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胃癌的医学统计预后研究

覃国伟

关键词:胃癌, 医学统计, 预后研究
摘要:胃癌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胃癌无论是手术还是联合治疗预后较差.理论上辅助化疗是可以清除残存肿瘤细胞,并起到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但从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病例分析发现辅助化疗对患者预后无益处或者仅有微小益处.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以期提高对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纳米微粒靶向治疗脑癌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已进入新时期,纳米技术、新型靶向制剂的研究日趋成熟.由纳米技术与现代药物学结合形成的载药纳米微粒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体系.本文通过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对纳米粒和靶向制剂在脑癌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作者:孙丹丹;闫雪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怎样上好第一堂人体生理学课

    在职业学院的学科课程教学中,第一堂课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初次认识,也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内容的整体了解与把握,作为教师,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对这门课程今后的知识传授,学生理解与运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教师怎样上好第一堂生理学课探讨了一些可行的做法,以力求学生喜欢你的课,在新学期终达到教有所成、学有所获的目的.

    作者:韩丽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门诊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与沟通技巧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就医观念和就医时的需求与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健康教育就成为了提高患者相关医学知识,加强护患沟通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是一种将无菌药液直接滴入人体静脉内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门诊患者对静脉知识的缺乏了解,静脉输液这项操作也常常成为发生护患矛盾的焦点.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急诊护士要注意把健康教育贯穿于静脉输液的整个过程之中,既满足了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要求,也融洽了护患关系,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更好地使门诊患者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分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3个部分逐一介绍,并说明如何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作者:裴君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新医改下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体系未来模式研究

    本文从新医改政策入手,对中国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体系模式与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现有医药物流存在的流通环节过多,中间费用过高,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中心,缺乏成熟的现代医药物流信息平台等问题,提出医药批发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措施,来构建合理的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体系未来模式,能更好满足目前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的需求.

    作者:师绘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子宫切除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子宫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间于长沙市第四医院行子宫全切的患者130例,年龄25~67岁,平均43.9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第一组患者36例,行LAVH(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第二组患者48例,行TAH(开腹子宫切除术),第三组患者46例,行TVH(经阴道子宫切除术).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TAH组相比,LAVH组及TVH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VH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比LAVH组的明显缩短,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LAVH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占8.33%,较其他两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的阴式子宫切除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谷香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关于胃癌的医学统计预后研究

    胃癌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胃癌无论是手术还是联合治疗预后较差.理论上辅助化疗是可以清除残存肿瘤细胞,并起到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的作用.但从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病例分析发现辅助化疗对患者预后无益处或者仅有微小益处.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以期提高对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作者:覃国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烧伤患者感染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 探讨烧伤患者感染期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自2006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在感染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 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烧伤患者全部平稳、安全的度过感染期.结论 对于烧伤患者在感染期应注重临床观察,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患者平稳度过感染期有很大帮助.

    作者:刘秀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头孢匹胺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配伍禁忌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感染较重,应用一种广谱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感染,往往需加用另一种抗生素,而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制和运用于临床,原有的静脉注射药物禁忌表已经不能满足于新药配伍查询要求.药品说明书也不能很明确的说明,经有关文献报道,我们已知头孢匹胺钠与多种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作者:王光勇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对护理实习生糖尿病相关知识调查

    目的 调查护理实习生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296名没有在内分泌科实习过的护理实习生,分析他们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164人对糖尿病教育有兴趣(54.4%),198人以后想成为糖尿病教育师(66.9%),159人有兴趣再选修学习<营养学>(53.7%),147人(49.7%)和153人(51.7%)认为操作血糖仪和胰岛素笔很容易,100人(33.8%)没有想到给患者注射胰岛素后会有低血糖风险.结论 非内分泌科实习护生掌握的糖尿病知识和糖尿病操作技能不容乐观,带教老师要加以注意.

