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超诊断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穆柯晓

关键词:B超诊断, 腹部闭合性损伤, 临床价值, 符合率
摘要:目的 探讨B超诊断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来我院诊断为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诊断,观察超声诊断后的符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的超声诊断和手术诊断结果 相比,总符合率为85.83%.结论 通过超声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符合率极高,诊断结果 精确,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并分析牙体牙髓病患者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95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牙体牙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多次根管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并发症发生率为4.2%;而在对照组中,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7%与21.3%,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多次根管治疗,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牙体牙髓病患者,可获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且治疗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岳丽萍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吸痰方法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关系的系统综述

    本文简要介绍了呼吸机相关肺炎,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吸痰方法 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

    作者:陈海为;苏宁;温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所选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所收治,经数字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面罩或者鼻管持续给氧,实验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PaO2和PaCO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能让患者痛苦有效减少,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董仁达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72例临床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32例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科学的针对性的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支气管炎采用科学的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很大的作用,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田莉萍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氧液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氧液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高氧液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并随机分为参照组(42例)和实验组(46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非常满意度、护理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参照组[63.04%、93.48%vs 30.95%、73.81%],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ND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10.89±4.64)分vs(15.54±5.64)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氧液治疗期间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刘春荣;刘春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研究进展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是引起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本病的致病原因较多,但主要与脊柱的老年性退变有关.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治疗方案,学者们对本病进行了分型,但并没有一种分型能够很好的区分患者的不同种类而且能提高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本病逐渐得到重视,手术目的 主要是消除或缓解症状、矫正畸形及大限度的重建脊柱矢状面、冠状面的稳定性,手术方案主要有单纯椎管减压术、椎管减压+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椎管减压+前后路融合后路内固定术.对于融合节段的选择,目前仍有争议,分析表明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作者:曹富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进展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 评价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进展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80例进展性类风湿关节炎及疾病活动性指数(DAS28)≥3.2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组40例给予来氟米特、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分别在治疗0、6周及22周记录临床、实验室指标数值及关节肿胀及压痛数改善达20%(ACR20)、50%(ACR50)和70%(ACR70)的例数.结果 对照组在6周时除关节肿胀数外,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改善,22周时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在6周时各项指标均有改善,22周疗效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R20在6周、22周ACR50、ACR70疗效均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不严重.结论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进展性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春华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胆道手术T管引流的护理经验及体会

    目的 研究总结胆道手术T管引流的护理经验.方法 选取2015年~2016年在我院行胆道手术的68例门诊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总结T管引流的护理要点并总结经验.结果 68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拔除T管后出现了胆漏,经过护理人员的及时处理后治愈出院,其余患者均正常.结论 对行胆道手术的患者配合恰当的T管引流护理措施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薛娜;王超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究3种不同内固定方法 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120例高领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动力髋螺钉固定(DHS)组、解剖锁定钢板固定(LCP)组及Gamma钉固定组,每组40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DHS组的手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与LCP组及Gamma钉组有明显差异(P<0.05),LCP组和Gamma钉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的X线暴露次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DHS组、LCP组及Gamma钉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2.5%、87.5%以及85.0%,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内固定方法 相比较,Gamma钉法明显具有创伤小、耗时短、操作简便以及生物力学稳定等优势,可将其作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优选方式,LCP也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而DHS则较适合用于无严重骨质疏松症的A1及A2型骨折患者.

    作者:吴晓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老年痴呆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导致老年痴呆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将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痴呆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评价法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结合结果 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老年痴呆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为64.52%.老年痴呆患者营养不良组血清胆固醇、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与褥疮、尿路感染、大小便失禁等发生率与营养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老年痴呆患者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血清胆固醇、血清白蛋白、褥疮、尿路感染、大小便失禁等)较多,应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起到预防作用.

