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计划生育和药物研究

郑红

关键词:计划生育, 药物研究, 探究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目前已经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的速率,而且计划生育的药物研究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与当初制定国策时比较,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独立生产和研发计划生育药物的能力,并且药物的种类与临床效率也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而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计划生育药物主要分为口服、注射、皮下埋植和外用这4种,而本组探究则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计划生育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为提高我国计划生育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有效依据。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刍议病毒感染免疫检验的研究进展

    目的:通过研究病毒感染免疫检验的研究进展。以达到更好的诊断疾病、预防接种、免疫治疗的目的。方法研究、比较早期病毒检验方法和现代新兴病毒感染免疫检验方法。结果新兴的检验技术耗时更短、简单快捷、效能高,更加安全可靠。结论新兴的检验技术比早期病毒检验技术更具优势,更易被人接受。但病毒检验因个体差异性、生物学差异性而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改进提高。

    作者:杨晓萍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标比值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价值

    目的:讨论在妊娠期内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阻力指标比值在预测胎儿宫内窘迫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经产科诊断后的80例晚期妊娠孕妇,其中正常妊娠者42例,作为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者3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及S/D值,并对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各项指标比值进行计算。结果观察组中胎儿脐动脉阻力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偏高(P<0.01),大脑中动脉的阻力指标则均较对照组偏低(P<0.05),脐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阻力指标比值较正常组高(P<0.01)。若以脐动脉S/D值>4,阻力指数>0.7,大脑中动脉S/D值<4,阻力指数<0.6的标准来对胎儿宫内窘迫的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结论利用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指标比值对胎儿宫内窘迫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

    作者:杜建文;万辉;刘文博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病理技术质量控制常见的问题与方法对策研究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病理技术质量控制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病理技术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与2011年1月1日开始对医院病理技术的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对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强化对病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对HE切片制作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进行规范处理,并建立相应的病理资料档案,比较管理前后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效果。结果通过对病理技术进行严格的管理后,我院的病理技术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地提高,管理前后的制片失败率以及错漏事件发生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病理技术进行管理时,通过严格执行一系列的措施以及制度后,病理技术室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地提高,病理切片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也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为医院的病理诊断准确性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在对医院的病理技术进行管理时,必须注意本研究所提到的相关问题。

    作者:高颖;吕艳萍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体外生命支持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

    胃肠外科近年来在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众多突破和进展,如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微创外科等,都为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目前临床实践来看,制约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围手术期发生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现象以及手术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随着体外生命支持即替代治疗理念的提出和临床研究实践的进展,这些替代治疗技术为胃肠外科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起了积极作用。下面我们以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种替代治疗方式为例,对近年来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李伟邦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的特殊性及相应措施

    目的:分析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的特殊性以及护理的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5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的特殊性和措施。结果35例患者转为维持性血透,增强主动性,能够积极的配合医师进行治疗,营养状况有所好转,血红蛋白增加,透析并发症减少,中心静脉导管没有出现感染,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未出现红肿,治疗的过程较为顺利。结论对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临床的症状得以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周振萍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现状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病损。目前,临床上有数十种治疗脉管性疾病的各种方法,但各种疗法的适应症及其疗效均有限,同时各种治疗方法又有其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本文主要对目前临床上治疗各种脉管性疾病的主要方法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任振虎;吴汉江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计划生育和药物研究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目前已经有效的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的速率,而且计划生育的药物研究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与当初制定国策时比较,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独立生产和研发计划生育药物的能力,并且药物的种类与临床效率也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而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计划生育药物主要分为口服、注射、皮下埋植和外用这4种,而本组探究则通过对近些年来我国计划生育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为提高我国计划生育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郑红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氧代谢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96例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照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血气指标和肺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气指标和肺功能均有显著变化(P<0.05),且观察组变化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阻肺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氧代谢状况,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秀平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2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根据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通过健康教育后空腹血糖良好率、糖尿病知识水平优秀率、糖尿病自我管理水平优秀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路径教育具有必要性,全方面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恢复速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刘玉荣;田莉莉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精神科护士该如何减压

    护士被形象地形容为“白衣天使”,却很有人了解护士工作背后遭受的委屈,尤其是那些天天与精神患者打交道的精神科护士。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定性,决定了他们工作中有较高的危险性,持续的应激对身心的健康和工作质量有着明显的影响。精神病院的地理位置大多数都比较偏僻,实行的封闭与半封闭的管理,又使我们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状态,加之服务对象的危险性,极易导致心理失衡,,特殊的工作环境,特定的服务对象,外加超负荷的运转状态,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力时会出现,工作厌恶,疲惫感,工作效率降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工作无成就感,劳动强度大且报酬相对较低,护患关系紧张等等,以及来自社会对护士的鄙视,都对护士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护士承受的过度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害,直接影响护士生理、心理健康,也影响护士工作效益、人际关系、生活质量[1-4]。如何给护士减压,我觉得应该从三方面着手。

    作者:魏艳青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护理干预对外科术后疼痛的改善效果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采用护理干预对减轻疼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行外科手术的患者临床护理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干预组(n=39),对照组予以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心理护理、疼痛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术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d,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轻度28例(75.7%)、中度6例(16.2%)、重度3例(8.1%);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轻度38例(97.4%)、中度1例(2.7%)、重度0例(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外科患者术后疼痛严重程度,促进患者康复,也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作者:刘兴玲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初产妇146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成2组,对照组73例和观察组73例,对比护理前后两组抑郁和焦虑状况。结果护理后,两组HAMA、HAMD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有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对初产妇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预防和减轻产后负性情绪。

