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高校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感染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陈秋萍;陈田木;吴英;徐丽萍

关键词:大学, 结核菌素, 病例对照研究
摘要:国内外研究表明,学校由于人口密集,接触密切,极易发生结核病暴发[1-3].在中国每年均有多起学校结核病暴发疫情发生[4-6].由于结核病具备传染性强、病程长、容易发生耐药等特点,学生患病后需要休学回家长期规范治疗,给学生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极大影响.另一方面,结核病的潜伏期长[7-8]、隐性感染比例高[9-11]、传播方式容易实现,给校园结核防控带来非常大的难度.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结核病的发病影响因素,为今后学校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的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天津市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自我认知研究

    目的 探讨城市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为建立适用于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自我认知量表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自我认知量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天津市内6个区4 94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使用因子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将参与身体活动的自我评估分为寻求支持与障碍认知,累计贡献率为62.05%;将个人结果预期分为积极结果预期与消极结果预期,累计贡献率为55.00%.73%青少年在7d内有5d以上没达到应有的运动总量.不同性别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均与青少年自我评估、社会支持程度以及个人结果预期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315,0.094,0.089,-0.288,-0.053,0.129,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自我认知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戈莎;郭雪鹏;颜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蚌埠某医院2003-2014年青少年漏斗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03-2014年3~17岁青少年住院患者漏斗胸的发生情况,为预防青少年漏斗胸的发生和积极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3-2014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城乡3~17岁人群漏斗胸发生情况,及医疗费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自2003年以来,蚌埠市青少年漏斗胸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x2=23.38,P<0.01),至2009年上升趋势缓解,2009-2013年青少年漏斗胸发生呈持平状态.漏斗胸患者中,男生所占比例为83.19%,远高于女生的16.81%.6~8岁住院患儿漏斗胸例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少年(x2=12.54,P<0.05);县乡青少年漏斗胸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城市青少年.漏斗胸医疗费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9,P<0.05);不同性别、城乡分组青少年漏斗胸医疗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蚌埠市青少年漏斗胸住院患儿200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2013年上升缓解,呈持平状态.县乡6~8岁男童应是漏斗胸发生、治疗的重点关注对象.

    作者:刘春芳;叶枫林;张丽萍;施超;夏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每日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我国儿童青少年适宜饮水摄入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城区和郊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1 403名.利用定量用具采用连续7d的饮水记录法,了解调查对象的饮水情况.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城郊、年级、身体活动水平中小学生各种饮品的饮用量.结果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每日平均饮水量为865 mL;男生(897 mL)高于(836 mL)女生(t=7.568,P<0.05);城区学生(968mL)高于郊区学生(759 mL) (t=92.843,P<0.05);高年级学生饮水量高于低年级学生(F=30.335,P<0.05).白水饮用量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0.586,28.592,P值均<0.05);碳酸饮料饮用量男生高于女生,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超重儿童高于体重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8.948,23.731,4.490,5.149,P值均<0.05).调查对象白水饮用量占饮水总量的66.1%,郊区学生(74.0%)高于城区学生(60.1%) (x2=4.43,P<0.05).饮水量及各种饮品的影响因素众多,城郊、年龄、身体活动水平、BMI、性别是总饮水量的影响因素;年龄、身体活动水平、BMI、性别是水的影响因素;城郊、年龄、身体活动水平、家庭人均年收入是饮料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饮水量偏低且影响因素较多,制定儿童青少年适宜饮水量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作者:何志凡;李晓辉;刘艳;王瑶;冯敏;鞠勇;杨建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创建学校无烟环境对中学生吸烟知信行的影响

    目的 比较深圳市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前后中学生吸烟认知、态度、行为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创建活动效果,为学校控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个区5所中学为干预组开展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干预,随机选取5所中学为对照组不开展干预活动,对两组学校创建活动前后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吸烟知识知晓、态度、行为水平.结果 干预组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8.60%提高到干预后的85.21%(x2=44.89,P<0.01),态度正确率由干预前的73.86%提高到干预后的77.07% (x2=4.72,P=0.03);而行为形成率在干预前后分别为90.57%,9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21).对照组的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分别为76.50%,72.68%,83.82%,干预后分别为77.77%,73.48%,84.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无烟学校创建活动能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使中学生的烟草认知情况产生明显的改善,但对吸烟行为无明显影响.建议在全社会范围推广全面无烟政策.

