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前后CK-MB的动态变化

马颖霞;李瑞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 心肌酶,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PTCA)前后肌酸磷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以明确P-PTCA后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的CK-MB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其佳切点.方法:确诊为透壁性AMI的患者90例,分别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n-PA)静脉溶栓、P-PTCA和药物非再灌注治疗三组,从A-MI发病至发病后96小时观察CK-MB的动态变化.并以AMI后CK-MB峰值出现的不同时间为切点,分别计算各个切点对于检出IRA开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试找出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佳的CK-MB峰值时间.结果:(1)rt-PA静脉溶栓后CK-MB峰值出现于发病后(11.9±4.4)小时,P-PTCA后CK-MB峰值出现在发病后(12.10±4.12)小时,二者均较AMI非再灌注治疗组明显提前,但rt-PA静脉溶栓组和P-PTCA组间的CK-MB峰值提前的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rt-PA静脉溶栓组的CK-MB峰值的佳切点在AMI发病后14小时左右;P-PTCA组CK-MB峰值的佳切点在AMI发病后13小时前后.结论:AMI患者成功的进行P-PTCA后,CK-MB的峰值出现在发病后的8~16(12.10±4.12)小时,判断P-PTCA后IRA开通的佳切点可能在AMI发病后13小时前后.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前后CK-MB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PTCA)前后肌酸磷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以明确P-PTCA后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的CK-MB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其佳切点.方法:确诊为透壁性AMI的患者90例,分别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n-PA)静脉溶栓、P-PTCA和药物非再灌注治疗三组,从A-MI发病至发病后96小时观察CK-MB的动态变化.并以AMI后CK-MB峰值出现的不同时间为切点,分别计算各个切点对于检出IRA开通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试找出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较佳的CK-MB峰值时间.结果:(1)rt-PA静脉溶栓后CK-MB峰值出现于发病后(11.9±4.4)小时,P-PTCA后CK-MB峰值出现在发病后(12.10±4.12)小时,二者均较AMI非再灌注治疗组明显提前,但rt-PA静脉溶栓组和P-PTCA组间的CK-MB峰值提前的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rt-PA静脉溶栓组的CK-MB峰值的佳切点在AMI发病后14小时左右;P-PTCA组CK-MB峰值的佳切点在AMI发病后13小时前后.结论:AMI患者成功的进行P-PTCA后,CK-MB的峰值出现在发病后的8~16(12.10±4.12)小时,判断P-PTCA后IRA开通的佳切点可能在AMI发病后13小时前后.

    作者:马颖霞;李瑞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循证药学原则

    药物经济学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融合卫生经济学方法,创建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它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地确定、测量、比较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间、药物治疗方案和其他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和家庭病床等)的成本、效益、效果及效用[1].

    作者:陈钧;蒋学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无ST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更为常见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从CCU到CPC--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干预模式的转变

    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vndrome,ACS)的发病机制研究与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对ACS的干预对策和模式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了解这些成就,实施这一转变,对于提高ACS的治疗水平,使更多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和促进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长城新世纪心血管疾病防治新策略研讨会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Graves'病糖代谢研究进展

    Graves'病(简称G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加为特征,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而对GD糖代谢异常的产生机制目前也说法不一.本文对GD糖代谢障碍的特点及可能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作者:刘薇;袁申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小剂量阿司匹林和维生素E在心血管病危险人群中的应用:一个全科医生的随机试验

    背景:除了针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特异性治疗外,对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机制的干预能够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病事件.本试验的目标是调查全科医生抗血小板和抗氧化治疗对有一个或多个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人群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作用.方法:本试验为随机对照开放2×2因素试验,调查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天)和维生素E(300mg/天)对有一个或多个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早发心肌梗死家族史或高龄)人群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作用.结果:入选4 495人(女2 583,平均年龄64.4岁).随访3.6年,因伦理问题终止.其他有关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试验的新证据与本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完全一致.阿司匹林减少所有终点的频率,显著减少心血管病死亡[从1.4%到0.8%;相对危险系数0.56(95% CI 0.31~0.99)].心血管总事件减少[从8.2%到6.3%;0.77(0.62~0.95)].阿司匹林组比非阿司匹林组严重出血多见(1.1% vs 0.3%;P<0.0008).维生素E对各终点均无影响.实验结果用意向治疗(intention-to-treat)进行了分析.结论: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除针对危险因素的特异性治疗外,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进一步预防作用,并且比较安全.维生素E对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作用不肯定,本试验结果与其他两个发表的二级预防试验结果一致,均为阴性.

