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琴
目的 观察手针疗法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的机制.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55例患者,予手针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每天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33例,好转20,效差2例.总有效率为96.4%.结论 手针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具有方法 安全、操作便捷、起效迅速、疗效确切等特点,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陈静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比较经右心室切口根治与经右心房肺动脉切口根治小儿法洛四联症(TOF)的疗效.方法 42例TOF患儿经右心室切口(对照组),另42例经右心房/肺动脉切口(研究组).结果 两组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呼吸机时间、ICU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经右心房/肺动脉切口治疗小儿法洛四联症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是治疗的首选.
作者:黄小伟;陈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究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抽签分为2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3例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43例采用丁苯酞与依达拉奉治疗.并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变化、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的有效率低于观察组(67.44%vs 88.37%),(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纤维蛋白质、血浆黏度与血小板聚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对比(P>0.05).结论 丁苯酞与依达拉奉使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效改善,使纤维蛋白含量、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液黏度有效降低.
作者:杨秋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心脏介入治疗术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临床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3例心脏介入治疗术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病患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疗效.结果 13例病患分别是在冠状动脉、射频消融、先天性心脏病、二尖瓣球囊扩张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症的.本院及时对13例病患行心包穿刺引流术进行救治,其中12例一次性施救成功,1例术后出血量未受控,但通过外科开胸心脏修补术而得到有效控制,本组研究为零病死率.结论 心脏介入治疗术可诱发急性心脏压塞,该病症具有典型特性,因此,及时采取高效的抢救措施对病患生命安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郑红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分析冠状动脉CTA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抽取在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在我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比两次检查结果 ,分析冠状动脉CTA的临床价值.结果 100例患者经过CAG检查,73例确诊为冠心病,冠状动脉CTA检出74例,同时确诊为冠心病的有70例.根据病变血管:左主干病变CAG检出14例,冠状动脉CTA检出17例,二者共同检出13例;前降支病变CAG检出58例,冠状动脉CTA检出61例,误诊5例,漏诊2例;回旋支病变CAG检出41例,冠状动脉CTA检出44例,误诊5例,漏诊2例.结论 冠状动脉CTA在诊断冠心病上临床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海洪勃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ZOP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ZOP中毒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纳洛酮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醒脑剂治疗,比较两组意识恢复时间及生命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除轻度中毒意识恢复时间未显示高度差异(P>0.05),研究组中度、重度中毒程度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得以改善,但研究组改善幅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ZOP中毒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其意识恢复时间,并改善生命体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崔振修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授权理论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了6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31例)和对照组(n=31例).观察组患者运用授权教育(成立授权教育小组,确定授权教育需求,制订教育内容,采用适宜的授权教育方法 )对耐多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授权教育能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洪莉莉;王秋容;曾燕芬;潘玲玲;易冬娟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解析清热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省荥阳市中医院在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取的104例疱疹性咽峡炎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患儿进行综合治疗,例如补充维生素、电解质以及降低患儿的温度,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清热解毒汤保留灌肠,3 d为治疗患儿的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效果判定.结果 两组在进行疗效对比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解毒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玉琴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双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前来我科就诊的6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针灸双针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毫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有效率及VAS(visual analogue scale)评分,并于疗程结束2个月后进行随访,进一步比较2组患者的肩痛的VAS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有效23例,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治疗后有效31例,总有效率96.88%,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7.585,P=0.013,P<0.05).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为(7.78±0.75),治疗后VAS评分为(3.72±1.25),2个月后随访VAS评分为(2.37±1.84);对照组分别为(7.97±0.82)、(5.16±1.98)、(5.16±1.98).两组自身对照,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Z=4.910,P<0.001;对照组Z=4.309,P<0.001),2个月后VAS评分进一步降低(治疗组Z=4.728,P<0.001;对照组Z=4.309,P<0.00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对照,治疗后(Z=3.072,P=0.002)及2个月后(Z=4.116,P<0.001),双针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均较普通毫针组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尤其是疼痛困扰较重的患者,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继续探索.
