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利凡诺针在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高月丹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术, 利凡诺针, 胎盘前置状态, 引产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利凡诺针在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对8例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孕妇进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应用利凡诺针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治疗。结果8例患者栓塞术均成功,8例患者行羊膜腔穿刺后,19~28 h胎儿娩出,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至分娩后24h阴道流血量为30~200 mL,平均86 mL。平均39 d恢复月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利凡诺针用于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引产,预防和减少了产后大出血,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压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0例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高压氧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评价疗效。结果高压氧治疗后,面神经麻痹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结论高压氧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明显效果。

    作者:孙竹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吡咯列酮通过内质网应激致凋亡途径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

    目的:探讨吡咯列酮通过内质网应激致凋亡途径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影响。方法利用β-甘油磷酸钠联合丙酮酸钠制备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予不同浓度(10、50、100μmol/L)吡咯咧酮干预。用Von Kossa染色及茜素红S染色观察细胞钙化程度,用甲基百里香酚蓝法测定各组细胞中钙含量,磷酸苯二钠法测定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采用流式细胞术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PPAR-γ、GRP78和caspased-12表达。观察吡咯列酮通过内质网应激致凋亡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钙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其钙含量、ALP活性较普通细胞增多(P<0.01),而吡格列酮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钙化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含量、ALP活性,以及PPAR-γ、GRP78、caspase-12mRNA表达(P<0.05)。结论吡咯列酮通过内质网应激致凋亡途径作用可促进β-磷酸甘油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其作用可能与PPAR-γ及GRP78、caspase-12表达上调有关。

    作者:马琦;边云飞;白瑞;鲁燕;肖传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医综合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以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以及临床治疗对患儿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18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9例,实验组患儿采取中医综合治疗方式,包括中药口服、穴位敷贴以及艾灸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西药治疗,选用普米克都保。观察两组样本的治疗效果以及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并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8.3%,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CD3、CD4与CD8水平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哮喘缓解期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方式,可显著改善疾病症状与体征,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复发概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黄炜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及其联合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

    目的:讨论经阴道超声、腹部超声及其联合诊断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2100例急腹症就诊高度疑似异位妊娠患者资料,分别对患者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经腹部超声检查与联合检查。以开腹手术、随访与腹腔镜探查等方式作为综合诊断的标准。结果经腹部超声检查后,检查出异位妊娠患者1909例,并发其他病症患者35例,检出率为92.57%(1944/2100);经阴道超声检查后,检查出异位妊娠者1951例,并发其他病症患者53例,检出率为95.43%(2004/2100);经联合诊断,检查出异位妊娠者1972例,并发其他病症患者66例,检出率为97.05%(2038/2100)。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异位妊娠的准确率高于经腹超声检查,二者联合应用,更具诊断价值。

    作者:毛曼了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白内停联合消朦片治疗三硝基甲苯白内障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白内停联合消朦片治疗三硝基甲苯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分析。方法选择在我科诊治的确诊的三硝基甲苯白内障患者共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白内停滴眼液,1~2滴/次,3~4次/天,滴双眼滴,消朦片,3片/次,3次/天,口服。结果24例患者共48只患眼,治疗4个月后,有效17只眼,不变21只眼,无效10只眼,有效率达到35.4%,稳定率达到79.2%。结论白内停联合消朦片治疗三硝基甲苯白内障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由于观察时间较短,具体的疗效及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雷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利凡诺针在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利凡诺针在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s法对8例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孕妇进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应用利凡诺针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治疗。结果8例患者栓塞术均成功,8例患者行羊膜腔穿刺后,19~28 h胎儿娩出,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至分娩后24h阴道流血量为30~200 mL,平均86 mL。平均39 d恢复月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以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利凡诺针用于胎盘前置状态中期妊娠引产,预防和减少了产后大出血,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高月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表面麻醉下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的临床护理与探讨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临床护理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表面麻醉下新生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的临床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结果100例患儿中一次探通83眼,一次治愈率为83%;二次探通14例,二次治愈率为14.0%;剩余患者经多次探通后未治愈,放弃治疗。患儿治愈率为97.0%。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结论表面麻醉下新生儿泪囊炎性泪道探通术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儿年龄越小,护理措施越规范,治疗效果越佳。

    作者:杜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125例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老年下肢骨折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老年患者术后经临床护理,无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给予DVT的预防及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郝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抗抑郁治疗,观察其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口服帕罗西汀片抗抑郁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在治疗前及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组Fugl-Meyer评分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

