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西城区高一学生校内体力活动评估

周誉;冯强

关键词:运动活动, 生长和发育,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高中生校内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情况,为学校采取措施促进学生体力活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抽取北京市西城区的一类、二类和三类高中各2所,每所高中随机抽取健康高一学生40名,共采集有效样本208人(男生102名,女生106名).使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记录并分析学生1周在校期间体力活动水平.结果 在校期间,女生静坐少动时间高于男生,低强度体力活动(LPA)和中等强度至较大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体育课也显示出相同的情况.三类高中学生在校期间静坐少动行为占比高于一类和二类高中学生,而MVPA总时间占比较低(P值均<0.05).在体育课中,男女生平均分别有13,19 min处于静坐少动状态,15,10 min进行MVPA.本研究中受试者均未能达到体力活动指南所推荐的“每天参与至少60 min中高强度运动”的目标.结论 女生体力活动水平低于男生,体育课中学生用于中高强度运动的时间偏少,一类和二类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体力活动水平整体高于三类学校学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上海市长宁区初中生自杀意念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长宁区初中生自杀意念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层整取随机抽取长宁区初中生1 011名,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匿名封闭式调查.结果 1 011名被调查者中,25.02%曾有过自杀意念,3.17%曾经很想自杀,1.78%曾经想过实施自杀.女生和男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27.02%和2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09,P<0.01).不同年级、不同成绩水平初中生间自杀意念报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468,26.640,P值均<0.05),年级越高、成绩越差,越容易产生自杀意念.22项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有关(P值均<0.05),其中影响较显著的为厌学情绪和家庭施加学习压力(x2值分别为127.542,116.451,P值均<0.01).厌学和受到家庭学习压力的学生中44.34%,34.76%曾有自杀意念.42项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有关(P值均<0.05).性别、年龄、不喜欢上学、家庭施加学习压力、父母过分干涉、严厉惩罚是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143,1.310,2.406,1.302,1.501,1.653).结论 初中生产生自杀意念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应结合青少年不同的性别、心理、家庭情况等特征制定契合的干预方法,以降低自杀意念的形成.

    作者:朱琦;夏庆华;喻彦;周鹏;余力;姜玉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伤害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6 093名小学生进行伤害问卷调查,回顾过去1年内伤害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2.99%;男生伤害报告发生率(24.86%)高于女生(2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40,P<0.05);不同年龄间伤害发生率及人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84,2.972,P值均>0.05).伤害类型主要是跌落、碰撞/挤压伤、锐器伤伤害人次发生率分别为14.21%,7.41%,2.64%;伤害发生主要集中在5月和7-10月,占61.24%;家中、学校是伤害发生高发地点,分别占34.84%,27.11%;受伤主要部位是下肢、手指/脚趾,分别占总伤害人次数的37.93%,21.1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生子女、在校内与人打架1~2次或≥3次、家长对孩子进行体罚、家长经常与孩子议论伤害事件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38,1.217,1.381,1.144,1.336,P值均<0.01);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适当施加压力、经常嘱咐孩子在学校里注意安全能有效预防伤害发生(OR值分别为0.609,0.764,P值均<0.01).结论 浦东新区小学生伤害发生率高,应针对跌落等伤害主要类型制定干预措施.父母对伤害问题的关注和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能有效预防伤害的发生.

    作者:任亚萍;沈惠平;柏品清;胡卉;鹿文英;邬天凤;秦存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海口市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抑郁的关系

    目的 了解海口市青少年抑郁症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为制定青少年抑郁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口市城乡地区4 995名学生,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进行调查.结果 有抑郁症状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得分(60.64±10.30,39.69±8.70)均低于元抑郁症状的学生(69.40±10.84,45.70±8.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49,22.276,P值均<0.05).有抑郁症状的学生家庭类型为极端型的比例(35.7%)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475,P<0.05).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分别与学生负面情绪(r=-0.49,-0.42)、自我效能低下(r=-0.53,-0.49)、人际问题(r=-0.42,-0.38)、缺乏快感与兴趣(r=-0.60,-0.59)及抑郁总分(r=-0.46,-0.41)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青少年抑郁问题密切相关,特别是极端型家庭的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保持家庭环境良好和谐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王丽卿;李巧;顾晨;朱慧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中医理论阐释青少年肥胖的病机与防治

    目前我国青少年肥胖患病率呈日益增高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1].青少年肥胖是指13~25岁青少年的体质量指数(BMI》 ≥28 kg/m2[2].防止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和继续发展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中医角度阐释青少年肥胖的病机,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初步论述.

