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兵;薛培丽;张红;高占成;何权瀛
ACC主席Douglas P Zipes在第51届ACC年会上就医生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心脏病学的发展方向作了重要演讲,以下是演讲的摘要.
作者:彭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王吉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应和安全性.方法:119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厄贝沙坦(治疗)组:60例,150~300mg/d口服,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双氢氯噻嗪(HCTZ)12.5mg/d疗程半年.氯沙坦(对照)组:59例,50~100mg/d口服,6周后来达显效者,加服HCTZ12.5mg/d,疗程半年.治疗前后均进行偶测血压、动态血压(ABPM)、肝肾功能、生化、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o)、内皮素(ET)等检查,并观察心脑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7%(49/60例),降压幅度24.6/14.5mmμg,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81.舒张压(DBP)0.76,6后未达显效,加服HCTZ2周者,达显效27.0%(10/36例);对照组总有效率80.7%(47/59例)、降压幅度24.2/14.lmmμg,T/P比值SBP0.79、DBP0.75,6周后未达显效,加服HCTZ2周达显效者24.3%(9/37例),两组降压疗效均相似(P均>0.05).两组治疗后PRA、AngⅡ均较治前升高(P<0.05~0.01)Aldo,E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4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半年随访,两组心脑事件发生率相似,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厄贝沙坦是一种降压效果可靠、作用持久、稳定、安全、耐受性好,服药方便(1次/日),可作为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新型AngⅡ、Ⅰ型受体拮抗剂(AT1RT)药物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曾群英;王礼春;廖新学;陶军;李玉杰;陈国伟;杨惜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院自1990年起开始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1990年只收到1例ADR报告,2001年上报了ADR117例,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按照ADR发生率10%~20%[1]推算,这个数字仍有很大差距.
作者:高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急性右室梗死(RⅥ)是一种复杂的左室下壁梗死形式.通过心电图、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或核素闪烁图及造影图检查得以确诊.根据右房压和肺动脉收缩压将RVI分为三型,Ⅰ型为小到中等面积左室梗死伴中等面积RVI并发右室衰竭,Ⅱ型为小到中等面积左室梗死伴大面积RVI,并发重度右室衰竭,Ⅲ型为大面积左室、RVI并发严重的双心室衰竭.快速容量负荷是治疗Ⅰ型、Ⅱ型的重要措施,但禁用于Ⅲ型.即刻PTCA是开通右冠脉有力的措施,可迅速改善右室衰竭,和静脉溶栓一样,再灌注成功的病例,在病死率、心功能≥KilllipⅢ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方面均较未溶栓或溶栓不成功的患者明显下降.病死率的净减少绝对值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梗死的净减少绝对值.
作者:李益民;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primary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PTCA)前后血小板功能的动态变化,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依据.方法:AMI发病6小时以内成功的进行P-PTCA的患者33例,按PTCA前、后不同时间抽取周围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每个病人不同时期的PAC-1和CD61b.以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10例为对照.结果:33例AMI患者P-PTCA前PAC-1为(1.82±0.7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之后开始下降,至PTCA后8小时为(1.35±0.66),显低于PTCA前(P<0.01);P-PTCA后24小时PAC-1又升高至(2.28±0.87),显著高于PTCA后8小时(P<0.01);而后PAC-1逐渐下降,至168小时趋于正常.CD61b在P-PTCA前与正常对照无差别(P>0.05),P-PTCA后各不同时间的CD61b相比也无差别(P>0.050.结论:AMI患者行P-PTCA,在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的同时激活了血小板,所以P-PTCA后需要更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马颖霞;范作文;赵明中;杜日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冠心病(CAD)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其发病率也迅速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1].它的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MI)、中风、猝死等,多见于50~60岁的男性及60~70岁的女性.过去,常通过血脂普查发现冠心病高危人群,尽管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但在美国每年要漏诊130万没有或只伴有轻度胆固醇增高的心肌梗死患者[2].
作者:侯晓霞;贾三庆;王吉云;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为评价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氨氯地平相比较.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方法,将12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成左旋氨氯地平组(60例),口服2.5~5mg@d-1和氨氯地平组(60例),口服5~10mg@d-1.观察5周.每周一次上午延迟1~4小时用药并测诊室谷值坐位血压、心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5周未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组治疗有效反应率分别为86.7%和83.3%,每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组间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旋氨氯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氨氯地平组为16.7%(P>0.05),但试验组不良反应程度更轻微.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同样有效,不良反应可能更小.
