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治进展

张建;胡文全

关键词:结核性腹膜炎, 诊断方法, 治疗
摘要:近些年来,结核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我国每4个发热患者就有1个考虑结核病的诊断.即使在发达国家,由于HIV的感染和吸毒、滥用药物等原因,结核病也有增加的趋势[1].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西医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总有效率分别为35.0%、47.1%、15,0%、92.9%,明显高于对照组27.5%、30.0%、12.5%、70.0%(X2=3.95,x2=4.01,x2=4.25,x2=4.11,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P(O2)、Sa(O2)、FEV1含量均高于治疗前(t=2.154,t=2.245,,t=2.233,t=2.314,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比黏度含量均低于于治疗前(t=2.411,t=2.344,t=2.325,t=2.322,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疗效肯定,有利于调节机体与药物平衡.

    作者:李轶群;钟启腾;孙惠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氟比洛芬酯缓解脊柱融合术中应用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缓解脊柱融合术中应用了瑞芬太尼麻醉后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20例行脊柱融合术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氟比洛务酯组(A组,n=60)和对照组(B组,n=60),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注1mg/kg氟比洛芬酯或0.1ml/kg安慰剂(脂肪乳).分别记录术毕苏醒后立即、1、2、4、6、8、12、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24h曲马多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苏醒后1、2、4、6h VAS A组均低于B组(P<0.05),在苏醒历立即,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24h A组的曲马多用量(255.6±45.2)rng低于B组(325.5±56.2)mg(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明显缓解脊柱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术后疼痛和痛觉过敏,减少术后的曲马多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伞可靠.

    作者:杨亚杰;闫卫国;孙志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我院现代化住院药房的建立与运行的探讨

    目的:为推行现代化药房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我院住院药房功能区域划分、工作职责划分和药房特色管理制度的实际,对现代化住院药房的建立和运行进行总结.结果:我院住院药房区域划分明确,工作流程顺畅,现代化管理制度与上作性质相适应.结论:我院住院药房建设符合现代化药房的标准.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

    作者:辛海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二级医院门诊药学咨询服务的环境与内容

    2002年以来,卫生部相继颁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其共同的宗旨,简而言之,即加强医院药事工作和临床用药管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陈海波;严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动态脑电、心电图同步监测对晕厥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24h动态脑电图(AEEG)和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对晕厥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同顾分析11 5例晕厥患者的24h AEEG和AECG监测结果.结果:115例患者中诊断为脑源性晕厥或症状性癫痫12例,心源性晕厥36例,疑为反射性或其他晕厥67例.结论:24h AEEG,AECG监测对晕厥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王静;刘玺芳;郝崴;武杨;邵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黄芪联合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联合亚低温(33±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将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常温对照组、黄蓖治疗组(插入线栓后予黄芪注射液4ml,kg腹腔注射)、亚低温组(插入线栓后立即诱导亚低温并维持2h)、黄芪联合亚低温组(插入线辁后予黄芪注射液4ml/kg腹腔注射并维持亚低温2h).线栓插入2b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再灌注24h后观察: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②计算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③电镜下观察海马区神经元超微结构;④检测SOD、MDA含量.结果:①大鼠MCAO2h再灌注24b后均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黄芪组和亚低温组可提高神经功能评分(P<0.05),联合治疗组可显著提高神经功能评分(P<0.01).②与常温组相比,黄芪治疗组、亚低温组能缩小再灌注24h后脑梗死率(P<0.05),黄芪联合亚低温组可显著缩小再灌注24h后脑梗死率(P<0.01).与常温组相比,三个治疗组脑含水量均明显减少(P<0.01);联合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⑨电镜观察:三个治疗组较常温组膜性结构损伤减轻.④与常温组相比,亚低韫组、黄芪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可明显提高SOD活性,降低MDA(P<0.01);联合治疗组较单独治疗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亚低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作者:张瑛;姜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近况

    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在脑卒中后30天的急性期间即有3%~10%的复发率,2年为25%,5年男性为42%,女性为24%,其中65%是缺血性卒中,尤其是首次卒中后6个月期间是复发的高阶段,故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应在卒中发病后即刻进行,特别是一周之内.

    作者:王介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栓前体蛋白(TpP)用于心肌梗塞诊断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浆中血栓前体蛋白(TpP)的检测在心肌梗塞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健康对照组和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前体蛋白的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浆Tp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TpP和D-Dime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cTn Ⅰ、CK-MB和TpP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pP在心肌损伤的4小时内就开始升高,4~8小时内达到高峰后有下降趋势,而cTn Ⅰ在心肌损伤的4小时内未见升高,4~12d,时内维持在较高水平,TpP阳性率先升高后降低,CK-MB和cTn Ⅰ阳性率一直升高AMI组中,小于2小时,TpP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显著商于CK-MB和cTn Ⅰ(P<0.01,P<0.05);3-4小时,TpP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均显著高于CK-MB和cTn I(P<0.01),TpP特异性显著低于cTn Ⅰ(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Tp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浆TpP水平动态研究发现,其可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一项敏感指标,对心肌梗塞的早期溶栓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孙进学;刘振军;刘新风;王德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30例甲亢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措施及体会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川,导致机体出现代谢亢进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

    作者:王玉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益智仁提取物对β淀粉样肽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分析

    目的:观察益智仁水提物对β淀粉样肽(Aβ)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小鼠侧脑室注射凝聚态Aβ4nmol,次日开始给予益智仁水提物,10天后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寓训练.检测各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以及皮层、海马组织内的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智仁水提物可显著提高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少皮层和海马组织内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论:益智仁水提物可改善Aβ所致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关.

