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

肖莉;杨先平

关键词:罗比卡因, 舒芬太尼, 硬膜外麻醉, 麻醉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妇科手术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根据随机原则分组,A组给予罗比卡因,B组给予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发现,B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手术中采用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以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定在硬膜外自控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对右美托咪定在硬膜外自控镇痛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实验人群为我院肛肠分院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147例进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2mg吗啡和5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的首剂量,泵内加入4mg吗啡和250mL的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B组给予5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的首剂量,泵内加入250mL的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C组给予8ug的右美托咪定和5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的首剂量,泵内加入250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及1ug/kg的右美托咪定;三组人员给药情况均为:6mL/h的背景输入量,持续36h,一次的药物给予剂量为1mL,锁定时间保持在20min;对手术后4h、12h、24h、36h时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检测血压及心率值,并注意观察运动阻滞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手术后4h、36h三组的疼痛情况差异不显著,术后12h、24h的A、C两组的疼痛评估分数较B组低;手术后4h、12h、24h、36h时三组在血压值、心率大小及运动阻滞情况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两组。结论: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在硬膜外自控镇痛中进行应用,镇痛效果较好且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彭粤;任从才;林茴;陈怡全;肖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母婴相关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于分娩镇痛对母婴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产妇240例,根据是否愿意使用分娩镇痛药物,分为实验组(n=120)和对照组(n=120)。实验组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行硬膜外镇痛分娩,而对照组未使用镇痛药物,按产科正常分娩常规程序进行处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的转剖宫产率分别为4.2%和1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 min Apgar和5 min Apgar分值、总窒息发生率分别为5.0%和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还可明显降低产妇的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唐国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影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直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60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CD4、CD8、CD4/CD8、NK细胞、CRP的水平。结果:在术后3天及术后7天,CRP的水平两组均升高,说明两种术式对机体都产生了损伤,而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NK细胞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以小的创伤,在减少手术对机体创伤的同时,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谭立军;潘爱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水平与脑梗塞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的关系,为临床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性指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6例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为116例,设为研究组;非脑梗死患者9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斑块性质、部位及个数及血管内径,另外再行血脂检查,记录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1)研究组在CCA、BIF、ICA的斑块均多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斑块发生率为88.8%(103/116),以软斑和溃疡斑为主;对照组斑块发生率为15.6%(14/90),以硬斑为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左、右颈总动脉内径分别(5.19±0.14)、(5.14±0.11)mm,对照组分别为(7.38±0.07)、(7.45±0.57)mm,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TG、HDL-C、LDL-C分别为(2.03±0.18)、(1.11±0.21)、(4.08±0.85)mmol/L,对照组分别为(1.36±0.16)、(1.33±0.32)、(2.87±0.95)mmol/L,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水平测定,可作为脑梗塞的临床预测项目,且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姚柳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氧化应激指标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54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54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人员的血清微量元素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并将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者的上述方面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Zn、Ca均低于对照组,Cu高于对照组,而血清CAT、TAC、SOD均低于对照组,MDA及LPO则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患者的变化明显大于轻度与中度患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明显,且受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

    作者:赵宏钧;秦琴;余江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的AMI患者132例,测定GRACE危险评分,行冠脉造影检查,计算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以GRACE危险评分差异分组,分析不同组别中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以及与GRACE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结果:GRACE危险评分越高,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狭窄程度越重,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严重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GRACE危险评分能够用来评价AMI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尹燕平;苗立夫;张之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并总结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185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低血糖反应分为非低血糖组和低血糖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生化指标的差异性,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体质指数(BMI)、年龄、糖尿病病程、血肌酐水平、尿微量清蛋白定量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肌酐、尿微量清蛋白是发生低血糖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是低血糖反应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发生低血糖反应与其年龄、BMI、血肌酐水平、尿微量清蛋白有密切相关性,根据上述原因制定防治对策可有效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胞磷胆碱钠和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胞磷胆碱钠与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石杉碱甲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胞磷胆碱钠片与石杉碱甲片联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结果:治疗六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MMSE、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与治疗前对比,MMSE、ADL评分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有轻度不良反应发生,但均自行消失,未影响继续治疗。讨论:胞磷胆碱钠联合石杉碱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韦日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以销定采实现药品零库存的管理目标

