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小儿脑性瘫痪

陶维娜;苏红娜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 病因, 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却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这不仅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发育,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并积极予以综合康复治疗,是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关键因素,对于减少脑瘫的发病率和提升我国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精神分裂症对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探究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对近年来收治的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临床治疗方法的发展。目前对于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等。对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有助于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对患者采取综合方法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韦强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预注射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或怕瑞西布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影响

    目的:观察分别预注射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怕瑞西布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麻醉前30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NS组);实验组:麻醉前30min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D组)或帕瑞昔布0.5mg/kg(P组)。3组患者均以3μg/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mg/L)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后在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观察2h,送返病房后患者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患者在PACU期间应用VAS疼痛评分法疼痛评分,若VAS评分≥4分或者患者要求镇痛,静脉给予吗啡1~2mg。记录VAS评分≥4分时间(从麻醉停药后至第一次VAS评分≥4分的时间),第一次≥4分的VAS评分,静脉注射吗啡后VAS评分<4分所需时间,PACU中吗啡用量,术后15、30、45、60、90、120min 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NS组比较,实验组术后VAS评分≥4分时间延长,PACU中吗啡用量减少,术后30、45、60、90、120min的VAS评分减少(P<0.05);P组和D组比较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先注射小剂量右美托咪定或怕瑞西布均可缓解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二者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于刚;冯继英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大肠癌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大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年龄≥65岁的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排尿障碍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术后肺部感染、排尿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老年大肠癌患者术后多种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蔡琼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抗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类生存需要氧气、水,和从食物中获取养料经氧化磷酸化获得ATP,作为能量的来源。尽管氧化剂和氧化应激在对抗感染、组织修复和信号传导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氧化和抗氧化的长期平衡对保护肝脏至关重要。抗氧化剂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性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很多药物本身就是或具备抗氧化剂的成分。对抗氧化剂的充分了解,对我们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范捷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老年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对策探讨

    老年科患者以多种疾病并存,病情复杂、病程长、药物治疗多、抢救机会多为主要特点。老年人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会导致临床沟通障碍。护士长期处在紧张、繁忙、压抑的状态下,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工作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增加适应能力[1]。

    作者:杜青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常压柱色谱与快速制备色谱分离纯化洋铁酸模中蒽醌成分

    目的:比较常压柱色谱与快速制备色谱分离洋铁酸模蒽醌成分纯化程度。方法常压柱色谱柱采用硅胶(200~300目),流速15mL/min;快速制备色谱法柱采用FlashCS硅胶柱(柱规格40g),流速40mL/min。两方法均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为洗脱剂,检测波长254nm。结果洋铁酸模乙酸乙酯萃取物经两种色谱法分离后得到蒽醌类成分之大黄素,经超高效液相分析,纯度差异不大。常压柱色谱中,分离过程溶剂经洗脱再回收利用后消耗量大,耗时较长。与快速制备色谱相比,该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结论快速制备色谱法可准确、快速、高效分离洋铁酸模蒽醌成分,适合在工作量较大的分离纯化项目中应用;但快速制备分离色谱通常难以胜任对药物复杂体系如较多类物质的分离。

    作者:孙全乐;蔡广知;殷丹;贡济宇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脊柱术后应用抗凝药物预防静脉血栓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形成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未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DVT的发病率是39%~74%[1-2],在骨科大手术中,常见的为行髋、膝关节关节置换的患者,其血栓发生率为24%~84%[3]。小腿肌肉静脉丛为术后血栓的好发部位,一般临床表现为小腿部轻度肿胀感或疼痛,因其病变范围较小,通常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患者及临床医师忽视。如小腿肌肉从中的血栓部分或全部脱落,随血液循环流动,堵塞血管进而造成栓塞,可继发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临床数据研究表明骨科大手术后DVT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为2%~7%[4],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死、致残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疾病至关重要。

    作者:姜延海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与尿微量白蛋白(mALB)之间的关系。方法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收治了96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置为糖尿病组,将74名健康的老年者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mALB、HDL-C、LDL-C、TG、Ch、GLU进行了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采用的是免疫比浊法;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采用的是免疫比浊分析方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C)采用的是直接酶法;胆固醇的检测采用的是胆固醇氧化酶法;空腹血糖(GLU)的检测采用的葡萄糖氧化酶法;三酰甘油(TG)的检测采用的甘油磷酸氧化酶法。结果通过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mALB、LDL-C、TG、Cho、GLU、HbAlc的浓度,糖尿病组患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HDL-C的血清浓度糖尿病组患者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当患者体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所增高时,尿微量白蛋白以及空腹时血糖也会随之增高,二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648,P<0.01;r=0.483,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尿微量白蛋白的增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相关,并且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可以通过检测mALB以及HbAlc来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肾病。

