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红;刘范林
目的:观察替吉奥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老年晚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替吉奥组(S组)与5-氟尿嘧啶组(F组)。替吉奥组30例(S组):替吉奥(40~60)mg(<1.25 m2,40mg;1.25~1.5 m2,50mg;>1.5 m2,60mg),于早、晚饭后口服,连服14天,21天重复。5-氟尿嘧啶组(F组)采用注射液进行给药治疗,21天重复,至少两周期后评价疗效。综合有效率指标及副作用产生情况判断替吉奥与5-氟尿嘧啶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癌症状况均有良好改善,但替吉奥组临床效果优于5-氟尿嘧啶组,替吉奥组有效率为86.67%,5-氟尿嘧啶组有效率为6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8.1个月和7.6个月,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中位生存时间(OS)为18.3个月和16.5个月,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副作用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差异不明显。结论:采用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美琴;夏俊贤;徐敏;陈敬华;申维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均采用血管内治疗,治疗组(20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技术治疗,对照组(16例)采用单纯球囊型扩张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再狭窄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前术后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95.0%,再狭窄率5.0%,并发症发生率5.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87.5%,再狭窄率12.5%,并发症发生率12.5%。另外,两组术后在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上,治疗组均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效果整体更理想(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方式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自膨式支架技术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泽仁;陈锦俭;蒋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城乡结合部糖尿病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方法: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了基线资料的收集,包括HbA1c、FPG、血脂四项、尿微量白蛋白、肝肾功能测定和眼底照相。随访中血糖控制不好者转诊至上级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治疗。145例患者完成了1.5年的随访。结果:转诊且遵医嘱者HbA1c的改善明显好于未遵医嘱时,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季青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慢病管理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社区糖尿病初级保健管理水平。
作者:丁燕;陈玉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抗凝,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观察两组穿刺血肿发生情况及手术后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股动脉穿刺局部的平均压迫止血时间及穿刺局部血肿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19%,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普通肝素,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朱超银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紧急救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以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病例210例列入研究组,实施多发伤患者综合急救措施;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病例200例列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转动急救方式。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急救措施对严重胸腹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具有较好的紧急救治效果,抢救应注意有序性。
作者:王东晓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究分析甲状腺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的2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0例患者当中,进行一侧腺叶切除加上峡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6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以及对侧腺叶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9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以及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有4例;进行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有1例。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全部都进行1年以上随访,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转移,其余19例患者全部存活。在进行手术前后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分化型的甲状腺癌的预后效果达不到预料中的效果,其它类型的,在对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转移度基础还有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国春;诸葛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D-二聚体阴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我院自2006年12月~2012年12月以来的86例可疑性肺栓塞患者,使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VIDAS)D-二聚体测定法来对这些可以行肺栓塞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了解是否有肺栓塞的症状。结果:在86例的可疑性肺栓塞患者中,有16例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值<0.5ug/ml,70例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值>0.5ug/ml,其中有31例患者通过核素肺通气及肺灌注扫描(V/Q)证实为肺栓塞,阳性率为36.05%。结论:D-二聚体测定应该与临床表现等相结合起来,采用核素肺通气及肺灌注扫描(V/Q)进行检查,能够减少误诊或者漏诊。
作者:侯冬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右美托咪定在硬膜外自控镇痛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实验人群为我院肛肠分院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147例进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2mg吗啡和5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的首剂量,泵内加入4mg吗啡和250mL的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B组给予5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的首剂量,泵内加入250mL的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C组给予8ug的右美托咪定和5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的首剂量,泵内加入250mL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及1ug/kg的右美托咪定;三组人员给药情况均为:6mL/h的背景输入量,持续36h,一次的药物给予剂量为1mL,锁定时间保持在20min;对手术后4h、12h、24h、36h时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检测血压及心率值,并注意观察运动阻滞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手术后4h、36h三组的疼痛情况差异不显著,术后12h、24h的A、C两组的疼痛评估分数较B组低;手术后4h、12h、24h、36h时三组在血压值、心率大小及运动阻滞情况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两组。结论: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浓度为0.1%的罗哌卡因在硬膜外自控镇痛中进行应用,镇痛效果较好且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彭粤;任从才;林茴;陈怡全;肖亮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直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60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CD4、CD8、CD4/CD8、NK细胞、CRP的水平。结果:在术后3天及术后7天,CRP的水平两组均升高,说明两种术式对机体都产生了损伤,而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NK细胞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以小的创伤,在减少手术对机体创伤的同时,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谭立军;潘爱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2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左旋多巴用药,研究组联合应用普拉克索和左旋多巴,且左旋多巴较对照组减量,观察两组治疗后帕金森病量表(UP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4型UPD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患者帕金森病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抑郁情绪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适合于推广应用。
