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奈哌齐联合红景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疗效评价

庞伟;周琛;陈艳

关键词:多奈哌齐, 红景天, 阿尔茨海默病,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生活自理能力评分
摘要:目的 观察多奈哌齐片联合红景天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确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用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给予多奈哌齐联合红景天,疗程4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CDR、ADL评分均下降,MMSE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治疗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奈哌齐抑制胆碱脂酶,减少神经细胞调亡,增强记忆;红景天抗氧自由基,改善脑部供血,二者联用对阿尔茨海默病疗效显著,宜推广临床应用.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病变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病变程度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0岁以上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依据ARWMC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脑白质疏松、中度脑白质疏松和重度脑白质疏松,比较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率.结果 本研究中轻度脑白质疏松患者31例,中度脑白质疏松患者23例,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30例.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率(26.67%)显著高于轻度脑白质疏松患者(6.45%)和中度脑白质疏松患者(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6,P=0.033;χ2=4.600,P=0.032).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重度脑白质疏松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溶栓后出血转化率高,在临床上可将脑白质疏松程度作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据此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

    作者:张洁茵;官全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稳定期中重度慢阻肺患者血清IL-6、IL-8、TNF-α、hs-CRP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稳定期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患中与肺功能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月选取我院所收治的慢阻肺患者6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一阶段体检结果 为正常者60例,形成对照组,检测和对比两组各因子水平,测定其与肺功能FEV1%pred,血尿酸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各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患者FEV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TNF-α、IL-6、IL-8和hs-CRP含量与FEV1%负相关,与患者血尿酸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患者存在气道炎症,或许是引起患者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因素.

    作者:兰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降钙素原在区分细菌培养阳性主要致病菌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区分细菌培养阳性患者主要致病菌的意义.方法 选取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住院患者252例,同时做细菌培养和PCT检测,分析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与PCT的相关性.结果 120培养阳性患者,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2(26.7%)例、革兰氏阴性菌69(57.5%)例、真菌19(15.8%)例.革兰氏阴性菌PCT中位数水平(1.31μg/L,IQR:0.231~9.255)高于革兰氏阳性菌(0.444μg/L,IQR:0.139~2.08),P<0.05;革兰氏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常见;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结论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者血清PCT的浓度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在区分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方面PCT定量检测是一个有价值的标志物.

    作者:张丽平;赵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胆固醇代谢紊乱SD大鼠肝细胞膜生物泵糠蛋白表达的平行对照分析

    目的 分析胆固醇代谢紊乱的SD大鼠肝细胞膜生物泵糖蛋白(Pgp)及相关生化指标与正常大鼠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SD大鼠30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只;观察组大鼠以高脂饲料喂养法制备为胆固醇代谢紊乱模型,对照组大鼠常规喂养保持健康;以免疫组化法分析两组大鼠肝脏Pgp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大鼠肝匀浆的各项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对照组大鼠肝脏Pgp平均光度值为(1.01±0.13),肝指数为(1.69±0.68);观察组大鼠肝脏Pgp平均光度值为(5.36±1.21),肝指数(3.35±0.37);观察组肝脏Pgp平均光度值与肝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肝脏脂肪病变+++的发生率为53.33%,对照组无+++级别肝脏脂肪病变发生,观察组整体肝脏脂肪病变程度较对照组严重(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大鼠初始体质量、肝匀浆TB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大鼠血清Tc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各项指标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脂肪病变程度与肝脏Pgp光度值呈显著高度正相关性,0.8关键词:胆固醇代谢紊乱P-糖蛋白肝脏内分泌

    作者:余静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卒中单元模式下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卒中单元模式下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对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1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75例患者予以单元模式下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对照组75例患者予以神经内科的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干预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血脂、血糖、血尿酸、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性质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血糖(GLU)及血尿酸(UA)等危险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及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卒中单元模式下的健康教育和出院随访可明显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有效地控制血脂、血糖、血尿酸等促进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且可使颈动脉斑块趋于稳定,降低脑卒中的再发风险.

