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纯
目的:护理干预在提高婴幼儿雾化吸入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儿的常规治疗的依从性及特殊治疗的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703、16.545,P<0.05)。结论雾化吸入过程中持续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可达到提高雾化吸入治疗的依从性,更好的配合治疗。
作者:祁桂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备洞对家犬牙髓中TGF-β1表达的影响及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情况,探讨牙本质牙髓复合体原位形成和内源性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6只健康家犬,分别选取四颗磨牙,随机分为1、2、3、4四个组,每组6颗牙;1组不予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2、3、4组为实验组,分别给予长3 mm,宽3 mm,洞深2、2.5、3 mm的备洞刺激,予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暂封窝洞,分别于2、4、6周麻醉下拔除,制作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修复性牙本质的形成情况,图像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在2.5 mm洞深刺激强度下,2周时,每组都没有修复性牙本质形成;3 mm洞深刺激强度,4、6周时,前期牙本质增宽,成牙本质细胞空泡变性,有第三期牙本质形成;每组都有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果表明:随着刺激度强和时间增加,呈表达增强趋势(P<0.05)。结论备洞刺激可能激活了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且可能参与了牙本质牙髓复合体的形成,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表达与时间和刺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
作者:顾令婉;周莉;张睿;李昱良;王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泌乳素诱导蛋白( PIP) mRNA对乳腺癌微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75例乳腺癌患者、21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20例健康者外周血中PIP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75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IP mRNA有23例表达,阳性率为30.7%,乳腺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中PIP mRNA表达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IPmRNA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原发肿瘤大小、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ER、PR等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外周血PIP mRNA阳性表达与乳腺癌微转移有关。
作者:孙淑明;林豪雨;卢晓峰;梁伟全;谢舜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中西医给合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100例,进行单纯西药治疗;联合组100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医熏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时间、患者治疗依从性、满意度均明显优越于单纯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反应、药物过敏情况发生。结论针对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无严重不良反应,为骨性关节炎的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作者:李千一;李江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的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转归。对我科2007年1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0例大叶性肺炎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因、治疗、转归及临床发病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儿童大叶性肺炎,肺炎支原体逐渐成为主要病原,故要加强肺炎支原体的检测,目前大叶性肺炎的主要诊断手段仍为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应给根据临床病原学检查及临床经验及早应用抗生素。
作者:刘中奇;杜秋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抢救危重患儿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门诊护理工作重要的一项基本操作。文章根据临床多年护理工作中的切身经验,分析门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了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率。
作者:郝东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寻找适合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63例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症护理,探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而控制和减轻。结论护理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护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疾病防范意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及做好日常自救护理的准备,科学合理的饮食,严格控制血糖、禁止抽烟、合理用药等,同时对患者护理要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开导患者积极治疗,乐观生活,树立信心。
作者:华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良好率(64.5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7.92%),实验组(6.25%)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实验组患者的意识恢复率(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47.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可明显减小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杰;李长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宫外孕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治疗前行B型超声检查观察妊娠包块的大小以及抽血化验静脉血检测β-HCG值,之后给予患者米非司酮进行宫外孕保守治疗,米非司酮每次口服50 mg,每天早晚各1次,连服3 d,在治疗后每隔3 d抽血检测血β-HCG值,若治疗后一段时间血β-HCG下降程度不明显,继续给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直至血β-HCG值降至正常为止。观察治疗前后妊娠包块的大小、抽血化验静脉血检测β-HCG值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妊娠包块大小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β-HCG的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常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RI检查在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我们医院的75例急性创伤性膝关节血肿的患者进行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的两项临床检查和MRI的检查,后进行关节镜的检查。以关节镜的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对临床检查和MRI检查诊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关节镜分析得出75例急性创伤性膝关节血肿患者中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53例,正常22例;临床检查共发现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真阳性数28例,真阴性数21例,假阳性数5例,假阴性数21例,准确度为65.3%;MRI诊断结果为真阳性数48例,真阴性数23例,假阳性数1例,假阴性数3例,准确率为94.7%;MRI对于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临床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RI检查能较准确对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作出诊断,其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临床检查,应成为临床检查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早期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作者:李明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各种先进医疗手段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周期得到明显改善,这同时增加了心肾综合征患者的数量。心肾综合征具有诊治难度大、临床效果及预后差的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了中西医治疗心肾综合征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心肾综合征提供依据。