作者:王月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外科诊治预防体会。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25例胃排空障碍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胃肠外营养,应用胃肠动力药,心理治疗。结果:术前幽门梗阻16例,毕罗Ⅱ式手术12例,手术时间(4.22±0.98)h,白蛋白水平(30.56±2.12) g/L ,25例患者治愈,平均(18.22±5.02)天,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判断;保守治疗为主;同时做好幽门梗阻患者胃肠道准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尽量采取毕I式胃肠吻合,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纠正低蛋白血症可避免或减少胃瘫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施春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运用输注辐照血小板后免疫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进行多次输血的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32例患者输入普通机血小板,观察组的106例患者输入r辐照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液后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输血前后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A )、循环免疫复合体( CIC )、C反应蛋白的变化进行检测。对无效输注患者的免疫参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的变化不大(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进行输血后CRP均显著升高,而IgA均未见明显改变。观察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达到84.9%,而对照组的输注有效率为5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显著的降低。同时分析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存在异常的患者数量较多,PTR患者在进行输血后体液免疫指标升高的更加显著(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及CRP都有可能对血小板的无效输注产生影响,输注r辐照机采血小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有效的提高输注效率。
作者:曾学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结核病感染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感染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同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累计生存率。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肺结核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年龄、患病时间、吸烟、是否行机械通气、是否接受规则抗结核治疗、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肝损害、合并真菌感染、合并基础疾病。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呼吸衰竭II型(OR=3.066,95%CI 1.021-7.298))、APACHEII>25分(OR=1.984,95%CI 1.021-5.201)、合并真菌感染(OR=1.658,95%CI 1.187-3.964)、肝损害(OR=1.587,95%CI 1.085-3.412)、合并基础疾病(1.623,95%CI 1.045-4.36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影响结核感染疾病预后的因素包括呼吸衰竭II型、APACHEII>25分、合并真菌感染、肝损害,这些因素可增加患者病死率,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淑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观察与探讨。方法: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期间在院治疗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6例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设为观察组;剩余25例患者行顺铂治疗,设为参照组。两组患者给药方式均为胸腔内给药。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展开评估,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伴有轻微毒副反应。结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紫杉醇脂质体胸腔内给药治疗后疗效确切且安全,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朱长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血糖等相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其对此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本组全部患者均为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则随机分为治疗组(ZL)及对照组(DZ),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滴丸,连用半年后,开始通过电话、门诊随访患者的血脂、C反应蛋白、血糖的水平等一般情况,并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心脑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等相关指标,半年后随访结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血脂、C反应蛋白、血糖的水平明显下降,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心脑血管事件及再住院率降低,且以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易损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弱冠脉的炎症反应,减少冠脉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冠心病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患者的再住院率,且价格便宜,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吕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分析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关键点,以期提高早期救治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急诊资料,总结其治关键点。结果:347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后,318例康复出院,急救成功率91.64%,29例死亡,死亡率8.36%。其中重度休克患者死亡率66.67%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休克患者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关键点在于建立高效的急诊抢救流程、合理实施液体复苏、尽早进行对症手术治疗。
作者:周靖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后首次排尿的影响,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意愿分组。A组未采取镇痛措施分娩,B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比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VAS评分、剖宫产率和尿潴留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产妇相比较,B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较长,VAS评分较低,剖宫产率较低,尿潴留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痛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降低剖宫产率,但可延长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增加尿潴留的发生风险,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杨先平;叶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并评价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长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120例50岁以上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做常规性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住院期间配合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并进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性发作和治疗进展做出比较(包括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TNFα、cTnI浓度比较)。结果:60例对照组中,患者获得显效为15例,有效32例,无效12例,并有1例发生恶化,临床有效率78.3%;60例治疗组中,手术圆满成功56例,总共植入支架73枚,手术后没有参与狭窄的情况。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手术后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减缓,完全恢复为41例,显效3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达到96.7%。同时,治疗组患者手术前后CRP、TNFα、cTnI浓度发生显著变化,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方式中,具有显著的成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报道我院48例采用漂浮体位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治疗情况。方法:4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接受漂浮体位下前路髂腹股沟联合后路KL入路塑形肽板手术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和固定顺序:前柱-后柱,外周髂骨翼-中心髋臼壁,大骨块-小骨块。结果:解剖复位35例(72.92%),满意复位13例(27.08%),无不满意复位(0%)。髋关节功能D'Aubigne评定优良率89.58%。并发症发生率8.33%。结论:对复杂髋臼骨折好采用漂浮体位下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尽可能全面暴露术野,提高复位固定的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曹建伟;何明武;张琼;廖有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实施导乐全程陪伴分娩对产妇顺产产程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顺产分娩的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按传统模式指导分娩,观察组实施导乐全程陪伴分娩。比较两组焦虑、疼痛评分、产程情况、剖宫产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焦虑和抑郁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短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1例转剖宫产,对照组有6例转剖宫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全程陪伴分娩有助于减轻产妇焦虑的情绪,能减轻产妇的分娩疼痛,有助于缩短产妇的产程,有助于减少剖宫产率,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余昌娥;吕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