作者:程远植;吴锡桂;陈晓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陈兴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EH)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37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06例,女68例,平均年龄(58.1± 10.1)岁(范围31~81岁).外周肱动脉压力测定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支数表示.结果:合并EH的冠心病患者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少于(31.5%vs 51.3%)未合并EH的冠心病患者(P<0.001);冠状动脉2支(37.5% vs 8.6%)和3支(27.2%vs 14.8%)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未合并EH组(P均<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升主动脉内径是佳的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数.结论: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居多,提示对这部分患者强化降压治疗可能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宏宇;马志敏;张杰;胡大一;冯存民;邓素;张瑞爽;李运田;刘文玲;赵明中;许玉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全国大中型医院细菌药敏试验(AST)状况,提高检测水平和质量.方法:定期向全国各参加评价实验室发放冻干标本,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报告可疑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对回报结果给予数据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2000年全国489个细菌室对常见耐药菌的检测正确率分别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63%(ESBLs);苯唑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74%;苯唑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48%;对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7%;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肠球菌95%;产β-内酰胺酶流感嗜血杆菌正确率35%.结论:通过细菌药敏试验的室间质量评价反映出我国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水平急待提高.
作者:胡继红;高振祥;尹铭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临床和病理状态,其诊断依赖于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心室造影.
作者:刘文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人们对维生素A的认识始于1600年,本文旨在探讨其衍生物维A酸(RA)和相应靶位研究进展.方法: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介绍研究进展和受体特点,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结论:维生素A酸类药物进展迅速,治疗范围在不断地拓展,为治疗皮肤疾病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作者:张石革;宋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第51届美国心脏病学院(American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年会于2002年3月17~20日在亚特兰大市举行.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进一步了解尿毒症肺的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特点.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8~2001年住院的49例尿毒症肺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特点分析.结果:住院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病人141例,其中尿毒症肺的病人49例(34.75%).无症状者11例(22.45%),咳嗽、咳痰者20例(40.81%),呼吸困难27例(50.10%),胸部X线表现为肺淤血期20例(40.81%),肺泡性肺水肿期20例(40.81%);血清尿素氮(25.05±9.57)mmol/L,血清肌酐(730.49±251.87)μmol/L.全部病例进行了血液透析治疗,死亡5例(10.2%),结论: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胸部X线表现以肺淤血,肺泡性肺水肿多见.其形成原因与血尿素氮、肌酐、血压及左心衰竭等因素有关.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血液透析.
作者:余兵;薛培丽;张红;高占成;何权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开放随机对照观察莫雷西嗪在预防近期阵发性房颤(AF)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103例近期起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病程≤7天),入选时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有高血压但不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安慰剂组30例,莫雷西嗪组36例,普罗帕酮组37例,口服剂量均为600mg/d.观察2周,对初始药物预防无效患者交叉用药,Ⅱ组11例莫雷西嗪治疗无效者改服普罗帕酮;Ⅲ组20例普罗帕酮治疗无效者改服莫雷西嗪.结果:(1)72小时内未出现房颤者,莫雷西嗪组24例(66.7%),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的14例(37.8%)(P<0.01);安慰剂组仅5例(16.7%).(2)3天后至2周内未出现房颤者,莫雷西嗪组25例(69.4%),普罗帕酮22例(59.5%)(P>0.05);安慰剂组仅6例(16.7%).(3)初始药物治疗2周无效患者,Ⅱ组和Ⅲ组交叉用药3周.2周后未出现房颤者,改服普罗帕酮的Ⅱ组5例(45.5%);改服莫雷西嗪的Ⅲ组11例(55.0%)(P>0.05);安慰剂组仅6例(16.7%).结论:口服莫雷西嗪能有效预防近期阵发性房颤的发作,3天内效果明显优于口服普罗帕酮600mg/d,3天后至4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莫雷西嗪给药方便,副作用少,患者可在门诊接受治疗.
作者:张麟;胡大一;李静;万昕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自2000年9月ACC/AHA发布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治疗指南以来,1年多来在此领域又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抗血小板领域,因此2002年4月ACC/AHA将在JACC和Circulation上发布经修订后的新版的UA和NSTEMI治疗指南.
作者:彭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支架置人后血栓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抗血小板药物在上述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彭建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讨论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方法:我院1984年1月~2000年10月共收治60岁以上手术证实的重症急性胰腺炎26例,本文对其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时机以及相应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后死亡6例,其中4例死于MOF,2例死于ARDS.在发病24小时内手术8例中无1例死亡,24~36小时内手术14例有2例死亡,36小时后手术4例均死亡.结论:老年重症胰腺炎患者多伴有心、肺、肾等重要器官慢性疾病,脏器代偿功能差,较易出现MOF,因此如有手术指征或经短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者,应及时手术,并在术中和术后采用合理的治疗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
作者:顾俊平;西学致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