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莫雷西嗪预防近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随机对照研究

张麟;胡大一;李静;万昕红

关键词:阵发性心房颤动, 莫雷两嗪, 普罗帕酮
摘要:目的:开放随机对照观察莫雷西嗪在预防近期阵发性房颤(AF)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103例近期起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病程≤7天),入选时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有高血压但不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安慰剂组30例,莫雷西嗪组36例,普罗帕酮组37例,口服剂量均为600mg/d.观察2周,对初始药物预防无效患者交叉用药,Ⅱ组11例莫雷西嗪治疗无效者改服普罗帕酮;Ⅲ组20例普罗帕酮治疗无效者改服莫雷西嗪.结果:(1)72小时内未出现房颤者,莫雷西嗪组24例(66.7%),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的14例(37.8%)(P<0.01);安慰剂组仅5例(16.7%).(2)3天后至2周内未出现房颤者,莫雷西嗪组25例(69.4%),普罗帕酮22例(59.5%)(P>0.05);安慰剂组仅6例(16.7%).(3)初始药物治疗2周无效患者,Ⅱ组和Ⅲ组交叉用药3周.2周后未出现房颤者,改服普罗帕酮的Ⅱ组5例(45.5%);改服莫雷西嗪的Ⅲ组11例(55.0%)(P>0.05);安慰剂组仅6例(16.7%).结论:口服莫雷西嗪能有效预防近期阵发性房颤的发作,3天内效果明显优于口服普罗帕酮600mg/d,3天后至4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莫雷西嗪给药方便,副作用少,患者可在门诊接受治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模式的改进

    我院自1990年起开始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1990年只收到1例ADR报告,2001年上报了ADR117例,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按照ADR发生率10%~20%[1]推算,这个数字仍有很大差距.

    作者:高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2002年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工作

    作者:陈兴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rimary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PTCA)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AMI发病6小时以内成功的进行P-PTCA的患者33例,按PTCA前、后不同时间抽取周围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每个病人不同时期的PAC-1和CD61b.以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结果:33例AMI患者P-PTCA前PAC-1为(1.82±0.7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之后开始下降,至PTCA后8小时为(1.35±0.66),显低于PTCA前(P<0.01);P-PTCA后24小时PAC-1又升高至(2.28±0.87),显著高于PTCA后8小时(P<0.01);而后PAC-1逐渐下降,至168小时趋于正常.CD61b在P-PTCA前与正常对照无差别(P>0.05),P-PTCA后各不同时间的CD61b相比也无差别(P>0.050.结论:AMI患者行P-PTCA,在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的同时激活了血小板,所以P-PTCA后需要更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马颖霞;范作文;赵明中;杜日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新版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解读

    自2000年9月ACC/AHA发布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治疗指南以来,1年多来在此领域又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抗血小板领域,因此2002年4月ACC/AHA将在JACC和Circulation上发布经修订后的新版的UA和NSTEMI治疗指南.

    作者:彭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Zipes强调医生的角色是创伤的治愈者

    ACC主席Douglas P Zipes在第51届ACC年会上就医生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心脏病学的发展方向作了重要演讲,以下是演讲的摘要.

    作者:彭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第51届美国心脏病学院年会热点

    第51届美国心脏病学院(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年会于2002年3月17~20日在亚特兰大市举行.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全国血站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目的:通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掌握全国血站血清ALT检验状况,使ALT检验逐步规范化,提高血站实验室ALT检验的水平和质量.方法:参照美国AABB/CAP能力验证检验方案,建立我国血站血清ALT检验室间质量评价方案.通过定期向全国参评实验室发质控样品,然后对其回报数据进行行统计分析,作出实验室检验水平评价,检验方法学评价及试剂盒临床使用评价.结果:从2001年三次质评结果看,获满分的实验室从53.7%提高到64.3%(速率法)_、从24.8%提高到48.3%(赖氏法),全年平均得分在80分以上的实验室所占百分比为:ALT(速率法)71.7.%,ALT(赖氏法)45.9%.速率法与赖氏法相比较,在检验CV值(精密度)方面,速率法比赖氏法要低约10个百分点;在检验准确性方面,速率法比赖氏法的符合率要高约10个百分点.试剂临床使用质量评价反映出,国产ALT检验试剂质量较差,速率法试剂质量优于赖氏法试剂.结论:开展全国血站血清ALT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检验水平,有助于临床检验试剂盒的选用及检验方法的改进.