    作者:熊静帆;杨慧;罗念慈;朱品磊;阮建民;杨应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秦皇岛地区青少年高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血症在青少年中的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儿童高脂血症的有效控制方法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使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秦皇岛地区3 136名13~ 17岁汉族青少年的non-HDL-C水平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高non-HDL-C血症检出率为1.2%.三酰甘油和腰围正常组青少年高non-HDL-C血症检出率为0.5%,而HTWC组青少年检出率为9.8%.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和高血压家族史后,HTWC组青少年高non-HDL-C血症检出率是三酰甘油和腰围正常组青少年的19.696倍(95%CI=8.325~46.595,P<0.01).结论 HTWC表型与青少年高non-HDL-C血症密切相关,为青少年高non-HDL-C血症的危险因素.

    作者:杨晓莉;马春明;陆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杭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和行为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市6所高校922名大学生进行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有58人(6.29%)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及平均绩点大学生具备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555,17.945,48.893,8.928,9.99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专业、居住地是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OR=2.018);大三、大四和大五比大一的学生更具有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OR值分别为4.441,3.746,7.928);医科比文科更具有慢性病预防(OR=6.037);农村高于城镇(OR=0.426).大学生获取慢性病预防知识的主要途径为电视或互联网(21.65%)、报刊或杂志(16.33%)、同学或朋友(9.80%)以及家人(9.08%).结论 高校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水平较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知识行为.

    作者:周伟洁;毛晨峰;马海燕;王晓培;赵雅婷;严梦凡;翁小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绍兴市中小学生近视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绍兴市7~ 15岁中小学生近视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绍兴市4所小学和4所中学共2 911名学生采用室内灯箱式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双眼视力,裸眼视力≤4.9为视力不良;然后用1%阿托品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屈光范围<0.5 D为近视进行视力检测.使用统计方法主要有x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 小学生近视检出率(25.1%)低于初中生(72.8%)(x2=592.626,P<0.01);小学生近视平均度数为(213.88±105.98),中学生近视平均度数为(305.44± 16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57,P<0.01).近视检出率和近视度数随着年级递增而升高(x2/F值分别为667.195,10.753,P值均<0.01),城市学生近视率高于农村学生(x2=42.224,P<0.01),重点学校学生近视率高于一般学校(x2=6.224,P<0.05).结论 绍兴市中小学生近视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大近视高发态势的干预力度,培养健康和科学的用眼习惯.

    作者:邢超;屠春雨;陶芳标;方益荣;傅利军;马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某校高一学生心理复原力及归因风格与强迫症状的关系

    目的 了解合肥市某校高中一年级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分析心理复原力和归因风格与强迫症状的关系,为开展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的预防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以合肥市某高中一年级2 19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计算机辅助问卷调查.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定强迫症状,同时调查高中生社会人口学特征、心理复原力及归因风格等.结果 共检出229名学生有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0.5%(229/2 190),女生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2.2%(120/980),高于男生的9.0%(109/1 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58,P<O.05).心理复原力合作与交流、自我效能、共情、问题解决及自我意识维度处于中等或良好水平的学生强迫症状检出率均低于较低水平的学生,经趋势x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3.988,74.628,12.207,42.049,57.139,P值均<0.01);在消极事件归因风格方面,强迫症状组与无强迫症状学生相比更倾向于归因为持久的、普遍的和外在的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1.099,25.954,21.552,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复原力中合作与交流(OR=4.44,95%CI=2.38~8.28)、自我效能(OR=2.20,95%CI=1.30~3.75)和自我意识(OR=1.69,95%CI=0.91~3.15)3个维度较低水平,及消极事件归因风格为持久性归因(OR=1.80)和外在归因(OR=1.71)是高中生强迫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强迫症状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风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复原力水平有利于减少高中生强迫症状的发生.

    作者:杨巧红;王君;郭缨;陈圆圆;汪义超;张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某高校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感染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国内外研究表明,学校由于人口密集,接触密切,极易发生结核病暴发[1-3].在中国每年均有多起学校结核病暴发疫情发生[4-6].由于结核病具备传染性强、病程长、容易发生耐药等特点,学生患病后需要休学回家长期规范治疗,给学生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也给正常教学秩序造成极大影响.另一方面,结核病的潜伏期长[7-8]、隐性感染比例高[9-11]、传播方式容易实现,给校园结核防控带来非常大的难度.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结核病的发病影响因素,为今后学校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的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作者:陈秋萍;陈田木;吴英;徐丽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广安市中小学生饮食运动行为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广安市中小学生日常饮食和运动行为现状,为学校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借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安市的1 53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每周至少有3d及以上在西式快餐店用餐的人数为72人(4.7%);而每天喝1杯牛/酸/豆奶的人数为409人(26.7%),偏食的人数为538人(35.1%);中小学生每天运动1h以上者301人(19.7%),采用不健康减肥控制体重方式发生率依次为节食(13.2%)、禁食(1.3%)、故意吐出食物(1.2%)、吃减肥药(1.0%).多项饮食行为和运动、静态行为及不合理控制体重在不同学习阶段和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调查对象存在多种不健康饮食行为,缺乏体育运动情况较普遍.学校应针对性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同时通过社会号召、家庭重视,全方位给目标群体树立起健康榜样作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李玉梅;宋湛;李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危险行为影响的双生子研究

