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
目的:探讨在妇科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中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嘧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间于我院行妇科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22例,按期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行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组患者术后行舒芬太尼+右美托嘧啶PCIA,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h、12h、24h、48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d舒芬太尼用量(80.56±17.24)ml、PCA键按压次数(18.23±3.75)次、并发症发生率(1.6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2.45±19.74)ml、(25.28±3.85)次、(9.84%),而其满意度(91.80%)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以上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嘧啶在保证妇科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更佳的情况下,能够减少麻醉药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潇;赵斌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中重度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治疗,以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试验组加吸ICS,治疗(3~7)d后比较两组咳嗽、喘憋、肺部哮鸣音和湿啰音消失时间及疗效。结果:试验组咳嗽、喘憋、肺部哮鸣音和湿啰音消失时间分别为(4.9±2.1)、(5.2±1.3)、(6.8±2.6)、(7.5±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9±2.5)、(11.3±4.2)、(13.5±5.2)、(14.5±6.2)(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3%和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9.845,P=0.000)。结论:ICS治疗对中重度哮喘患儿急性发展期疗效显著,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短,副作用小,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何足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5ug舒芬太尼,后以舒芬太尼3ug/kg、托烷司琼8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B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5 ml),术后以舒芬太尼2ug/kg、托烷司琼8mg、氟比洛芬酯100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C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5 ml),术后以舒芬太尼1ug/kg、托烷司琼8mg、氟比洛芬酯100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所有患者的镇痛泵均为4 ml/h,持续输注。术后随访病人,记录术后(4、8、12、24、48)h的疼痛、镇静评分。随访时同时记录:①生命体征;②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A组和B组在镇痛效果上无显著差异,B组和C组比较在术后4小时和8小时VAS评分B组优于C组;A组镇静在术后4、8h评分达3分以上者明显多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情况:三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严重呼吸循环抑制、皮肤瘙痒及异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C组(P均<0.01)。结论:氟比洛芬酯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术后镇痛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张益国;姜蕴晖;魏海滨;李晓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在老年全髋置换术单侧腰硬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我院单侧腰硬阻滞下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吗啡术后镇痛,观察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喷他佐辛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4h、8h、12h、24h、48h VAS评分及Remesay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6.67%)、PCA满意度(95.8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11.67%)、(85.83%),以上组间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喷他佐辛应用于单侧腰硬阻滞老年全髋置换术时,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镇痛药物用量少,值得推广。
作者:赵艳平;叶福才;邓应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胃肠道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本文通过一年来对58例胃肠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脊柱骨折分类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焦点,不仅便于同行间的交流,更能促进佳治疗方案的制定。目前,国际上已经提出了很多分类系统,但还没有一种被普遍采用。已经提出的分类系统将不同的损伤特点作为分类的依据,比如损伤机制,骨折形态学特性,骨折稳定性的解剖学要素以及神经功能状况。McAfee等人对脊柱骨折分型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增加了临床医生对骨折形态学特性与稳定性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为后来大量骨折稳定性研究和治疗方案的分类方法提供依据。在众多依据形态学特性进行分类的系统中,Magerl等提出的综合分类方法较为详细。Magerl分类法包含了对骨折解剖结构的综合描述,意在使用分层等级体系中的连续分级来表示骨折严重程度的增加,不稳定性的加重以及由此导致的神经损伤风险的增加。Magerl分类法过于复杂,并且其分类时未将神经损伤及其它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定的因素纳入考量而受到临床医生批评。此外,Magerl分类法并未经过临床验证,后期也没进行修改来提高其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运用输注辐照血小板后免疫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进行多次输血的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32例患者输入普通机血小板,观察组的106例患者输入r辐照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液后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输血前后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A )、循环免疫复合体( CIC )、C反应蛋白的变化进行检测。对无效输注患者的免疫参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的变化不大(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进行输血后CRP均显著升高,而IgA均未见明显改变。观察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达到84.9%,而对照组的输注有效率为5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显著的降低。同时分析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存在异常的患者数量较多,PTR患者在进行输血后体液免疫指标升高的更加显著(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及CRP都有可能对血小板的无效输注产生影响,输注r辐照机采血小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有效的提高输注效率。
作者:曾学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82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这82名急性肺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每组各41名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组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通气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对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在肺保护性通气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20万U每100ml盐水静滴,每日2次,每6天为一个疗程。对反映两组患者肺呼吸功能的动脉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改变进行观察,并对住院期间ICU患者的死亡人数进行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PaO2以及氧合指数明显高于肺保护性通气组(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20±9)天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34±11)天明显缩短(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死亡率(24.39%)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51.22%)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谭远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0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的患者采用每天12.5mg的剂量服用米非司酮片,对照组的患者采用每天6.25mg的剂量服用米非司酮片,连续服用90天。