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流产术后异常阴道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周小利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 阴道出血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流产术后出现异常阴道出血的原因,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方法回顾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异常流血患者67例,仔细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引起出血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结果引起阴道异常流血的原因都是胚胎组织未完全清除,可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67例患者中,41例经抗炎处理,26例经清宫处理出血停止。结论人工流产术后因绒毛或蜕膜未清除干净,常阴道异常出血,可以根据发生原因采取对应措施终止出血。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内麻醉方式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9年4月来我院接受剖宫产术式分娩的产妇120例,其中60例产妇采用持续性硬膜外外麻醉方式进行术前麻醉为对照组,剩下的60例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为观察组,分别以两组产妇麻醉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显效时间、新生儿状态及不良反应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麻醉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显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或P<0.01;两组产妇的新生儿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对新生儿身体状态无不良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是剖宫产术式理想的麻醉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荣文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临床药学与中药制剂的应用探讨

    研究临床药学主要是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剂型、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应用规律的综合学科研究。其依据的药理基础主要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将如何合理用药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药师参与到临床的治疗研究,根据药物应用的重要规律,确保患者达到合理用药,不断提高药物治疗水平,使得药物达到有效、安全和经济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西药临床药学开展对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通过对临床用药方法以及中药注射剂的配伍与使用进行详细阐述,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中药制剂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一详解,从而使得临床药物的治疗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中药制剂的应用不断发展,对于其制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以西药临床药学方法进行对比中药制剂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为中药制剂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欧阳宇;闫彩霞;廖义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某部队2010年~2013年度新兵体格复查结果的分析

    目的:分析某部队2010年~2013年度新兵复检的结果,为今后的征兵复检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新兵到达驻地后10d内按照《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对规定的各项目进行复查。结果某部队2010年~2013年参加入伍复检的2789名战士的总体异常检出率为4.41%,异常项目主要集中在肝脏、肾脏、脾脏等器官,以囊肿、血管瘤等为常见。结论复检结果中大部分异常项目是通过超声或X线透视等检查手段查出来的,因此在今后的征兵体检工作中应特别注重超声和X线透视检查,确保部队新兵质量的高合格率。

    作者:冯志伟;孙利忠;侯亚俊;党一馨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信息系统应用于检验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建设逐步加速,医院内部的信息系统也逐渐完善。由于网络信息系统具有记录准确,误差小,储存方便,空间小,保存长久,不易丢失等优点逐步应用于医院的检验管理方面,在提高院内管理水平以及加速医院现代化进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以医院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为切入点,针对医院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的构成以及实行管理的过程进行讨论,并针对网络信息系统在院内检验管理方面所占的优势以及应用过程中的实用性以及为院内带来的效益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结论。

    作者:陈雪莹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及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50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感染组(65例)和非感染组(435例),对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及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率为13%,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63.47%);G-杆菌占32.47%;G+球菌占16.56%;G+杆菌占4.68%,真菌约为46.2%;单因素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肝功能C级以上、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有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腹腔为常见;感染的菌种主要是真菌、G-杆菌和G+球菌,真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Child-Pugh分级、出现各种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抗生素的滥用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田葵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方法选择46例剖宫产合并切口感染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46例剖宫产产妇为对照对象,观察两组对象在血红蛋白水平、年龄大小、阴检及肛查次数、体质量指数高低、切口长度等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切口感染组体质量指数(25.11±1.50)kg/m2、阴检及肛查(2.78±0.34)次、手术时间(89.67±11.34)min高于切口未感染组的(24.05±1.13)kg/m2、(1.03±0.33)次、(70.18±12.59)min;血红蛋白水平(97.65±10.67)g/L低于切口未感染组的(109.78±12.04)g/L(P<0.05),为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引起剖宫产手术中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构成复杂,应针对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对策以防止剖宫产切口感染。

    作者:孙琴云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超声诊断急性肺栓塞及溶栓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究超声在诊断急性肺栓塞及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3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32例,实行超声心动图以及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经过临床诊断,25例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变化情况。结果溶栓后2周,测量参数表现为明显的好转,和溶栓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溶栓治疗3个月以后,没有形成新的血栓,测量参数有所好转。进行下肢深静脉溶栓治疗,13例有效,管腔部分能够再通,3例表现为无效。结论对急性肺栓塞进行超声检查,快速,安全性高,在临床中应用比较可靠。

