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薇
目的:探讨病情标识化管理对中风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护理满意度和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病情标识化管理。两组患者均在出院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度、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评估,并记录本次住院的天数。结果干预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则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病情标识化管理有利于中风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温清秀;李丽蓉;陈静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索临床路径在股骨干骨折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对14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医疗费用及患者出院时的满意度调查进行比较。结果观察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明显下降,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模式在病种适合的前提下值得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
作者:帅小愿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夜间低氧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临床稳定≥2个月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经夜间多导睡眠记录仪测验评价睡眠参数及氧饱和度,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夜间低氧、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和死亡率。结果所有病人存活中位时间48个月,随访期间23例死亡。动脉氧饱和度<90%( T<90)占睡眠时间百分率、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记分与显著增加死亡率危险相关。经年龄调整后,T<90%和周期性肢体运动指数记分死亡危险比(95%CI )每标准差分别为2.10(1.06~4.15)和2.48(1.11~5.52)。结论夜间低氧和周期性肢体运动与ESRD病人死亡率增加相关。
作者:张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本研究以行为活动评定量表( Behavioural Activity rating Scale,BARS)为依据,探讨精神科实施行为管理方式的临床标准。方法将219例新入院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将其新入院1个月内总共453次行为障碍进行BARS量表评定,以BARS量表评分为依据,建议医生开具行为管理医嘱,选择行为管理方式。统计分析不同行为管理方式的使用情况,以及之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入院第1个月内在行为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实验组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肌注镇静剂以及总的保护性约束率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心理疏导、口服镇静剂、肌注镇静剂、总的肌注镇静剂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实验组患者每次实施行为管理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结论以BARS量表评分为依据指导临床行为管理,不仅可以改善保护性约束滥用的情况,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实施行为管理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方春霞;费静霞;蔡燕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快速插管法、口服温开水插管法及缓慢插管法三种插胃管方法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患者舒适度的关系。方法将本院普外科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的168例插胃管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插胃管方法,比较三组患者插胃管一次成功率及患者反应。结果快速插管组与口服温开水组一次成功率及患者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与缓慢插管组一次成功率及患者反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快速插管法及口服温开水法均优于缓慢插管法。而在实际操作中,快速插管法更优于口服温开水法。
作者:杨兴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在老年病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老年患者分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的教育方法)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各45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两组健康教育的效果。结果问卷调查发现观察组评价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观察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情景模拟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老年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明显提高作用,同时增强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刘燕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农村高血压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选择已办理门诊高血压定期复诊194例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农村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2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服用降压药次数少、有高血压病住院经历、了解高血压病知识、得到个体化健康教育者、定期监测血压和体育锻炼者治疗依从性好( P<0.01)。结论农村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低,做好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从而提高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作者:江玉文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学》的双语教学的需求并探索该门学科的教学设计。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接受《社区护理学》双语教学的两所医学院的2008级的170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需求及课程设置的期望。结果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对《社区护理学》的双语教学的需求不同(P<0.01),学习的态度不同(P<0.01),期望教学中中英文占的比例不同。结论《社区护理学》及护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符合时代的需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扩大知识面及今后的发展。但是对于课程的设置及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作者:冉凌云;赵红云;杨倩蓉;李保刚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术前术中护理干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削术( 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患者手术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屈光度基本相同的400例择期行LASEK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患者实施术前术中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结果两组手术配合程度、焦虑状况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环境熟悉、介绍情况等术前护理干预,术中心理暗示、音乐护理等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减轻焦虑,稳定患者情绪,使其主动配合手术。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琴;宋艳萍;陈云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家庭访视护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家庭访视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 SAS)和抑郁( SDS)量表及生活质量核心表( QOL-C30),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心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干预组的SAS和SD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家庭访视护理对增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活的自信心,降低强直性脊柱炎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林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辨证施膳治疗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作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辨证施膳,8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眩晕消失时间亦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施膳,疗养结合对改善眩晕症患者的症状体征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作者:廖色青;王红;夏令琼;王鑫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临床“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出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药物维持治疗,对照组按自我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为期1年的家庭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和健康问卷(SF-36)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BPRS、SDSS和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BPRS、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翟爱玲;李遵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直肠指力刺激法在防治胸腰椎骨折术后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不同节段的胸腰椎骨折术后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早期采用直肠指力刺激直肠,配合常规肠道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肠道护理。结果两组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即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便秘发生率占65%,实验组便秘发生率占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对不同节段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定时采用指力刺激法,能刺激腰骶部排便反射,促进排便,降低便秘的发生。
作者:谢燕崧;宁军;张民勤;曹素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风险管理前(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和风险管理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实施风险管理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而护理干预组则根据经验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风险种类而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比较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患者风险管理前后皮肤损伤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患者在皮肤损伤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干预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结论风险管理可明显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和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能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玉萍;薛雷;鲁金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在建立标准化规范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流程中人力、物力、时间、方法的检查和评估,优化和完善流程,持续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效率。方法通过改变方式方法,优化、完善流程,消毒供应中心在物资请领、下收下送、清洗、包装工作效率、科室管理质量、工作质量、满意度方面与不改变工作方式方法的传统流程对照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优化和完善流程,消毒供应中心各环节工作效率提高,科室管理质量、工作质量、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工作流程是工作效率的源泉。流程决定效率,优化和完善流程,是持续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赵庆兰;刘丽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开展QC( quality control)活动以降低患者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成立阳光天使QC小组,运用计划(P),实施(D),检查(C),总结(A)循环管理方法,对患者产生雾化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现状调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可行性对策并实施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的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雾化吸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对照组19.1%,试验组6.1%,患者满意度对照组为87.25%,试验组为94.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QC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一种途径,值得推广。
作者:何仪;杨江莉;杨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应用于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行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治疗和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循证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需要输血人数、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35.76±53.24)min、(249.48±78.05)ml和(18.04±1.37)d,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72.58±50.32)min、(266.63±80.38)ml和(19.86±1.20)d,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无需要输血,明显少于对照组12.0%的比例;16.0%的观察组患者有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68.0%的比例;96.0%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感到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84.0%的比例。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回肠代膀胱术治疗膀胱癌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有利于患者手术配合和术后恢复,且可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
作者:彭颖皓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的作用。方法通过改变护生的护理观念,提高认识;转变教学模式,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提升教学内涵,建立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不断增强护生的服务意识、强化基础护理职责。结果以上这些方法的实施,使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攀升,终达到100%满意。结论优质护理推进了教学改革,不论在分工模式、还是内涵、理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真正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作者:吉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希望理论与理性情绪整合疗法对癫痫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20名癫痫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将希望理论引入理性情绪疗法中给予6周的干预措施。干预前后采用Herth希望指数( Herth Hope Index,HHI)量表(简缩版)、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测评、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CL-90、HHI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HHI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观察组患者的SCL-90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希望理论与理性情绪疗法整合,既能改变癫痫病人的认知,又能增强其自信、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希望水平。
作者:杨玉平;周玉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消化内科患者中的作用分析。方法156例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8例,对照组按照消化内科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内容有:加强护理规范操作、做好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出入院时的HAMD评分以及出院时的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患者出院时的HAMD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8.54±3.31 vs 12.57±3.86,t=4.391,P=0.000),出院时的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χ2=38.005,P=0.000。结论优质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方法值得深入的研究、完善并推广。
作者:陈丽容;苏冰莲;姚丽琴;张志兰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