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吉非替尼与化疗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邱纯

关键词:吉非替尼, 化疗, EGFR突变, 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与化疗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肿瘤内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病例资料完整,确定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49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化疗组。采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药物的PFS及生存期。结果发现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PFS为(10.2±1.8)个月,标准化疗组的PFS为(6.4±2.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生存期为(24.5±4.9)个月,标准化疗组的生存期为(22.7±3.6)个月,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组生存时间长于标准化疗组,并且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及多种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个体化治疗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阴道超声在绝经期妇女子宫异常出血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检查在绝经期妇女子宫异常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108例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阴道超声、宫腔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比前两种检查方法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的符合率,以评价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异常出血诊断中的价值。结果阴道超声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总符合率为87.0%,宫腔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总符合率为89.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超声在绝经期妇女子宫异常出血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可作为子宫异常出血临床筛检的常规方法。

    作者:张敬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肺部局限性磨玻璃样密度影文献综述

    肺部磨玻璃样密度影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的广泛应用,其检出率逐年增高。有研究显示肺部磨玻璃样密度影与肺癌,特别是早期肺癌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建军(综述);杜铭(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清β-HCG在早期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β-HCG在临床做到正确诊断妇科的正常怀孕、异位妊娠、葡萄胎、绒毛膜癌等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妇科门急诊及住院患者中相关病例419例。按病情分为5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β-HCG。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正常早孕组、异位妊娠组、葡萄胎组和绒毛膜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与健康早孕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与绒毛膜癌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β-HCG可协助提高对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降低破裂危险;动态观察β-HCG含量变化,可以了解胚胎发育情况;监测保胎和流产效果;对正常早孕、异位妊娠、葡萄胎、绒毛膜癌等做出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青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45例老年手术患者静脉应用靶控瑞芬太尼麻醉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靶控瑞芬太尼麻醉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靶控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5 min的患者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认知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及认知能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患者短,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血压和心率的情况较对照组患者稳定,P<0.05。结论采用靶控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静脉麻醉科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其循环更稳定,患者术后能得到较快的清醒。

    作者:王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外用溃疡散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目的:观察临床中外用溃疡散与康复新液联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河北省承德市口腔医院牙周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7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新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外用溃疡散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两张的治疗效果分析,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的总复发率为25.7%,对照组的总复发率为85.8%,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给予外用溃疡散联合康复新液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有效率,降低临床中再次复发的情况,值得临床中应用。

    作者:刘晓雯;刘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儿童大叶性肺炎100例临床分析

    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转归。对我科2007年1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大叶性肺炎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因、治疗、转归及临床发病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肺炎支原体逐渐成为主要病原,故要加强肺炎支原体的检测,目前大叶性肺炎的主要诊断手段仍为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应给根据临床病原学检查及临床经验及早应用抗生素。

    作者:刘中奇;杜秋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外界刺激对内源性生长因子TGF-β1的影响

    目的:观察备洞对家犬牙髓中TGF-β1表达的影响及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情况,探讨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原位形成和内源性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6只健康家犬,分别选取四颗磨牙,随机分为1、2、3、4四个组,每组6颗牙;1组不予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2、3、4组为实验组,分别给予长3 mm,宽3 mm,洞深2、2.5、3 mm的备洞刺激,予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暂封窝洞,分别于2、4、6周麻醉下拔除,制作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情况,图像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在2.5 mm洞深刺激强度下,2周时,每组都没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3 mm洞深刺激强度,4、6周时,前期牙本质增宽,成牙本质细胞空泡变性,有第三期牙本质形成;每组都有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果表明:随着刺激度强和时间增加,呈表达增强趋势(P<0.05)。结论备洞刺激可能激活了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且可能参与了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的形成,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表达与时间和刺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

    作者:顾令婉;周莉;张睿;李昱良;王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产后出血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研究

    目的:分析产妇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并且研究了对其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针对本院近阶段诊治的产后出血的患者病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观察其在住院期间的各种病理反应,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对策进行研究总结。结果笔者针对通过对所选的46例产妇产后出血的因素分析得出,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撕裂等,针对此种现象护理人员均采取了人性化护理措施,从患者心理、生理及饮食入手,帮助患者治疗和康复。结论产后出血是产妇生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迅速,威胁产妇生命,医护人员用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护理对策。