    作者:王丽英;吴永岳;陈小曼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并发症的患病情况及降压思考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并发症特点及分析相关的防治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对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高血压病门诊的590例患者(其中老年人为384例,非老年人20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老年组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分别为25.00%、20.30%、12.50%、13.54%,非老年组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分别为10.60%、5.82%、5.30%、3.30%。两组患病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非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加强社区老年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措施对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天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扶正愈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扶正愈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给予扶正愈肝胶囊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BV指标转阴情况;观察比较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相关指标;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观察本组患者用药中和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4个疗程后,本组患者HBsAg转阴率为7.35%(5/68例)、HBeAg转阴率为19.12%(13/68例)、HBV-DNA转阴率为48.53%(33/68例);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LB、A/G、TB和治疗前比较,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HA、LN、PCⅢ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全部患者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尿常规和肾功能均正常,无不适症状出现。结论扶正愈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且安全性好,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伟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护理干预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腹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腰椎压缩性骨折伴有腹胀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给予特殊的护理干预,观察1周内两组患者腹胀及因腹胀所致不适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其中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周内腹胀及因腹胀所致的不适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防治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腹胀的临床疗效满意,可有效改善腹胀,降低因腹胀所致的不适症状,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冯瑞连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关于肺部疾病康复教育相关问题的探讨

    对肺病康复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讲解分析,介绍康复医学现状以及中西医对比,列举治愈好转的资料,使患者了解肺康复意义,普及肺康复知识,使肺病康复为肺病患者所接受,提高肺康复认知率。对具体康复措施与手段进行分析指导,提高肺病患者自我康复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病痛、提高其生存质量。从呼吸损伤,到怎样康复进行探讨性研究,

    作者:王冬梅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早期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创痛的开胸肺叶切除术,实验组患者采用去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早期肺癌患者进行治疗,比传统的开胸肺叶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显著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欧文勇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乳牙反错畸形的矫治时机及分阶段矫治法

    颅面部发育出生时已发育完成60%~65%,2~3岁时完成85%,6岁时已发育完成成人的90%以上,因此乳牙异常更应引起正畸医师足够重视,但乳牙反矫治后的复发率高,复发的影响因素涉及诸多因素,本文通过分阶段治疗达到改善患儿的侧貌及面型目的。

    作者:杨涛;李毅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及减少医院感染的主要屏障,也是消除医院安全隐患的重要防线,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存在安全隐患,会直接威胁到医院的各项工作运行及病患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处理好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工作。本文就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护理对策展开分析,以减少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黄洁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角膜塑形镜控制少年儿童近视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少年儿童近视患者应用数字化角膜塑形镜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116眼)青少年验配数字化角膜塑形镜,对其验配前后进行视力、屈光度、眼轴及眼压等临床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视力、屈光度及眼压等指标方面,患者经过数字化角膜塑形镜治疗后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膜塑形镜对控制少年儿童轻、中度近视发展具有明显效果,是临床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可靠选择。

    作者:赵强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297例药品不良反应的评析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的29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ADR的频率高[98例(33.00%)],静脉给药引发的ADR多[273例(91.92%)],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首[164例(55.22%)],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严重[167例(43.60%)]。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对引发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予以重视,加强医师的合理用药培训,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作者:刘歆;乔军辉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糖尿病肾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即长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一般情况下如果可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再选择适用的治疗药物,不仅可有效延缓糖尿病的进展,而且可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1]。其主要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钙拮抗剂、AT1受体拮抗剂类、抗凝药与抗血栓形成药、抗氧化剂和生长抑素类,还可采用祖国中医学治疗。

    作者:张君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浅谈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有关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对策。方法对9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标准化护理,并对护理结果进行研究和总结。结果本组共有9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经标准化护理后,显效7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94%。结论通过制定系统有效的标准化护理对策,有效地减少了肾病综合征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同时也延缓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海平 刊期: 2013年第33期

  • 麻痹性痴呆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麻痹性痴呆(GPI)是梅毒螺旋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慢性脑膜脑炎,由于GPI是可治性痴呆,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神经科收治的1例GP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王银妹;陈晓虹 刊期: 2013年第33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