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
目的 了解初中生屏前行为与特质焦虑的关系,为开展学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二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9所中学六~九年级的4 1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过长屏前行为与中学生特质性焦虑的关系.结果 学生在1周内平均每天的屏前时间是2.68 h,男生(2.92 h)高于女生(2.47 h)(t=6.508,P=0.000),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4,P=0.001).51.5%的调查对象平均每天屏前时间≥2h.在屏前时间≥3h的情况下,学习压力、不良环境影响、自卑倾向和人际困扰与过长屏前行为有关(OR值分别为1.014,1.030,0.979,1.040).结论 过长的屏前行为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与青少年的焦虑有关,应在行为干预中考虑心理因素的影响.
作者:罗春燕;周月芳;陆茜;王向东;陈健;赵宇;蒋慧芬;汤海英;冯晓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通过“虚假信念”任务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在新异故事测验(Strange Stories Test,SST)中的表现特征,为ASD儿童的社交康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15名被中山大学儿童行为与体质发育中心确诊的ASD儿童为研究组,以某小学内与研究组年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相匹配的30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进行新异故事测验及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4版(WISC-Ⅳ)测试.结果 ASD组儿童SST中的情境得分(6.40±3.62)低于对照组(12.50±2.94)(t=29.310,P<0.01).ASD组在白谎、误会、劝说、假装、玩笑5个情境中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仅对照组儿童SST中的情境得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513,P<0.01);对照组SST总得分与总智商、ASD组SST总得分与年龄均呈正相关,但均无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64,0.491,P值均>0.05);ASD组SST总得分与总智商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0.219,P>0.05).结论 随年龄增长,通过“虚假信念”任务的ASD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仍落后于正常儿童.
作者:黄哲兰;刘步云;肖启蓬;林力孜;戴美霞;梁晶晶;叶晓芳;金宇;静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第二条明确指出,监测学生健康状况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学校卫生监测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长期、系统、定时、定点地收集有关学生健康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各种资料,掌握学生健康现状和规律,为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制定学生保健措施提供资料和依据,促进基层学校卫生工作的改善,加快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和提高.
作者:马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杭州市本专科新生社会资本现状及其与健康之间关系,为改善本专科新生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杭州市3所大学的1 105名新生.利用社会资本调查问卷、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本科和专科新生社会资本对健康的影响.结果 本科新生的社会支持、社会信任、社会归属感、社会网络、社会参与均分(47.95±8.09,17.09±2.47,24.21 ±4.22,10.80±2.55,5.21±14.22)均高于专科新生(46.61±7.71,16.04±2.48,23.28±3.96,7.62± 1.95,4.66± 1.40)(f值分别为6.50,2.56,3.40,22.62,1.14,P值均<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本科和专科新生社会资本潜自变量对健康潜因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6和0.82,其中社会归属感对本科学生健康的影响大(r=0.62),社会支持对专科学生健康的影响大(r=0.70).结论 本科和专科新生社会资本对健康有积极影响.增强本科学生的社会归属感和提高专科学生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改善身心健康状况.
作者:翁小瑜;张育炜;莫以凡;周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绍兴市7~ 15岁中小学生近视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绍兴市4所小学和4所中学共2 911名学生采用室内灯箱式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双眼视力,裸眼视力≤4.9为视力不良;然后用1%阿托品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屈光范围<0.5 D为近视进行视力检测.使用统计方法主要有x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 小学生近视检出率(25.1%)低于初中生(72.8%)(x2=592.626,P<0.01);小学生近视平均度数为(213.88±105.98),中学生近视平均度数为(305.44± 16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57,P<0.01).近视检出率和近视度数随着年级递增而升高(x2/F值分别为667.195,10.753,P值均<0.01),城市学生近视率高于农村学生(x2=42.224,P<0.01),重点学校学生近视率高于一般学校(x2=6.224,P<0.05).结论 绍兴市中小学生近视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大近视高发态势的干预力度,培养健康和科学的用眼习惯.
