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琴;夏俊贤;徐敏;陈敬华;申维玺
目的:探讨术后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体重减轻组、稳定组和增加组。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无病生存期(DFS)预后的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体重变化与年龄、病理临床分期、辅助放疗、吸烟史及身体质量指数有关,与相关疾病是否内分泌无关。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体重增加将使患者生存期缩短。
作者:王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外科诊治预防体会。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25例胃排空障碍患者进行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胃肠外营养,应用胃肠动力药,心理治疗。结果:术前幽门梗阻16例,毕罗Ⅱ式手术12例,手术时间(4.22±0.98)h,白蛋白水平(30.56±2.12) g/L ,25例患者治愈,平均(18.22±5.02)天,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判断;保守治疗为主;同时做好幽门梗阻患者胃肠道准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尽量采取毕I式胃肠吻合,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纠正低蛋白血症可避免或减少胃瘫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施春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对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82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这82名急性肺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每组各41名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组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通气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对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在肺保护性通气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20万U每100ml盐水静滴,每日2次,每6天为一个疗程。对反映两组患者肺呼吸功能的动脉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改变进行观察,并对住院期间ICU患者的死亡人数进行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PaO2以及氧合指数明显高于肺保护性通气组(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20±9)天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34±11)天明显缩短(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死亡率(24.39%)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51.22%)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谭远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后首次排尿的影响,以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意愿分组。A组未采取镇痛措施分娩,B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比两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VAS评分、剖宫产率和尿潴留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产妇相比较,B组产妇产后首次排尿时间较长,VAS评分较低,剖宫产率较低,尿潴留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自控镇痛分娩对产妇产痛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降低剖宫产率,但可延长产后首次排尿时间,增加尿潴留的发生风险,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杨先平;叶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脑出血脑水肿的1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85例。对照组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血白蛋白,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低;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人血白蛋白对脑出血脑水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不能使用常规脱水剂或者使用常规脱水剂后症状不能减轻的患者。
作者:劳全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在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过程中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或雷米普利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探寻更好的治疗高血压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45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总有效率高于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的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患者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作者:蔡东向;王明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利用药库工作流程再造,提高效率,优化医院药品库存管理。方法:分析旧流程的问题,设计以销定采的采购供应模式和新流程,进行实施和评估。结果:实施以销定采和新流程后,工作程序简化、效率提高,药品库存大幅下降。结论:以销定采模式能实现药品零库存的管理目标。
作者:肖怀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合并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分组,43例自愿选择中西医结合合并手法治疗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余43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牵引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2周后,根据《中医证治疗效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治愈20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93.02%;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是针对病因内外结合治疗的完美体现,在中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同时,西药可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及脱水等,结合手法治疗可使腰部肌肉和周围软组织得以充分放松,促进血液循环,效果明显好于单一方法治疗。
作者:叶家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2013年12月14日-15日,第七届中国肺癌微创治疗论坛暨第四届亚太地区胸腔镜肺叶切除大汇演将在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隆重举行。每年在广州举办的肺癌微创论坛会议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胸外科医生提供了一个分享胸外科新技术、交流胸外科治疗心得的平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防旋股骨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间于我院手术诊治的IFF高龄患者106例,根据其手术治疗内植材料分为PFNA组(42例)和DHS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PFN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72%)、Harris评分(88.09±10.18)与DHS组患者(95.24%)、(89.41±12.07)差异不明显,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PFNA组患者切口长度(4.51±2.11)cm、手术时间(71.34±3.57) min、出血量(118.14±10.34)ml、卧床时间(13.04±4.67)d、骨折愈合时间(209.14;±63.75)d、并发症发生率(4.92%)均明显优于DHS组患者相应指标(9.67±3.04)cm、(98.47±5.17)min、(241.57±16.47)ml、(20.47±5.09)d、(268.47±72.04)d、(19.05%),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IFF治疗中, PFNA与DHS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PFNA在手术指标、术后患者恢复、并发症等方面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刘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于分娩镇痛对母婴的相关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单胎头位产妇240例,根据是否愿意使用分娩镇痛药物,分为实验组(n=120)和对照组(n=120)。实验组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行硬膜外镇痛分娩,而对照组未使用镇痛药物,按产科正常分娩常规程序进行处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的转剖宫产率分别为4.2%和1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1 min Apgar和5 min Apgar分值、总窒息发生率分别为5.0%和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于分娩镇痛安全有效,还可明显降低产妇的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唐国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preeclampsia}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与左室Tei指数的改变。方法:应用12通道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102例子痫前期患者(实验组)与100例健康孕妇(对照组)的HRV时域指标及左室Tei指数进行对比分析。HRV时域指标:24小时平均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窦性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比(PNN50)。24小时每5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结果:子痫前期患者的SDNN、SDANN、rMSSD、PNN50与左室Tei指数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控功能紊乱,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心功能降低。
