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兰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提高腺性膀胱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射阳县中医院于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诊治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2例患者均在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下行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术,术后留置导尿管5d,常规抗感染1周,1周后开始用化疗药作膀胱灌注.术中无膀胱穿孔,术后无尿失禁、膀胱颈狭窄等并发症,22例随访18个月~4年,平均(2.8±0.8)年,17例治愈,好转4例,复发1例.结论 膀胱镜活检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可靠方法 ;经尿道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腺性膀胱炎的首选方法 .
作者:苏必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笔者用中药配合股骨头内钻孔减压及植骨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8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国灿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姜莲健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自拟姜莲健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56例,对吐泄产生的脱水明显者,配合补液疗法,3d为1疗程.结果 治愈48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结论 采用姜莲健胃汤治疗急性胃肠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陈秀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由链霉菌或小单孢菌培养液中提取或以天然品为原料半合成制取而得的一类水溶性较强的碱性抗生素.主要包括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毒素、妥布霉素以及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虽然大多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为抑菌药,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却可起到杀菌作用,属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范围大,强而持久,且还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作用.从抗菌作用的特点看,氨基糖苷类是一类较优良的抗生素,然而,该类药物的治疗浓度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常见,其中有些是不可逆毒性,这是限制它在临床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晓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下颌第三磨牙因为萌出时间较晚,多由于骨组织或软组织或邻牙的阻力而出现拔除困难.传统使用骨凿劈冠,震动大,增加了患者的恐惧感,也带来了很多并发症.昌邑市人民医院口腔科采用高速涡轮机磨除牙齿或冠周骨质以解除阻力,使阻生牙的拔除更加简化.
作者:刘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神经外科常见病.多因广泛性脑组织或脑干损伤而出现较长时间的昏迷,或因下丘脑、脑干-迷走神经障碍并发消化道出血.及时做好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尤为重要.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320例,其中并发消化道出血63例,占19.7%.现就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王斌;王永卓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和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效果.方法 将69例早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分别予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B组厄贝沙坦150mg口服1次/d;C组联用丹红注射液和厄贝沙坦,三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血压:治疗后B、C两组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A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肾功能:3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C组下降优于A、B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丹红注射液和厄贝沙坦治疗DN有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的功效.
作者:王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B超诊断技术在基层卫生院中检测妊娠晚期羊水过少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羊水指数法(AFI)测量羊水量,对照此较56例B超诊断羊水过少和56例B超诊断羊水正常的足月妊娠妇女B超测量羊水量,并比较两组分娩及新生儿颓后情况.结果 羊水过少组与羊水正常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羊水过少,影响围生儿的预后,B超技术诊断羊水过少是比较准确,在基层医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丁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紫河车对卵巢早表(POF)患者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水平及月经的影响.方法 选择POF继发性闭经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周期疗法,治疗组用紫河车口服配合人工周期疗法,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治疗后血清FSH、E2水平,月经恢复及经阴道超声卵巢检查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FSH、E2水平均显著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此,治疗组4个月后FSH和血清E2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月经明显恢复,经阴道超声卵巢检查卵泡样回声明显增多,总有效率84.4%,明显优于对照组,OR=5.4.结论 紫河车可能通过自身调节作用或协同调节作用参与了POF继发性闭经患者卵泡复苏过程,口服紫河车配合人工周期疗法治疗POF继发性闭经值得推广.
作者:蒋文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X线平片、螺旋CT及重建、MRI对青少年运动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因运动性损伤进行影像检查的青少年4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并使用GE 16层VCT对21例骨关节创伤者进行扫描,薄层(0.625mm)扫描后,数据传输到后处理工作站行3D(MPR、VR、SSD、MIP)重建,35例行GE 1.5T超导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扫描方式包括T1WI,T2WI、STIR(脂肪抑制序列)及GRE.结果 受伤原因主要为球类运动与田径类运动,分别占70%(28/40)和30%(12/40).受伤部位主要有踝关节受伤37.5%(15/40)、膝关节受伤22.5%(9/40)、腕关节受伤15%(6/40)、髋部-大腿受伤10%(4/40)、其他15%(6/40).CT扫描并三维重建21例,发现X线未发现的隐性骨折8例;MRI检查35例,检出隐性骨折(含骨挫伤)14例,软组织损伤(含韧带、半月板、肌肉)35例.结论 青少年易引起骨骺撕脱骨折;传统X线平片对隐性骨折、韧带损伤易漏诊,CT三维重建和MRI成像分辨率高,是青少年运动性损伤可信赖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对执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兰珠;林增如;王荣靖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剖宫产手术中不同腰穿间隙及注药速度对麻醉平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健康足月产妇,随机均分为8组.8组均先选取L1~2做硬膜外穿刺并向头侧置管3.5cm,再用25G腰穿针做穿刺,缺口向头侧,见脑脊液回流畅,注入0.75%布比卡因1mL.Ⅰ 5组:选取L2~3作为腰穿间隙,注药速度为5s.Ⅰ 10组:选取L2~3作为腰穿间隙,注药速度为10s.Ⅰ 15组:选取L2~3作为腰穿间隙,注药速度为15s. Ⅰ 20组:选取L2~3作为腰穿间隙,注药速度为20s.Ⅱ 5组:选取L,.作为腰穿间隙,注药速度为5s.Ⅱ 10组:选取L3~4作为腰穿间隙,注药速度为10s.Ⅱ 15组:选取L3~4作为腰穿间隙,注药速度为15s.Ⅱ 20组:选取L3~4作为腰穿间隙,注药速度为20s.注药完毕后立即平卧,记录止痛平面达T10的时间,腰麻的高止痛平面及达高止痛平面的时间,平面未达T8硬膜外用药量,骶丛阻滞情况及观察血压、心率、脉搏,记录麻黄碱使用情况.结果 Ⅰ组和Ⅱ组在年龄、身高、体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平面达T10时间,腰麻的高止痛平面,达到高止痛平面的时间Ⅰ、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组有3例腰麻止痛平面未达T10,Ⅱ组有29例腰麻止痛平面未达T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丛阻滞两组均好.硬膜外用药情况,麻黄碱使用情况Ⅰ、Ⅱ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5、10、15、20s注药,不论是腰麻平面逸T10时间、腰麻高平面、达高平面时间,还是硬膜外用药量、麻黄碱使用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Ⅱ组5、10、15、20s注药,腰麻平面达T10时间,达高平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麻高平面、硬膜外用药情况、麻黄碱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剖宫产手术L2~3间隙穿刺较L3~4间隙穿刺进行腰麻麻醉平面向上扩散更高更快,硬而膜外用药情况少,减少麻醉时间,但麻黄碱使用情况相对较多.而两者对骶丛阻滞无明显影响.可以看出Ⅰ组15、20s注药组麻醉平面较理想,硬膜外用药情况少,麻黄碱使用情况亦较少,而Ⅱ组有较多痛例麻醉平面不符合手术要求,须硬膜外加药,延长了麻醉时间,不利于紧急手术的实施.因此,L2~3间隙穿刺进行腰麻,15、20s注入0.75%布比卡因1mL是较理想的腰麻方式.
