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远;肖蓉;张照
人们有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1];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人们受到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室内[2];因此室内空气质量(IAQ)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室外更重要[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有3 273.882 4万[4].已有研究表明,教室室内空气污染影响学生的健康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5-7].王战等[8]研究发现,宿舍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且大学生有近1/3的时间在宿舍生活和学习,IAQ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效率.本研究以冬季北京某高校公寓及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1-12月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宿舍IAQ进行调查和分析.
作者:马丽;王立鑫;申晓燕;贾志翔;杨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Snyder等[1]将希望定义为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这种状态是以追求成功的路径(指向目标的计划)和动力(指向目标的活力)交互作用为基础的.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能量,与个体的积极情感、自我价值感、生活满意度、自尊以及心理幸福感均存在正相关[2-3],与消极情绪,如倦怠感、压力呈负相关[4],是个体抑郁和焦虑的重要预测变量[5],同时希望感还在青少年非适应性的完美主义和抑郁水平之间起着中介作用[6].
作者:贺郁舒;凌宇;傅益方;曾一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儿童特有的行为习惯及高速的新陈代谢使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对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敏感,有些低剂量的环境因素暴露对成人产生不可观察到的健康危害,但却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孕前、妊娠期及出生后等不同时期的暴露对儿童的健康、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影响不同,儿童对环境危害因素的终生累积暴露量高于成人,全球归因于环境的疾病负担约为25%,儿童的环境疾病负担达30%¨].为增强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儿童环境健康的关注,更好地保护我国儿童健康,减少我国儿童的环境疾病负担,本文根据儿童的生理特征、行为特征及环境暴露的机会和暴露量,分析环境暴露对儿童健康的影响,为研制我国环境与儿童健康行动计划提供文献支持.
作者:许宁;郭亚菲;于钏钏;吕锡芳;王强;施小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一本高校大学生校园安全知识、态度、行为,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校园安全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4月,在广州市6所一本高校随机发放问卷共971份,对学生的校园安全知识、行为和态度进行调查.应用SPSS 16.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推断.结果 学生校园安全知识的平均得分为(23.78±4.86)分,不同性别、专业学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3,P<0.05);学生校园安全行为的平均得分为(24.03±5.09)分,性别、年级及专业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9.88,19.88,7.88,P值均<0.05).69.0%的调查对象认为校园安全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64.0%认为学校开展的校园安全教育“非常重要”或“重要”.学生通过安全教育讲座或安全教育课程获得校园安全知识的比例分别为54.4%和45.0%.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校园安全知识和行为均处于中等水平.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完善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校园安全知识水平,纠正校园安全行为.
作者:梁艺华;陈爱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青少年腰背疼痛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预防青少年非特异性腰背疼痛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对北京、天津、武汉、大连4市7所中学的3 609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使用有序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CMH法分析青少年非特异性腰背疼痛现状及相关因素.结果 初中组非特异性背部疼痛、腰部疼痛以及腰背部结合痛1个月期间的患病率分别为22.03%,28.73%,12.66%;高中组非特异性背部疼痛、腰部疼痛以及腰背部结合痛1个月期间的患病率分别为28.84%,34.50%,17.59%.在男生中,高中组背痛和腰背结合痛患病率与初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49,7.92,P值均<0.01).在女生中,高中组背痛、腰痛以及腰背结合痛患病率与初中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88,18.13,9.31,P值均<0.01).同学段中,女生各种疼痛类型期间患病率高于男生(x2初中值分别为16.38,9.77,13.19x2高中值分别为22.31,31.54,16.11,P值均<0.05).初中组和高中组中,较长的每日静坐时间与出现视物模糊现象是背痛结合腰痛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71,1.804,OR高中值分别为1.096,1.667,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学生非特异性腰背疼痛的期间患病率较高,且与性别和学段相关,应当引起广泛的重视.减少青少年每日静坐总时间以及及时改善视力状况可能会降低非特异性腰背疼痛的发生.
