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持续关注高血压和重大疾病治疗药械创新

苍宁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 重大疾病, 治疗药, 噻嗪类利尿剂, 类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 合并糖尿病, 降压治疗, 新指南, 目标值, 慢性肾脏疾病, 抗高血压治疗, β受体阻滞剂, 血压水平, 生活方式, 肾脏功能, 群体, 老年, 黑人, 达标
摘要:2014美国高血压新指南回答了三个常见问题:(1)何时开始降压治疗(指南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血压达到150/90mmHg即应开始降压治疗)。专家组对需要开始治疗的血压水平进行明确。血压处于≥140/90mmHg的人群,均应通过生活方式进行干预。(2)血压治疗目标值: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目标值应为150/90mmHg;(30~59)岁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应低于90mmHg。(3)高血压治疗起始用药:对于非黑人的高血压群体(包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指南推荐起始用药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噻嗪类利尿剂;对于黑人高血压群体(包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推荐起始用药为钙通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此外,指南推荐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起始或继续抗高血压治疗时,应该使用ACEI类药物或者ARB类药物,以改善肾脏功能。β受体阻滞剂退出一线,降至四线,与螺内酯同等地位。新指南强调了达标和维持目标(长期达标)。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检测miR-155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55表达检测作为诊疗子宫内膜癌分子标志物的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08年1月~2012年12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并以5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并对比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55的表达水平。结果:相对于健康志愿者,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miR-155表达水平为(3.87±0.69)倍(P<0.01);I-I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4.87±0.39)倍;III-IV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miR-155表达水平为(7.27±0.77)倍,两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5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miR-155表达水平相对低的患者的死亡率为8%。而表达水平相对高的患者的死亡率为25.93%(P<0.01)。结论:miR-155参与了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陈玉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城乡结合部四季青社区糖尿病患者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疗效初评

    目的:评价城乡结合部糖尿病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方法:176例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了基线资料的收集,包括HbA1c、FPG、血脂四项、尿微量白蛋白、肝肾功能测定和眼底照相。随访中血糖控制不好者转诊至上级医院内分泌科进一步治疗。145例患者完成了1.5年的随访。结果:转诊且遵医嘱者HbA1c的改善明显好于未遵医嘱时,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季青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慢病管理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社区糖尿病初级保健管理水平。

    作者:丁燕;陈玉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妇科手术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根据随机原则分组,A组给予罗比卡因,B组给予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发现,B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现,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手术中采用罗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以取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作者:肖莉;杨先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并评价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长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120例50岁以上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对照组患者做常规性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住院期间配合药物治疗基础之上,并进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急性发作和治疗进展做出比较(包括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TNFα、cTnI浓度比较)。结果:60例对照组中,患者获得显效为15例,有效32例,无效12例,并有1例发生恶化,临床有效率78.3%;60例治疗组中,手术圆满成功56例,总共植入支架73枚,手术后没有参与狭窄的情况。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手术后均获得不同程度的减缓,完全恢复为41例,显效3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达到96.7%。同时,治疗组患者手术前后CRP、TNFα、cTnI浓度发生显著变化,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形术进行治疗的方式中,具有显著的成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斌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胃肠道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本文通过一年来对58例胃肠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两种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消化性溃疡复发率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探究并分析两组方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消化性溃疡复发率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患者64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均32例患者。治疗组患者采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分散片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Hp阴转患者分别为18例(56.25%)、13例(40.63%),P>0.05无统计学差异,此外出现各种症状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药物治疗后,疗效差异较小,不良反应小,对临床治疗有积极作用。

    作者:胡小丽;蒲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心血瘀阻”型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中医辩证“心血瘀阻”证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适当运动、抗血小板、扩管、减慢心率、调节血脂、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包括总有效率、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

