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萍;张晓斌;郭丽晶
自2009年深化医改的提出到2012年新的《医院财务制度》的实施,公立医院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制度对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年来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该文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现状分析,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夏海萍;张晓斌;郭丽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内分泌护理过程中应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间来该院内分泌科进行诊治的172例患儿确定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方式将全部患儿划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6例),对照组患儿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除了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之外,还实施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然后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情况做分析与对比。结果经过1个月的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观察组患儿的患者管理、病管理、及护理文书书写与消毒隔离的评分依次是(98.86±1.4)、(93.12±1.6)、(91.93±1.7)和(86.91±4.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护理总满意率分别为98.9(85/86)和89.5%(77/86),该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2,P<0.05)。结论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应用于内分泌科患儿的护理过程中,能够大大的提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与质量,取得了明显的护理效果,并使内分泌护理工作更加完善。
作者:汲晓信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医疗信息系统应用于传染病报告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一家市级综合医疗机构2015年1—12月作为研究阶段(已将医疗信息系统应用于传染病报告管理中)。选择该院2014年1—12月作为对照阶段(未将医疗信息系统应用于传染病报告管理中)。观察对比两阶段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以及报告卡准确率、完整率。结果研究阶段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与报告及时率分别为100.00%、98.37%,均高于对照阶段的98.36%、92.50%(P<0.01)。研究阶段法定传染病报告卡准确率与完整率分别为99.67%、95.92%,均高于对照阶段的95.42%、85.00%(P<0.01)。结论医疗信息系统应用于传染病报告管理中显著提高了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完整性、时效性与准确性,强化传染病管理工作的质量。
作者:康锴;李凤丽;吴琼;张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5年1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该院84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母乳喂养宣教,观察组接受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母乳喂养优良率、护理满意度以及母乳喂养知识评分。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优良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00.00%、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8%、88.10%(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知识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有助于增进初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了解,提高母乳喂养优良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及推广。
作者:林凤琼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干预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60例,根据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全程健康教育干预。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控制的有效率、患者自我管理有效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教育后血糖控制的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77.50%(P<0.05)。研究组自我管理的有效率为96.25%,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研究组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8.75%,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自护能力,改善血糖水平,强化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作者:王晓君;田晓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提出预防及控制术后感染的合理措施。方法调查选取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行乳腺癌手术的133例病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医院感染各项危险因素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通过调查发现乳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率为2.6%,从感染部位的引流液标本中共分离得到出病原菌33株,以金色葡萄球菌为主。出现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管理不当、患者住院时间过长(﹥35 d)以及罹患慢性疾病。结论应增强医疗人员对引起乳腺癌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重视度并及时针对感染隐患采取合理措施,从而降低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卞隽;柴新;张乃千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三长一短”问题是在医院门诊中广泛存在的现象,运用项目管理中的干系人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得到这一问题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为国家、医院和患者。为更直观说明“三长一短”的原因,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原因,即造成“三长一短”现象的国家层面的原因;二是内部原因,即造成“三长一短”现象的医院与患者层面的原因。
作者:蔡进华;王富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在留置PICC乳腺癌病人护理中应用程序式的健康教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选择留置PICC的100例乳腺癌病人,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各50例,常规组患者根据常规的置管护理实施健康宣教,干预组患者使用程序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分析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健康教育后,干预组患者结束第3次的化疗周期以后,知信行水平明显提高,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常规组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延迟维护次数明显比常规组少,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留置PICC乳腺癌病人护理中应用程序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知信行的水平,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容易发生延迟维护的情况,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24 h动态血压在控制高血压病人中的应用状况。方法选取122例高血压患者,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为A组,无糖尿病的患者设为B组,比对两组患者的24h血压监测变化情况和24 h血压的变异程度以及24 h血压达标情况。结果 A组患者日间、夜间、24 h的舒张压、脉压与B组患者的相比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与B组患者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相比明显较高;A组患者24h收缩压变异、24 h舒张压变异与B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24 h舒张压变异为相比明显较多;A组患者24h血压达标率、日间血压达标率、夜间血压达标率与B组患者24 h血压达标率、日间血压达标率、夜间血压达标率相比明显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在高血压的监测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价值,可以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全面了解,特别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加强对患者的血压监测,利于患者接受有效的治疗。
作者:沈丽萍;徐春红;熊望琼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以及医疗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医院对药品的管理以及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程度,从而对医院的健康长远经营产生影响。药事管理是各个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该文详细分析了医院药事管理的意义,研究了目前在药事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够对医院药事管理工作有所帮助,促使医院的健康长远发展。