作者:王家莹;范德培;吴近珠;樊德群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地诺前列酮栓在足月轻度子痫前期孕妇终止妊娠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至2014年在我院住院并分娩的足月轻度子痫前期孕妇86例(A组),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分娩血压正常孕妇75例(B组)为对照,两组均选用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对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A组剖宫产率18/86,B组剖宫产率12/75,无统计学差异.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地诺前列酮栓可安全有效的用于在轻度子痫前期促宫颈成熟.
作者:金良怡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8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术前与术后进行相关护理,观察其病情发展变化.结果 所有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经于肝癌手术前后护理治疗均顺利出院,结论 肝癌手术切除前后完善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减少并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薛娜;李颖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精细化护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14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比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760例患者)和对照组(无静脉血栓的640例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总结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设计和实施针对性精细化护理方案,详细记录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高龄、下肢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流缓慢、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内膜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P<0.05),针对性精细化护理后,临床治疗有效率92.63%,护理满意满意率94.2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诱发因素较多,根据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积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精细化护理具有重要的防治价值.
作者:李景烨 刊期: 2016年第30期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肝良性肿瘤的25%左右,是一种少见的肝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其临床特点为发病年轻化、诊断困难、手术难度大等.我科曾对数十例FNH患者行手术切除,效果满意,目前就1例肝右叶巨大FNH作一报道.
作者:杨步荣;叶秋文;李刚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用ELIS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的1628例患者为观察目标,对其检测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影响检测结果 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1628例患者检测结果 准确性的因素具体如下:实验前标本准备工作不充足、检验人员的素质与水平较差、血清标本质量不达标、检验操作程序不规范、检验结果 研读不准确等.结论 乙型肝炎两对半应用ELISA法检测过程中,检验人员必须保持高度负责、严谨慎重的工作态度,妥善安排实验前的标准准备工作,规范操作,准确评定检验结果 ,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切实提高检测结果 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参考.
作者:王迪;张锦伟;韩亚男 刊期: 2016年第30期
随着临床对医疗设备的使用依赖性增加,医疗设备的维修越来越受到医疗管理体系的重视.但是因为医院管理的缺失、维修水平的落后以及临床使用时的不重视,导致设备的维修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临床医疗出现的有关问题做出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侯超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患儿予以分组研究,即对照组与干预组,各组31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施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儿5 d内体温恢复率为96.8%,与对照组患儿的74.2%进行对比,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儿体温恢复时间,是一种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与普及的护理方法 .
作者:张荣杰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探讨ICU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102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数量均为51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行ICU常规化观察与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常规化观察基础上展开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结果 表明,观察组患者心前区疼痛、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12例、2例和5例,对照组患者心前区疼痛、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19例、9例和10例,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心率状况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ICU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在其治疗的时候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丽荣;马蕊丽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临床药师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应用指导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1例CAP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60例患者,对照组为61例患者,对照组依据的是传统的方式,即在CAP病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中不对其进行额外的专业指导;对于观察组则进行专业的临床药师用药指导.结果 通过临床药师的用药干预后CAP患者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上的合理性相对于没有临床药师用药指导的对照组有进一步的提升,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具体的用药量与用药方式的合理性以及联合用药上的合理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在更换药物以及用药疗程和相关的用药后检查方面的合理性相类似,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 临床药师的指导对于CAP病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率有促进作用.
作者:张雪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患者为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90例患者,对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45例,治疗组45例.治疗组患儿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青霉素静脉滴注,两组患儿均接受14 d的治疗后对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 经过14 d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治疗组患儿,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在整个治疗用药期间,治疗组患儿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实验室血清检查也未见异常,对照组患儿出现1例青霉素过敏反应,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疗程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健 刊期: 2016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在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0例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观察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唐娟 刊期: 2016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