    目的:利用药库工作流程再造,提高效率,优化医院药品库存管理。方法:分析旧流程的问题,设计以销定采的采购供应模式和新流程,进行实施和评估。结果:实施以销定采和新流程后,工作程序简化、效率提高,药品库存大幅下降。结论:以销定采模式能实现药品零库存的管理目标。

    作者:肖怀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人血白蛋白治疗脑出血脑水肿85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脑出血脑水肿的1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5例。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低;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不能使用常规脱水剂或者使用常规脱水剂后症状不能减轻的患者。

    作者:劳全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Orthofix外固定器治疗儿童骨干续连症四肢畸形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骨干续连症所致四肢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及股骨短缩畸形患儿,采用尺骨截骨Orthofix技术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股骨短缩患者采用股骨截骨延长,术后均通过随访,评价患肢功能和外观改善情况。结果:10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腕关节尺偏纠正,2例股骨软骨瘤短缩患肢不等长外观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平均增加10°~16°,旋后活动度平均增加11°~14°。8例桡骨头脱位复位满意,1例桡骨头脱位未复位。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四肢畸形的技术简便可靠,并发症少,在治疗上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作者:沈阳;颜景斌;黄英;陈柏松;蔡勤;吕志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治疗末节断指再植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对末端断指再植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2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286例末节断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2例118指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治疗,对照组174例183指采用端侧切口放血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12例患者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治疗后成活114指(96.61%),对照组174例患者采用端侧切口放血法治疗成活147指(80.33%),两种放血法治疗成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51,P<0.01)。结论:临床治疗末端断指患者采用指端侧真皮浅层创面放血法成活率明显高于端侧切口放血法,应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案,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邢鸿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第七届中国肺癌微创治疗论坛

    2013年12月14日-15日,第七届中国肺癌微创治疗论坛暨第四届亚太地区胸腔镜肺叶切除大汇演将在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隆重举行。每年在广州举办的肺癌微创论坛会议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胸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分享胸外科新技术、交流胸外科治疗心得的平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6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试验组服用甘露聚糖肽胶囊+阿昔洛韦片,对照组服用匹多莫德胶囊+阿昔洛韦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临床总有效率达91.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3、IgA、IgG、IgM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后NK、IgA、IgG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C3、IgM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甘露聚糖肽通过提高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能力,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军;龙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中医辩证“心血瘀阻”证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适当运动、抗血小板、扩管、减慢心率、调节血脂、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包括总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张建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4例在口腔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的患者,根据移植部位不同分为前臂组和胸大肌组,每组各42例。前臂组和胸大肌组分别采用前臂桡侧皮瓣、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口腔颌面部缺损,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及外形恢复情况。结果:前臂组患者的皮瓣成活率与胸大肌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皆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及外形恢复问题(P>0.05),但均未对正常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结论: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采用前臂皮瓣与胸大肌皮瓣效果较好,适用于不同的缺损类型,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陶敬桥;张海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20例术后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术后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体重减轻组、稳定组和增加组。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无病生存期(DFS)预后的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体重变化与年龄、病理临床分期、辅助放疗、吸烟史及身体质量指数有关,与相关疾病是否内分泌无关。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体重增加将使患者生存期缩短。

    作者:王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自由基清除剂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治疗训练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60例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并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治疗,并在医师指导自主训练,2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康复训练(1、3、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步行能力,采用MBI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结果:治疗1周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训练前MBI、FMA、B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研究组MBI、FMA、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情况,改善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早期系统康复应引起临床及患者重视。

    作者:周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合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43例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合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分组,43例自愿选择中西医结合合并手法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余4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牵引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后,根据《中医证治疗效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治愈20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93.02%;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针对病因内外结合治疗的完美体现,在中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同时,西药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及脱水等,结合手法治疗可使腰部肌肉和周围软组织得以充分放松,促进血液循环,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方法治疗。

    作者:叶家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曲普瑞林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曲普瑞林和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曲普瑞林3.75 mg/次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2.5mg/次,每日一次,连续3个月为1疗程;于用药前后B超测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体积;测定患者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和血红蛋白的水平,观察服药的不良反应。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升高, FSH、LH均下降(P<0.01),子宫及肌瘤体积均显著缩小(P<0.01),其中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米非司酮能有效缩小子宫肌瘤体积,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较轻,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作者:赵宏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