    作者:郭翠英;黎柳章;苏梅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究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67例,实施常规护理与治疗.观察组68例,基于常规护理实施围手术期护理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35%)显著低于对照组(26.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护理与治疗可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何立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监测在小儿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监测在小儿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5月11日~2016年5月11日我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儿32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后均接受早期的目标导向治疗,按照治疗结果 分为两组,分别为存活组25例,死亡组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0、6、12、24小时对应的危重病评分APACHEII评分.结果0小时死亡组动脉乳酸值为(14.80±1.25)mol/L、APACHEII评分(28.00±4.05)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动脉乳酸值(6.32±1.24)mol/L、APACHEII评分(18.05±3.2)分;6小时死亡组动脉乳酸值为(15.45±2.04)mol/L、APACHEII评分(30.00±3.95)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动脉乳酸值(3.18±1.10)mol/L、APACHEII评分(15.61±2.22)分;死亡组患儿早期6 h乳酸清除率(9.58±1.05)%,明显低于存活组(43.01±3.29)%,存活组12h乳酸清除率(67.14±2.31)%,存活组24h乳酸清除率(76.55±2.77)%.结论 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监测对评估患儿感染休克程度和复苏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吴敏;陈捷;曾丽娜;陈丰;蔡翠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实施护理干预对脑卒中便秘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分析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便秘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便秘患者100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便秘症状积分、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干预后两组便秘症状积分均低于护理前,而观察组便秘症状积分为(2.8±2.1)分,低于对照组的(4.0±2.2)分(均P<0.05).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而观察组MMSE评分为(28.7±2.7)分,高于对照组的(27.3±2.4)分.干预后两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干预,而观察组Barthel指数为(95.2±10.1)分,高于对照组的(80.7±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个性化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脑卒中便秘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症状,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同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涂小花;邓阳丹;梁彩琼;马运连;郑妙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自我管理教育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在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糖尿病前期治疗的8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干预组采用自我管理教育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及自我管理评分、自我管理教育前后自我效能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观察自我管理教育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疗效.结果 从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及自我管理量表得分情况分析,干预组FBG值、2hPG值、HbAlC值分别为(6.25±0.39)mmol/L、(7.27±2.66)mmol/L、(6.12±0.26)%均小于对照组值,自我管理量表得分,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在药物治疗、是否合理饮食、是否规律运动、是否自我监测和复诊率较教育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对照组效果明显低于干预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我管理教育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琦;宋静;张贺;郭艳宏;徐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别嘌醇对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血尿酸在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中的变化,观察别嘌醇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探讨别嘌醇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月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别嘌醇口服,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三个时间点的血尿酸的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第5、8天血清尿酸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尿酸相关.(2)别嘌醇对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治疗作用.

    作者:王雅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国敏;邓耀芳;黄丹丹;黄汉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对ERCP术患者焦虑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焦虑情绪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ERCP术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全心理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全心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状态,采用自制《ERCP术患者满意度问卷》评估护理满意度,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干预前、术前1d、术后1d、出院前1d的焦虑情绪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全心理组患者术前1d、术后1d、出院前1d的SAS得分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心理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ERCP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情绪的产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作者:范玲娟;董金燕;何月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核酸血筛标本冷链运输保存的方法和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血站的核酸标本冷链运输保存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中标本运输的要求,模拟在车辆运输的条件下,使用不同的保存方法,测试运输箱内标本的保温时间(即标本运输温度保持在2~10℃的时间).研究共分3组,第1组:标本运输箱底部放置一块4℃冷源板;第2组:标本运输箱底部放置一块冷源板,四周随机选取两面各放一块冷源板,共三块冷源板;第3组:标本运输箱底部放一块冷源板,四周各放一块冷源板,共五块冷源板.结果 模拟车内开空调环境,调节实验室内温度为23~27℃,湿度为30%~70%,第1、2、3组运输箱保温时间分别为:(0.16±0.02)h、(6.16±0.37)h和(13.78±0.71)h,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97.474,P<0.05).结论 一块冷源不能满足核酸标本运输的要求,摆放3块冷源和5块冷源,可以确保核酸标本运输保存的温度在适宜范围内,为输血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么俊卿;叶惠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症间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症间密切关系.方法 对我站门诊2012年1月~2015年1月就诊的不孕不育症患者生殖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检测、同时进行支原体检测阳性男性不育精液作常规检查和支原体检测阳性不孕女性白带清洁度检查.结果 女性不孕患者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为39.33%,明显高于对照组(10.76%),P<0.05;男性不育患者支原体感染率为39.17%,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52%),P<0.05;男性不育患者中支原体阳性和支原体阴性患者精液常规检查比较,结果显示阳性组a+b级精子活率为20.6%(P<0.05),阴性组精液常规检查变化不大;女性不孕患者中支原体阳性和支原体阴性白带清洁度检查,结果显示支原体培养阳性组炎症检出率为81.36%(P<0.05),而支原体培养阴性组只有18.68%.结论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不孕不育症有很大影响,是导致不孕不育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孕不育症患者中重视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作者:邓轻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60例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参数:频率10Hz,刺激时间3s,刺激个数30个,间歇时间35s,重复次数32次,治疗时间20min,刺激部位患侧大脑M1区.对照组不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接受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MBI、WMFT评分分别为(治疗组vs对照组)(23.9±17.2)分vs(22.3±14.8)分、(50.6±23.0)分vs(46.8±18.2)分、(21.52±14.86)分vs(20.76±17.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MBI、WOLF评分分别为(治疗组vs对照组)(39.5±21.1)分vs(29.0±19.5)分、(68.8±21.1)分vs(57.8±16.9)分、(36.37±15.28)分vs(28.09±16.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治疗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