    作者:刘文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临床药物应用与单核苷酸多态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尤其是随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的迅猛发展,将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益处,如医药公司的研究费用下降,新药开发时间缩短等.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有效而又能避免毒、副作用的药物,进行真正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对于病人而言,服用恰当的药物不但降低了费用也可以避免潜在的危害.因此,对影响临床用药的基因、多态性及其在临床应用中不同个体可能出现的不同反应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佐广;温绍君;吴兆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胸痛中心和急性胸痛病人的评价

    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对急性胸痛的观念更新和技术改进,对急性胸痛病人的评价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仍存在某些争议.在美国,以急性胸痛到急诊室就诊并收入院的病人逐年增加[1,2].急诊室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近期死亡率约为25%,至少是住院病人的两倍.

    作者:王建旗;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参与神经胶质瘤C6细胞中的钙信号--两种G-蛋白偶联核苷酸受体亚型P2Y1和P2Y2

    作者:郭荣惠;王振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药品批准文号统一换发工作即将进行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4例老年甲亢及82例青年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多数老年甲亢患者缺乏甲状腺肿大、突眼、食欲亢进等典型甲亢表现,而往往以某一系统症状为突出表现,其中心房纤颤、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等心血管系统表现多见,其次以纳差、消瘦等消化道症状多见,有些表现为淡漠型甲亢.结论:充分认识老年甲亢的特殊临床表现,对疑诊患者及时作有关检查有助于减少误诊,及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孙燕淑;宋以信;祁芸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其治疗

    糖尿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冠心病的独立致病因素,大血管疾病并发症是糖尿病病人的主要死因[1].糖尿病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率至少是普通人群的3倍以上.

    作者:张大庆;赵水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活化及集聚,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管腔不完全性阻塞.

    作者:荣烨之;蒋锦琪;陈书艳;赵美华;范维琥;施海明;严萍萍;蔡乃绳;童步高;魏盟;张奇志;吴宗贵;黄佐;樊民;金立仁;王肖龙;王懋英;吴士尧;朱文敏;解玉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无头架硬通道置入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置入硬通道冲洗,引流的疗效.方法:采用CT定位无头架技术向血肿腔内置入硬通道缓慢、反复冲洗,引流的方法对19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行治疗前后对比.结果:无头架定位置入硬通道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创伤小,局部麻醉方便,总有效率99%,并发症如再出血、脑挫伤、脑内小血肿发生率14.95%.结论:无头架定位置入硬通道可作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之一.

    作者:赵奇煌;李锦平;宋英伦;吴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脉压对颈动脉壁重构的影响--探讨Laplace定律对大血管重构的作用

    目的:血管壁的增厚和功能指数正越来越多的被用作评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然而大血管的结构、功能、压力的相互关系在活体上还没有很好的确定.我们研究组对一组正常和高血压病人进行了大血管的结构-功能-压力的相互关系的交叉研究.方法:307例正常和高血压的人群被选择到此研究,其中男110例,女197例.年龄49~75岁.颈动脉内膜和中层厚度(Intima-media wall thickness,IMT)和内腔直径(Lumen diameter,LD)用Diasonic(DRF400)高分辨率超声来确定.血管壁环状压(Circumferential stress,Cs)是依据LAPLACE定律(δ=P×r/h)计算.其中压力(Pressure,P)用平均压和脉压两种方法计算.此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指数用年龄、身高和心率来校正.颈动脉压用无创压力感受器测定.结果:共有70例高血压(BP>140/90)患者.用年龄、身高和心率校正后的内中膜厚度和内腔直径在高血压组显著增加.而且IMT随着脉压的增大而增大(r=0.39,P<0.001).内腔半径与内中膜厚度比值(R/IMT,R=LD/2)和环状压在高血压组明显增加.但是不管高血压或正常人群的R/IMT比值与脉压呈负相关关系(r=0.38,P<0.001),而与平均压无关.结论:在高血压状态下颈动脉壁重构是服从LAPLACE定律的,但颈动脉壁重构不足以抵销高血压状态下的血管壁环状压的增加.LAPLACE定律中关键性的血压指数可能是指脉压而非平均压.

    作者:梁雨露;Cameron J;McGrath BP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试行)

    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瑞典高血压治疗的费效分析

    本文介绍瑞典国家卫生技术评估研究所作的一项有关高血压治疗经济学研究报告.该报告具体测算了瑞典高血压治疗总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应用弗明汉模型,进行了相应的费效分析.

    作者:刘克军;王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国医药导刊》介绍及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对ALLHAT试验进展的分析

    ALLHAT试验(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旨在探讨抗高血压与降脂治疗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是迄今为止进行的规模大的抗高血压终点试验.

    作者:孙宁玲;龚兰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