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应用

陈日福

关键词: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鉴别, 颈部, 淋巴结
摘要:目的 探究颈部淋巴结病变中使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入80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与病理结果比较,比较SMI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情况.结果 病理结果与SMI技术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比较中良性淋巴结、淋巴瘤、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比较,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 SMI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具有较高血管显示率,有利于SMI技术对颈部淋巴结内微血管类型分析,对于提高淋巴结病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腹水脱落细胞制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分析胸腹水脱落细胞制片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进行常规检查和脱落细胞检查的胸腹水标本56份,制片后分别进行水平湿固定和垂直湿固定,然后进行水平湿固定(HE染色)和干燥法(瑞姬氏染色),观察制片质量.结果 水平湿固定对细胞成分的保留情况更理想,水平湿固定HE染色对细胞结构的影响更轻微.结论 在对胸腹水脱落细胞制片时,选择水平湿固定不但能让细胞成分流失和细胞退变的人为因素减少,让交叉污染有效减少,而且还能让诊断符合率显著提高.

    作者:王立山;车超;李占林;燕东阳;姜晓静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积极护理干预对老年卧床褥疮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积极护理干预对老年卧床褥疮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大连市友谊医院老年病科二病房住院的80例老年卧床且患有褥疮的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取普通老年病科护理措施,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褥疮,采取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2.50%,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积极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卧床褥疮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范丽;李红;邱志静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分析

    目的 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所接收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60例,结合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实施随机性划分,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而实验组则采取手术室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排气时间、疼痛程度评分等予以观察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评分为(1.3±0.3)分,其要明显低于对照组(6.2±1.3)分;实验组患者排气时间为(35.0±2.4)h,其要比对照组(50.7±2.3)h低,差异很是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满意度上,实验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急性阑尾炎患者时,应用手术室护理模式,便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且患者排气时间得到明显缩短,预后效果更佳,便于后续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作者:张永丽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放射科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放射科增强CT检查9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引入品管圈概念,成立QCC小组,活动前后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为活动主题.活动以提高增强CT检查患者焦虑情绪,对比剂渗漏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活动前后圈员操作规范化、留置期间导管维护、处置环境,活动前后圈员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掌握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方案和实施改善措施,有形及无形成果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QCC活动后,有形成果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焦虑情绪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对比剂渗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增强CT检查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圈员操作规范化、留置期间导管维护、处置环境活动后明显优于活动前;无形成果圈员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品管手法掌握程度活动后各项自评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圈员品管圈各方面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在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有效地降低对比剂渗漏的情况,缩短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提高团队护理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护理质量管理持续进行.

    作者:李斯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苇茎汤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苇茎汤给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 择取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其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采取DP化疗方案以多西他赛与顺铂进行治疗的40例对照组患者,结合DP化疗方案加用苇茎汤的40例研究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 研究组在临床疗效上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感染、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研究组则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结合化疗与苇茎汤进行治疗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庄杰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围术期中的治疗效果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围术期治疗效果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9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组,对照组予护理常规操作,干预组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满意状况;住院的平均天数;护理前后心功能情况、SAS评分;护理服务缺陷.结果 干预组满意状况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住院的平均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功能情况、SAS评分相似,P>0.05;护理后干预组心功能情况、S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护理服务缺陷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冠心病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效果好,可改善心功能情况、SAS评分,减少护理服务缺陷.

    作者:王艳丽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术前访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切除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术前访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切除术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行乳腺癌切除术的10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3例)和观察组(n=53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术前访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焦虑状态改变情况.结果 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统计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乳腺癌切除术患者中施以术前访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对提高手术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谷娟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的护理研究

