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邓思梅

关键词:非语言性护理, 心肌梗死, 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针对性非语言性护理沟通服务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8例心肌梗死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88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4例患者,对照组44例患者,并对对照组的44例患者实施常规的心理护理,对干预组44例患者的护理则在上述基础上实施针对性非语言护理服务,并在护理结束后,采用HAMA焦虑量表和焦虑程度比较法进行2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我院的护理及研究分析后发现,相比于对照组的患者,干预组的44例患者的在焦虑量表评分中的评分更低(P<0.05),另外,在焦虑消除率的比较方面,干预组的消除率(86.3%)大于对照组(29.5%),且差异上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我院研究发现,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针对性非非语言性护理,可有效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感,减少并发症,应用效果显著,应推广使用。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保洁员在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通过对保洁员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患儿安全。方法对科室保洁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培训方案,完善工作制度、流程及工作职责,以提高保洁员对院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执行力。结果对保洁员进行培训与管理,加强监管,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确保了医疗安全。结论对保洁员进行培训与管理,是减少院感发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朱兰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焦虑情绪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焦虑情绪问卷调查,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护理对策。方法对100例急性脑血管病(CVD)患者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SAS评定均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其中25例(占25%)患者SAS评分50分,有明显焦虑表现。焦虑情绪以首次发病,年龄<60岁,文化程度高,中或重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更易出现。结论利用首因效应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及护患关系;以患者为中心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及康复锻炼;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行为以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作者:刘晓微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处方监督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为加强处方开具、调剂、使用和保存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辖区内门诊部(含)以上的医疗机构开展了处方监督检查。随机抽取辖区内门诊部(含)以上的医疗机构34家,抽查被查医院100张处方(含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处方),同时检查医疗机构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处方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对超常处方医师的处理,对麻醉和第一类精神类药品的管理情况,以及规范书写处方、药师管理等情况。

    作者:朱雪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93例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高危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新生儿低血糖症患儿的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且缺乏特异性,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新生儿窒息、糖尿病母亲婴儿、感染等高危儿。经有效治疗后93例均痊愈,有效率为100%。结论对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常规监测血糖,及时治疗,避免低血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作者:曹祎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2013年版日本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指南

    2010年1月,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和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开始用于临床治疗银屑病。2011年1月,人类抗白细胞介素-12/23p40(IL-12/23p40)单克隆抗体—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作为第三种生物制剂,被新批准用于治疗银屑病。虽然所有这些生物制剂有望达到治疗银屑病的极佳疗效,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QOL),但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前,必须采取谨慎的安全措施以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如严重感染。本英文版指南基于2011年版日本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指导及安全手册修订而成,旨在为生物制剂使用提供新的、具有循证基础的建议和安全措施,并陈述了这三种生物制剂使用的佳方案、使用生物制剂的医疗设施要求,避免激活结核和HBV感染的安全措施细节,并且推荐了生物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案。

    作者:肖玉娟;梁燕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高龄巨大心脏黏液瘤切除1例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2岁,因“咳嗽、胸闷10+天,心脏彩超发现左心房团块3 d。”于2013-09-25入院。入院前10+天,患者受凉后出现咳嗽,呈干咳,间断发作;伴胸部闷胀不适,活动后心累气促,无发热、胸痛、咯血、晕厥等不适;于当地卫生室给予输液治疗无好转(具体不详),遂于3 d前在涪陵中心医院就诊,行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增大,左房内稍增强回声团块,考虑黏液瘤,未行特殊治疗;为求进一步治疗,于今日来我院,门诊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右房增大,左房内实性异常回声,中度肺动脉高压伴三尖瓣重度反流,肺功能提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左房黏液瘤”收入我科。2+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夜间不能平卧,伴间断双下肢可凹型浮肿(1年内未再出现浮肿);近10+天发病以来夜间不能平卧明显,无端坐样呼吸,不伴咯血、胸痛、晕厥等。患者平素健康状况良好。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5年余,无住院治疗史。否认高血压及冠心病病史。

    作者:苟小军;李强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护理带教中PDCA循环质量管理措施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护理带教中PDCA循环质量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接收的高等护理专业护生146名,根据带教方案分为两组,73名护生实施传统带教为对照组,73名护生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措施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生的整体护理综合能力及对临床带教工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生综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生整体护理综合能力的认定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生对临床带教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护理带教中, PDCA循环质量管理措施可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护生的整体护理综合能力。

    作者:熊桂华;刘兴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肾病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通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好患者心理、用药、饮食等多方面指导,使患者掌握肾病综合征的相关知识,以便达到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树立患者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锁珍;林青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38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的合并症。方法选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300例,对这30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研究,发现有38例急性酒精中毒合并症患者,对这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进而得出临床结果。结果5例脑梗死患者,治愈4例(占临床总人数的10.5%),有效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2.6%),死亡0例。10例脑出血患者,治愈7例(占临床总人数的18.4%),有效2例(占临床总人数的5.3%),死亡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2.6%)。8例低血糖患者,治愈5例(占临床总人数的13.1%),有效3例(占临床总人数的7.9%),死亡0例。3例心肌梗死患者,治愈0例,有效2例(占临床总人数的5.3%),死亡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2.6%)。4例甲醛中毒患者,治愈3例(占临床总人数的7.9%),有效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2.6%),死亡0例。4例脾破裂患者,治愈3例(占临床总人数的7.9%),有效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2.6%),死亡0例。4例吸入性肺炎患者,治愈3例(占临床总人数的7.9%),有效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2.6%),死亡0例。结论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合并症,以大限度减少漏诊,有效防范医疗风险,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作者:朱思奇;杨莹;黄志刚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双耳听力对称性的急性耳鸣诊治研究