    作者:李伟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玉树藏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认知的影响

    目的 分析藏族地区中小学健康教育和健康认知现状,为探索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玉树藏族自治州5个县54所学校的三~九年级共6 656名学生,对校长、学生、班主任、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有关健康教育和健康认知的问卷调研.结果 玉树地区中小学开设有健康教育课的仅占58.17%,其中专职健康教育教师占39.57%,学生健康知识均分为6.2分(满分12分).健康教育与初中生健康认知水平相关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开设健康教育课、健康教育教师是否专职、每周健康教育课开展次数、是否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测试与小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呈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213,0.253,0.306,0.373,P值均<0.05).结论 藏族农村地区中小学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堪忧,学生健康认知水平不容乐观.应普及健康教育,加强专职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健康认知水平.

    作者:唐帆;聂景春;史耀疆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加强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降低成年期慢性疾病风险

    近年来,随着饮食习惯的西方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85-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显示,我国7~18岁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从2.1%和0.5%增加至12.2%和7.3%,超重肥胖人数由615万增至3 496万[1].我国已成为儿童超重肥胖率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2].《中国儿童肥胖报告》预测,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7~18岁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28.0%,超重肥胖的儿童数将达到4 948万[3].研究表明,超重肥胖从儿童期到成年期存在“轨迹”现象[4],即有较大比例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到成年期仍然保持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不仅会导致近期糖脂代谢紊乱[5]和靶器官损害[6],还会增加成年期代谢综合征[7]、心血管病[8]、糖尿病[9]和早死[10]的风险.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防控,将有大量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成为我国成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后备军”.预防成人慢性疾病应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只有实现将防治的关口“前移”到儿童青少年时期,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我国日益沉重的慢性疾病负担.

    作者:席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北京西城区高一学生校内体力活动评估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高中生校内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情况,为学校采取措施促进学生体力活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抽取北京市西城区的一类、二类和三类高中各2所,每所高中随机抽取健康高一学生40名,共采集有效样本208人(男生102名,女生106名).使用ActiGraph GT3X+加速度计,记录并分析学生1周在校期间体力活动水平.结果 在校期间,女生静坐少动时间高于男生,低强度体力活动(LPA)和中等强度至较大强度体力活动(MVPA)时间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体育课也显示出相同的情况.三类高中学生在校期间静坐少动行为占比高于一类和二类高中学生,而MVPA总时间占比较低(P值均<0.05).在体育课中,男女生平均分别有13,19 min处于静坐少动状态,15,10 min进行MVPA.本研究中受试者均未能达到体力活动指南所推荐的“每天参与至少60 min中高强度运动”的目标.结论 女生体力活动水平低于男生,体育课中学生用于中高强度运动的时间偏少,一类和二类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体力活动水平整体高于三类学校学生.

    作者:周誉;冯强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脑电生物反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为开展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将从赣州市大中学生中筛选的50例网络成瘾青少年随机分为2组,对研究组(25例)开展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25例)进行心理行为干预.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于干预前及干预12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 干预12周后,研究组IAT评分由72.78下降至58.67(t=4.267,P<0.01),SAS评分由36.84下降至30.35(t=3.689,P=0.001);对照组IAT评分由72.47下降至65.05(t=2.181,P=0.039),SAS评分由37.07下降至33.23(t=2.216,P=0.036).干预后研究组IAT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92,2.101,P值均<0.05).研究组干预有效率(32%)高于对照组(8%) (x2=4.500,P=0.034).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疗效较传统心理行为干预更为显著,但是12周的训练尚不能完全矫正网络成瘾行为.