作者:王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中医辩证“心血瘀阻”证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适当运动、抗血小板、扩管、减慢心率、调节血脂、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包括总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张建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大株红景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住院的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和B组(大株红景天治疗组),每组为60例。A组给与ACS的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B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与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ml静脉点滴7天,每日1次。观察两组患者用药7天前后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研究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A、B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射血分数(EF值)均有明显改善(P=0.000),但B组较A组NT-proBNP减低更显著(P<0.001),EF值提高更明显(P<0.009)。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ACS,可更明显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提高心脏EF值。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明显改善ACS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麻京豫;张丽婷;李明;刘新灿;朱翠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教授贾继东说:在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他国家对乙肝疫苗的接种除了过敏以外并基本没有禁忌症,但是我们国家从安全角度考虑做了一些规定,一般来说有急性疾病或者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者发热这个时候。并不是接种一定会加速这些疾病,只是希望避免这些复杂的问题。另外,有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有癫痫和变性疾病,咱们国家都作为禁忌症,除了这些都可以接种。婴幼儿或者儿童,家长在接种的时候应该比较仔细的、客观的向医生解释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可以暂时缓一缓再接种。对于早产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是可以接种,我国出于安全考虑建议婴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再接种。但是如果母亲是乙肝阳性应该个案对待,评估后是母亲对他传播的风险大,还是注射疫苗的风险大,应该是个案分析。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直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60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CD4、CD8、CD4/CD8、NK细胞、CRP的水平。结果:在术后3天及术后7天,CRP的水平两组均升高,说明两种术式对机体都产生了损伤,而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NK细胞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以小的创伤,在减少手术对机体创伤的同时,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谭立军;潘爱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应。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5ug舒芬太尼,后以舒芬太尼3ug/kg、托烷司琼8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B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5 ml),术后以舒芬太尼2ug/kg、托烷司琼8mg、氟比洛芬酯100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C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5 ml),术后以舒芬太尼1ug/kg、托烷司琼8mg、氟比洛芬酯100mg加生理盐水至200 ml进行镇痛。所有患者的镇痛泵均为4 ml/h,持续输注。术后随访病人,记录术后(4、8、12、24、48)h的疼痛、镇静评分。随访时同时记录:①生命体征;②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A组和B组在镇痛效果上无显著差异,B组和C组比较在术后4小时和8小时VAS评分B组优于C组;A组镇静在术后4、8h评分达3分以上者明显多于B组、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情况:三组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严重呼吸循环抑制、皮肤瘙痒及异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C组(P均<0.01)。结论:氟比洛芬酯与舒芬太尼联合应用于术后镇痛可以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了围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张益国;姜蕴晖;魏海滨;李晓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38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1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P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从OI和a/APO2情况看,两组治疗前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1h、12h、24h对照组在OI 上较观察组下降的不明显,而在a/APO2指标上对照组却较观察组升高的不明显,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从临床总效果看,对照组存活例数为11例,所占比率为57.89%,放弃治疗例数为4例,所占比率为21.05%,死亡例数为4例,所占比率为21.05%,;观察组存活例数为15例,所占比率为78.95%,放弃治疗例数为3例,所占比率为15.8%,死亡例数为1例,所占比率为5.26%,两组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另外两组在呼吸机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等病程变化上比较也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S能改善MAS的肺氧合功能,可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用氧时间和病程。
作者:卢安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传统开颅手术和不同新兴手术方法的疗效,探讨传统手术方法面临的诸多挑战。方法:对比分析传统手术和基于小骨窗的改良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差别和术后评分,挖掘传统手术方法在治疗该疾病上的缺陷。结果:传统开颅手术和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后患者在脑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再出血情况等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结论:传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优势逐渐减弱,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再出血率上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者:王庆亮;杨郁野;张桂云;高晓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不同术式后凝血状态的变化。方法:40例静脉曲张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抽剥方法与高位结扎腔内激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机能状态的变化。结果:术后两组患者都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升高,但两组间相比与组内术前术后结果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静脉曲张患者两种术式后机体凝血状态无大变化,手术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作者:王献章;张利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