    目的 分析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的护理对策以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入院治疗的75例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顺序为分组依据,A、B两组分别为38例、37例,给予A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给予B组患者传统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创面黏膜再生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A组患者护理后创面黏膜再生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B组患者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存在一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适合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作者:张铭秋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实验求证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否改善骨质密度,防治骨质疏松,为临床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e osteoporosis,PMOP)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个月大的雌性SD大鼠70只,随机选取10只为A组:假手术组,SPF实验室正常喂养,余60只行手术去除双侧卵巢,SPF实验室喂养12周后行Micro-CT检测确定建模成功.随后将去势大鼠随机均分成5组:B组10只,予生理盐水5 mg/(kg·d)灌喂;C组10只,予阿司匹林9 mg/(kg·d)灌喂;D组10只,予辛伐他汀10 mg/(kg·d)灌喂;E组10只,予阿司匹林4.5 mg/(kg·d)+辛伐他汀5 mg/(kg·d)灌喂;F组10只,予碳酸钙10 mg+维生素D32 IU/(kg·d)灌喂.药物灌喂12周后,对6组大鼠分别进行定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检测及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经过药物灌喂12周,E组(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组)大鼠股骨BMD检测结果高于B、C、D和F组(P<0.05),与A组为接近;股骨髁部HE染色(×40)显示:A组骨小梁排列紧密,粗细均匀;B、C、D组骨小梁明显断裂,数目减少,E组骨小梁形态接近A组,F组形态较B、C、D组有所改善.结论 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改善大鼠绝经后骨质密度,防治骨质疏松.为临床PMOP治疗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可减少或部分替代抗骨质疏松药物,减轻过度用药不良反应,减轻治疗费用,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作者:金盛年;孙旭明;孙刚;李元耿;丁羽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血府逐瘀汤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共计80例,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使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时间要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四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增加使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高焕涛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不同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标本对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人民医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的样本,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患者样本为A组,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患者样本为B组,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样本的阳性率及分析影响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的因素.结果 A组与B组在不同时段微生物样本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A组的血液、脑脊液标本及粪便样本的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6.17,P<0.05);A组的呼吸道样本及尿液样本的阳性率高于B组,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影响微生物样本检验阳性率的因素主要为:样本采集不规范、标本接收与运送不规范及检验技师水平问题.结论 不同的微生物标本在不同时间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检验人员应分析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并不断改进,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查结果.

    作者:卢为琴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核酸检测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核酸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辽宁省朝阳市27855份血液标本,经核酸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27855份血液标本中,经ELISA检测为阳性的标本数为52份(0.19%),经NAT 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数为64份(0.23%),两种检测方法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无偿献血血液标本检测中,将ELISA与NAT PCR法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作者:毕玉超;王吉;任莹;陈慧博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TACE联合二期手术切除巨块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TACE联合二期手术切除巨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巨块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TACE联合二期手术,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患者的累计生存率、对肿块的影响均较好,患者的AFP值明显较术前低(P<0.05).结论 TACE联合二期手术治疗巨块肝癌的效果较好,对肝功能损伤比较小,并且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小.

    作者:孙亭山;李颖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白癜风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白癜风主要表现为细胞毒性T细胞破坏表皮黑素细胞造成的皮肤或黏膜白斑[1].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白癜风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黑素细胞破坏、氧化应激和自身免疫等多个方面,多个学说交叉及相互作用导致其治疗方法多样而疗效欠佳[2].白癜风治疗的突破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该病发病机制以及基于发病机制制定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白癜风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哈丽娜·海若拉;康晓静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优质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分到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80例予以优质护理干预,对照组80例予以常规护理,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依从性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为91.25%(73/80),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为71.25%(57/80),经 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显著提升,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中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1.25%(1/80);对照组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12.50%(10/80);经 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 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复发.

    作者:隋勇莲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优质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88例老年慢阻肺患者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优质护理组给予优质护理方案.比较两组对护理的满意度;慢阻肺疾病知晓水平、遵医行为评分、平均住院天数;干预前后患者肺功能FVC、FEV1、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 优质护理组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优质护理组慢阻肺疾病知晓水平、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肺功能FVC、FEV1、生活质量SF-36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优质护理组肺功能FVC、FEV1、生活质量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有效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遵医行为,促进肺功能改善,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满意度.

    作者:陈丽辉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团体献血模式在血液招募中的优势分析

    目的 分析团体献血模式在血液招募中的优势.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统计和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某地区的采供血数据,对开展团体献血模式后团体献血人次增长率、采血量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天数等情况,并对团体献血与流动献血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开展团体献血模式后团体献血率明显高于流动献血率,且两种献血模式献血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团体献血模式后采血总量、工作人员工作天数与开展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团体献血不合格率明显低于流动献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团体献血模式的开展在血液招募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可以提高献血量,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降低了血液不合格率,可在各大血站广泛推广和运用.

    作者:房玉娟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高龄胆结石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高龄胆结石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2例高龄胆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41例行常规护理,干预组41例行围手术期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相比对照组,其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更少(P<0.05),且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 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在手术治疗中的配合度,缩短手术时间,显著改善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杨琦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热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 将42例HFRS发热期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例与观察组22例,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转归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95.5%,病死率为4.5%;对照组分别为85.0%、15.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加强HFRS发热期患者的病情观察,采取精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马炜炜 刊期: 2019年第05期

  •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护理干预进展分析

    胃瘫综合征又称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在胃癌根治术后有0.4%~5.0% 的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胃瘫症状,不利于患者康复.本文阐述了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并从围术期护理、病情监测、营养支持、心理护理、预防腹腔感染等方面综述了胃瘫综合征护理干预进展,得出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发展、施加针对性优质护理,提供科学的营养支持等能有效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产生,并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孙彬 刊期: 2019年第05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