    作者:程庚金生;罗江洪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湖南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龄儿童营养状况

    目的 了解湖南省实施营养改善地区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为制定营养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16年湖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数据,对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3县各2所学校共1 023名学生的血清维生素A、血清维生素D、血红蛋白、身高和体重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学生血清维生素A平均水平为(32.2±7.4)μg/dL,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24.8±5.5) ng/mL.学生血清维生素A缺乏检出率为2.4%,亚临床缺乏检出率为35.9%,维生素D不足检出率为18.8%,营养不良检出率为7.3%,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1%,贫血检出率为4.4%.结论 湖南省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维生素A和维生素D均存在一定程度缺乏或不足;学生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现象并存.学校应该改善供餐膳食结构或采用微量元素补充剂改善学生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并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

    作者:付中喜;陈碧云;刘加吾;金东辉;刘慧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海南省贫困地区2016-2017学年汉族黎族学生贫血及营养状况

    目的 了解海南省贫困地区2016-2017年汉族黎族学生的贫血现况及其与营养状况的关联,为进一步制定中小学生贫血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层抽取2016年海南省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的初中和小学各4所,汉族黎族学生1 324人,收集基本信息,并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分别采用氰化高铁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血红蛋白含量、维生素A(视黄醇)水平和血清25-(OH)D水平.结果 贫血检出率为6.6%(87人),黎族(9.6%)高于汉族(3.1%)(x2=22.810,P<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03,P=0.438).汉族男生、汉族女生、黎族男生、黎族女生4类学生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7%,2.5%,8.0%,11.3%.小学生与初中生贫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瘦组和维生素A缺乏组与正常组相比均具有更高的罹患贫血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47,1.701).结论 海南省贫困地区汉族黎族中小学生的贫血检出率较低,BMI营养状况与贫血的发生存在关联性,未来贫血防治重点应向黎族学生倾斜.

    作者:赵婵娟;易聪;张帆;周静;刘玉梅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个性化营养干预对改善学龄儿童消瘦肥胖的效果评估

    目的 探讨肥胖、消瘦儿童的个性化营养干预模式效果,为推广适宜学生群体的营养改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上海市某小学44名肥胖学生和43名消瘦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42人)和对照组(45人),对干预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9个月的个性化营养干预,营养干预措施包括有针对性的营养教育、跟踪随访、三餐的干预、微文推送及在线营养咨询等,并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学生、家长的营养知信行问卷调查和学生体质测量.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较对照组均有提升,分别提高了0.66,0.96和1.66分(Z值分别为-2.274,-2.850,-2.120,P值均<0.05).干预前后比较,干预组学生BMI和体脂率有一定的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肥胖学生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肩胛下皮褶厚度下降(t值分别为2.491,2.149,P值均<0.05),而消瘦学生增加(t值分别为-2.674,-2.752,P值均<0.05).干预组学生的家长营养态度、行为得分干预后也有提升,分别提高了0.88,0.54分(Z值分别为-2.874,-2.902,P值均<0.05).结论 个性化营养干预对肥胖、消瘦的学生有一定效果,该模式可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黄珍茹;娜迪拉·巴吾尔江;高润颖;蔡美琴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济南市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类型与代谢异常的关系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不同肥胖类型与代谢异常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济南市城区1 170名7~17岁儿童青少年,测量身高、体重、腰围(WC)和血压,同时测定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生化指标,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代谢异常的关系.结果 儿童青少年各类生化指标平均水平(血糖、总胆固醇除外)和代谢异常检出率(高血糖除外)在不同肥胖类型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表现为复合型肥胖组>全身性肥胖或中心性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和WC均正常组.以BMI与WC均正常为对照组,任意肥胖类型组以及复合型肥胖组罹患各类代谢异常的风险均较高.以预测代谢异常≥2个为例,任意肥胖类型的风险OR值为1.50(95%CI=0.78~ 2.90),复合型肥胖的风险OR值为7.84(95%CI=5.00~ 12.30).结论 在学生体检工作中,应联合使用BMI和WC来判定儿童肥胖,从而更有效地防控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作者:羊柳;侯亚苹;席波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自杀大学生父母教养行为风险性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行为构成个体自杀行为的风险性因素,为更加有效、及早地预防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基于扎根理论,以某地区高等院校2007-2017年17名自杀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28名相关知情者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结果研究终从资料中抽象出1 18个概念和10个范畴,10个范畴分别为学业期待、全力付出、父母面子、过度干涉、强势要求、拒绝需求、苛刻严格、拒绝情感回应、父母评价、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第2次编码,发展出期望、控制、忽视、评价4个范畴成为大学生自杀完成个体父母教养行为中的风险性因素.其中期待对个体的影响大.结论在预防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上,特别需要关注具有父母教养行为风险性因素特征的学生.