作者:刘金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中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发展历程、趋势与面临的问题,总结药学工作经验。方法以该院药学服务模式现状为例,参考相关文献,遵循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探讨中医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结果我国中医院药学服务发展缓慢,服务模式单一,现阶段面临诸多困境,发展空间狭窄,管理不科学,观念落后,缺乏源动力。结论医院应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积极转变观念,建立一套与医院相适应的药学服务体系,提升药师队伍素质,为改善药学服务模式提供人才、制度保障。
作者:吴建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阐述国家互联网+行动战略对医疗卫生行业带来的变革,包括改善患者就诊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开放、融合;帮助建立健康生活和居家养老的解决方案;推进医药分开以及完善供应链和集中采购机制;开发挖掘医疗卫生机构大数据的价值。
作者:黄凯;陆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前,在以医疗为中心,经济效益为基础的医院管理中,病案管理工作并不受到较高的重视。但是,随着医院管理的现代化和向精细化的发展,病案管理在医院管理中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基层医院病案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该文针对病案管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当前医院管理中病案管理的具体作用,通过分析病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环节多、经手人多、归档时间长、查找困难等问题,对病案工作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制定病案室管理条例,完善各流程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根据工作内容进行人员配置分工,使整个病案流程安全规范、有章可循。加强病案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提高病案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患者和医疗科研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有针对性地对于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旨在促进目前医院病案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范先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血液病实习教学中尝试循证医学结合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该文就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循证医学及PBL教学模式的概念,循证医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在血液病实习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循证医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等内容进行探讨,是为循证医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在血液内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更有效的研究论证。
作者:余景星;尹灵梅;尹列芬;周泽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于2003年开办大专学历层次的口腔护理专业,其人才培养是以护理学专业教育为平台,优化口腔护理学教育为特色,在临床实习教学模块中,实习单位均为口腔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口腔科。每年我校均会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检查,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口腔医疗机构需求的人才。
作者:陶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消毒供应室护士与临床科室进行沟通的技巧。方法对在该院供应室工作的在职护士30例进行调查,了解其与临床科室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传统沟通护理模式进行整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终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结果经过调查研究总结做出的一系列整改措施,有效地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及积极性。结论通过对临床及供应室护士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后,有效改善了交流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洪丽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该院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该研究对该院在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2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原则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对甲状腺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感染中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在26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中有257例甲级手术切口愈合、3例乙级手术切口愈合,190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时均使用了抗菌药物;患者在围手术期用药无指征不合理、药物选取不合适、术后用药持续时间≥48 h、用药次数不合适、用药剂量过大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分别为31.02%、36.49%、21.04%、13.27%、12.74%、6.84%。结论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对手术部位的感染进行有效预防,但在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注意药物的选取、注意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时间、对预防性用药进行及时停用,从而避免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造成其他相关预防感染工作的忽视。
作者:王新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对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病房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从该院ICU病房中选择15名护士,在2013年9月—2014年8月使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在2014年8月—2015年7月使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在层级护理管理方法下,以不同的级别为对象实行分层级考试制度,在考核结束之后与传统模式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的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心理状况、综合能力、工作满意度。结果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心理状况、综合能力、工作满意度均较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有所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病房中使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工作的满意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杨玉霞;徐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突发性流行传染病的应急管理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30例HFMD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应急管理护理模式实施前后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应急管理与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留院观察时间、病死率、家属满意度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组病死率0.00%显著低于对照组10.77%(P﹤0.05);研究组家属护理满意率92.31%比对照组63.08%高,且后遗症总发生率3.08%比对照组13.85%低(P﹤0.05)。结论应急管理与有效护理措施应用于HFMD患儿,可有效降低患儿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乙树枝;袁培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血透室常见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针对其给予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从而降低护理风险。方法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选取该院的血透室作为研究基地,30名护理人员和90例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护理风险管理未干预前的统计结果作为对照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后的临床统计结果作为观察组。每3个月对护理质量和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分析血透室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结果接受调查的9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风险管理的满意程度(97.31%)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程度(66.52%);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力度后,观察组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透析患者;经过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大护理风险管理力度显著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护理风险管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许方方;彭红艳;钟惠琴;叶红;沈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