    作者:游国清;梁慧英;游桂娟;黄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101例临床分析

    目的 临床分析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1例,将所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在入院收治后均进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标准组1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标准组2采用内镜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实验组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即EST+EPBD.治疗结束后,测量记录所有患有的一次取石成功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将结果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标准组1,即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患者,一次取石成功率为54.55%,采用内镜乳头柱状球囊扩张术EPBD的标准组2,一次取石成功率为69.70%,实验组患者的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7.14%,χ2=16.656,P<0.05.标准组1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6.36%,标准组2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33.33%,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为5.71%,χ2=10.504,P<0.05.结论 采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术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疗效显著,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阮巍山;岑川;林宏凯;刘烨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罗红霉素纳米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目的 建立罗红霉素纳米脂质载体包封率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条件:Diamonsil-C18柱(200mm×4.6mm,5μm);柱温30℃;流动相:0.067mol/L磷酸二氢铵水溶液(三乙胺调PH为7.5)-乙腈(3:2);检测波长205nm;体积流量1.0mL/min;进样量20μL.对该色谱条件下测定罗红霉素的方法学进行考察,建立超滤离心法测定罗红霉素纳米脂质载体的包封率.结果 在此色谱条件下罗红霉素与辅料及溶剂峰均得到良好分离,罗红霉素在50.0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n=7),超滤离心法测得罗红霉素纳米脂质载体的包封率为(88.7±0.2)%.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快速,可用于罗红霉素纳米脂质载体包封率的测定.

    作者:曾朝晖;林明越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3联与4联根除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效果-成本比较

    目的 比较3联与4联根除法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及成本.方法 纳入2016年4~12月我院收治50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5例,A组采取4联根除法,B组采取3联根除法,比较两组疼痛消失时间、Hp根除率、成本-效果.结果 A组疼痛消失时间(5.63±1.75)d,明显短于B组(8.18±2.06)d,且Hp根除率为96.00%,明显高于B组72.00%(P<0.05);A组C/E为2.265,小于B组C/E为2.997.结论 相对于3联疗法,对Hp感染患者采取4联根除法可快速缓解疼痛症状,获得更加理想的疗效,且减少治疗成本,值得推广.

    作者:朱林昌;胡双成;张晶晶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EAST-6特异性T淋巴细胞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研究

    目的 分析EAST-6特异性T淋巴细胞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28例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皮肤结核菌素实验结果 ,将其分为结核性胸膜炎组(16例)和肿瘤性胸膜炎组(12例),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测定法(Elispot)对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内早期分泌抗原靶蛋白6(EAST-6)进行检测,并分析EAST-6对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检测发现,结核性胸膜炎组患者的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内EAST-6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5%及81.25%,均明显高于肿瘤性胸膜炎组的8.33%及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积液中T淋巴细胞内EAST-6临床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4.61%和93.33%,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内EAST-6的临床诊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78.57%和92.86%,EAST-6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结论 EAST-6特异性T淋巴细胞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为临床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谭俊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口服普萘洛尔或内镜套扎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普萘洛尔或内镜套扎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药物治疗组24例给予患者口服普萘洛尔,内镜套扎组24例定期给予内镜下多环套扎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2年内的再出血发生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药物治疗组和内镜套扎组2年内的再出血发生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普萘洛尔和内镜套扎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初次出血均为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其疗效和安全相当.

    作者:肖石根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中国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