作者:邢超;屠春雨;陶芳标;方益荣;傅利军;马岩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深圳市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前后中学生吸烟认知、态度、行为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创建活动效果,为学校控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个区5所中学为干预组开展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干预,随机选取5所中学为对照组不开展干预活动,对两组学校创建活动前后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吸烟知识知晓、态度、行为水平.结果 干预组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8.60%提高到干预后的85.21%(x2=44.89,P<0.01),态度正确率由干预前的73.86%提高到干预后的77.07% (x2=4.72,P=0.03);而行为形成率在干预前后分别为90.57%,9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21).对照组的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分别为76.50%,72.68%,83.82%,干预后分别为77.77%,73.48%,84.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无烟学校创建活动能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使中学生的烟草认知情况产生明显的改善,但对吸烟行为无明显影响.建议在全社会范围推广全面无烟政策.
作者:熊静帆;杨慧;罗念慈;朱品磊;阮建民;杨应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1].国际卫生组织将儿童虐待主要划分为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以及忽视等4种类型.其中情感虐待是儿童虐待的核心组成部分[2],它是指父母或看护人等经常对孩子侮辱、恐吓、指责、轻视或孤立等,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3].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情感虐待与情绪问题(抑郁、焦虑、孤独感)、认知问题(情绪面孔反应、情绪面孔注意偏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4-5]的关系.
作者:陈晨;郭黎岩;王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安阳市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现状,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阳市中学及大学12所学校共2 577名学生进行健康危险相关行为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严重伤害发生率为10.9%.17种伤害危险行为中,骑自行车违规(62.3%)、步行违规(51.1%)发生率高.男生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率普遍高于女生(P值均<0.01).除受欺侮、打架行为发生率以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7.534,60.557,P值均<0.05),学校周围环境无安全感、失眠发生率以大学生高(x2值分别为285.811,175.503,P值均<0.01)外,其余13种危险行为发生率均以高中生高.非故意伤害行为、受欺侮、学校周围环境无安全感、离家出走行为发生率普通中学、职业中学较高,感到学习压力大重点中学学生较明显(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广泛存在.相关部门需根据不同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的学生伤害发生类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
作者:郭丽;张栓虎;邵红毅;姚兴宽;闫昱;张俊红;王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10~18岁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对身体素质的影响,为探讨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从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抽取10~ 18岁的学生共43 200名,获取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其生活方式的资料,计算身体素质指数(PFI);利用因子分析对生活方式提取公因子,对PFI和公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生活方式得分显示,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3.57±0.84)高于女生(3.27±0.83),男生体育锻炼时间一得分(3.36±0.78)高于女生(3.29±0.78),男生体育锻炼时间二得分(2.68±0.73)低于女生(2.87±0.71),牛奶鸡蛋的食用频率得分男生(2.16±0.75)高于女生(2.08±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 430.605,76.245,680.480,126.401,P值均<0.05).男、女生PFI分别为(0.01±3.08)和(-0.12±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53,P<0.05).与身体素质呈正相关的有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时间和食用牛奶鸡蛋的频率;静坐时间与身体素质呈现负相关(P值均<0.05).体育锻炼态度(喜欢程度)与身体素质变差呈现“正”关联(OR>1).结论 男生身体素质优子女生;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时间和静坐时间等对身体素质存在影响,其中体育锻炼态度对身体素质的影响较大.
