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的影像学分析

刘福忠;董熙祥

关键词:青少年, 髂前上棘, 骨折, X线
摘要:目的 分析运动中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机制和影像学的改变.方法 收集2001至2007年间共12例因剧烈运动而导致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合引发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12例,为13~17岁男性中学生,平均15.2岁.结论 青少年在剧烈运动特别是赛跑时可引起髂前上棘撕脱性骨折,X线是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探讨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振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方法 将90例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兰索拉唑+头孢羟氨苄+西沙必利;对照组用雷尼替丁+硫糖铝+甲哨唑B6.均7d为1疗程,治疗3疗程停药,42d后复查胃镜.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63.33%,Hp转阴率87.04%;对照组临床治疗愈率40.00%,Hp转阴率70.83%.两组相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兰索拉唑三联疗法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袁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选择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根据CT定位,钻颅,行血肿清除术,按发病时间分3组:1组(超早期),6~8h内手术者52例;2组(早期),8~48h手术者42例;3组(晚期),48h~7 d手术者32例.结果 1组的疗效明显优于2,3组.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应在出血后6~8h内超早期手术,超早期手术可以提高治疗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郝兴伟;李德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疏肝利胆散治疗胆石症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疏肝利胆散治疗胆石症的效果.方法 口服疏肝利胆散,1剂/d,3次饭后1h分服,30剂为1疗程.结果 60例,治疗1疗程后,痊愈50例,占83.3%;好转8例,占13%;无效2例,占3%.总有效率为97%.结论 疏肝利胆散治疗胆石症疗效良好.

    作者:纪奎德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阴道分泌物检测方法探讨

    目的 对1180例阴道分泌物进行不同方法检测和结果分析.方法 用悬浮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同时检测,部分用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探针(PCR)的方法检测.结果 悬浮法对滴虫的检测优于染色法;对霉菌、淋球菌、细菌性阴道炎(BV)的检测不及染色法.结论 建议对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时,选用悬浮法和革兰染色法相结合,必要时加用PCR方法或分离培养,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作者:贾红莲;赵会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子宫颈癌髂内动脉灌注顺铂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宫颈鳞癌术中辅助髂内动脉灌注顺铂的治疗效果,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41例Ib~11期患者分成治疗组(A组)21例和对照组(B)20例,两组均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放射治疗,A组术中加双侧髂内动脉灌注顺铂,对两组进行观察.结果 A组的5年内复发率或(和)转移率为9.52%,B组为45%,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3年生存率均为100%,5年生存率A组为95.24%,B组为85%.结论 术中辅助髂内动脉灌注顺铂可降低宫颈鳞癌治疗后5年内复发率和转移率,并可提高5年生存率.

    作者:王颖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护理

    目的 观察抢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治愈率.方法 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抢救技术,严密观察病情,迅速补充血容量,行胸腔闭式引流.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肋骨骨折并血气胸患者,只有严密加强对患者监护,及早发现合并伤,是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易亨琼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药物流产367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药物流产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药物流产药终止妊娠.结果 药物流产可以减轻患者疼痛,不良反应小.结论 药物流产在临床中可以广泛应用.

    作者:杨欣;顾秋颖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将符合手术指征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A组行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B组行经腹腔子宫肌瘸剔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应用后,康复速度快,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不开腹、手术创伤小、美观的优点,且能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手术操作具有可行性,为子宫体肌瘤治疗的一种新术式,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及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郜文桂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比较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的疗效,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止痛药使用率,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种术式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手术在Mirizzi综合征Ⅰ型和大部分Ⅱ型中是安全可行的,与剖腹手术比较具有一定的优点.

    作者:肖连斌;陈康;廖锐;王琦;王小兵;廖振宇;汪俊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腹腔镜下氨甲喋呤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

    2000年11月至2006年3月,我们应用电视腹腔镜进行局部注射氨甲喋呤(MIX)治疗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1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一股情况年龄小24岁,大35岁,平均年龄28.31±5岁.初孕妇5例,经产妇7例.