    作者:邢文革;马嵘;郑怀竞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抗血小板治疗新进展--从CAPRIE、CURE到CLASSICS试验

    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支架置人后血栓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抗血小板药物在上述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彭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999~2001年全国治疗药物监测室间质评结果

    目的:通过开展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提高临床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质量.方法:每年向参加治疗药物监测(TDM)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单位发放质控品10个批号,测定项目包括茶碱、地高辛、苯妥英、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和环孢菌素A,实验室用常规方法测定并回报测定结果,经计算机软件对全部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年参加TDM室间质评的实验室数为48家,测定结果的平均及格率分别为茶碱94.2%、地高辛82.6%、苯妥英83.8%、苯巴比妥88.4%、卡马西平94.2和环孢菌素A 92.4%.1999~2001年全国TDM室间质评的年平均及格率分别为78.7%、84.7%和89.3%.不同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分别为茶碱4.4%~14.2%、地高辛11.5%~21.9%、苯妥英8.5%~29.5%、苯巴比妥8.2%~13.9%、卡马西平10.8%~12.6%和环孢菌素A15.5%~16.6%.结论:多数参加TDM室间质评实验室的测定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及格率逐年上升,但参加TDM室间质评的实验室数占开展TDM的实验室总数的比例较低,在不同的测定方法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郭健;陆红;谢洁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Nebivolol--具有调节NO释放特点的更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断剂

    Nebivolol是一种具有调节一氧化氮(NO)产生,并且具有更高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断剂.它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即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断作用和调节NO释放的作用.

    作者:王吉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疗效及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评价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氨氯地平相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成左旋氨氯地平组(60例),口服2.5~5mg@d-1和氨氯地平组(60例),口服5~10mg@d-1.观察5周.每周一次上午延迟1~4小时用药并测诊室谷值坐位血压、心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5周未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组治疗有效反应率分别为86.7%和83.3%,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组间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旋氨氯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氨氯地平组为16.7%(P>0.05),但试验组不良反应程度更轻微.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同样有效,不良反应可能更小.

    作者:程远植;吴锡桂;陈晓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特征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EH)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37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06例,女68例,平均年龄(58.1± 10.1)岁(范围31~81岁).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结果:合并EH的冠心病患者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少于(31.5%vs 51.3%)未合并EH的冠心病患者(P<0.001);冠状动脉2支(37.5% vs 8.6%)和3支(27.2%vs 14.8%)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未合并EH组(P均<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升主动脉内径是佳的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数.结论: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居多,提示对这部分患者强化降压治疗可能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宏宇;马志敏;张杰;胡大一;冯存民;邓素;张瑞爽;李运田;刘文玲;赵明中;许玉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与分子生物学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临床和病理状态,其诊断依赖于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心室造影.

    作者:刘文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23届欧洲心脏病学会学术大会新观点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阿司可咖胶囊用于镇痛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目的:考察阿司可咖胶囊临床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对照药氨酚待因2号片.设单次给药、1周给药组,分别用于治疗中等程度手术后疼痛和癌痛.镇痛效果判定指标为疼痛强度差、总疼痛强度差、疼痛缓解率、有效率.结果:手术后疼痛单次给药对照试验,阿司可咖胶囊和氨酚待因2号片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和74.0%,癌痛治疗一周给药对照试验,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75.0%,综合疗效比较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两药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胃不适、便秘等.结论:阿司可咖胶囊片与氨酚待因2号片基本等效,是安全有效的镇痛药.