    作者:王爽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为急性脑血栓的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急性脑血栓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据观察结果 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方面,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在对需要进行护理的急性脑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护理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护理模式,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从而提高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评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隋雪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医针灸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辅助治疗妇女更年期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更年期失眠患者100例,采取随机原则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阿普唑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0%,与对照组患者的66.0%相比,显著较高,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程度显著较优,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E2水显著升高、FSH水平显著降低、LH水平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3项激素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显著较优,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以中医针灸辅助治疗更年期失眠,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失眠治疗有效率,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调节患者的激素水平,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唯群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饮食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营养状况的影响评价

    目的 评价在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给予饮食护理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03例食管癌放疗患者,选取时段为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以不同护理方法 为分组依据,其中采用常规护理的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而采用常规护理与饮食护理干预的5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经不同护理,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P值<0.05,统计学意义形成.结论 在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给予饮食护理干预,可对营养状况进行改善,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齐跃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纳米混悬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0世纪末,在药物学领域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给药技术—纳米混悬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增强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对生物的利用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药物制剂的科学性、有效性.逐渐在药物制剂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药物制剂领域的讨论热点.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和对相关专业的学习,进行对纳米混悬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给予相关研发人员一定的启发.

    作者:陈麒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儿童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研究

    目的 探讨总结儿童MS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措施,提高临床儿童MS诊疗水平.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60例患儿临床症状表现、检查结果 与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患儿多表现为视神经障碍、头痛、无力行为异常、意识障碍、发热、惊厥等症状;脑脊液OB检查阳性率为28.33%,MOG抗体检查阳性率为31.67%,病灶多位于额、顶、颞、脑枕叶皮质下白质脱髓鞘,多表现为脑室旁白质、小脑、脑干、基底节、丘脑以及胼胝体、视神经、脑脊髓异常,急性发作期患儿接受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病情得到显著缓解,5例患者接受干扰素-β治疗1年,随访发现2~4个月复发1次,复发时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临床症状才能得以缓解.结论 在儿童MS诊疗过程中,因其临床症状表现并不典型,脑脊液OB检查与磁共振检查在临床MS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临床症状与相关临床检查结果 对患儿病情进行评估,提高临床确诊率,对急性发作期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少欣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临床路径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在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护理实习带教中使用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实习护生40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0例,分别实施传统教学以及临床路径带教.结果 两组护生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护生的理论考试评分和实际操作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需要对机械通气患者护理的护生进行带教时,使用临床路径的方法 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淑娟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为后期控制血液透析医院感染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雅安市人民医院肾内科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共计410例,收集相关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医院感染情况和临床相关特征情况.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的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透析导管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胃肠道系统.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18(OR=2.56)、患有糖尿病肾病(OR=2.05)、透析时间>1年(OR=3.58)、血清白蛋白≤30 g/L(OR=1.54)以及血红蛋白≤9 g/L(OR=3.79)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综上所述,进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医院感染可能性较高,同时BMI≤18、患有糖尿病肾病、透析时间>1年、血清白蛋白≤30 g/L以及血红蛋白≤9 g/L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有京;薛痕;陈茂丽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80例手术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对比两种护理效果.结果 优质护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高,护理满意度高,这两项评定指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丰富护理工作内涵,使得手术患者享受了围手术期规范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王春霞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应用主动输液模式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应用主动输液实践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40例危重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输液模式,观察组采取主动输液实践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均穿刺数、静脉输液方式、输液费用、输液并发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采取中心静脉置管的比例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输液费用、人均穿刺数、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应用主动输液实践模式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作者:王建敏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生存率及治疗经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生存率、治疗效果及治疗经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16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3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治疗和护理如预防、吸氧、抗感染、调节酸碱平衡和控制心律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专业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生存率、治疗效果、治疗经济性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咯痰、咳嗽、气短等病症的改善情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得到明显提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生存率为92.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4%(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经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通过专业个性化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提高患者肺功能,增强其耐受性,缩短治疗时间,减轻病痛带来的危害,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于临床应用.

    作者:李敬;孟微 刊期: 2017年第19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