    目的 了解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为减少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RBQ-A)评定重庆市11~18岁111对双生子的危险行为,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维度问卷(PSDQ)、应激生活事件(SLE)、MacMaster家庭活动计划一般功能量表(FAD-GFS)等调查双生子环境因素;通过Open-MX软件构建单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加性遗传因素、共享环境因素、个体特异性环境因素对双生子危险行为的影响.结果 在危险行为总变异方差中加性遗传效应占0.67(95%CI=0.51 ~ 0.77),个体特异性环境因素分别占0.33(95%CI=0.22~ 0.49);危险行为与权威型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0.261,P<0.01),与专制型养育方式、家庭功能、分娩方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4,0.178,0.148,P值均<0.01),与应激生活事件、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及母孕期情况等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青少年危险行为受遗传和特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受遗传的影响较大,但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家庭功能对该指标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朱文芬;傅一笑;胡小梅;王英诚;邓伟;李涛;马兴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我国4城市中小学生家长饮食行为现状

    目的 了解沈阳市、武汉市、成都市、广州市中小学生家长的饮食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饮食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沈阳市、武汉市、成都市、广州市13 80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70.7%的学生家长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但其中仅有18.0%的家长早餐营养良好.4所城市学生家长每周吃早餐次数及早餐营养状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7.872,259.788,P值均<0.05).学生家长吃西式快餐的频率≥1次/月的占34.3%,各城市学生家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958,P<0.05).学生家长每周至少吃1次零食、饮料比例分别为78.3%,59.5%,零食、饮料每周消费次数构成各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82.53,136.381,P值均<0.05).学生家长常吃的5种零食依次为新鲜蔬果、谷类、坚果、奶制品、豆制品,常喝的5种饮料依次为茶水、茶饮料、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鲜榨果蔬汁.结论 四城市学生家长存在早餐结构不合理,消费西式快餐、不健康零食及饮料等现象,因此应加强营养教育.

    作者:宋超;郭海军;宫伟彦;李晓辉;吴晓旻;刘伟佳;栾德春;刘爱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早餐对大学生认知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究早餐对大学生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及脑力工作能力的影响,为高校学生早餐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某医学院校69名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吃早餐,32名)和对照组(吃早餐,37名),用Corsi积木点击测验的变式设计测试视空间工作记忆;用E-Prime 2.0反应时测定软件测定反应时;用剂量作业试验测定脑力工作能力.分别于上午8:30和11:00进行前后2次测试.结果 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2次组间比较,对照组成绩均比实验组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身前后测试比较显示,两组视空间工作记忆第2次成绩均比第1次好(t值分别为-2.67,-2.77,P值均<0.05),但反应时2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脑力工作能力2次组间比较显示,阅字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次测试实验组脑力工作能力测试的错误率均小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40.406,7.359,P值均<0.01).两组自身对照结果均为第2次错误率高于第1次,而阅字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均为第2次优于第1次,且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饥饿状态下,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及脑力工作能力均受到影响,但因练习效应干扰等原因,仍不能确定早餐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程度.

    作者:梁小红;王庆雄;杜坤;王晓波;黄晓霞;陈昕;华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新异故事测验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通过“虚假信念”任务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在新异故事测验(Strange Stories Test,SST)中的表现特征,为ASD儿童的社交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15名被中山大学儿童行为与体质发育中心确诊的ASD儿童为研究组,以某小学内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相匹配的30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进行新异故事测验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WISC-Ⅳ)测试.结果 ASD组儿童SST中的情境得分(6.40±3.62)低于对照组(12.50±2.94)(t=29.310,P<0.01).ASD组在白谎、误会、劝说、假装、玩笑5个情境中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仅对照组儿童SST中的情境得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513,P<0.01);对照组SST总得分与总智商、ASD组SST总得分与年龄均呈正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64,0.491,P值均>0.05);ASD组SST总得分与总智商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0.219,P>0.05).结论 随年龄增长,通过“虚假信念”任务的ASD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仍落后于正常儿童.