作者:冯强;朱晓梅;张铭;孙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互动式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师资培训模式的效果,探索在大学生人群中培养同伴教育师资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游戏、头脑风暴、演示等互动式方法对广州市8所高校招募的艾滋病同伴教育者698名开展培训.结果 培训后艾滋病总知识得分从(26.90±4.27)分提高到(30.04±3.01)分,总知晓率提高了9.3百分点(t=15.638,P<0.01);“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在培训后持有率降低多(15.7%);艾滋病各种正确行为意向持有率在培训后均增加(P值均<0.01);同伴教育大使对该培训模式的满意度达98.4%;85.8%的同伴教育者表示对身边的同学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有信心.结论 互动式艾滋病同伴教育师资培训模式效果较好,经该种模式培训后可以由其在普通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
作者:孙爱;陈建伟;何子健;许信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1].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质量与幼儿健康密切相关,园领导是卫生保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2],保健人员是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和实施者,园领导的重视程度、保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了保健工作的质量.为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托幼园所卫生保健人员的基本情况,为区卫生行政部门有效开展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现对该区托幼园所卫生保健人员现状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沈芳;袁全莲;周钰;赵温;韩萍;高素红;武蕴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干预.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河南省安阳市5所监测学校共1 54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8.61%,其中轻度为31.67%,中度为6.23%,重度为0.71%.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P值均<0.01),应对方式除社会支持外,其他各因子均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相关(P值均<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的幻想否认、发泄情绪、忍耐、积极合理化解释和父亲的惩罚严厉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P值均<0.05).结论 安阳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且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作者:郭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学生与非学生HIV抗体确证实验结果,为探讨学生艾滋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初筛送检的大连市HIV阳性样品采用免疫印迹法(WB)进行确认.对148份学生样品和2 675份非学生样品予以比较分析.结果 学生首次检验阳性率(66.22%)低于非学生(77.12%);学生阴性率(0)低于非学生(9.27%);学生不确定率(33.78%)高于非学生(13.61%).对不确定的进行追踪检验,学生失访率(0)明显低于非学生(46.98%);转阳率学生(100%)明显高于非学生(58.55%);学生转阴率(0)明显低于非学生(41.45%).学生总阳性率(100%)高于非学生(81.35%),学生总阴性率(0)低于非学生(12.26%),学生总失访率(0)低于非学生(6.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3.54,20.53,10.07,P值均<0.05).学生人群中男性占98.65%,其中同性传播占90.41%;学生的不确定样品的带型,首次检验明显高的只有gp160 (94.00%),p24 (98.00%),其次是gp120(44.00%),检出率≤10%的蛋白共有5种.与首次检验直接阳性的相比,gp41,p31追踪检验转阳检出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40,22.49,P值均<0.01);其他7种蛋白的检出率相差不大.结论 学生的HIV抗体确诊实验有诸多特点,首次检验不确定率高;追踪检验转阳率高;追踪检验转阳者,p31,gp41的终检出率较低.
作者:孙茂利;刘大鹏;熊邦杰;张群;李德钧;侯君;王智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况及动态趋势,为中小学校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宁夏地区2005,2010,2014年3次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资料库,7~18岁中小学生共计39 333名,统计分析学生2005-2014年视力不良检出率.结果 宁夏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2005年为39.3%,2010年为39.6%,2014年为49.9%,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呈逐年增长和随年龄增加的趋势.2005,2010,2014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为城市高于农村,女生高于男生,汉族高于回族(P值均<0.01).结论 宁夏地区2005-1014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有逐年增长和随年龄增加的趋势.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
作者:许红霞;石丽文;牛晓丽;吴文军;朱亚珍;张毓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小学生骨折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中小学生的骨折防控干预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10个区18所学校的5 116名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自制的调查问卷开展调查,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过去1 a内,中小学生骨折的发生率为2.4%,男生骨折发生率(3.3%)高于女生(1.3%)(x2=20.380,P<0.05);不同年龄组学生骨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32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经济情况、打篮球、踢足球、运动时穿鞋的种类、溜冰或玩滑板、运动场地与骨折发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地户籍、篮球场地是中小学生骨折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23,1.955,P值均<0.05);女生、中等家庭经济收入、运动时穿运动鞋是中小学生骨折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515,0.611,3.389,P值均<0.05).结论 应根据危险因素予以积极干预,开展中小学生骨折相关的安全意识教育,大限度地减少中小学生骨折的发生.