作者:韩义;梁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对微创下使用交锁髓内钉进行股骨干骨折的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在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间使用交锁髓内钉对闭合性股骨干骨折进行固定治疗的患者35例,其中粉碎性骨折11例,长斜形骨折11例,短斜形以及横形骨折13例,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全部35例患者之中,骨性完全愈合且能够正常负重的患者29例,临床愈合患者5例,愈合延迟患者1例,经过改用动力型髓内钉进行固定之后3个月内愈合。全部患者无感染、髓内钉折断或折弯、愈合畸形、伤肢缩短等情况。35例患者经康复治疗和锻炼,膝、髋关节的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在微创下进行交锁髓内钉对闭合性股骨干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其固定可靠,能够有效防止旋转和缩短,有着创伤较小、患者骨性愈合较快、并发症较少,能够早期活动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刘荣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靶控瑞芬太尼麻醉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靶控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5 min的患者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患者术后拔管时间及认知能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及认知能力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患者短,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血压和心率的情况较对照组患者稳定,P<0.05。结论采用靶控瑞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静脉麻醉科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其循环更稳定,患者术后能得到较快的清醒。
作者:王玉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病例1:患者女性,42岁,汉族,已婚。主因凭空闻声,被监视感5年加重1周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眠差,耳边能听到说话的声音,说家里有监视器,监视她。当时来我院门诊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服用利培酮高日量4 mg,症状好转,能正常工作生活。一直坚持门诊治疗。3年后,病情复发,自行将利培酮加至5 mg,渐出现静坐不能,斜颈,头部不自主晃动,故将利培酮减至每日1 mg,但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故入我院治疗。查体:斜颈,头部及躯干不自主晃动,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肿大。诊断为1精神分裂症,2迟发性运动障碍。入院后渐停服利培酮,予氯氮平高日量325 mg,予异丙嗪150 mg/d静脉滴注治疗2周,1个月后精神症状消失,头部及躯干不自主晃动明显缓解,但颈斜未缓解。
作者:常淑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肺部磨玻璃样密度影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T的广泛应用,其检出率逐年增高。有研究显示肺部磨玻璃样密度影与肺癌,特别是早期肺癌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建军(综述);杜铭(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胸外重症患者采用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比较。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胸外重症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胸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5%,对照组为1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健康、机体疼痛、情感角色、社会功能SF-36量表相关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胸外重症患者循证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赵英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Beclin1是一种自噬相关基因,其在细胞自噬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近的研究表明它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它通过自噬、凋亡等作用抑制肿瘤的发展,但也有研究表明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袁文华;宋云霄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在治疗根尖周炎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根尖周炎患者,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治疗组使用一次性根管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多次性根管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发生情况以及治疗1年后的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填充后1d的疼痛发生率以及治疗1年后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治疗根尖周炎使用一次性根管治疗的效果显著,有效的减少了治疗的次数,缩短了治疗周期,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慢性损伤对动脉血管舒缩反应性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以硅胶管为实验研究工具,将大鼠颈动脉进行包裹,构建血管外膜慢性损伤介导早期动脉硬化动物模型以及血管收缩性增强动物模型,详细观察正常组与模型组血管组织中,CNP、cGMP、PKGⅠα和PKGⅠβ这四项指标之间的表达变化。结果就包管侧右颈动脉血管组织来讲,在CNP、cGMP、PKGⅠα表达上,模型组较正常组双侧颈动脉明显减少,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于模型组中的包管侧右颈动脉血管组织而言,其中PKGⅠβ这项表达与其他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是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254)。结论血管外膜慢性损伤早期阶段可以引起血管慢性痉挛,血流量下降,血管对5-HT的反应敏感性增加,局部血管组织中CNP的蛋白表达下调是血管外膜慢性损伤引起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的重要机制之一,并且CNP的降低血管收缩反应性的作用同局部血管组织中PKGⅠα的表达密切相关,同局部血管组织中PKGⅠβ的表达关系不密切。
作者:李勇杰;曾定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CHD(冠心病)患者死亡和住院的主要原因就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对ACS的生理和病理机制进行深入了解和认识,有利于更新冠心病的治疗策略,ACS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将冠心病的所有急性临床类型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处理。他汀类药物能够通过对皮内细胞的凋亡抑制、使低密度的脂蛋白氧化阻力增加并使皮源性的一氧化氮的浓度提高,进而在ACS早期发挥重要的抗栓、抗炎、保护皮内功能的作用。
作者:朱志芬;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