作者:巩文怡;唐鸣;栾胜辉;唐莹;叶孙寿;周海燕;那建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意识障碍的原因及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COPD急性加重期伴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0例COPD急性加重期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50例,根据血气分析、电解质等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MRI检查,结合既往病史及用药史,意识障碍病因有以下几种:肺性脑病20例,低渗性脑病15例,脑血栓9例,药物不良反应6例(镇静安眠药中毒2例,糖皮质激素1例、喹喏酮类药物1例,茶碱1例,洋地黄类1例).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意识障碍病因复杂,对这些患者要将昏迷时及昏迷前的伴随症状及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血浆渗透压检查(必要时应行头颅CT检查)综合判断,方能避免误诊、漏诊及误治,降低病死率.
作者:杜维金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苦碟子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效果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1个疗程(15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1个疗程(15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疗效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疗效改善情况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与丹参注射液相比能更好地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各项指标,及治疗效果.
作者:王春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尼群地平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高血压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厄贝沙坦联合尼群地平治疗,对照组应用尼群地平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尼群地平治疗高血压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尼群地平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杨平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价值.方法 总结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间腹腔镜探查治疗48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手术除3例小肠粘连成团中转小切口辅助肠切除吻合,其余均在镜下完成.开腹率6.25%,术后10~46h排气、排便,4~8d出院,盆腔积液1例,1例再次发生粘连,均保守治愈.结论 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吕红权;吴永平;宋磊;于治凡;刘华军;肖均财 刊期: 2009年第18期
分析讨论冲突的特征,原因和过程,结合实践总结创建和谐医院的模式,提出稳妥处理冲突,优化工作流程是创建和谐医院的重要途径的观点.
作者:王贺彦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老年病医院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测定高产AmpC酶菌,并测定15种常用抗菌素对这些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 435株受检菌中共检出质粒介导AmpC酶76株17.47%.产AmpC酶对15种常用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亚胺配南敏感性高.耐药率高为氨卞西林,(97.37%)与非产Ampc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哌啦西林/他唑巴坦等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组,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产AmpC酶呈多重耐药性,临床可采用碳青霉希类抗生素作为产AmpC酶菌的经验治疗,也可根据药敏结果 选用药物.
作者:胡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老年胆囊结石换则的临床特点及外科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50例老年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充分准备,治疗基础疾病;急诊手术9例,择期手术41例,根据结石分布范围采用行单纯胆囊切除术39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加T管引流术7例、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加T管引流术4例.全组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无死亡;治愈49例,死亡1例,为急诊手术后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手术并发症6例:呼吸道感染4例、切口裂开1例、泌尿系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治愈.住院11~34d,平均(15.9±4.5)d.结论 老年人胆石症的外科治疗应针对老年人胆管疾病的特点,必须完善围手术期处理,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尽量避免急诊手术以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林卫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观察氨磷汀配合FOLFLX方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晚期胃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FOLFOX方案.治疗组30例,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化疗前30min应用氨磷汀400mg静脉滴注,15min滴完.每周期21d,共4周期.化疗结束4周后复查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及上腹部CT,按照REICIST标准和NCI-CTC 3.0评价疗效和毒性.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近似,二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反应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着,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磷汀能有效减低FOLF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毒副反应,对正常组织具有保护作用,且不降低其抗癌效应.
作者:刘晶;靳彩玲;牛红蕊;路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产后访视是妇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访视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促进宝宝健康成长,有利于母亲康复.本文总结了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400例,分别于产后7、14、28d进行家访.家访中常见护理问题有母亲育儿知识缺乏,保暖过度引起发热(体温>37.5℃),溢奶、脐炎;以及新生儿黄疸、腹泻,缸臀、脓包疮、鹅口疮、先天性肌性斜颈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新生儿解剖特点,新生儿期特殊生理表现,指导家长采取相应对策,减少新生儿疾病发生.因此,做好产后访视工作对提高母婴保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翠兰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