作者:李亚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每日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我国儿童青少年适宜饮水摄入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城区和郊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1 403名.利用定量用具采用连续7d的饮水记录法,了解调查对象的饮水情况.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城郊、年级、身体活动水平中小学生各种饮品的饮用量.结果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每日平均饮水量为865 mL;男生(897 mL)高于(836 mL)女生(t=7.568,P<0.05);城区学生(968mL)高于郊区学生(759 mL) (t=92.843,P<0.05);高年级学生饮水量高于低年级学生(F=30.335,P<0.05).白水饮用量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0.586,28.592,P值均<0.05);碳酸饮料饮用量男生高于女生,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超重儿童高于体重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8.948,23.731,4.490,5.149,P值均<0.05).调查对象白水饮用量占饮水总量的66.1%,郊区学生(74.0%)高于城区学生(60.1%) (x2=4.43,P<0.05).饮水量及各种饮品的影响因素众多,城郊、年龄、身体活动水平、BMI、性别是总饮水量的影响因素;年龄、身体活动水平、BMI、性别是水的影响因素;城郊、年龄、身体活动水平、家庭人均年收入是饮料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饮水量偏低且影响因素较多,制定儿童青少年适宜饮水量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作者:何志凡;李晓辉;刘艳;王瑶;冯敏;鞠勇;杨建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藏族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其特点,为制定降低藏族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对329名藏族大学生和362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同时收集被试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 藏族大学生的身心耗竭(3.11±0.74)、学业疏离(2.50±0.73)及学习倦怠总均分(15.73±2.53)均高于汉族大学生(分别为2.98±0.83,2.21±0.71,15.26±2.25)(P值均<0.05);藏族男大学生在学业疏离(2.75±0.82)、低成就感(3.38士0.70)和学习倦怠总均分(16.60±3.04)3个指标上得分均高于藏族女大学生(分别为2.36±0.63,3.09±0.53,15.23±2.03)(P值均<0.05).不同专业和年级藏族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专业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大一文科生在低成就感(3.22±0.86)和学习倦怠总均分(15.69±2.50)上均高于大一理科生(分别为2.94±0.51,14.80±1.69),大二理科生和大三理科生在低成就感(分别为3.21±0.57,3.43±0.60)和学习倦怠总均分(分别为16.23±2.81,16.38±3.06)上的得分均高于大一理科生(分别为2.94±0.51,14.80±1.69)(P值均<0.05);其他因素间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藏族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倦怠,其中性别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年级和专业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田青;闫清伟;靳晨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广安市中小学生日常饮食和运动行为现状,为学校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借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安市的1 532名中小学生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每周至少有3d及以上在西式快餐店用餐的人数为72人(4.7%);而每天喝1杯牛/酸/豆奶的人数为409人(26.7%),偏食的人数为538人(35.1%);中小学生每天运动1h以上者301人(19.7%),采用不健康减肥控制体重方式发生率依次为节食(13.2%)、禁食(1.3%)、故意吐出食物(1.2%)、吃减肥药(1.0%).多项饮食行为和运动、静态行为及不合理控制体重在不同学习阶段和性别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调查对象存在多种不健康饮食行为,缺乏体育运动情况较普遍.学校应针对性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同时通过社会号召、家庭重视,全方位给目标群体树立起健康榜样作用,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李玉梅;宋湛;李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团体沙盘游戏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使用大学生移情问卷与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筛选某高校大学生,选择人际交往能力与移情能力得分均处于40%低分段的44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团体心理辅导组与团体沙盘游戏组,进行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后1周、2个月后,采用大学生移情问卷、人际交往能力问卷、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评估心理干预效果.结果 认知移情、行为移情、适当拒绝与自我表达的得分在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后以及2个月后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人际关系敏感在团体沙盘游戏干预后低于干预前(t=2.671,P<0.05);情感移情、适当拒绝得分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主动交往得分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结束2个月后高于干预前(t=3.233,P<0.05);对照组的自我表达得分高于干预前(t=3.095,P<0.05),但干预结束2个月后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0,P>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与团体沙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效果具有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使干预效果更好.
作者:朱海妍;刘丽琼;钟宇;王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健康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是联合国开发署“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水平是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健康是获得良好教育的前提[1],健康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的改善可以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癌症、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高居人群死因首位,同时高达28.2%的美国全人群死因可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体力活动不足、饮酒等健康危险行为[2];全人群教育的改善可以降低人群慢性疾病的死亡率[3];而促进年轻人的学业成功,则能减少其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4].