    作者:张平;李芳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银川市中小学体育馆空气质量调查

    目的 了解银川市中小学体育馆空气卫生质量现况,为更好地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银川市中小学体育馆12所,对馆内CO2、甲醛、可吸入颗粒物(PM2.5)、温度、相对湿度进行调查,参考《体育馆卫生标准》(GB9668-1996)(以下简称《标准》)中标准值进行判断.结果 银川市中小学体育馆CO2体积百分比浓度在开馆前均小于国家标准值高限(0.15%),符合《标准》规定;但在运动1h后CO2体积百分比浓度均大于0.15%,16.7%的中学CO2体积百分比浓度高达0.25%,超出《标准》高值66.7%;24 h CO2体积百分比浓度均值均大于0.15%,不符合《标准》规定.甲醛质量体积浓度开馆后1h均值均大于国家标准值高限(0.12 mg/m3),不符合《标准》规定;16.7%的小学高达0.21 mg/m3,超出《标准》高值75%.可吸人颗粒物(PM2.5)在开馆前均小于国家标准值高限(0.25 mg/m3),符合《标准》规定;但运动1h后普遍升高并超过规定值,16.7%的中学高达0.62 mg/m3,超出《标准》高值148%;24 h均值也均>0.25 mg/m3,不符合《标准》规定.温度在开馆前和运动1h后均≥16℃的国家低限,符合《标准》标准;相对湿度开馆前均低于《标准》限值,开馆1h后虽略有提升,但仍不符合《标准》规定.结论 银川市中小学体育馆空气卫生质量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改善.

    作者:殷鼎;史兵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广州市中小学生乳牙龋及龋补与恒牙龋的关联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乳牙龋牙数及龋补与恒牙龋的关联性,为预防学生恒牙龋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4年9-12月,对广州市7,9,12和14岁的5 272名中小学生进行口腔检查,记录乳、恒牙患龋及龋补情况,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乳牙龋牙数和龋补数对恒龋牙数的影响.结果 广州市7,9和12岁学生乳牙患龋率分别为48.24%,45.21%,6.10%.7,9,12和14岁学生恒牙患龋率分别为0.61%,2.85%,10.14%,14.28%.男、女生乳牙患龋率分别为35.04%和34.08%,恒牙龋患率分别为4.88%和8.82%.以恒龋数为结局变量,分析乳龋对恒龋的影响,调整学生年龄、性别和城乡后,负二项回归模型中离散参数的估计值为16.37 (95%CI=9.27~28.90),女生较男生更易患恒牙龋,越年长的学生患恒牙龋的强度越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1.09,13.32,19.40,P值均<0.01).乳牙龋拟合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和城乡后,有乳牙龋补和恒牙龋补的学生与恒牙龋的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1.00,2.76,P值均<0.05).将乳牙龋补和恒牙龋补同时纳入模型后,乳牙龋补对恒牙龋有保护效应(β=-1.09,95% CI=-1.72~-0.46,P<0.01),而恒牙龋补和恒牙龋的正关联也仍有统计学意义(β=3.02,95%CI=2.65~3.39,P<0.01).结论 乳牙龋越严重的中小学生恒牙龋也越严重,对乳牙龋进行龋补修复有助于降低恒牙龋牙数.