    作者:刘宇;刘珊珊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对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喘憋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60例于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小儿喘憋性肺炎治疗的患儿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儿分为观察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三组,每组分别有20例患儿,对全部患儿进行基础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对三组患儿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和分析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5例患儿治疗显效,4例患儿治疗有效,1例患儿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治疗组12例患儿治疗显效,6例患儿治疗有效,2例患儿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8例患儿治疗显效,3例患儿治疗有效,9例患儿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55%,三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患儿肺部喘鸣音、喘憋、咳嗽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喘憋性肺炎患儿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辅助治疗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作者:章静玉;钱建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冠心病心绞痛的整体护理干预体会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冠心病可引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病。心绞痛是常见的冠心病发病类型,为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从临床实践来看,患者年龄多数在40岁以上,其发病原因复杂,但与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高、慢性疾病的增多、血管动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患者在未发病时无明显的临床的表现,但患者常会因劳累,激动,惊吓等情况引起该种疾病的发作,发作时患者常表现为心慌、胸闷、乏力等,且患者发病后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1]。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探索更好的护理模式,指导临床心绞痛护理实践,我院对部分患者采取整体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此措施的应用及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春红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11年8月来我院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阿立哌唑进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分别以治疗前后病情严重程度、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阿立哌唑可有效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发展,并可提高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对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成娟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应用德国ZEISSVISULAS532nm激光对289例(384眼)重度非增生期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分3~4次完成,术后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和眼底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62眼(16.15%),视力无变化292眼(76.04%),视力下降30眼(7.81%),有效率为90.76%。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确切,显著降低了致盲率,能使部分患者提高视力。

    作者:岳金良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全蝎止痛汤治疗偏头痛32例临床观察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提出肝经风火上扰是发病的病理基础,邪阻窍络是病理关键,病发部位在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平肝祛风、通络止痛是治疗基本原则,并据此研制成治疗本病中药汤剂--全蝎止痛汤。临床研究表明,全蝎止痛汤对偏头痛有较好疗效。治疗组32例,治愈1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30例,治愈8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作者:张书贤;卞艳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十二指肠肿瘤50例外科诊断与治疗的分析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肿瘤的外科诊断要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50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其外科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效果。结果5例(10.0%)肿瘤分布在十二指肠乳头的上方,41例(82.0%)位于乳头周围,4例(8.0%)位于乳头下方;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死亡2例(4.0%),48例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为79.2%,2年存活率为62.5%,3年存活率为47.9%。结论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以及活检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根据肿瘤部位合理选择手术切除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

    作者:汉利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治疗

    目的: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的临床资料的整理分析,提高对CHF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0年9月期间我院诊治过的56例CH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6例CHF患者中治疗好转42例,好转率占75%,未愈8例,未愈率占14.3%,死亡6例,病死率占10.7%。结论CHF患者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很常见,常常多种疾病并存,未愈率和病死率都高,早期诊断困难,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现象,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是CHF的预后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作者:魏建军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24 h动态心电图对250例冠心病患者的监测分析和诊断体会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分析和体会。方法对25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予常规导联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将两组的心肌缺血、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大、心律失常和总异常检出率等数据进行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动态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能显著提高各种心电异常的检出率,提高评估能力,预测患者的预后,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游梅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某社区居民对家庭医师需求现状的调查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某社区居民对家庭医师需求调查,了解现状,以便更有效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改善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社区居民对家庭医师的满意度。方法在某社区内随机抽取200户居民,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全科医师所承担的医疗责任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接受问卷访问的调查者中,依次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慢性病随访及用药指导”、“社区病房或家庭病房”排在前三位。结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认为家庭医师能够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是首要的服务内容,故提高常规诊疗能力仍旧是全科医师应接受的培训重点。

    作者:陈珺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和对照组相比较高,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和对照组相比,更加明显,且在发病48h其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应用。

    作者:徐锦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并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随机抽取180例患者,并将所选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组60例;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三组的治疗方式不同:A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B组给予稳心颗粒治疗,C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用药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显效为25.0%,有效为43.3%,总有效率为68.3%,不良反应发生率10.1%;B组则分别为28.3%、43.3%、71.6%和8.8%;C组:显效46.7%,有效46.7%,总有效率93.3%,不良反应发生率4.3%;C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且P<0.001,P<0.001)。A组和B组疗效之间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率较低,其在临床上的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医学范围内广泛推广。

    作者:王艳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在无痛胃镜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15例无痛胃镜患者,随机分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组(A组)和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咪达唑仑组(B组),观察各自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明显、安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无痛胃镜检查中,均安全有效。

    作者:张培龙;池永浩 刊期: 2014年第23期

  • 探究真菌诱发医院感染的检验诊断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真菌诱发医院感染的因素,检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医院内由真菌诱发感染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发现有异常及时进行真菌检测,对照组未做真菌检测,依经验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结果观察组症状好转时间(3.54±1.15)d,真菌转阴时间(5.36±1.34)d,与对照组比较,t=2.314、2.136,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现异于原发病的感染,及时取感染物做标本进行真菌检测,根据结果选择抗生素类型,可以加速症状好转。

    作者:张向芝 刊期: 2014年第23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