    作者:顾力华;陈奇刚;石丽琼;周建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方位护理对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哮喘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接受全方位的临床护理,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患者出院前FEV1和PEF等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临床治疗前,全方位护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的影响(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哮喘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接受全方位的临床护理,有助于其肺部功能的改善,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池月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患者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以及预防。方法对333例老年患者临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并发上呼吸道感染8例(2.4%),穿刺孔出血5例(1.5%),尿潴留21例(6.3%),腹胀、排气困难11例(3.3%),低血糖3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虽然腹腔镜手术腹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但对于伴有糖尿病、肺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及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来说,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很大,因此手术后的护理对并发症的预防有很大作用,与老年患者术后康复息息相关。

    作者:张金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给予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输卵管再通率为89.39%,而对照组的输卵管再通率为73.25%,并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2年妊娠率较高,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宫腔镜和腹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不仅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宫内妊娠率,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作者:花慧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讨论以疾控为中心的结核病防治体系

    结核病是全球社会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我国为了加强结核病的治疗和控制,已经探索出一套接近完整的结核病防治、医疗专业机构(疾控中心结防科)。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针对公私医疗合作体系的特点都已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并作出了有效的成果。但针对国内网络媒体中对于医疗合作策略、机制以及实施效果综合评价分析还鲜有报道,同时国内医疗机构的制度缺乏良效的改正。

    作者:王玉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对膀胱肿瘤手术行膀胱造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膀胱肿瘤手术行膀胱造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护理效果。方法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在我院于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诊治的总计85例膀胱肿瘤手术行膀胱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然后总结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分析探讨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85例膀胱肿瘤手术行膀胱造瘘患者在护理干预后满意60例(70.59%),良好22例(25.88%),不满意3例(3.53%),总满意率82例(96.47%);在护理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护理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膀胱肿瘤手术行膀胱造瘘患者康复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我国膀胱肿瘤手术行膀胱造瘘患者的康复治疗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谭琼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用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耐受性观察

    目的:探讨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耐受性。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18克/次,3次/天,倍他乐克12.5~25毫克/次,3次/天;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克/次,3次/天,倍他乐克25~50毫克/次,3次/天;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耐受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为78.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较小剂量倍他乐克联合较大剂量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可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可使心肌自律性降低,较好的保护心律失常。

    作者:娄菊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荧光素血管造影诊查眼底病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怎样减少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荧光素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结果2012年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重度反应有8例,其中6例需转院观察治疗。2013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无重度反应。结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进行有效的质控,还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宋清雪;冯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Neuregulin-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Neuregulin-1(NRG1)简称神经调节因子1,属于NRG家族的一员,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之中。NRG是一个由4种基因编码的多肽家族,其包含4种异构体NRG1、2、3和4。NRG的功能性受体由erbB酪氨酸激酶受体所组成。ErbB蛋白属于跨膜酪氨酸激酶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NRG通过与特异性ErbB受体结合,并活化后者而发挥其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本文总结归纳NRG1对血管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齐彬;桂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成因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成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68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及180例首次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瘢痕子宫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2.5%,显著高于首次剖宫产组出血发生率6.1%,且瘢痕子宫组产妇出血量为160~800 mL,显著高于首次剖宫产组出血量60~540 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瘢痕子宫组患者出血原因主要为胎盘因素(66.7%)、宫缩乏力(4.7%)及子宫破裂因素(14.3%)等。结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首次剖宫产医疗技术,加强瘢痕子宫孕妇围生期保健等工作能有效降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

    作者:王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观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患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心肌梗死病患,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而后分析两组病患恢复效果。结果在焦虑、抑郁评分和住院时长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复发率上,观察组4%低于对照组12%;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2%,对照组为7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患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和病患满意度,优于普通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菊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乳酸:肿瘤发展的关键因子

    葡萄糖摄入增加及乳酸积累是肿瘤细胞的一个典型特征。这种恶性的代谢表型为肿瘤细胞的存活提供了大量中间代谢产物和能量。研究表明乳酸对维持糖酵解进程及生物大分子合成有重要作用。同时乳酸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分泌炎性因子、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以及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迁移。至此乳酸在伤口愈合、长期炎性反应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之间架起了桥梁。此外,临床结果显示乳酸水平与肿瘤转移以及患者总体生存率、放射抗性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乳酸是肿瘤发展过程的关键因子。

    作者:范雪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