作者:杨昆鹏;黄泽鹏;周丽;李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2009-2011年淮北市儿童伤害病例的分布特征,为儿童伤害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因伤害首次在淮北市3家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就诊的儿童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3 a共收集儿童伤害病例3 277例,占伤害总病例数的16.41%,其中男女性别比为2.36∶1,病例年龄以5~14岁为主(45.19%).儿童伤害病例发生原因前5位依次为跌倒坠落、机动车车祸、钝器伤、烧烫伤和刀锐器伤(46.48%,16.20%,9.09%,9.00%,7.78%);伤害发生地点前4位依次为家中、公路街道、学校与公共场所和公共居住场所(37.26%,23.80%,21.27%,11.02%);发生时活动前4位为休闲活动、体育运动、家务学习和驾乘交通工具(61.37%,8.09%,7.84%,7.75%);伤害意图以非故意伤害为主(93.38%);伤害部位前3位为头部、上肢和下肢(44.19%,23.01%,18.86%);伤害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59.53%,37.50%);伤害结局以治疗后回家和观察/住院/转院为主(54.44%,45.29%).结论 儿童主要伤害类型为跌倒坠落伤和交通事故伤害,伤害干预重点为男性和5 ~14岁年龄段人群.伤害干预策略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与发育阶段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陈雪;荣峰;陶磊;张思华;黄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温州市一至三年级小学生近视情况,以及家长对儿童近视和近视矫治情况的了解,为儿童早期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浙江省温州市3所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共1 362名,于2013年9月对学生进行计算机验光,并采用自编的家长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总近视检出率为14.3%(195/1 362).近视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一年级为3.18% (14/440),二年级为14.67% (76/518),三年级为25.99%(105/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9.40,P<0.01).被试小学生平均屈光度为(-0.32±1.11)D.195名近视儿童中,仅有105名(53.8%)儿童家长知晓孩子有近视的问题,且有74名儿童(38.0%)未经过任何视力矫正.在121名(62.0%)近视矫正的儿童中,传统的框架镜为普遍视力矫正方式,占81.8%;7名(5.8%)进行药物治疗,3名(2.5%)接受了角膜接触镜的矫正.结论 近视问题在低年级小学生中仍然严峻,家长对孩子近视情况和矫正方式的了解有所不足.家长应早期重视儿童的视力保健,提倡科学的视力矫治方法.
作者:郑冬冬;蒋丹丹;杨汉喜;陈洁;陈燕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重度抑郁情绪高中生发生自杀行为的认知功能机制及其在性别和自杀行为类别上的差异,为抑郁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从合肥市某高中一、二年级在校生中筛选出的37例伴自杀行为的抑郁高中生(病例组),按性别、年级和自杀行为类别1∶1匹配原则,选取37名无自杀行为的抑郁情绪高中生为对照组,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完成分类数(Cc)(3.32±2.28与4.24±2.00)、错误应答数(Re)(56.43±19.33与47.30±16.43)、持续性应答数(Rp)(57.19±24.45与46.35±13.07)、持续性错误数(Rpe)(35.49±20.60与25.19±10.14)及概念化水平(Rfp)(51.78±20.05与65.38±21.11)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4,2.51,2.34,2.73,-2.88,P值均<0.05);其中女生病例组与对照组在Rp,Rpe及Rfp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2.81,2.17,P值均<0.05),而男生两组间在7个认知功能指标上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抑郁学生产生自杀计划可能与Cc,Rpe及Rfp相关联(P值均<0.05),发生自杀未遂可能与Cc,Rp及Rfp相关联,而自杀意念与7个认知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抑郁引发自杀行为可能与认知功能损伤有关,尤以抑郁女生更为明显.
作者:窦连杰;金玲玲;张洪波;王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为维吾尔族阅读障碍儿童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喀什、阿克苏地区3 508名三~五年级维吾尔族儿童进行调查,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X2检验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维吾尔族儿童维语阅读障碍的环境影响因素.结果 维吾尔族儿童维语阅读障碍发生率为5.9%.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新疆维吾尔儿童阅读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儿童完成作业有困难(OR=1.658,95% CI=1.126 ~2.442)、厌学(OR=1.511,95% CI=1.107 ~2.062)、家庭人均月收入(OR=3.544,95% CI=1.977 ~6.352)、父亲文化程度(OR=4.052,95% CI=1.834 ~8.951)和母亲文化程度(OR=2.248,95% CI=1.289~3.921).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阅读障碍并不少见,其影响因素涉及生理、心理、家庭等多个方面.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改善该地区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状况.