    作者:张建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乙肝疫苗有关问题媒体通气会的信息提示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教授贾继东说:在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他国家对乙肝疫苗的接种除了过敏以外并基本没有禁忌症,但是我们国家从安全角度考虑做了一些规定,一般来说有急性疾病或者严重的慢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者发热这个时候。并不是接种一定会加速这些疾病,只是希望避免这些复杂的问题。另外,有一些神经系统的疾病,比如有癫痫和变性疾病,咱们国家都作为禁忌症,除了这些都可以接种。婴幼儿或者儿童,家长在接种的时候应该比较仔细的、客观的向医生解释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可以暂时缓一缓再接种。对于早产儿,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是可以接种,我国出于安全考虑建议婴儿发育到一定程度再接种。但是如果母亲是乙肝阳性应该个案对待,评估后是母亲对他传播的风险大,还是注射疫苗的风险大,应该是个案分析。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活跃期持续胎心监护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进入活跃期后进行持续胎心监护的临床意义,以通过持续胎心监护对因宫缩乏力导致活跃期停滞或延迟的产妇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进行指导。方法:选取因宫缩乏力导致活跃期停滞或者延期的产妇114例,使用胎心宫缩监护仪进行持续监护并统计产妇的分娩方式和分娩情况。结果:无减速和早期减速患者均采取自然分娩,97.56%的轻度变异减速者采取自然分娩,而86.96%的中度变异减速患者采取自然分娩,其余患者采取剖宫产或者是助产;而重度变异减速者无采取自然分娩者,大多数采取剖宫产,另有20%者采取助产,不同监测结果采取的分娩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无减速和早期减速产妇脐带绕颈、羊水污染以及新生儿评分<7者明显少于其他产妇(P<0.05);轻度变异减速以脐带绕颈相对较多,而羊水污染明显少于其他产妇(P<0.05);中度变异减速者羊水污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产妇(P<0.05);重度变异减速者羊水污染明显多于其他产妇(P<0.05)。结论:在活跃期开始对产妇进行持续胎心监护有利于判断胎儿功能状况,从而对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建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厄贝沙坦与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与药物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在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过程中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或雷米普利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探寻更好的治疗高血压方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45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厄贝沙坦联合非洛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其总有效率高于厄贝沙坦联合雷米普利的总有效率,且安全性较高,患者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作者:蔡东向;王明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后的内分泌激素变化探讨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疗效,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95例患者有效,有效率为96.94%。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血清生殖激素6项检查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既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内分泌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且能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茹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输注辐照血小板后血液病患者免疫参数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血液病患者运用输注辐照血小板后免疫参数的变化情况,同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间进行多次输血的1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132例患者输入普通机血小板,观察组的106例患者输入r辐照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液后的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输血前后补体(C3、C4)、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A )、循环免疫复合体( CIC )、C反应蛋白的变化进行检测。对无效输注患者的免疫参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的变化不大(P>0.05);对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进行输血后CRP均显著升高,而IgA均未见明显改变。观察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达到84.9%,而对照组的输注有效率为56.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显著的降低。同时分析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存在异常的患者数量较多,PTR患者在进行输血后体液免疫指标升高的更加显著(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C4)、CIC及CRP都有可能对血小板的无效输注产生影响,输注r辐照机采血小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体液免疫反应,有效的提高输注效率。

    作者:曾学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老年房颤动态心电图与临床观察的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房颤与临床观察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5月到2011年6月来我院心脏内科就诊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88例,将他们分成睡眠有关组和非睡眠有关组,检测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长RR1.5-2.0s,逸搏和逸搏心率和人均次数。结果:睡眠无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分别为(32.32±23.39),(78.4±34.3),(32.3±11.2);而睡眠相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分别为(59.3±32.2),(98.2±32.1),(43.3±11.2)。睡眠无关组的1分钟低心室率和24小时非睡眠和睡眠平均心室率显著性慢于睡眠相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无关组的间期>2s,长RR1.5-2.0s,逸搏和逸搏心率和人均次数均显著性高于睡眠相关组。在睡眠无关组中,有5例出现房室阻滞现象,而在睡眠相关组中则没有出现房室阻滞现象。心房颤动合并长间期RR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是一种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则为病理性房室阻滞,从而为临床检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李瑛;邹育清;曾瑞盈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氧化应激指标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3月于本院进行诊治的54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54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两组人员的血清微量元素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及比较,并将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者的上述方面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Zn、Ca均低于对照组,Cu高于对照组,而血清CAT、TAC、SOD均低于对照组,MDA及LPO则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重度患者的变化明显大于轻度与中度患者,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明显,且受严重程度的影响较大。

    作者:赵宏钧;秦琴;余江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漂浮体位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报道我院48例采用漂浮体位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治疗情况。方法:48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接受漂浮体位下前路髂腹股沟联合后路KL入路塑形肽板手术内固定治疗,骨折复位和固定顺序:前柱-后柱,外周髂骨翼-中心髋臼壁,大骨块-小骨块。结果:解剖复位35例(72.92%),满意复位13例(27.08%),无不满意复位(0%)。髋关节功能D'Aubigne评定优良率89.58%。并发症发生率8.33%。结论:对复杂髋臼骨折好采用漂浮体位下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可尽可能全面暴露术野,提高复位固定的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曹建伟;何明武;张琼;廖有乔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血管风险标志物的检测及进展

    心血管疾病约占美国和欧洲成人死亡率60%。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城乡居民中不断上升已成为首要的死因。面对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问题,及早发现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及时干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经验。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39岁~85岁,平均65.3岁,术后定期摄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到3年,平均13.5月,有一例患者出现股骨头螺钉切割,余患者无感染,骨折均愈合,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94.3%。结论: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提供稳定的固定,手术创伤小,时间短、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施军;汤丽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LVEDd、LVEDs、LVEF和心律失常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叶德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2例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病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通过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结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2例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病例,对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统计结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率为26.23%,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占72.4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操作不规范(β=0.956,OR=5.762)、术中失血过多(β=1.253,OR=7.328)、低蛋白血症(β=1.121,OR=6.563)、介入性导管留置(β=1.020,OR=6.052)是结肠癌术后引起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该尽早诊断,合理补充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尽量减少结肠癌术后引发肺部感染的死亡率,提高患者治愈率。

    作者:张永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烧伤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烧伤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03月~2010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烧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均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组患者静脉注射多抗?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3.33%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糖及尿钠、钾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烧伤患者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可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肖文明;刘鸿雁;白倩;李凌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