    作者:李冰玲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并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通过临床病史,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方法对1例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分析以探讨此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进行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的研究。结果肿瘤境界清楚,切面灰红,可见坏死。镜下肿瘤与周围肾组织境界清楚,肿瘤的主要部分区域主由立方和梭形细胞形成的小而狭长、相互构通的小管构成。部分呈条索状,肿瘤间可见大量嗜碱性黏液。部分区域黏液不明显,细胞体积较小,梭形,核级别低。但肾门淋巴结可见转移。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CK7(-), CK(H)-,CK(L)-,CK19(++)、CK20-,Vimentin+,广谱CK(+++)、CEA-,EMA+,Villin-,CD10-,TTF-1-,Ki67(+,1%)。结论文献报道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肾肿瘤,肿瘤异型性小,Ki67指数不高。但此例患者肿物较大,且有肾门淋巴结转移,考虑为病程较长所致。

    作者:唐梅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观察其预防剖宫产术后尿潴留护理效果并分析。方法取我院一定时期内行剖宫产术产妇300例,分为2组,各150例,分别予以中西医结合系统性护理法和传统护理法,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护理效果。结果中西医结合系统性护理法组术后排尿时间<2h率46.7%明显高于传统护理法组20%,尿潴留发生率6.7明显低于传统护理法组59.3%;中西医结合系统性护理法组治疗后患者非常满意率66.7%显著高于传统护理法组26.7%,总满意率98%显著高于传统护理法组66.7%,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系统性护理法术后排尿时间相对较短,发生尿潴留率较低,护理后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黄静仪;黄瑞莹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首次剖宫产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影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不同腹壁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二次剖宫产术产妇92例,根据首次剖宫产手术腹壁切口分成两组:采用腹壁纵切口40例为A组,腹壁横切口52例为B组,比较两组进腹时间、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盆腹腔粘连情况。结果竖切口组在开腹时间、手术总时间明显短于横切口,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横切口,横切口组粘连发生率较竖切口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次剖宫产采用腹壁横切口,术后时间短,缝合简单,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纤细美观。但对于再次手术的产妇而言,腹壁粘连较竖切口重,进腹困难,手术时间长,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视具体情况选择佳手术方案,对有再次妊娠需要的产妇宜选择腹壁纵切口。

    作者:詹薪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妊娠末期合并慢性阑尾炎行剖宫产术中切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60例合并慢性阑尾炎的孕妇,其中30粒剖宫产术中行阑尾切除术(观察组)和30粒单纯实施剖宫产手术(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2组患者围手术期差异不明显,手术中顺切阑尾18粒,占60%,逆切阑尾12粒,占40%,阑尾平均长度为5~13cm。腹膜内位阑尾29粒,占0.96%,腹膜后位阑尾1粒,占0.04%。结论慢性阑尾炎孕妇在剖宫产手术中同时行阑尾切除术与单纯行剖宫产术的孕妇,在手术中的难度和预后有显著性差异。主张剖宫产同时行慢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对预防产褥感染,产褥病率的发生,及促进女性生殖健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杰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报告

    目的:分析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至2012年间16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归纳总结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原则。结果在168例不良反应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多,其次是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以静脉给药方式较高发生的。结论本类药物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使用此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卢军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产后出血与DIC的研究和治疗

    产后出血是一种产科常见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又是产后出血处理不及时而导致的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国内外对产后出血的研究很多,也出现了许多临床治疗手段。本文主要介绍有关产后出血的研究与治疗手段。

    作者:王利平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银杏叶片中大孔树脂残留及安全评价

    评价银杏叶片中大孔树脂的残留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顶空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EG-20M石英毛细管柱(50m×0.25mm ×0.4μm),柱温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200℃;FID检测器温度:250℃;载气为氮气,测定银杏叶片中正已烷、苯、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1,2-二乙基苯7种大孔树脂残留物,并对全国流通领域的银杏叶片中大孔树脂有机残留进行测定。结果建立的顶空气相色谱法,7种物质平均回收率96.44%、94.7%、98.2%、101.5%、102.6%、95.3%、97.1%,RSD分别为1.9%、2.9%、1.7%、2.5%、2.2%、2.6%、2.8%,全国流通领域的银杏叶片所含大孔树脂有机残留的安全情况较好,但个别样品较高。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可作为该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及质量评价,同时应加强银杏叶片原料的监管。

    作者:张志勇;王海宁;王克英;苌玲 刊期: 2013年第27期

  • 不同剂量活性维生素D对大鼠细胞自噬的影响

    目的:探讨在生理状况下不同剂量活性维生素D3(VD3)干预下老年大鼠是否发生细胞自噬,以及发生自噬的情况。方法18月龄SD大鼠32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B组:低剂量活性VD3组[(0.01μg/kg)/d];C组:中剂量活性VD3组[(0.1μg/kg)/d];D组:高剂量活性VD3组[(0.4μg/kg)/d]。经过5个月灌胃不同剂量活性VD3干预后处死,取1mm3肝脏组织4℃保存,取其余肝组织,生理盐水冲洗,锡纸包裹-80℃保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脏细胞自噬情况。通过western-blot的方法测定自噬小体标志物LC3对细胞的自噬活性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生理状况下不同剂量活性维生素D的干预导致大鼠细胞自噬泡与胞浆的比值:A、B、C、D四组大鼠自噬泡与胞浆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A组与B、C、D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都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3II/LC3I结果与大鼠细胞自噬泡与胞浆的比值相同。结论在生理状况下长期大剂量给予不同剂量活性维生素D可对老年大鼠细胞自噬产生不同影响。

    作者:冷婧;邱龄 刊期: 2013年第27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