作者:张宝平;赵华;陈蕴;周祥;左彭湘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北京中学生对儿童虐待的认知状况,为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虐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4年12月,采用一对一深入访谈法,对北京市某初中和某高中20名13~ 17岁的初、高中生进行访谈.结果 在参与访谈的20名中学生中,有75%认为儿童虐待与暴力有关,包括身体虐待和精神/心理虐待两方面内容,主要包括程度严重的打骂(47%)、冷落和嘲讽(9%)、不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9%)、期望过高/思想控制(16%)、强迫行为(13%)和疏于照顾(6%)等.关于儿童虐待信息的获得渠道主要包括媒体(77%)、书籍刊物(38%)、老师讲述(23%)和同学经历(15%).就自身经历而言,有70%的被访学生表示在童年期有过被打骂的经历,但仅有15%的学生认为父母的这种行为属于儿童虐待的范畴.结论 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和了解儿童虐待,但在养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亟需在观念意识层面普及中学生的儿童虐待知识和预防常识.
作者:齐亚静;童小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媒体教室光环境的评价模型,奠定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光环境定量评价的基础.方法 参考现行标准及文献建立多媒体教室光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和层次分析(Delphi-AHP)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以标准值(Ds)、差期望值(Dw)和佳期望值(Db)计算评价集,并且利用半梯形分布函数和三角形函数来确立隶属度函数,采用大隶属度原则,得出量化的评估结果以及所属级别.结果 建立了包含18项指标的多媒体教室光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其中4个评估层及其相对权重分别为投影性能0.500,桌面照明质量0.296,黑板照明质量0.142,光源性能0.062;指标层含显色指数、光源色温、灯具高度等18项指标,其相对权重前5位为桌面眩光(0.127),投影仪亮度、投影仪对比度和投影仪分辨率(均为0.116),黑板照度和黑板照度均匀度(均为0.061);权重一致性检验结果为0.06<0.1,可接受.评价集V=[严重不合格、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运用该模型对实例进行了评价,评价级别为“良好”(B=0.410).结论 该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量化处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减轻不同主客观因素对于评价结果的影响,解决了传统检验只能得出合格与否的局限,在多媒体光环境状况的监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游杰;夏伟;陈伟峰;廖庆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黔东南州初一年级学生恒上前牙邻面龋的致龋因素,为儿童龋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黔东南州16个县(市)初中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 467名进行问卷调查及临床检查,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恒上前牙邻面龋的保护性因素及危险因素.结果 有90名学生患有恒上前牙邻面龋,患龋率为3.65%,其中男生为3.21%,女生为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61,P>0.05);各县市恒上前牙邻面龋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650,P<0.01).上前牙各牙位中中切牙易患龋,占81.73%;其次为侧切牙,占16.75%;尖牙少,占1.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次刷牙时间为保护因素(OR--0.556,P<0.05),每周饮用酸性饮料的次数、甘蔗上市期间每周吃甘蔗的次数、其他牙患龋数是为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229,1.410,1.226,P值均<0.05).结论 进食甜食及饮用酸性饮料的频率越高,直接食用甘蔗的次数越多越容易患恒上前牙邻面龋,龋病易患者同样容易患恒上前牙邻面龋,能够有效清除邻面菌斑的口腔清洁措施能够预防恒上前牙邻面龋的发生.
作者:张华坤;王敏;李芳;杨东东;刘盛红;文四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聋哑初中生自伤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聋哑学生自伤行为进行干预和矫治提供依据.方法 在全国部分地区抽取7所聋哑学校211名学生进行自伤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聋哑中学生近1 a内自伤行为报告率为83.4%.各年级聋哑学生自伤行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P>0.05).不同性别聋哑生在故意拽头发、故意抓伤自己自伤行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55,6.40,P值均<0.05).农村聋哑生故意打自己、咬自己、故意割伤自已发生率均高于城市聋生(x2值分别为11.82,10.04,8.33,P值均<0.05).结论 自伤行为在聋初中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发生率较高.应该有目的地进行干预,避免发生自伤行为.
作者:邵义萍;郭爱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等事件的频发,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但是在灾害事故发生现场,更多的人是束手无策,因而让更多的人掌握心肺复苏术等基本急救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高校大学生心肺复苏的认知和现场急救操作技能水平,笔者对安徽省芜湖市5所高校8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相关问卷调查和100名大学生的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能力测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余攀州;施伟;叶胜;贺常萍;周书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