    作者:贾竹敏;姚兰;梁晓丽;韩慧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产生IL-10的调节性B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高效的抗炎因子,IL-10通过阻断促炎因子、趋化因子等的作用,发挥其抗炎症作用.近研究表明,B细胞中存在对免疫应答具有调控作用的调节性B细胞(Bregs),而能产生IL-10的调节性B细胞(B10细胞)在炎症、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治疗中都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刘子平;白钰;张朕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85例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85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80/85)的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以COPD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为多见60%(51/85),2型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占有重要位置.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57.6%(49/85),糖皮质激素12.9%(11/85),免疫抑制剂8.2%(7/85),化疗12.9%(11/85),气管切开或插管5.9%(5/85),其他2.4%(2/85)均为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常见诱发因素.感染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61.2%(52/85)、光滑念珠菌21.2%(18/85)、热带假丝念珠菌9.4%(8/85)、曲霉菌5.9%(5/85)、毛霉菌2.4%(2/85)为主.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X线表现以支气管肺炎多见,肺部真菌感染病死率较高24.7%(21/85).结论 合并多种疾病易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临床表现特异性少,病死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买迪娜·阿布都瓦衣提;木尼拉·亚尔买买提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238例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23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分析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点.结果 238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布于不同的年龄段,其中40~49岁、50~59岁及60岁以上年龄段戊型肝炎患者显著多于39岁以下年龄段,老年患者占27.3%,未见学龄及学龄前儿童;黄疸型221例(占92.9%),无黄疸型17例(占7.1%);单纯戊型肝炎病毒感染209例(占88%),重叠感染29例(占12%),均为乙、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ALT显著增高,41.6%的患者大于1000IU/L,20%以上的患者出现PTA低于正常范围,6(2.5%)例患者的PTA低于40%.老年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合成及储存指标均低于其他年龄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下降明显.结论 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化指标符合急性肝损伤的表现,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主,也有病情较重患者,不能忽视.尤其是老年戊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肝病期间一定要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作者:殷继明;李卓;严艳;郝娃;牛京勤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Treg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新研究进展

    随着对Treg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Treg细胞作为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的负调节及自身免疫耐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它的发生与免疫功能调节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就Treg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合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作者:宋琳婕;王嘉军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 研究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2009年6月到2011年3月期间的160例急性阑尾炎病患,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80例,实验组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照组进行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观察记录两组病患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出院时间、是否出现并发症以及综合费用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6.3±6.1)min和(42.7±8.0)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术后进食时间、出院时间和并发症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但综合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伤口小,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永基;宁球;周卓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整体护理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接受透析的患者30例,对患者实行整体护理,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配合治疗情况.结果 98%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并能积极配合治疗.结论 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实行整体护理可以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张燕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浅谈外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基本思路

    急腹症是以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腹部疾病.其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一旦诊断延误,治疗方针不当,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危害、甚至死亡.因此,急腹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文仅就外科急腹症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基本思路,简要阐述.

    作者:李树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药品单剂量调剂模式下药师的职能转变

    目的 探讨当前医院药品单剂量调剂(UDD)的管理模式下药师职能转变后的主要工作内容、专业素质要求以及需要掌握的必要技能.方法 建立UDD管理模式下药师职能转变的模式及方法.结果 与结论所建立的UDD管理模式下药师在实践中切实可行,保证了药品调剂的准确性,提高了药学服务质量.

    作者:张剑;苏兰;徐萍蓉;费小凡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骨折愈合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研究现状

    骨折愈合的过程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愈合,相对比较复杂,骨折的愈合是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钙化等一系列精密的过程组合下进行的,目前医学界对骨折愈合过程的调节机制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骨折愈合机理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如近些年在骨折位点发现多种生长因子,并且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

    作者:罗群强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颈内动脉狭窄的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机制

    脑梗死一直被归咎于颅内外大血管或小动脉的堵塞引起的低灌注(hypoperfusion)所致,而脑栓塞(embolism)在上世纪中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低灌注及栓塞被认为有相互独立的发病机制及发病区域,而在揭示分水岭梗死的发生机制的过程中,围绕两种机制产生不同的观点,血流低灌注与栓塞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而二者的协同作用能更好的解释相关的临床现象.

    作者:郑建勇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运动应激后血浆谷氨酰胺的变化及机制分析

    谷氨酰胺是人体内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运动应激促进骨骼肌合成谷氨酰胺并释放入血液,发挥其重要的生理作用.血浆谷氨酰胺的浓度变化与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有关,提出血浆谷氨酰胺作为过渡训练的指标,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卢文彪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