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麻醉方法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安全有效性对比

粟玉松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 硬膜外麻醉, 前列腺电切术, 镇痛效果, 对比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ASA为Ⅱ~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下实施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比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腰硬联合醉麻(CSEA)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不良反应。结论:腰硬联合麻醉(CSEA)与硬膜外麻醉(EA)相比,起效快,效果较好,并发症少,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可广泛推广使用。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持续关注高血压和重大疾病治疗药械创新

    2014美国高血压新指南回答了三个常见问题:(1)何时开始降压治疗(指南推荐,60岁以上老年人,血压达到150/90mmHg即应开始降压治疗)。专家组对需要开始治疗的血压水平进行明确。血压处于≥140/90mmHg的人群,均应通过生活方式进行干预。(2)血压治疗目标值: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治疗目标值应为150/90mmHg;(30~59)岁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应低于90mmHg。(3)高血压治疗起始用药:对于非黑人的高血压群体(包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指南推荐起始用药包括ACEI类药物、ARB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以及噻嗪类利尿剂;对于黑人高血压群体(包括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推荐起始用药为钙通道阻滞剂或噻嗪类利尿剂。此外,指南推荐对于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治疗起始或继续抗高血压治疗时,应该使用ACEI类药物或者ARB类药物,以改善肾脏功能。β受体阻滞剂退出一线,降至四线,与螺内酯同等地位。新指南强调了达标和维持目标(长期达标)。

    作者:苍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Orthofix外固定器治疗儿童骨干续连症四肢畸形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骨干续连症所致四肢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总结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因多发性骨软骨瘤导致前臂畸形及股骨短缩畸形患儿,采用尺骨截骨Orthofix技术逐渐延长尺骨,矫正弯曲,同时牵引桡骨小头复位。股骨短缩患者采用股骨截骨延长,术后均通过随访,评价患肢功能和外观改善情况。结果:10例前臂短缩、弯曲得到矫正,腕关节尺偏纠正,2例股骨软骨瘤短缩患肢不等长外观纠正外观满意。前臂旋转功能较术前改善,旋前平均增加10°~16°,旋后活动度平均增加11°~14°。8例桡骨头脱位复位满意,1例桡骨头脱位未复位。结论:采用单臂外固定架骨延长术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所致的四肢畸形的技术简便可靠,并发症少,在治疗上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

    作者:沈阳;颜景斌;黄英;陈柏松;蔡勤;吕志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喷他佐辛用于单侧腰硬阻滞老年全髋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在老年全髋置换术单侧腰硬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于我院单侧腰硬阻滞下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吗啡术后镇痛,观察组患者采用罗哌卡因联合喷他佐辛术后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4h、8h、12h、24h、48h VAS评分及Remesay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6.67%)、PCA满意度(95.8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11.67%)、(85.83%),以上组间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喷他佐辛应用于单侧腰硬阻滞老年全髋置换术时,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镇痛药物用量少,值得推广。

    作者:赵艳平;叶福才;邓应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基于医患认知角度对我院门诊药学服务的分析

    目的:从医患不同认知角度对门诊药学服务进行分析,为门诊药学服务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科医护人员和本门诊就诊3次以上的本地居民进行随机抽样,发放调查表,以了解医患双方不同的医疗诉求。结果:调查表显示,几乎所有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都遇到过问题,而其中有76.3%的患者知晓药师这个职业,但对药师提供的药学服务了解甚少。结论:医护人员和患者对门诊药学服务认知较为模糊,医疗机构应重视门诊药学服务,使之在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陈蓓蓉;宗黎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本院采用开腹剔除术进行治疗的3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并以同期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1、3、5)d的血液黏度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d明显高于其他时间,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对患者血液黏度相关指标的影响更为积极,患者术后微循环状态相对更佳。

    作者:龙茵;龙伟;李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徐兵河教授:他莫昔芬辅助治疗早期乳腺癌10年能否成为新标准?

    近,《柳叶刀》杂志发表了ATLAS试验结果,该试验比较了TAM辅助治疗10年与5年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疗效。共有12894例完成了5年TAM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配到10年TAM治疗组以及终止治疗组(开放对照)。结果显示,在E R阳性乳腺癌患者中,持续TA M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乳腺癌复发、乳腺癌死亡和总死亡风险,特别是10年以后,这种差别更加明显。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影响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直肠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小切口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60例行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术前1天、术后3天和7天CD4、CD8、CD4/CD8、NK细胞、CRP的水平。结果:在术后3天及术后7天,CRP的水平两组均升高,说明两种术式对机体都产生了损伤,而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D4、CD8、CD4/CD8、NK细胞的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能以小的创伤,在减少手术对机体创伤的同时,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谭立军;潘爱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0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甲状腺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的2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20例患者当中,进行一侧腺叶切除加上峡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6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以及对侧腺叶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有9例;进行一侧腺叶、峡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以及同侧颈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有4例;进行甲状腺全切除患者有1例。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后,全部都进行1年以上随访,其中有1例患者死于转移,其余19例患者全部存活。在进行手术前后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分化型的甲状腺癌的预后效果达不到预料中的效果,其它类型的,在对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转移度基础还有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方式,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国春;诸葛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胃肠道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本文通过一年来对58例胃肠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二维超声对胃肠道急腹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20例术后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术后乳腺癌患者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体重减轻组、稳定组和增加组。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无病生存期(DFS)预后的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体重变化与年龄、病理临床分期、辅助放疗、吸烟史及身体质量指数有关,与相关疾病是否内分泌无关。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期间体重变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体重增加将使患者生存期缩短。