    作者:邓艳萍;孙莉;朱天岳;陆建伟;赵国海;徐国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右室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对策

    急性右室梗死(RⅥ)是一种复杂的左室下壁梗死形式.通过心电图、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或核素闪烁图及造影图检查得以确诊.根据右房压和肺动脉收缩压将RVI分为三型,Ⅰ型为小到中等面积左室梗死伴中等面积RVI并发右室衰竭,Ⅱ型为小到中等面积左室梗死伴大面积RVI,并发重度右室衰竭,Ⅲ型为大面积左室、RVI并发严重的双心室衰竭.快速容量负荷是治疗Ⅰ型、Ⅱ型的重要措施,但禁用于Ⅲ型.即刻PTCA是开通右冠脉有力的措施,可迅速改善右室衰竭,和静脉溶栓一样,再灌注成功的病例,在病死率、心功能≥KilllipⅢ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方面均较未溶栓或溶栓不成功的患者明显下降.病死率的净减少绝对值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梗死的净减少绝对值.

    作者:李益民;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5-羟色胺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可能与抑郁症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事件有关

    作者:王吉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应和安全性.方法:119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厄贝沙坦(治疗)组:60例,150~300mg/d口服,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双氢氯噻嗪(HCTZ)12.5mg/d疗程半年.氯沙坦(对照)组:59例,50~100mg/d口服,6周后来达显效者,加服HCTZ12.5mg/d,疗程半年.治疗前后均进行偶测血压、动态血压(ABPM)、肝肾功能、生化、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o)、内皮素(ET)等检查,并观察心脑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7%(49/60例),降压幅度24.6/14.5mmμg,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81.舒张压(DBP)0.76,6后未达显效,加服HCTZ2周者,达显效27.0%(10/36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0.7%(47/59例)、降压幅度24.2/14.lmmμg,T/P比值SBP0.79、DBP0.75,6周后未达显效,加服HCTZ2周达显效者24.3%(9/37例),两组降压疗效均相似(P均>0.05).两组治疗后PRA、AngⅡ均较治前升高(P<0.05~0.01)Aldo,E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4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半年随访,两组心脑事件发生率相似,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厄贝沙坦是一种降压效果可靠、作用持久、稳定、安全、耐受性好,服药方便(1次/日),可作为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新型AngⅡ、Ⅰ型受体拮抗剂(AT1RT)药物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群英;王礼春;廖新学;陶军;李玉杰;陈国伟;杨惜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尿毒症肺49例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分析

    目的:进一步了解尿毒症肺的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特点.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8~2001年住院的49例尿毒症肺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特点分析.结果:住院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人141例,其中尿毒症肺的病人49例(34.75%).无症状者11例(22.45%),咳嗽、咳痰者20例(40.81%),呼吸困难27例(50.10%),胸部X线表现为肺淤血期20例(40.81%),肺泡性肺水肿期20例(40.81%);血清尿素氮(25.05±9.57)mmol/L,血清肌酐(730.49±251.87)μmol/L.全部病例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死亡5例(10.2%),结论: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胸部X线表现以肺淤血,肺泡性肺水肿多见.其形成原因与血尿素氮、肌酐、血压及左心衰竭等因素有关.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血液透析.

    作者:余兵;薛培丽;张红;高占成;何权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炎旁积液合并脓胸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旁积液合并脓胸的临床特征,提高对其诊疗水平.方法:结合文献资料回顾分析14例临床病例.结果:(1)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患侧胸痛.体检及X线胸片示胸腔积液;(2)胸水多呈脓性,易形成包裹;(3)急性期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给予胸腔穿刺或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并结合尿激酶冲洗胸腔,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确诊肺炎旁积液合并脓胸后,在选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时,积极给予胸腔穿刺或持续胸腔闭式引流,并配合尿激酶胸腔冲洗治疗,可避免开胸手术.

    作者:曹宝平;徐左平;安树昌;程启明;高占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