,指南推荐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起始或继续抗高血压治疗时,应该使用ACEI类药物或者ARB类药物,以改善肾脏功能。β受体阻滞剂退出一线,降至四线,与螺内酯同等地位。新指南强调了达标和维持目标(长期达标)。
作者:苍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直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60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CD4、CD8、CD4/CD8、NK细胞、CRP的水平。结果:在术后3天及术后7天,CRP的水平两组均升高,说明两种术式对机体都产生了损伤,而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NK细胞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以小的创伤,在减少手术对机体创伤的同时,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谭立军;潘爱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将本院152例SAP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76例)与对照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结果: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腹水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项相互比较,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SAP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甲泼尼龙,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病死率低、并发症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陈耀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活动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检索专项治理活动前后,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数量、并计算DDDs和AUD。结果:抗菌药物使用金额、DDDs和AUD由921.67万元、156615.73和184.06降低为350.46万元、34996.03和39.27。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AUD高的10种药物AUD明显下降。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活动可以明显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王爱华;韩朝宏;王佳茜;郭海滨;张雪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和肌瘤体积、性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治疗后两组的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有明显减小(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性激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能有效缩小肌瘤体积,降低性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丽;尹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对末端断指再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2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286例末节断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2例118指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治疗,对照组174例183指采用端侧切口放血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12例患者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治疗后成活114指(96.61%),对照组174例患者采用端侧切口放血法治疗成活147指(80.33%),两种放血法治疗成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51,P<0.01)。结论:临床治疗末端断指患者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成活率明显高于端侧切口放血法,应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邢鸿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曲普瑞林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曲普瑞林3.75 mg/次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2.5mg/次,每日一次,连续3个月为1疗程;于用药前后B超测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测定患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和血红蛋白的水平,观察服药的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升高, FSH、LH均下降(P<0.01),子宫及肌瘤体积均显著缩小(P<0.01),其中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米非司酮能有效缩小子宫肌瘤体积,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较轻,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作者:赵宏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74例KD患儿随机分为2组,小剂量组(n=36例)患儿给予1g/kg IVIG静脉注射,大剂量组(n=38例)患儿给予2g/kg IVIG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和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总热程、住院治疗时间、退热时间、黏膜组织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及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等各临床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患儿CAL发生率(27.8% vs 28.9%)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1g/kg IVI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与2g/kg IVIG疗效和CAL发生率相似,临床宜选择1g/kg IVIG作为首选治疗剂量。
作者:张军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5ug舒芬太尼,后以舒芬太尼3ug/kg、托烷司琼8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B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5 ml),术后以舒芬太尼2ug/kg、托烷司琼8mg、氟比洛芬酯100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C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5 ml),术后以舒芬太尼1ug/kg、托烷司琼8mg、氟比洛芬酯100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所有患者的镇痛泵均为4 ml/h,持续输注。术后随访病人,记录术后(4、8、12、24、48)h的疼痛、镇静评分。随访时同时记录:①生命体征;②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A组和B组在镇痛效果上无显著差异,B组和C组比较在术后4小时和8小时VAS评分B组优于C组;A组镇静在术后4、8h评分达3分以上者明显多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情况:三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严重呼吸循环抑制、皮肤瘙痒及异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C组(P均<0.01)。结论:氟比洛芬酯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术后镇痛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张益国;姜蕴晖;魏海滨;李晓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辅助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疗效,以供临床治疗此疾病参考使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以来的78例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资料比较完整。随机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9例,对照组只采用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组在注射玻璃酸钠基础上采用中医辅助推拿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退行性膝关节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39例患者中痊愈8例,有效25例,无效6例,总的有效率为84.62%;观察组39例中痊愈13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的有效率为92.31%。两组患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辅助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效果比较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间于我院手术诊治的IFF高龄患者106例,根据其手术治疗内植材料分为PFNA组(42例)和DHS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PFN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72%)、Harris评分(88.09±10.18)与DHS组患者(95.24%)、(89.41±12.07)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PFNA组患者切口长度(4.51±2.11)cm、手术时间(71.34±3.57) min、出血量(118.14±10.34)ml、卧床时间(13.04±4.67)d、骨折愈合时间(209.14;±63.75)d、并发症发生率(4.92%)均明显优于DHS组患者相应指标(9.67±3.04)cm、(98.47±5.17)min、(241.57±16.47)ml、(20.47±5.09)d、(268.47±72.04)d、(19.05%),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IFF治疗中, PFNA与DHS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PFNA在手术指标、术后患者恢复、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刘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卵巢癌晚期的肿瘤细胞减灭术临床观察。方法:首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30例,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30例。结果: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的低分化的细胞、手术分期IV期、以及预后不良病理类型以及预后不良病理类型明显均低于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P<0.05。同时,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组的手术满意度略高于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再次细胞减灭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了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有利于术后治疗。
作者:李立吾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