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聚云;晏妮
目的 了解2011-2015年江西省青年学生人群艾滋病疫情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行为特征变化,为有针对性开展学生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15年江西省15 ~ 24岁艾滋病报告病例和青年学生哨点监测数据及25名HIV阳性学生深入访谈结果,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1-2015年江西省共报告226名15~ 24岁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男性占99.56%,同性传播占78.32%,近5年疫情报告年增长率为60.9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4.71%,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8.6±2.0)岁,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36.48%,自愿检测HIV的比例为1.90%.结论 江西省15~24岁学生人群的HIV/AIDS报告数逐年上升,同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较低,主动检测意识不强.应在中学阶段加强性和艾滋病知识教育,大学阶段加强艾滋病警示教育.
作者:杨晴;罗雅凌;廖清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空气污染与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为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问卷调查,并记录测试期间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及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室外温度.结果 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检出率分别为61.3%和23.3%;污染物周质量-体积浓度的平均值、中值和大值对焦虑和抑郁检出率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调查当日PM10浓度与焦虑检出率呈正相关(r=0.9,P<0.05),PM2.5,O3浓度与抑郁检出率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00,-0.953,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较为严重,空气污染与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立鑫;姚旭辉;贾海燕;谭腾;陈亚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目前所使用水痘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制定水痘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九亭社区各2所幼托机构中有水痘疫苗接种史儿童200名和无接种史儿童114名,采集手指端末梢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水痘IgG抗体.结果 200名有水痘疫苗接种史的儿童水痘抗体阳性率为55.50%,水痘抗体几何平均浓度为406.80 mIU/mL.114名无水痘疫苗接种史的儿童水痘抗体阳性率为41.23%,水痘抗体几何平均浓度为396.63 mIU/mL.有接种史儿童水痘抗体阳性率高于无接种史儿童(x2=5.916,P=0.015),而抗体几何浓度值基本持平(t=-1.343,P=0.182).无论有、无水痘疫苗接种史,不同性别儿童的水痘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浓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接种年限的增长,有免疫史儿童体内的水痘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浓度值逐年下降(F=218.662,P值均<0.01);而无免疫史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水痘抗体阳性率(x2=7.370,P=0.061)和几何浓度值(F=1.529,P=0.2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水痘疫苗能提供一定的保护效果,但接种年限超过3年的儿童水痘抗体水平明显下降.可在儿童接种第一剂水痘疫苗3年后再接种1剂,以提高保护力.
作者:沈金花;朱祺;陈文花;陆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索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量表,对从贵州省8所高校随机抽取的94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均具有预测作用(β=-0.140,t=-3.714,P<0.01;β=0.305,t=7.352,P<0.01);加入社会支持变量后,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β=0.070,t=1.474,P=0.140;β=0.038,t=0.828,P=0.408),而对社会支持的正向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479,t=8.452,P<0.01;β=0.436,t=7.634,P<0.01).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反向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0.464,t=-7.245,P<0.01;β=-0.444,=-7.298,P<0.01).结论 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亲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均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作者:杨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河南省洛阳、安阳市l 51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完成人口资料问卷、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和性别角色冲突量表调查.结果 身体健康程度、学校所在地、独生与否、家庭居住地、家庭形态与家庭关系对中学生抑郁—焦虑—压力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性别角色冲突与抑郁—焦虑—压力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发现,性别角色冲突的4个因子对焦虑及抑郁—焦虑—压力总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β焦虑=0.062~ 0.245,β总分=0.074~0.289,P值均<0.05);工作—家庭冲突、限制性情感、同性间限制性亲密行为3个因子对抑郁有预测作用(β=0.117~0.281,P值均<0.01);工作—家庭冲突、限制性情感、成功、权力和竞争3个因子对压力有正向预测作用(3=0.122~0.272,P值均<0.01).结论 改善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徐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纳西族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为更好地开展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对云南丽江市2 636名纳西族中小学生进行体质测查,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学生的体质水平,并分析纳西族中小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结果 7~18岁纳西族学生体质优秀率为3.1%,良好率为17.5%,及格率为65.6%,不及格率为13.9%.男、女生体质得分随学段升高均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28.133,11.727,P值均<0.01).男生(71.44±11.22)体质得分高于女生(70.48±1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8,P<0.05).不同年校运会次数、每周体育课节数、体育课喜好、长跑意愿和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体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090,13.328,4.289,10.236,4.421,P值均<0.01).结论 纳西族中小学生体质现状喜忧参半.建议纳西族学生体质促进应注重学段和性别差异,确保体育活动时间,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
作者:何木叶;李昌庆;徐兴萍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描述江苏省2009-2014年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对江苏省2009-2014年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对部分手足口病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江苏省2009-2014年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平均发病率为2 503.77/10万,2012年和2014年呈现发病高峰,各年份的4-7月为发病的主高峰,11-12月为次高峰;发病率依次为苏南地区(2 711.9/10万~7 592.2/10万)高于苏中地区(1 995.0/10万~6 105.1/10万)高于苏北地区(788.2/10万~1 823.8/10万);各年龄组男童手足口病发病率均高于女童(P值均<0.01);2岁组的发病率高,其次为3岁组和1岁组,重症病例中男童多于女童,3岁及以下儿童占重症病例总数的比例为79.28% ~ 84.14%;散居儿童普通和重症发病率均高于幼托儿童.普通病例中,EV71感染阳性占37.77%,CoxA 16阳性占35.32%;而重症病例中EV71感染阳性占79.83%,CoxA 16阳性占6.52%.结论 江苏省5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和易感人群分布特征,普通病例流行的病原体主要为EV71和CoxA 16,且不同年份间流行优势株有所差别.