    作者:邵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浅谈药品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与合理治疗相伴行,也是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药物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讨论非常多。有报道显示,全球因不合理用药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的1/7。我国有关部门统计,在住院患者中约有1/5发生过药物不良反应,25%是抗生素导致,因此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定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临床上的用药要求不单针对疾病的治疗,也广泛要求到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之中。

    作者:徐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中等量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良好率(64.5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7.92%),实验组(6.2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实验组患者的意识恢复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7.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可明显减小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杰;李长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对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比较。方法从我院选取80例体检正常的健康人血液样本,分别采用两种分法进行血常规检验。A组采用新型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B组采用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主要观察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结果通过对比发现,A组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B组(P<0.05),而检验后发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新型溶血素对血常规检验学红蛋白的水平明显偏高,但是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纠正。

    作者:韩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成药临床不合理应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临床应用中成药存在的不合理现状,并总结解决对策。方法抽选240例于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通过问卷等方式调查,从而了解患者症状、中医证型、诊断基础病以及所使用中成药种类和剂量等,对以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并采取措施进行管理。结果2010年~2012年,不合理使用率逐年降低,2012年不合理使用率20.7%(83/400)与2010年不合理使用率46.3%(185/400)比较差异明显,P<0.05,不合理现象中药证相对不符发生率大,其次为重复用药所占比例较高。结论临床中成药的使用方面存有多种不合理现象,与中医理论相悖,导致中成药物的药效发挥受限,需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作者:刘剑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12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以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HRSD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RSD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经比较,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陈丁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78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再行剖宫产78例产妇,设为比对组。对两组母婴结局的差异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产妇的住院时间、产褥期感染率、出血量等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比对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肺炎发生率、窒息、5 min内Apgar评分方面,两组差异不明显,且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选择经阴道分娩对产妇的围生期状况有较好的改善,且对新生儿没有不良影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曾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各种先进医疗手段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周期得到明显改善,这同时增加了心肾综合征患者的数量。心肾综合征具有诊治难度大、临床效果及预后差的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了中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心肾综合征提供依据。

    作者:韩义;梁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某县2008年~2012年新生儿死亡监测的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全州县2008年~2012年新生儿死亡监测资料,为确定今后新生儿保健工作重点,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州县2008年~2012年的新生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县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一直控制在10‰以内,但新生儿病死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先天异常是我县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减少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减少出生缺陷及出生窒息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需要加强婚前保健和围生期保健,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产前筛查工作,加强产儿科合作,不断强化培训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技术,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和产科质量,同时,加强对新生儿的特殊呵护,做好新生儿访视等新生儿期保健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作者:邓佑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电凝打孔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9)与对照组(n=29),观察组给予腹腔镜卵巢电凝打孔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克罗米酚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T、LH、FSH及LH/FSH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排卵率、妊娠率、流产率分别为89.66%、82.76%、3.45%,对照组排卵率、妊娠率、流产率分别为62.07%、41.38%、13.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电凝打孔术治疗PCOS术后排卵率、妊娠率高、OHSS发生率低,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是治疗PCOS的理想手段。

    作者:詹小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头孢类抗生素抗体致交叉配血次侧不合1例

    药物可引发的抗体可出现DAT阳性[1,2],近几年来,药物引起的DAT阳性已被分成4种机制:药物吸附、免疫复合物、非特异性吸附以及自身抗体的产生。头孢菌素类药物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使红细胞的膜发生改变,免疫球蛋白非特异性地被红细胞吸附引起,引起抗人球蛋白实验阳性,从而对交叉配血实验造成干扰。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一例头孢类抗生素抗体致交叉配血次侧不合,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小凤;蒋海燕;李惠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对在穿孔性阑尾炎治疗中开腹与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穿孔性阑尾炎患者46例,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患者进行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24例患者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穿孔性阑尾炎进行治疗时,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大大缩短住院时间,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杨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吉非替尼与化疗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与化疗治疗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肿瘤内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病例资料完整,确定存在EGFR突变的患者49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吉非替尼组和化疗组。采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药物的PFS及生存期。结果发现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PFS为(10.2±1.8)个月,标准化疗组的PFS为(6.4±2.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生存期为(24.5±4.9)个月,标准化疗组的生存期为(22.7±3.6)个月,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组生存时间长于标准化疗组,并且随着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及多种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肿瘤个体化治疗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邱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