作者:仇元营;余小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合肥某大学大一至大三4 74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体育锻炼的一般情况、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结果 4 747名大学生中,男生每周有3d及以上体力活动达lh和每周有ld及以上参加强健肌肉训练的报告率(38.0%,56.6%)均高于女生(21.6%,21.9%)(x2值分别为151.201,559.985,P值均<0.01);城市学生参与中等和大运动量人数比例(34.1%)多于农村学生(29.1%) (x2=17.535,P<0.05).睡眠障碍总检出率为9.8%,男生为9.2%,女生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2,P>0.05);心理病理症状的总检出率为17.3%,男生为18.9%,女生为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2,P<0.05).有睡眠障碍的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42.5%)高于无睡眠障碍的学生(14.6%)(x2=226.425,P<0.0l).体育运动量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心理病理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无睡眠障碍且运动量越大的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越低(P值均<0.01).结论 有睡眠障碍的大学生中,体育运动量越小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越高.对其进行体育锻炼干预或可有助于降低心理病理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张昱堃;伍晓艳;陶舒曼;张诗晨;苏普玉;张曼;郝加虎;陶芳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武汉市大一年级女生摄食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特征,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武汉地区3所大学大一女生中的74名摄食障碍患者和79名健康学生进行比较.结果 摄食障碍组的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独立性上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305,2.815,4.138,P值均<0.01),而在矛盾性和控制性方面则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88,-2.872,P值均<0.01).摄食障碍组在父母亲教养方式中,均出现了情感温暖和理解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31,3.577,P值均<0.01),过分干涉和拒绝与否认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08,-4.110,-3.059,-2.217,P值均<0.01).结论 摄食障碍患者有着明显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
作者:王牮;周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学生学校心理环境指标体系并编制相应问卷,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有关学校心理环境的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分析,确定量表的理论框架,建立条目池;经专家论证、小样本的预调查,对条目进行修改,形成正式调查版本(64个条目)并对3 7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专家咨询、条目分析、因子分析法筛选条目,形成正式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 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得到2轮专家咨询的各项系数均在0.75以上,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条目分析没有删除条目,因子分析删除4个条目,终形成由60个条目组成的问卷;全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为0.883,分半系数为0.765;各维度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748~0.883之间,分半信度在0.60~0.812之间,说明量表具有比较可靠的信度.结论 中学生学校心理环境量表的条目质量及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作者:卞晨阳;李小芳;陈艳琳;黄娟;马玉巧;余毅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城市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为建立适用于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自我认知量表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自我认知量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天津市内6个区4 94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使用因子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将参与身体活动的自我评估分为寻求支持与障碍认知,累计贡献率为62.05%;将个人结果预期分为积极结果预期与消极结果预期,累计贡献率为55.00%.73%青少年在7d内有5d以上没达到应有的运动总量.不同性别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均与青少年自我评估、社会支持程度以及个人结果预期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315,0.094,0.089,-0.288,-0.053,0.129,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自我认知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戈莎;郭雪鹏;颜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健康素养的提出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对学校教育和学生人群的关注,1974年Simonds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健康素养”的概念,提出要把健康素养的提高作为公共社会政策的重要构成[1-2].随着非临床背景下健康素养的重要性不断被人们发现和认同,健康素养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目前,健康素养已经成为公共卫生、政策发展的优先行动领域.从公共卫生领域出发,健康素养的重点关注在于人们获取、理解、合理利用身边可利用资源的能力,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应对复杂的健康需求所具备的能力.无论是个人,还是作为家庭、社会成员,只有具备了健康素养才能够对健康做出积极的回应.
作者:余小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2014年2月17日上午至2月18日下午,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接到6所学校报告,称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为掌握疫情的流行强度、波及范围,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确定传播途径,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疫情措施,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本次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洁;孙品晶;李清;富小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