作者:嵇红;单军;魏明伟;张雪峰;汤奋扬;潘红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基本心理需要与幸福感的关系,为维护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中学生多元幸福感问卷,对随机抽取的云南省芒市1 41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得分分别为(3.67±0.74)(3.85±0.65)分,明显高于男生的(2.73±0.35)(2.82±0.36)分(t值分别为-4.55,-4.37,P值均<0.01);初中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得分分别为(3.83±0.67)(3.72±0.71)分,明显高于高中生的(2.82±0.39)(2.74±0.31)分(t值分别为2.75,3.91,P值均<0.01).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基本心理需要和幸福感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3 ~0.643,P值均<0.01).领悟社会支持可直接对中学生的幸福感产生正向预测作用(β=0.27,t=11.93,P<0.01),也可通过社会适应、基本心理需要的部分中介对幸福感产生影响,3个变量可累积解释幸福感变异的51.3%.结论 中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基本心理需要与幸福感具有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和基本心理需要对中学生的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效应.
作者:赵科;杨丽宏;赖怡;杨叶青;杨明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减少青少年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18所学校共4 871名学生进行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问卷调查,运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近1年内中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为5.75%(280/4 871).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高(8.88%),其次为初中生(5.09%),高中生交通伤害发生率低(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学(初中与之比较:OR=0.534,95% CI=0.380 ~0.749;高中与之比较:OR=0.314,95%CI=0.213~0.464)、肥胖(OR=1.855,95%CI=1.225~2.809)、大家庭(OR=1.463,95%CI=1.103~ 1.941)、步行(OR=1.750,95%CI=1.116~2.746)、骑自行车上学(OR=3.636,95%CI=2.015 ~ 6.560)、违反交通规则次数多(OR=1.343,95%CI=1.167~ 1.546)、校内人车道不分开(OR=1.433,95%CI=1.110~ 1.850)学校学生更倾向于发生交通伤害,学校有专人维护校周交通秩序(OR=0.818,95%CI=0.698~0.958)、所乘校车无超载情况(OR=0.483,95%CI=0.330~0.706)是交通伤害的保护因素.结论 深圳市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发生情况不容忽视,多种因素影响交通伤害发生.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学生交通伤害的发生.
作者:谌丁艳;熊华威;王赟;周丽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对初中生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运动参与以及体质健康的影响,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对贵阳市230名学生进行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对照组232名学生不予干预,只接受常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干预前和干预持续1年,对2组受试者进行体质健康信念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运动参与调查表及体质健康指标的测定.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知觉锻炼益处、体质评价态度、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体质评价结果关注、情绪效能、人际交流、身体健康得分分别为(16.44±0.55) (15.72±0.41)(14.12±0.61) (15.76±0.23) (14.78±4.38)(15.28±.4.41) (14.92±4.3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3.74±0.33) (12.66±0.58)(12.40±0.32) (12.57±0.56) (13.20±2.97) (13.13±3.55) (13.43±3.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组学生运动时间、每周锻炼频率、肺活量、台阶试验评定指数分别为(0.88±0.64),48.2%,(56.68± 12.69)(66.44± 13.20),均高于对照组的(0.57±0.32),21.2%,(49.98±12.12)(56.22±9.97)(P值均<0.05).结论 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理论教育可以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水平,促进中学生体质健康,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杜建军;罗琳;刘占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双生子注意问题和焦虑/抑郁的遗传度,为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注意问题和焦虑/抑郁的影响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问卷,对从北京地区和山东地区招募的527对同性别6~18岁双生子进行调查,采用相关系数法计算注意问题和焦虑/抑郁的遗传度.结果 不同卵性双生子中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3,P>0.05).注意问题和焦虑/抑郁得分在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24,-0.593,P值均>0.05).儿童青少年注意问题遗传度为0.78,焦虑/抑郁遗传度为0.52.结论 遗传对儿童青少年注意问题有高等强度影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儿童青少年焦虑与抑郁.
