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用浓缩狂犬病疫苗销售使用将截止到今年9月30日

关键词:浓缩狂犬病疫苗
摘要: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醒脑提神新药--莫达非尼的研究进展

    莫达非尼(Modafiml Mod)对哺乳动物,包括唤醒罗猴脑电图及大、小鼠的活动和行为有效,但无刻板行为.莫达非尼间接涉及中枢α1-肾上腺素能机制、在行为激活作用上不涉及多巴胺.莫达非尼的觉醒作用涉及神经化学机制,而对脑的单胺无或仅有微弱影响.莫达非尼的急慢性毒作用低,耐受性良好.对生殖、致癌、致突变实验无任何影响.莫达非尼血浆浓度与剂量有关,达峰时间为1~4h,峰浓度值4.8或13.0ml/L,表观分布容积为60L、t1/2为10~14h.莫达非尼有效改善发作性和自发性嗜睡症睡眠障百.显著减少白天睡眠时间和次数,不影响夜间睡眠时间和质量.副作用罗少而轻微,无苯丙胺样的成瘾性、焦虚或困惑感.

    作者:王国村;陈应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药不良反应报告5则

    本文收集了近来发现的5则有关新上市药品或老药新用时的不良反应,供临床药物治疗时参考.1.伊贝沙坦所致胆汁瘀积[1]据Hariraj等人报告,一62岁妇女因黄疸一周入院.临床检查显示:严重黄疸和肝肿大,原无肝病史,也无输血、饮酒、药物滥用和国外旅游史.患高血压15年并服用阿替洛尔每日50mg,住院前一个月改用伊贝沙坦每日300mg.肝功能检查显示,白蛋白为240g/L(正常范围为360~520 g/L),胆红素403 μmol/L(0~17μmol/L),碱性磷酸酯酶3 193 IU/L(20~125 I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 924 IU/L(10~50IU/L),天门冬酸转移酶177 IU/L(0~40IU/L).血清学检查结果发现:甲、乙、丙肝,巨细胞病毒、EB病毒(非洲淋巴细胞病毒)、以及自身免疫屏障均为阴性;血色素沉着症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试验结果正常,超声检查与CT检查结果亦正常.

    作者:孙忠实;朱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处置:无持续性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概述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稳定性心绞痛、无痛性心肌缺血、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多年来,不稳定性心绞痛被认为是介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个中间‘综合征'.近几年,其病理生理学已被阐明并在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作者:陈步星;卢明瑜;刘如辉;陈红;胡大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种新药Ⅱ期临床试验中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

    目的:观察Ⅱ期临床试验中症状罗培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三种新药的不良反应,总结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采取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开行开放的试验设计方法,不良反应按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无法评定进行评价.结果:症状罗培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恶心呕吐2.9%、药物热2.9%、皮疹1.5%,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为皮疹1.9%、ALT和/或ASTA升高2.8%,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为腹泻0.9%、皮炎0.9%、头痛0.9%、ALT升高0.9%、LDH升高1.8%.结论:上述三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同时证明,新药Ⅱ期临床试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是新药研究的重要环节.

    作者:薛俊峰;王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表面麻醉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目的:评估采用表面麻醉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青光眼患者经表面麻醉进行小梁切除术与相同例数的青光眼患者同期采用球后麻醉进行小梁切除术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作对比.结果:表面麻醉组中30例(100%)均能较好配合手术,术中无一例需追加球周或球后麻醉.球后麻醉组中:球后出血、眼脸皮下出血、球结膜水肿及脸裂狭窄等发生率明显高于表面麻醉组(P<0.01),1例发生球后出血,1例发生一过性黑蒙.结论:表面麻醉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临床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殷悦;吴静安;晏晓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管理办法(试行)

    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监查员在药品临床试验中的作用和职责

    GCP采用四个环节来保证药品临床试验的质量,即质量控制(QC)、监查(monitor)、稽查(audit)和视察(inspection).我国GCP明确规定,作为负责发起、申请、组织、资助和监查临床试验的申办者要委派训练有素而又尽职尽责的监查员(Monitor)来对临床试验的过程进行监查.

    作者:王金花;丘容;田少雷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溶栓、抗栓药物临床试验的循证医学模式

    1.前言近年来,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证实,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在许多和血栓相关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得到广泛的共识.溶栓疗法和肝素、阿司匹林辅助抗栓治疗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大量多中心临床试验不但证明这些药物对血栓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近10年来,由于这些药物的应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近、远期病死率明显下降.

    作者:许俊堂;胡大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零售药店设置暂行规定

    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管紧张素AⅡ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浅评Val-HeFT试验公布的主要临床意义

    近10多年来,通过对心力衰竭进行性恶化的内在机制深入研究,认识到交感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是个关键因素,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长期高度激活是心脏进行性重塑心力衰竭恶化的核心.

    作者:徐成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沙利度胺治疗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低蛋白饮食对延缓慢性肾损害进展的意义--MDRD试验

    MDRD试验(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 Trial)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领导,15个美国肾脏病中心参加,共观察了840例病人的一个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谌贻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复极综合征28例误诊分析

    临床症状较重的早期复极综合征(ESR),在鉴别诊断方面较为困难,为提高对ESR的认识,减少误诊,探讨本病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对我院1998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28例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米贵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用浓缩狂犬病疫苗销售使用将截止到今年9月30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胸痛的急诊室评价与处理对策

    对急性胸痛患者作出快速的诊断及正确的处理是急诊科及心内科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不仅对保证高危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防止漏诊、误诊,总体上降低医疗费用都有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国外通过与急诊室有关的胸痛室(chest pain unit)或胸痛中心(chest pain center,CPC)的建立,对此类患者的诊治策略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1],这对我国开展急性胸痛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预激综合征与遗传

    预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为0.15‰~3‰[1].其病理改变为心房与心室之间存在异常传导通路(旁路),从而引起部分心室肌提前激动,改变了心室肌激动的程序性、同步性及统一性.旁路被认为是房室解剖及电学连续性在胚胎发育中退化受阻所致.此退化过程是受基因控制的凋亡过程.预激综合征约40%~80%伴有其它心律失常,甚至引起猝死[2].目前认为预激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3].

    作者:刘文玲;刘国树;胡大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10例分析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之临床医师还缺乏足够的诊断意识,致使该病极易漏诊;另一方面,即使注意到一些临床表现也因其极易与其他心血管病,特别是冠心病混淆而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近一年来我院连续收治的50例PE患者,首诊误诊17例,误诊率34%,其中10例误诊为冠心病,占误诊病种构成比的58.8%.现将这10例患者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作者:房芳;张维君;温绍君;刘宇扬;史冬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有可能减少骨折危险性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病残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性已经确定,其安全性也已经得到证实.近,两项大规模研究的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还有可能显著减少老年人的骨折危险性[1,2],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调脂治疗与冠心病的防治

    高脂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早期已经开始了对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关系研究的资料,现已明确高脂血症特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是冠心病(CHD)的主要危险因素.近数年来对甘油三脂(TG)的深入研究,已证实高甘油三脂血症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高脂血症的研究始终紧密联系冠心病的研究.90年代初国际上即开始了大规模多中心的调脂治疗对防治冠心病效果的研究,所得结果较为一致.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均证实血脂的增高程度与冠心病的危险度呈正比,降低血脂能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对已有冠心病者能稳定或甚至消退斑块,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提高生存率,为使冠心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作出了贡献.

    作者:金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