    作者:韩建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93例院内获得性感染致病菌分析

    目的 探讨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致病菌分布情况,提高院内获得性感染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取检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的要求送检,送检标本先予普通培养后,选择优势生长菌作细菌鉴定,分析获取的93例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病原学资料并作统计处理.结果 老年、有严重基础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高,死亡率高,致病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结论 控制基础疾病,尽量减少患者住院及卧床时间,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加强预防是降低院内获得性感染发病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刘萍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小儿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护理体会及应用于临床后的效果.方法 我院2007年起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技术,采用无菌透明敷贴和透气胶带相结合再加适宜衬垫的方法,对265例1d~7岁患儿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结果 方便用药和抢救,及时减少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结论 静脉留置针方便了对患儿及时合理的临床给药,抢救危重患儿争分夺秒,避免了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小儿的痛苦,减轻了患儿家长因担心穿刺困难而产生的焦虑,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1],提高了护理工作中的效率和质量,防止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元才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宫颈病变电环切术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病变患者行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8年10月本院350例宫颈病变患者进行Leep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经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LCT)、人乳头瘤病毒(高危型HPV-DNA)检查阳性,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为CIN共310例,其中CIN Ⅰ 140例,CIN Ⅱ 150例,CIN Ⅲ 20例,宫颈糜烂40例患者行Leep术(宫颈锥切),组织送病检.结果 Leep术后随访宫颈糜烂100%治愈,CIN Ⅰ、CIN Ⅱ 95%治愈;CIN Ⅲ 90%治愈.Leep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治愈率高、并发症少、能保留生育功能.结论 Leep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宫颈病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蔡秋娥;颜杰文;尹妙珍;吴秋菊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实习护生的护理缺陷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护理临床教学中实习生发生护理缺陷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的有关问题.方法 通过4例护理缺陷个案进行总结分析,找出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制定防范的对策,完善护理临床教学管理,建立师生双向评价表,强化岗前培训和法律意识教育.结果 新入科的护理实习生在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入科2周能单独完成本科室的常用护理操作,9年来共接收200多名实习生未发生严重差错及事故,仅发生1例实习护生引起的护理缺陷,较前有明显减少(P<0.01),学风良好,深受患者的称赞和带教老师的好评,全院呈现出师徒互敬互学,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结论 加强实习带教的管理,带教老师在护理教学中加强自身建设,细致了解实习生的心理状态,并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指导,及时发现潜在隐患,是杜绝护生出现护理缺陷的关键.

    作者:梁伟平;莫丽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疣状胃炎269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探讨疣状胃炎(VG)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已经胃镜确诊的VG病例269例,记录临床表现、体征及上消化道并发症,观察病灶的分布、形态、大小、数目,并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269例疣状胃炎病例,单纯性疣状胃炎48例,伴并发症病例221例,HP检测阳性率为85.3%.结论 VG属于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在内镜下和组织学上都有特征性改变的独立疾病,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

    作者:洪志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国内15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点

    对国内15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4例中女性137例,男性17例,男女之比为1:8.06;发病年龄9~65岁,平均25.29岁,其中30岁以下者占67.53%.病程10h~5年,平均9个月.主要症状有:上腹部肿块50%(22/44),腹痛57.41%(31/54),上腹部隐痛不适53.57%(30/56),查体时偶然发现胰腺占位32%(24/75).位于胰头部53例,胰头颈部2例,胰颈部8例,胰颈体部3例,胰体部19例,胰体尾部23例,胰尾部34例,肠系膜根部2例,腹膜后3例.根据肿瘤所在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胰腺节段切除术、胰体尾加脾切除术等.肿瘤直径2.5~25cm,平均8.76cm,常有包膜,囊实相间.镜检示,肿瘤由假乳头和囊实区混合组成,瘤细胞围绕纤维血管轴心形成特征性假乳头结构.免疲组织化学检查,多数肿瘤表达α-AT、α-ACT、Vim,阳性率分别达90%.本组154例SPT中属于恶性表现者占14.3%,2例术后出现复发.提示SPT好发于青少年女性,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切除率高,预后好,SPT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提示其为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提示SPT可能起源于胰腺多潜能干细胞.

    作者:宰守峰;郭树平;赵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微血管减压术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 探讨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56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发生颅内血肿3例(5.4%),脑脊液漏2例(3.4%),脑积水1例(1.8%);及颅内低压症26例(46.4%),上下唇及口角疤疹23例(41.1%),发热15例(26.8%).结论 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可大限度地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病死率.

    作者:马新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护理天地》月刊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护理部每月组织护士长和护理骨干对运行病历、出院病历进行检查和综合质量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反馈科室,提出有效的措施整改;同时,刊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护患沟通、好人好事、信息反馈、细节管理、工作安排等.结果 护理工作有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提高,护理投诉减少.

    作者:曹能明;雷素琴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远达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2例临床报道

    目的 研究远达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03年4月至5月诊治的远达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2例(2眼).结果 随诊3月,2例(2眼)治疗前无光感,治疗后仍无光感,VEP重度异常(WEP波幅正常,潜伏期延长).结论 远达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初期眼底无明显病理改变的视力丧失.它约占脑部闭合性损伤的0.5%~5%,多见于交通事故,尤其摩托车和自行车事故多,其次为高坠及暴力击伤所致.主要表现为头部、额部,尤其是眉弓颞上部受到撞击而产生的视力障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部分学者认为,与眶顶和额区的减速碰撞所致机械性牵拉,轴索断裂,传导阻滞有极大关系.但视神经血管痉挛、梗塞,压迫和撕裂引起的局部血管机能不全和血液循环障碍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远达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视力恢复不可预测,手术治疗效果很难肯定,提倡早期大剂量、冲击量皮质类固醇应用对挽救视力尤为重要,同时应用活血化瘀通络、扩张眼底血管,改善视力障碍.

    作者:徐益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