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关系的分析

陈宜伟;刘金连

关键词:胃炎, 胃溃疡, 发病, 中医脾胃, 关系, 分析
摘要:目的:对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从脾胃的气机升降、脾胃病与其他脏腑病因病机关系、脾胃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对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展开探讨。结果胃炎胃溃疡依照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可分成脾胃虚寒型、肝胃郁热型、肝胃气滞型、胃阴不足型、血淤阻络型等。结论辨证施治为中医的精华,对胃炎与胃溃疡的治疗应着眼于整体,从而多方面对身体机能进行调理。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胆囊炎患者在围手术期开展临床路径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胆囊炎患者在围手术期开展临床路径护理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方案的开展提供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80例胆囊炎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研究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并做好对比。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为(4.5±1.1)d,对照组为(6.7±1.9)d,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为(8541±1788)元,对照组为(9762±2004)元,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非常满意34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5%;对照组非常满意18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5.0%,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围手术期胆囊炎患者而言,开展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还可提升护理满意度,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谢文芝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消痔灵基底部注射法治疗肛门尖锐湿疣50例

    消痔灵注射液是治疗内痔的一种药物,我们根据其治疗原理用于治疗肛门尖锐湿疣,经临床观察50例,总有效率100%。具有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法简便,疗程较短,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易于在基层推广的特点。

    作者:庞志;王振明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的发生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128例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原因、骨折类型、伴发性损伤进行分析,给予患者准确诊断,并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际情况给予其对症治疗,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颌面部创伤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在22~31岁为发病的高峰期,导致患者出现创伤的注意要原因是道路交通创伤,下颌骨和颧骨是患者出现骨折的高发部位,出现创伤2周后才开始治疗的占51.6%,通过给予患者准确诊断,并给予其对症治疗,病情改善显著,对于降低患者发生残疾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结论对于口腔颌面部创伤患者,需要及时给予其对症治疗,以免治疗不当出现牙颌面畸形,道路交通伤是导致患者出现此种疾病的首要原因,应当引起重视。

    作者:李连伟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关节镜下双隧道交叉钢丝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隧道交叉钢丝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护理措施。方法给予患者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恢复效果5例良,29例均为优。未发生任何感染现象。结论通过有效的护理,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使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丁翠红;王崇辉;江志娟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工作体会

    抗菌药物是目前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使用为广泛,也是重要的药物之一,其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手术期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抗菌药物发挥巨大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不良后果。近年来,抗菌药物因无指征治疗用药或预防用药不合理,品种、剂量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和疗程不合理等情况较为突出。既导致药物资源的极大浪费,又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1]。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抗菌药物滥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大为缩短,目前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现象,而新型抗菌药物的投入使用则跟不上这一速度。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医[2]。细菌耐药问题已到必须解决的地步,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根本办法。

    作者:安喜峰;赵成伟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探析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方法,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这一年内收治的妇产科患者4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临床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全面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切口的愈合时间对效果进行评定,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1.56±2.67)d,明显短于对照组(13.56±3.31)d;肛门排气时间上来看,观察组为(38.88±9.11)h,对照组为(28.17±7.67)h;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的愈合时间分别为(22.45±2.68)d,(31.67±3.78) d。结论采取较为系统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切口的愈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周苹;李秀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婴幼儿感冒的预防及护理对策的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感冒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选取637例婴幼儿,对其开展感冒预防护理工作的调查,分析其效果。结果637例婴幼儿当中有249例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很少出现感冒症状,在婴幼儿发生感冒后,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增加其治疗效果。结论在平时生活中,加强预防,可以减少婴幼儿感冒病发率,在感冒发生后,进行及时的护理,可以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增加治愈概率。

    作者:谭素勤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护理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的的护理方法及其护理效果。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30例患儿进行惊厥护理,用药护理和心理护理。在BICE患儿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儿发病的次数,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降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护理应用。

    作者:王凌燕;张海霞;魏静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运动和足部保健及其心理护理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久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特别是眼、肾、神经、心脏以及血管等组织的功能缺陷及衰竭。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目前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0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1倍。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和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未完全明了。在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之间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类型中也各异,总的来说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展过程。

