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信;杜优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3年9月15~19日在美国华盛顿DC召开了心脏病介入治疗2003(Transcatheter 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TCT2003)会议,会议就心脏病介入领域的新进展方面进行了演示和讨论.
作者:赵敏;贾三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3年10月10~13日,第14届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有23个国家的近百名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前来讲学,近3000人与会,会议热点有:
作者:杨进刚;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口服给药是方便的给药途径,口服给予传统剂型通常在胃肠道溶解,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依赖于其理化性质.但是当药物需要在直肠靶向释放或需被保护免遭上胃肠道破坏时,直肠靶向给药系统会比上胃肠道释放的药物提供很多优势.
作者:崔一民;鲁云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人类对于血脂异常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直到近十余年才逐渐明确血浆胆固醇浓度升高对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对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调脂治疗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
作者:甄奕;潘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及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其药物治疗进展很快,治疗指南主要是根据处理不同类型ACS的大型临床试验来制定的.
作者:马宏;杨玲;刘肆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肌钙蛋白T(cTnT)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入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有粥样斑块者115例,男82例,女33例.年龄41~84(56±19)岁.常规入院检查.分成两组CRP≤5.0mg/L组(1组)和>5.0mg/L组(2组).将显影的冠脉树分成15段,每段冠状动病变的程度以记分形式定量化.结果:1组和2组的单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1%,5%(P<0.01).3支病变发生率为3%,28%(P<0.01),冠脉病变积分分别为(1.5±1.3)分和(10.4±3.5)分(P=0.04).2组比1组的cTnT高,组2的ECG ST-T改变明显,两组的FlB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RP和cTnT同时异常,同时ECG有一过性ST-T改变者预示冠脉粥样病变严重,大多数病人为3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预后不良.对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性.
作者:向小平;刘肆仁;刘杰昕;宁新惠;董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与疗效有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3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并对胺碘酮的疗效与多项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平均随访(25.7±25.2)个月期间,胺碘酮的有效率为76.7%(23例有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3%(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的自主神经类型是胺碘酮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胺碘酮控制交感神经型房颤的有效率是迷走神经型房颤的6.33倍(P=0.05);而房颤病程、左房内径大小等因素与胺碘酮控制房颤的疗效无显著性关系.结论:长期小剂量胺碘酮可有效地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尽管严重的毒副作用少见,但仍应注意观察其对心、肺等器官的不良作用;胺碘酮可能更适合于交感神经型房颤的预防.
作者:李奎宝;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概述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正常[30/18(20)mm[Hg]范围的一种病理生理改变.肺动脉高压可由下列原因引起:先天或后天性心脏病、肺部疾患、肝或门脉系统疾病、全身性肉芽肿病、胶原性疾病、血栓栓塞、某些药物及缺氧等,还包括肺毛细血管及肺静脉的压力升高所致的肺动脉高压.
作者:张维君;赵迎新;马涵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从1989年全国血液学室间质评活动开展以来,至今已有11年时间.在此期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增加了质评活动开展的项目,扩大了质评参加实验室的规模、改进或完善了质评方案,各个项目的质评成绩有了改善或明显提高.
作者:彭明婷;谷小林;申子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3.3.2对血管成形技术的报道3.3.2.1经皮腔内肾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腔内肾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的报道.报道时应描述操作的细节,特别是与以前的报道有差异的地方.需要注明与特有的操作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如指引导管损伤),以便对不同技术加以比较.
作者:杨进刚;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治疗中重要的进展是明确了血小板在AC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斑块破裂和血管壁损伤后可引起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s,PCI)过程中也可发生.随着对ACS发病机制理解的加深,研制了印制血小板聚集的强效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抑制,常用的有阿昔单抗、安普利泰和替罗非班.
作者:王长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