    作者:马娜;朱东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甲鈷胺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甲鈷胺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临床上的50例患者,对其中的30例使用甲鈷安联合卡马两平治疗为治疗组,另外20例一般治疗为对照组,观察4周为1个疗程.结果:2组病例在痊愈率、显效率、疼痛消失时间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甲鈷古胺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邱可文;李又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子宫腺肌病保守性手术治疗20例分析

    子宫腺肌病用药治疗几乎无效,主要行子宫全部切除术或次全切除术,但由于患者较年轻对保留子宫欲望强烈,近3年来,我院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保守性手术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拜如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乳腺微小病变123例诊治分析

    目的:通过对123例患者乳腺微小瘸变的诊治,探讨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方法:采用数字钼靶X线摄片,彩色B超检查,定位活检技术,对乳腺微小病变患者123例诊断分析.结果:123例钼靶摄片病灶136个,彩色B超检查病灶78个,经x线或B超定位活检发现乳腺纤维瘤39例,乳腺癌27例,乳头状癌9例,乳腺囊性增生48例.结论:数字钼靶x线摄片和彩色B超检查定位活检,对发现乳腺微小病变和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陈锭光;池华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蛇毒血凝酶纱条宫腔填塞用于前置胎盘剖宫产30例止血效果分析

    前置胎盘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妊娠晚期出血常见原因,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孕妇死亡的首要原因[1],量多且难于控制.剖宫产是临床处理前置胎盘的急救措施与适时分娩的主要手段[2].

    作者:翁宇红;陈琨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45例产后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体会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可引起贫血、产褥感染导致身体虚弱,大量出血会引起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掌握病因,积极预防,及时处理可明显降低产妇死亡率.

    作者:华素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三种方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方法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尖锐湿疣患者分为:单纯昧喹莫特组(A组)60例、单纯电灼组(B组)60例、电灼联合白细胞介素-Ⅱ组(C组)60例,分别治疗.结果:A、C组痊愈率和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x2=1.65,x2=187,P均>0.05);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7.95,x2=7.05,P均<0.01);B组复发率58.3%,高于A组16.7%和C组15.0%(x2=.93,x2=6.99,P<0.01).结论: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安全性好.局部炎症反应轻微.

    作者:纪建平;钟贵才;钟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冬虫夏草及其常见伪品的鉴别分析

    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科蝙蝠蛾昆虫幼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作者:张阵阵;汪家春;储智勇;刘李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胰岛素抵抗大鼠心脏MMP-2、MMP-9、TIMP-1、TIMP-2及Ⅰ、Ⅲ型胶原的变化

    目的:观察单纯胰岛素抵(IR)大鼠心脏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摹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n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2(TIMP-2)及Ⅰ、Ⅲ型胶原的改变,探讨胰岛索抵抗状态下心脏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高脂食物喂养诱导胰岛索抵抗模型.测定大鼠体重(BW)、心脏重量(HW)和计算HW/BW;观察两组大鼠心脏组织结构:正糖高胰岛索嵌铗技术(EICT)检测两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情况;RT-PCR测定两组大鼠MMP-2、MMP-9、TIMP-1、TIMP-2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MMP-2、MMP-9、TIMP-1、TIMP-2和Ⅰ、Ⅲ胶原蛋白水平.结果:胰岛索抵抗大鼠GIR明显降低(P<0.01),体重增加(P<0.05).胰岛素抵抗大鼠心脏:HW和HW/BW高于正常对照组,光镜可见心脏间质纤维化改变.心脏Ⅰ、Ⅲ型胶原明显增多(P<0.05).胰岛素抵抗大鼠心脏MMP-2、TIMP-1的mRNA表达增加(P<0.05),MMP-9、TIMP-2的mRNA有增多趋势(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TIMP-2的蛋白含量增加(P<0.05),MMP-2、MMP-9、TIMP-2有增多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胰岛索抵抗大鼠MMP-2,MMP-9与TIMP-1蛋白水平比值及MMP-2与TIMP-2蛋白水平比值降低.结论:胰岛素抵抗时大鼠心脏MMP-2、MMP-9表达增加.但TIMP-1、TIMP-2增加更显著;MMP-2、MMP-9、TIMP-1、TIMP-2的这种变化与胰岛素抵抗时心脏间质纤维化有关.

    作者:杨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肠气囊肿症影像学诊断的必要性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肠气囊肿症患者的必要性,为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赢得时间.方法:对1998年11月-2008年4月本科收集到的肠气囊肿症5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手术及病理结果加以回顾分析,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肠气囊肿症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5例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达80%.结论:肠气囊肿症是以肠壁黏膜下或(和)浆膜下出现单个或多个含气的囊肿为特征的疾病,由于本病具有比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故患者有腹部症状且已除外急腹症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是很有必要的.为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生命质量.

    作者:杨江萍;关素安;石静;张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温针灸治疗脊柱裂引起尿失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脊牲裂引起尿失禁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20例膀胱训练的方法.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89.4%,对照组为7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脊柱裂引起尿失禁疗效显著.

    作者:张素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