    作者:倪春华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放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探讨放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放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晚期鼻咽癌患者168例,回顾分析其护理措施。结果168例晚期鼻咽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8例出现痤疮样皮疹、放射性皮炎、胃肠道的毒副反应,主要的急性反应为口咽黏膜炎、白细胞下降。结论在放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晚期鼻咽癌期间,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皮肤黏膜护理、化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作者:郝冬梅;张丽杰;周琳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物理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致热惊厥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物理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致热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致热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照,随机分为给予物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从15min开始体温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患儿从治疗后60min开始体温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降温快于对照组;治疗后30min和45min时,观察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物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轮状病毒肠炎致热惊厥患儿的体温,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孙淑杰;宋洪磊;时磊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加之吸烟与环境因素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率逐年增高,病死率也一直呈上升趋势。若能尽早诊断及治疗,对于COPD患者有重要意义。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ing,PFT)是判断患者气流受限的直观的客观指标,在呼吸系统疾病尤其COPD中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就PFT在COPD诊治中的临床价值的评估作一综述。

    作者:赵静;刘瑞娟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试述实验室比对工作是评价检验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

    目的:通过开展实验室比对工作,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及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方法通过开展实验室比对中发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论述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具体措施。结果实验室比对工作是对人员素质、设施设备、实验环境、软件管理等的综合考核和评价。结论实验室比对工作是评价检验技术水平的有效措施。

    作者:贾春建;关蕾;杨月华;于杰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CT及磁共振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进展探究

    CT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是冠动脉血管成像的两个重要过程。目前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主要经历三个阶段,除了CT和磁共振阶段之外,还有数字减影阶段。目前CT成像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说非常广泛,但是目前该技术还存在辐射较大等缺点,因此研究一种低辐射的CT成像方式非常必要。当前磁共振成像技术使用的不是很广泛,但是却潜力无穷,至于数字减影阶段则已经成为一种金标准。本文主要对CT以及磁共振两种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进展进行探究,以期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两种技术,从而更好运用于实际。

    作者:管莱琪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总结妇产科子宫切除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至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80例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结果80例患者行急症子宫切除术治疗产后大出血,占同一时期分娩总人数的1.3%。其中,宫缩乏力39例,占48.75%;胎盘因素21例,占26.25%;子宫破裂10例,占12.5%;子宫肌瘤4例,占5%;羊水栓塞6例,占7.5%。结论宫缩乏力是妇产科行急症子宫切除术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胎盘因素、子宫破裂。行急症子宫切除术可以及时抢救产妇,确保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孙超佳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RP-HPLC法测定杜仲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

    目的: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颗粒中主要成分绿原酸的含量并对此含量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研究。方法采用迪马Platisil ODS C18(250×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5nm。结果在1.28~51.10μg/mL之间时,峰面积与进样量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值为0.9999,回收率为95.83%,RSD为1.8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有助于更好地控制杜仲颗粒中的绿原酸含量。

    作者:李莉;孙夏荣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呼吸机终末消毒的临床研究

    目的:防止患者应用呼吸机后细菌和病毒污染呼吸机、人工肺及室内空气。方法应用过氧乙酸放入加湿器内开机对呼吸机及管路、人工肺进行消毒,并分别在消毒前后对呼入呼出管路及人工肺采样做细菌培养,观察菌落数。结果消毒前后细菌培养菌落数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此消毒方法可避免呼吸机内外部气路、人工肺的污染,防止呼吸机尾气污染空气,具有预防患者交叉感染和保护医护人员的双重作用。

    作者:梁宝贤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赫赛汀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了解赫赛汀在乳腺癌患者治疗中出现的毒不良反应,并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8例,在患者使用赫赛汀前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妥善保管所需药物的稀释液,同时对用药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做相应的观察和积极护理。结果我组选取的全部患者均顺利结束化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活质量较入院前大有提高。结论护理人员在用药前对患者的全面评估以及在用药过程中掌握正确的使用剂量是患者完成治疗的前提,同时护理人员的补液速度、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干预要积极等,这些都为患者能够顺利完成用药提供了合理的保障。

    作者:翁春莲;韩冬梅;曹野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葛根素注射液与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研究

    目的:考察葛根素注射液与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室温条件下,观察配伍液在6h内的外观变化,和测定pH变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两组分含量变化。结果两药配伍后,在室温6h内,配伍液外观、pH及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配伍液在室温6h内是稳定的,可应用于临床。

    作者:林大专;张凌瀛;惠春;孙莹 刊期: 2013年第26期

  • 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

    目的:对微创穿刺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6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钻孔组两组。微创组采用微创穿刺术进行治疗,钻孔组采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钻孔组的手术时间,微创组患者在手术过后的残余液量也要小于钻孔组。两组患者在手术平均时间、手术效果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微创穿刺术同钻孔引流术相比较而言,操作更加简单,患者的损伤更小、恢复速度更快,是一种较佳的手术方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翟俊忠;王润起;王新民 刊期: 2013年第26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