    目的:探讨双耳听力对称性的急性耳鸣临床诊治。方法对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2例双耳听力对称性急性耳鸣患者、经纯音测听均为双耳听力正常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期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的20例听力正常无耳鸣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和对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查情况。结果实验组在1.00、2.00、4.00和8.00 kHz中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经治疗后,实验组除1.00 kHz外,其余频率点的耳声发射反应幅值明显要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给予双耳听力对称性的急性耳鸣患者应用耳声发射检查,能够对患者的耳蜗病变情况进行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临床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作者:杨栋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

    高血压是脑血管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引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危险病症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征程年轻化与扩大化发病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健康。为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治疗效率,减轻患者的血压负担,治疗中配合适当的临床护理成为相关专家的重点研究对象。

    作者:郝建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乌拉地尔在甲亢术中预防性降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在甲亢手术中预防性降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来我院治疗且进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甲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乌拉地尔降压组和对照组,通过在手术中不同阶段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值,并计算SBP×HR的值,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确定乌拉地尔降压疗效。结果各组基础组比较,患者手术中各点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但是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比较,乌拉地尔组患者DBP、SBP和SBP×HR乘积的变化比对照组更为平稳(P<0.05)。结论甲亢手术前静脉注射乌拉地尔注射液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和心率,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手术成功提高了安全系数。

    作者:李根祥;林海;罗启军;莫丽华;班胜华;黄庭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高校男护生临床实习的心理压力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减轻男护士在临床实习中的压力,使其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理想。方法通过谈心、向带教老师了解及调查问卷等方法,了解我院32名男护生在临床实习中感受到的压力,然后提出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男护生实习中存在各种压力进行分析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男护生的实习效果,为其日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论在男护生的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要给予正确引导,使其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迟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新护士岗前培训的心得与体会

    目的:通过系统规范的岗前培训,帮助新入职的护士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缩短适应期,使新护士尽快投入医院护理工作。方法由医院护理部组织进行集中培训。结果经过岗前培训的护士,能够缩短适应期,更快的适应医院工作环境。结论通过系统规范的岗前培训,有利于新护士尽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实现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作者:何锐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急诊科实施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相应护理方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转运风险评估、完善转运前预处理、加强转运中观察及处理、运送后的护理。结果112例患者转运观察组发生护理并发症2例(1.75%)、护理纠纷0例(0)、转运时间(10.22±3.56)min;患者家属满意110例(96.49%)、相关接受科室满意112例(98.25%)。结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正确地进行风险评估、做好转运前的各项准备及转运途中的各项工作、良好沟通是保证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关键。

    作者:朱登凤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药师参与麻醉手术部药品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

    目的:对麻醉手术部基数储备药进行管理整改,探讨药师参与到麻醉手术部药品管理的方法与意义。方法应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坏方法,剖析各个环节和管理漏洞,对麻醉手术部药品管理实行监管。结果干预后,麻醉手术部药品有效期合格率、药品基数量的准确率、药品的使用完好率均有所提高。药师参与到麻醉手术部药品管理后,为医护人员节省了术前术中准备药品的时间。结论药师在麻醉手术部药品管理中可发挥重要作用。PDCA是药师落实药品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丹音;王志宇;李广武;周权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基于微课件的师生换位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运用师生换位教学,通过微课件的制作,同时在执教理念上、具体的执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高等教育模式更趋于现代化、人性化、灵活化、合作化、精细化。

    作者:赵荷艳;薛建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门脉高压性胆病的临床诊治

    目的:对门脉高压性胆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方法临床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实施治疗的32例门脉高压性胆病患者,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内镜诊断和治疗后随访8个月~1年,均为发生出血、腹痛、黄疸症状,其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100%。结论内镜诊断和治疗门脉高压性胆病能够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董权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浅谈胃肠外科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完全肠胃外营养对肠胃外科患者的康复辅助效果。方法选择100例于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进行治疗的没有进食条件的患者,随机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加强胃肠外营养治疗,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患者在不同方式的营养支持中,都具有一定的康复辅助效果,但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效果。结论对外科患者加强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能够使病程缩短,使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使机体尽快康复,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学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肝移植术后并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地探讨本科肝移植术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本科室10例肝移植术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综合的护理方法,重视基础护理,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及维护,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流行。结果进行肝移植术后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原因分析,选择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结论肝移植患者自身原因及术后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各种侵入性监测及治疗的实施均会发生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郭韵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