    作者:刘菊华;谭妙瑜;陈舸;杨杰文;王琦;郭仰峰;郜艳晖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陕西省青少年暴力游戏接触与攻击性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青少年暴力游戏接触与攻击性的相关性,为降低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整群抽取陕西省少管所200名犯罪少年及西安市某中学182名在校少年,采用自陈问卷调查青少年游戏接触的暴力程度、偏好与动机,并使用Buss-Perry攻击量表测量攻击性水平.此后,选取典型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包括6名犯罪少年和4名在校少年.结果 游戏偏好的暴力程度与青少年攻击性呈正相关(r=0.20,P<0.01).犯罪少年游戏时长更长、频率更高,以及寻求刺激和交友的游戏动机更强(x2值分别为105.14,146.70,11.02,17.05,P值均<0.01);在校男生更偏好益智类游戏,如“策略战棋类”和“冒险解谜类”(x2值分别为19.01,11.04,P值均<0.01).然而,两组少年游戏接触的暴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5,P=0.61).结论 两组少年在游戏使用行为上存在差异,尽管暴力游戏偏好与攻击性呈正相关,但其无法被视为触发犯罪的原因.

    作者:缑赫;李景华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成都市不同生殖健康教育状况大学生生殖健康KAP比较

    目的 了解成都市高校大学生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对生殖健康知信行(KAP)的影响,为高校制定切实有效的生殖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按随机抽样原则抽取成都市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826名大学生,对其进行匿名问卷现况调查.结果 大学生普遍对生殖健康知识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两性生理知识、避孕知识和性传播疾病方面的知识.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的学生对女性月经期间正确生活方式、正确避孕方式的知晓率均高于未接受过生殖健康教育的学生(x2值分别为19.26,24.94,P值均<0.05).关于艾滋病传播方式,仅321人(38.9%)有清晰认识,且与对生殖健康的需求与接受教育程度不匹配.对于在大学里系统开设生殖健康知识教育课程,59.4%的人认为有必要,并应设为必修课.结论 大学生缺乏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正确认知,应在成都市各大高校全面普及生殖健康教育.

    作者:王珺;邓晓杨;王紫燕;邱冬;樊韵荷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全国性校园足球推广中的潜在健康效益与风险

    足球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受欢迎的运动.据报道,目前每年从事足球运动的人口超过4亿[1].中国约有14亿人口[2],是全球人口多的国家,但是足球水平却与巨大的人力资源并不匹配.因此,自2015年起,中央政府部门开展了一项自上而下的足球改革,不仅覆盖了职业足球,还包括校园足球和草根足球等各个方面,目的是更好地发展中国的足球运动,而青少年足球正是此次改革的焦点之一[3].考虑到规律足球锻炼所带来的众多健康效益[1],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足球推广可以帮助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足球运动要求动作、速度和方向的频繁变化,是一项高冲击性和身体接触性的运动项目,也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4].因此,在全国范围内的校园足球和青少年足球推广中,健康效益和风险并存.如果损伤预防和风险管理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使儿童青少年在享受大健康效益的同时将损伤风险降低到小.

    作者:徐金成;高璨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学校结核病疫情防控研究进展及建议

    结核病严重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学生是结核病患者的重要来源,2010年学生肺结核患者占全人口报告病例的5.0%[1],2012年此比例为4.12%[2].学校人群高度集中,接触密切,一旦出现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容易造成结核病的传播流行.学校结核病疫情尤其是聚集性疫情的发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干扰学校的教学工作及秩序,处置不当还可能造成矛盾与恐慌.

    作者:莫靖林 刊期: 2017年第11期

  • 成都高校男男性行为学生参加HIV检测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 HIV检测率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制定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2016年7-12月,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方法(RDS法),在成都市高校招募并一对一问卷调查MSM学生254名.对定性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成都高校学生男男性行为者近1年HIV检测率为35.4% (90/254),65.4% (166/254)具有明确的HIV检测意愿,37.8% (96/254)知晓HIV检测知识及价值.61.4% (156/254)愿意选择HIV检测机构进行检测,19.7% (50/254)倾向自我检测.近1月高危性行为发生率为15.0% (38/254),82.3% (209/254)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风险意识、近1月有无高危性行为发生、检测意愿、周围人有无做过检测、寻找性伴侣的主要途径、是否知晓成都同志酒吧为HIV检测的影响因素.结论 成都高校学生MSM检测率较低.建议针对影响因素,有重点地加强行为干预,动员MSM学生参加检测,扩大HIV检测覆盖面.

    作者:杨诗凡;张嘉祺;范超楠;李巨臣;殷汶浩;张建新 刊期: 2017年第11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