作者:王上上;陈天娇;季成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2010和2014年7~18岁学生体质状况及变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0和2014年江西省7~18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对身体形态、功能、素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2010年比较,2014年江西省7~18岁学生城男、乡男、城女、乡女身高分别平均增长1.45,1.08,0.87,0.74cm;体重平均增长3.09,1.37,2.24,1.17 kg;肺活量平均增长612.72,302.65,524.73,256.98 mL.2014年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1.28%(城男17.52%,乡男10.89%,城女10.82%,乡女5.89%);肥胖检出率为5.24%(城男10.40%,乡男3.78%,城女5.05%,乡女1.72%).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立定跳远分别平均下降13.39,8.03,6.98,728 cm;坐位体前屈平均下降1.94,2.35,1.50,1.08 cm;各年龄组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有升有降.结论 江西省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继续增长,肺活量大幅提升,但身体素质仍不容乐观.
作者:朱小桢;詹晓梅;易文娟;谢佩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龋齿是中国爱卫会、教育部、卫生部提出的需重点防治的六大学校常见病之一[1].8岁儿童正处于乳恒牙替换期,是牙列发育、牙颌系统快速增长和龋病高发的时期.了解8岁儿童患龋率、龋失补构成比、易患龋牙面、乳牙患龋与恒牙患龋相关性等状况,对科学开展学校龋齿防治工作,尤其对开展适龄儿童的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本研究于2014年6-11月对江苏省常州市8岁儿童进行了口腔健康检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惠斌;姚杏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2000-2014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2000,2005,2010和2014年4次云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13~18岁汉族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动态分析,并分析个人、学校和社会因素等对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 2000,2005,2010和2014年云南省汉族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分别为98.92%,94.44%,92.48%和91.01%,农村高于城市,女生高于男生(除2010年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014年初中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2.37%)高于高中生(89.66%),社会经济水平“中”地区的学生(93.97%)高于“差”地区的学生(88.41%),非超重肥胖学生(93.87%)高于超重肥胖学生(70.45%),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2h的学生(91.71%)高于>2 h的学生(88.3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超重肥胖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的比例高于非超重肥胖学生(OR=6.071),每天看电视、用计算机和玩电子游戏时间>2h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的比例高于≤2h的学生(OR=1.483).结论 云南省汉族中学生近15年来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并受营养状况和静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作者:黄鑫;常利涛;黄达峰;安维维;陈露;魏熙晶 刊期: 2016年第07期
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也是传染病多发重点地方,学校卫生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健康,学校卫生工作涉及到学生健康监测、常见病预防、传染病预防控制等方面,而目前的校医队伍存在缺编严重、配备比例低、从事该项工作的医学专业人员相对不足、兼职过多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1].为准确掌握宁夏中卫市学校卫生室设置及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情况,笔者于2015年1-8月对辖区内学校的校医、保健室及保健教师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梅霞;褚治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新生不同膳食模式与血压高值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杭州市6所高校的1 752名大学新生进行一般情况调查、体格检查和膳食调查,同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建立研究人群的饮食模式.结果 共发现3种主要饮食模式,分别是动物性食物型、西方快餐型和中国传统型.“西方快餐型”和“动物性食物型”模式中Q3组(高摄人该类膳食模式)体质量指数(BMI)高于Q1组(低摄入该类膳食模式),而“中国传统型”模式中Q3组BMI低于Q1组(F值分别为13.570,9.858,6.125,P值均<0.01);“动物性食物型”模式中Q3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值高于Q1组,而“中国传统型”模式Q3组中的SBP和DBP值低于Q1组(FSBP值分别为4.295,3.832,FDBP值分别为3.604,3.148,P值均<0.05).趋势x2检验分析发现,不同程度摄入的“动物型性食物”膳食模式学生血压高值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7,P<0.01).在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同归模分析表明,“动物性食物型”模式仍可以增加高血压的危险性(OR=1.34,95%CI=1.02~ 1.74,P<0.05).结论 “动物性食物型”饮食模式对杭州市大学新生血压高值和高血压有明显的影响,应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