    作者:黄哲兰;刘步云;肖启蓬;林力孜;戴美霞;梁晶晶;叶晓芳;金宇;静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积极心理训练营对改善大学生情绪障碍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团体辅导和积极情感体验活动对情绪障碍大学生的效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寻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高校筛选80名有情绪障碍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分成实验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10次团体心理辅导和活动,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前后测,比较实验前后被试心理状况.结果 积极心理取向的培训1周后对降低大学生人际敏感、抑郁、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其他因子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1,3.047,2.101,2.103,2.155,2.134,6.228,P值均<0.05);而对照组前后除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加重外(t值分别为-2.491,-2.112,P值均<0.05),其他并无显著变化.在0.5 a后进行追踪研究,实验组在抑郁情绪障碍的降低上效果保持良好,在减轻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及人际敏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对照组前后除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加重外(P值均<0.05),其他各项因子无变化.结论 积极心理训练营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常见情绪障碍的干预有显著性效果,在减轻抑郁、焦虑、强迫、敌对及改善人际敏感上也具有良好的保持效果.

    作者:李燕;周振华;周秀芳;董湘玉;肖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武汉市大一女生摄食障碍患者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特征

    目的 探讨武汉市大一年级女生摄食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特征,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武汉地区3所大学大一女生中的74名摄食障碍患者和79名健康学生进行比较.结果 摄食障碍组的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独立性上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305,2.815,4.138,P值均<0.01),而在矛盾性和控制性方面则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88,-2.872,P值均<0.01).摄食障碍组在父母亲教养方式中,均出现了情感温暖和理解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31,3.577,P值均<0.01),过分干涉和拒绝与否认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08,-4.110,-3.059,-2.217,P值均<0.01).结论 摄食障碍患者有着明显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

    作者:王牮;周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学生健康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

    健康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联合国开发署“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水平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健康是获得良好教育的前提[1],健康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的改善可以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癌症、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高居人群死因首位,同时高达28.2%的美国全人群死因可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饮酒等健康危险行为[2];全人群教育的改善可以降低人群慢性疾病的死亡率[3];而促进年轻人的学业成功,则能减少其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4].

    作者:仇元营;余小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

    目的 评价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应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信度与效度,为量表在全国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5所高校在读本科生l 657名,运用暴力恐怖袭击量表进行自我评定,采用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进行信度分析,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效度评价.结果 大学生对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817,量表总体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45;量表中的个人准备行为、信息寻求行为和规避行为与总量表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0.637,0.6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因子分析结果表明,3个公因子特征值分别为4.316,1.286,1.044,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20%,9.89%,8.0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1.12%,分别命名为准备行为、信息寻求行为和规避行为.所有条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0.结论 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作为中国大学生对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情况评价的有效工具.

    作者:叶云凤;饶珈铭;王海清;张思恒;王声湧;董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视域建构原则与策略

    当前我国(大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由注重实践拓展转向追求专业提升的关键时期.由于建构体现其学术特点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是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要件,而前瞻性确立建构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的基本原则与战略是其前提与基础.因而此项探索具有独特的学理蕴涵.

    作者:裴学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体育锻炼和睡眠质量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合肥某大学大一至大三4 74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体育锻炼的一般情况、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结果 4 747名大学生中,男生每周有3d及以上体力活动达lh和每周有ld及以上参加强健肌肉训练的报告率(38.0%,56.6%)均高于女生(21.6%,21.9%)(x2值分别为151.201,559.985,P值均<0.01);城市学生参与中等和大运动量人数比例(34.1%)多于农村学生(29.1%) (x2=17.535,P<0.05).睡眠障碍总检出率为9.8%,男生为9.2%,女生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2,P>0.05);心理病理症状的总检出率为17.3%,男生为18.9%,女生为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2,P<0.05).有睡眠障碍的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42.5%)高于无睡眠障碍的学生(14.6%)(x2=226.425,P<0.0l).体育运动量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心理病理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无睡眠障碍且运动量越大的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越低(P值均<0.01).结论 有睡眠障碍的大学生中,体育运动量越小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越高.对其进行体育锻炼干预或可有助于降低心理病理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张昱堃;伍晓艳;陶舒曼;张诗晨;苏普玉;张曼;郝加虎;陶芳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