    作者:王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84例早期脑梗死的CT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研究CT检查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作用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病发后立即进行两次CT扫描检查。将第一次于患者病发(1~6)小时进行,设为对照组;第二次在首次检查24小时后进行复查,设为观察组。对比两次CT扫描结果。结果:通过进行两次CT检查后,发现所有患者CT影像均存在异常状态表现,二次检查符合率明显高于一次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方法能及早、准确的发现早期脑梗死患者病情,对患者治疗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必要时在首次检查24小时后再进行CT复查,可以确保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作者:程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诊关键点,以期提高早期救治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7例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急诊资料,总结其治关键点。结果:347例患者经急诊抢救后,318例康复出院,急救成功率91.64%,29例死亡,死亡率8.36%。其中重度休克患者死亡率66.67%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休克患者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关键点在于建立高效的急诊抢救流程、合理实施液体复苏、尽早进行对症手术治疗。

    作者:周靖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的AMI患者132例,测定GRACE危险评分,行冠脉造影检查,计算冠脉病变支数及Gensini积分。以GRACE危险评分差异分组,分析不同组别中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以及与GRACE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结果:GRACE危险评分越高,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狭窄程度越重,GRACE危险评分与冠脉病严重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GRACE危险评分能够用来评价AMI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作者:尹燕平;苗立夫;张之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后的内分泌激素变化探讨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疗效,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比较治疗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95例患者有效,有效率为96.94%。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血清生殖激素6项检查未见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既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对内分泌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且能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梁茹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观察替吉奥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老年晚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替吉奥组(S组)与5-氟尿嘧啶组(F组)。替吉奥组30例(S组):替吉奥(40~60)mg(<1.25 m2,40mg;1.25~1.5 m2,50mg;>1.5 m2,60mg),于早、晚饭后口服,连服14天,21天重复。5-氟尿嘧啶组(F组)采用注射液进行给药治疗,21天重复,至少两周期后评价疗效。综合有效率指标及副作用产生情况判断替吉奥与5-氟尿嘧啶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癌症状况均有良好改善,但替吉奥组临床效果优于5-氟尿嘧啶组,替吉奥组有效率为86.67%,5-氟尿嘧啶组有效率为63.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8.1个月和7.6个月,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中位生存时间(OS)为18.3个月和16.5个月,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副作用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差异不明显。结论:采用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鼻咽癌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朱美琴;夏俊贤;徐敏;陈敬华;申维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急性肺损伤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干预改善肺呼吸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82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将这82名急性肺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每组各41名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组在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通气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综合治疗。对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在肺保护性通气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20万U每100ml盐水静滴,每日2次,每6天为一个疗程。对反映两组患者肺呼吸功能的动脉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的改变进行观察,并对住院期间ICU患者的死亡人数进行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PaO2以及氧合指数明显高于肺保护性通气组(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住院时间(20±9)天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34±11)天明显缩短(P<0.05),肺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组的患者的死亡率(24.39%)比肺保护性通气组的(51.22%)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肺损伤保护性通气加乌司他丁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谭远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58例COPD患者随机分成2组,在止咳化痰、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n=30例)采用传统方式吸氧,观察组(n=28例)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PaO2、SpO2和心率变化情况,以及比较在舒适度、气道高反应性及咳痰困难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PaO2、SpO2和心率等指标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氧疗舒适度、气道高反应性及咳痰困难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COPD可显著提高氧疗效果和舒适度,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作者:刘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心血管风险标志物的检测及进展

    心血管疾病约占美国和欧洲成人死亡率60%。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在城乡居民中不断上升已成为首要的死因。面对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问题,及早发现心血管风险因素对及时干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海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静脉麻醉胃镜与普通胃镜治疗小儿上消化道异物的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胃镜及普通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以期能为小儿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35例上消化道异物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其中单号共18例为观察组,双号共17例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普通胃镜取出异物,观察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3)mg/kg、芬太尼(0.5~1)mg/kg进行静脉复合麻醉下胃镜取出异物,观察两组手术前后及术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及异物取出所需时间、取出成功率、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HR、MAP、SPO2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中HR、MAP有所升高,观察组有所下降,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时恢复正常(P>0.05),SPO2治疗全程均变化不大;对照组异物取出时间为(13.28±7.89)min,观察组为(7.75±4.92)min,对照组取出成功率76.47%、不良反应发生率52.94%,观察组取出成功率为为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两组异物取出时间、取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麻醉胃镜治疗依从性更好,取出成功率明显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患儿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疗效更优。

    作者:张文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胞磷胆碱钠和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胞磷胆碱钠与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石杉碱甲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胞磷胆碱钠片与石杉碱甲片联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MMSE、ADL评分。结果:治疗六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MMSE、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与治疗前对比,MMSE、ADL评分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进行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有轻度不良反应发生,但均自行消失,未影响继续治疗。讨论:胞磷胆碱钠联合石杉碱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韦日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