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血清雌二醇、黄体酮以及促黄体激素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痊愈率为83.33%(50/60),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38/60)。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乏力、恶心、眩晕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乏力、恶心、眩晕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雌二醇、黄体酮以及促黄体激素水平均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雌二醇、黄体酮以及促黄体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显著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厚度的对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每天12.5mg的米非司酮口服的方案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陈禄英;侯雪梅;李波波;林建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脑出血脑水肿的1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5例。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低;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不能使用常规脱水剂或者使用常规脱水剂后症状不能减轻的患者。
作者:劳全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床旁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并探讨。方法:抽取我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的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11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行PTGBD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CA19-9的变化进行对比;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据此评定者两种方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CA19-9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出现并发症5例,占8.8%,死亡1例,占1.8%,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3例,占22.8%,死亡3例,占5.4%,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GBD在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治疗中能显著改善患者体征、降低并发症率和死亡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永强;杨丽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5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76例患者采用PFNA方法治疗,而对照组81例患者采用DHS,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优良率为88.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3.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动力髋螺钉,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马晓程;杨彬;谢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13年12月14日-15日,第七届中国肺癌微创治疗论坛暨第四届亚太地区胸腔镜肺叶切除大汇演将在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隆重举行。每年在广州举办的肺癌微创论坛会议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胸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分享胸外科新技术、交流胸外科治疗心得的平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D-二聚体阴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自2006年12月~2012年12月以来的86例可疑性肺栓塞患者,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D-二聚体测定法来对这些可以行肺栓塞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了解是否有肺栓塞的症状。结果:在86例的可疑性肺栓塞患者中,有16例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值<0.5ug/ml,70例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值>0.5ug/ml,其中有31例患者通过核素肺通气及肺灌注扫描(V/Q)证实为肺栓塞,阳性率为36.05%。结论:D-二聚体测定应该与临床表现等相结合起来,采用核素肺通气及肺灌注扫描(V/Q)进行检查,能够减少误诊或者漏诊。
作者:侯冬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单硝酸异山梨脂注射液,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结果:两组心绞痛治疗效果评价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有效率达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有效率70%,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治疗有效率75%,两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单硝酸异册梨脂静脉滴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药物利用率更高。
作者:李毓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和肌瘤体积、性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治疗后两组的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有明显减小(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性激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能有效缩小肌瘤体积,降低性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丽丽;尹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DWI结合T2-FLAIR对脑环形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0名脑环形病变患者在常规MR平扫基础上添加轴位DWI扫描,分析不同性质患性病变(胶质瘤、化脓性脑脓肿、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影像表现,并测量相应病变ADC值及DWI信号强度,以基底节层面的DWI信号强度作为噪声,计算以上5种病变部位DWI图像的信噪比。结果:化脓性脑脓肿病变中心区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胶质瘤、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病变中心区DWI呈稍低信号,ADC值较高;不同性质环形病变T2-FLAIR序列中心区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化脓性脑脓肿与胶质瘤、脑囊虫、转移瘤以及吸收期脑血肿病变中心区DWI信号表现及ADC值,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T2FLAIR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FLAIR、DWI技术结合ADC值观察,可以反映不同现在脑环形病变的病理生理特点,在脑部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先红;刘范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妇科手术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根据随机原则分组,A组给予罗比卡因,B组给予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发现,B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手术中采用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以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作者:肖莉;杨先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分析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关键点,以期提高早期救治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急诊资料,总结其治关键点。结果:347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后,318例康复出院,急救成功率91.64%,29例死亡,死亡率8.36%。其中重度休克患者死亡率66.67%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休克患者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关键点在于建立高效的急诊抢救流程、合理实施液体复苏、尽早进行对症手术治疗。
作者:周靖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中医辩证“心血瘀阻”证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适当运动、抗血小板、扩管、减慢心率、调节血脂、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包括总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张建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