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口服给药是方便的给药途径,口服给予传统剂型通常在胃肠道溶解,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主要依赖于其理化性质.但是当药物需要在直肠靶向释放或需被保护免遭上胃肠道破坏时,直肠靶向给药系统会比上胃肠道释放的药物提供很多优势.
作者:崔一民;鲁云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及肌钙蛋白T(cTnT)与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入选病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有粥样斑块者115例,男82例,女33例.年龄41~84(56±19)岁.常规入院检查.分成两组CRP≤5.0mg/L组(1组)和>5.0mg/L组(2组).将显影的冠脉树分成15段,每段冠状动病变的程度以记分形式定量化.结果:1组和2组的单支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1%,5%(P<0.01).3支病变发生率为3%,28%(P<0.01),冠脉病变积分分别为(1.5±1.3)分和(10.4±3.5)分(P=0.04).2组比1组的cTnT高,组2的ECG ST-T改变明显,两组的FlB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RP和cTnT同时异常,同时ECG有一过性ST-T改变者预示冠脉粥样病变严重,大多数病人为3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预后不良.对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性.
作者:向小平;刘肆仁;刘杰昕;宁新惠;董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亚型阻滞剂(ARB)厄贝沙坦和缬纱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防治心脑血管事件,减少再住院率及不良反应差异.方法:将97例NYHA心功能Ⅲ、IV级的重症CHF患者随机、单盲分为厄贝沙坦组(49例)、缬沙坦组(48例),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及2年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6个月、2年的患者临床心功能改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改善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亦显著,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善明显,但上述指标,2组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2组治疗6个月和2年期间,预防发生心脑事件,再住院率减少,降低心脏性死亡等,2组作用相似,P>0.05.2组药物不良反应轻微,且出现率相似.结论:厄贝沙坦和缬沙坦治疗重症CHF患者临床效果佳,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减少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均相似,且不良反应均轻微,均可做为治疗重症CHF的新药物之一.
作者:曾群英;高修仁;廖新学;许庆;郑东诞;王强;陶军;陈国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及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其药物治疗进展很快,治疗指南主要是根据处理不同类型ACS的大型临床试验来制定的.
作者:马宏;杨玲;刘肆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第76届学术大会2003年11月9~12日在美国奥兰多(Orlando)召开,参会代表28000余人,围绕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医学(Clinical Science),基础医学(Basic Science)和人群医学(Population Science)的新进展进行了研讨.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血细胞分析(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等)是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彭明婷;申子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3.3.2对血管成形技术的报道3.3.2.1经皮腔内肾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腔内肾动脉成形和支架置入的报道.报道时应描述操作的细节,特别是与以前的报道有差异的地方.需要注明与特有的操作直接相关的并发症(如指引导管损伤),以便对不同技术加以比较.
作者:杨进刚;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口服降糖药在本院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方法:对本院2000~2002年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购药金额、每日药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口服降糖药有14种,DDDs排序在前的是价廉的药物;合资药购药金额高于国产药购药金额.结论: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程建娥;李静;张向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3年10月10~13日,第14届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有23个国家的近百名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前来讲学,近3000人与会,会议热点有:
作者:杨进刚;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与疗效有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30例阵发性房颤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并对胺碘酮的疗效与多项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平均随访(25.7±25.2)个月期间,胺碘酮的有效率为76.7%(23例有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3%(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的自主神经类型是胺碘酮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胺碘酮控制交感神经型房颤的有效率是迷走神经型房颤的6.33倍(P=0.05);而房颤病程、左房内径大小等因素与胺碘酮控制房颤的疗效无显著性关系.结论:长期小剂量胺碘酮可有效地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尽管严重的毒副作用少见,但仍应注意观察其对心、肺等器官的不良作用;胺碘酮可能更适合于交感神经型房颤的预防.
作者:李奎宝;胡大一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8(IL-8)及内皮素(ET-1)的影响.方法:方法135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69例)及非他汀治疗组(66例),另选健康对照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血浆HS-CRP、IL-8、ET-1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血脂各组成分及血浆HS-CRP、IL-8、ET-1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各组成分及血浆HS-CRP、IL-8、ET-1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干预ACS除获显著调脂作用外,尚可明显降低血炎性因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苏子德;王涛;代怀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学者和官员们讨论的话题,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也开始寻找和挖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戚良猛;王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离子通道发生紊乱而致.LQT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晕厥或心脏骤停,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1,2],其确切的发病率尚不清楚,目前估计的发病率为1:5000~7000[2,3].
作者:王乐信;杜优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