作者:周惠婷;束龙;斯彩娟;章小艳;郑培奋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南通市4~6岁流动儿童安全认知水平,以便为对相应人群开展安全教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江苏省南通市4个区8所幼儿园的586名4~6岁儿童进行结构式访谈,并向其养育者和教师发放问卷.结果 5~6岁流动幼儿安全认知得分高于4~5岁幼儿(t=-3.67,P<0.05),两者对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拐骗均表现出良好的认知;流动男女童间安全认知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5).来自不同等级幼儿园流动儿童在防拐骗、防走失、防触电、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大型玩具安全6个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优质园优于合格园.流动儿童在防拐骗、防走失、防触电、药品安全、交通安全、大型玩具安全领域得分均低于非流动儿童(P值均<0.01).结论 流动儿童的安全认知水平与其思维发展特点、所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有关.家长的重视和积极参与、托幼机构的适宜引导、政府给予接受教育的机会、社区开展相关活动,可提升流动儿童的安全认知水平.
作者:王晓芬;杨莹莹;曹鹏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视力不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汉族9~22岁学生7 136名进行视力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 单因素x2检验结果显示,每天平均睡眠时间、每周吃早餐次数、喝牛奶次数、每周上体育课次数、每天上课间操次数、体育锻炼时间、每天做作业、看电视、读屏(手机、平板计算机、电子游戏机、计算机游戏、看视频或电子书)时间的不同组间学生视力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11.97,9.83,11.54,464.78,174.50,364.60,364.60,142.09,109.6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睡眠时间(OR=1.749)、每周上体育课次数(OR=1.619)、每天上课间操次数(OR=1.343)、每天做作业时间(OR=0.491)、看电视时间(OR=1.633)和读屏时间(OR=0.731)等因素与学生视力不良程度有关(P值均<0.05).结论 充足的睡眠、增加户外活动、减轻学习负担、减少读屏时间是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应指导学生用眼行为,保护学生视力.
作者:黄剑辉;段佳丽;宋玉珍;孙颖;王观;王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担任班级心理委员的动机特征及其与担任意愿的关系,为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及相应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方案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赣州市4所高校一、二年级463名班级心理委员,采用自编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动机及意愿调查问卷和自编选择担任班级心理委员影响因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绝大多数班级心理委员担任的目的是“对心理学感兴趣(60.48%)”和“喜欢帮助别人(59.61%)”;男、女生担任意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7,P>0.05);有、无精神/心理障碍的亲朋好友班级心理委员在担任愿望程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2,P<0.05);助人愿望、倾听、自我实现、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尊重需要6个题目自我评分与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意愿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253,0.156,0.269,0.154,0.159,0.130,P值均<0.01);自我实现和利他行为自评分数高,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意愿更强(β值分别为0.184,0.208,P值均<0.01).结论 担任班级心理委员主要的动机可能为助人愿望和自我实现.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和选拔应侧重于心理学兴趣培养、人际沟通训练.
作者:郑亚楠;温义媛;唐宏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饮奶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5月在成都市选取2所幼儿园707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近3个月饮奶行为(饮奶频率及饮奶量)及其家庭因素(家长饮奶行为、家长奶类知识、家长对儿童饮奶态度、家长学历及家庭经济收入)等信息,分析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的影响.结果 家长奶类知识知晓率达到80%的占55.87%(395/707).儿童饮奶率为98.59%(697/707),每日饮奶率为84.58%(598/707),日均饮奶量≥300 mL的比例为61.67%(436/7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日均饮奶量≥300 mL、每天饮奶、饮奶年限≥10年及鼓励儿童饮奶是儿童饮奶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2.969,1569,1.974,2.701,P值均<0.05).结论 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有影响,家长积极饮奶态度和良好饮奶行为可促进儿童饮奶.
作者:李媛媛;王玥;张慧娟;李鸣;刘丹;李润;代正燕;曾果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