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特征循证分析

程庆林;谢立;徐勇

关键词:癔症, 循证医学, 流行病学研究, 儿童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评估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93篇文献102项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研究被纳入循证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主要以汉族(87.64%)、首发病例女性(80.60%)、走读生(56.86%)、经济水平落后地区(46.08%)、农村(70.59%)、小学和初中(87.13%)、春秋季节(68.42%)、9月等多发(21.05%),群体性预防接种(22.55%)、疑似食物中毒(22.55%)和迷信谣传(13.73%)为主要触发因素.临床症状主要以晕厥(头晕)(12.77%)、恶心(10.10%)和头痛(9.21%)等为主,且容易复发(50.98%).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发生率范围为7.74% ~ 31.32%.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发生可能与年龄、性别、民族、触发因素、发病时间和地点、首发病例、社会经济和教育状况等因素有关.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洛阳市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洛阳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洛阳市8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12条目攻击性问卷、性别角色冲突量表和人口资料问卷.结果 中学生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得分分别为(33.63±8.92) (7.80±3.02) (8.38±2.69)(8.97±3.11) (8.48±3.06)分.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幼时监护人中学生攻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受教育程度为中学/中专的中学生敌意得分较高(F=3.659,P<0.05).中学生攻击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性别角色冲突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值为0.118~0.342,P值均<0.01).学业-家庭冲突、成功、权力与竞争和限制性情感对中学生攻击性有正向的预测力(β值分别为0.216,0.175,0.091,P值均<0.05).结论 改善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性.

    作者:徐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流行特征研究进展

    1996年日内瓦世界卫生大会(WHA)正式通过了WHA-49.25号决议,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的一类行为”,严正指出暴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每年全世界有160多万人因他杀或自杀而死亡.暴力是世界上15~44岁人群的重要死因,因暴力导致的死亡占男性死亡总数的14%,女性的7%[2].2014年全球预防暴力状况报告指出,暴力不但会导致受害者遭受生理、精神和行为健康、性和生殖卫生、慢性病等严重后果,而且还对卫生和刑法系统、社会和福利服务以及社区经济生活造成严重负担[3].暴力根据施暴者的特征可以分为自我暴力、人际间暴力、集体暴力3种类型[4].校园暴力属于人际间暴力的一种类型.

    作者:黄泽鹏;张艳;欧利民;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海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上海市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利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一至三类本科院校及专科院校中每类随机选取2所学校,每所学校按照年级随机选取2个班级,共60个班级(本科48个,专科12个)的2 084名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 上海市在校大学生具有基本健康素养的比例为66.65%;在健康素养的3个维度方面,具有健康技能的为74.38%,具有健康知识的比例为50.67%,具有健康行为的比例为65.60%;男生具有健康素养的为63.55%,女生为7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6,P<0.01);一类本科学生具有健康素养人数比例高(73.72%),其次为二类本科(67.93%)、三类本科(66.84%)及专科学生(5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89,P<0.01).大学生健康知识方面回答正确率低的为“蟑螂传播疾病的种类”,占14.3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学生年龄、性别、学校类型等因素与学生健康素养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一般,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作者:答英娟;张婷;徐苗;张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青少年人际信任的构成及其发展特点

    目的 揭示当代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构成及特点,以供研究者进行理论研讨和教育对策研究参考.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广州市544名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用因子分析探究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结构,用方差分析比较其发展特点.结果 因子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人际信任由对社会成员的信任(11.47%)、对社会组织的信任(9.91%)、警惕性(6.83%)、对父母师长的信任(6.51%)、对同伴行为的信任(5.91%)和对国际社会的信任(5.74%)六大因子构成,涵盖了普遍信任、特殊信任和自我防御3个方面.对不同学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信任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初中生对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父母师长的信任均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高中生对父母师长的信任低于大学生和初中生(P值均<0.01),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信任与大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年级和信任对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初中组信任对象主效应显著(F=14.58,P<0.01),交互作用显著(F=7.9,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初一学生对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及父母师长的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二学生对社会组织的信任高于对父母师长和社会成员的信任(P值均<0.01),对父母师长和社会成员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对社会组织信任高于对父母师长信任(P=0.002),对父母师长信任高于对社会成员信任(P=0.041).高中组年级和信任对象两个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大学组年级主效应不显著,信任对象主效应显著(F=29.82,P<0.01),对父母师长的信任高于对社会组织的信任(P<0.01),对社会组织的信任与对社会成员的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易受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结构趋于成熟稳定,且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

    作者:龚文进;陆绮君;黄时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间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依恋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病理性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依恋量表[包括关系问卷(RQ)与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手机成瘾指数量表(UCLA),对河南师范大学与新乡医学院的1 455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CR测得的依恋类型结果中,安全型占36.85%,迷恋型占20.45%,恐惧型占22.02%,冷漠型占20.68%.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032,16.041,P值均<0.01).手机依赖与依恋焦虑呈正相关(r=0.315,P<0.01),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r=-0.308,P<0.05).依恋焦虑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效应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38,t=2.174,P<0.05).结论 依恋焦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内在主观幸福感改善焦虑型依恋个体手机依赖症状.

    作者:张建华;桂立辉;郭冰杰;杨世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浙江省学校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浙江省学校近年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变化,为预防控制学校疾病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在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系统内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浙江省学校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资料,分析疫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传播途径和病毒基因型特征,并与2004-2010年浙江省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2011年1月-2015年1月浙江省学校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共20起,累计病例1 929例,年龄集中在15~19岁,发生场所以高中和小学居多.1 929例病例的男、女比例为1.13∶1.19起为基因GⅡ型感染,1起为基因GⅠ和GⅡ型混合感染.6起为饮用受污染的桶装水,6起为使用受污染的食堂餐具,3起为密切接触病例或接触病例呕吐物污染的物品,2起可能为食物污染,另有3起原因未明.结论 浙江省学校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大多经受污染的桶装水、食物或餐具传播.

    作者:鲁琴宝;林君芬;李傅冬;吴昊澄;吴晨;王臻;刘碧瑶;除旭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北京市密云县肥胖中小学生心血管代谢异常调查

    目的 了解密云县肥胖中小学生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异常罹患现状,为心血管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2013年6月对北京市密云县5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2012-2013年度学校常规体检筛查为肥胖的949名7~17岁中小学生,进行心血管病相关健康评估体检,收集身高、体重、体质成分、血压、超声检测脂肪肝数据,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四项、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结果 949名学生中,肥胖学生高血压、血脂紊乱、空腹血糖异常和糖尿病、肝功能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黑棘皮症检出率分别为34.5%,45.3%,63.5%,13.9%,13.7%和25.3%,心血管代谢超过2项异常检出率为45.3%.肥胖男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肝功能异常、菲酒精性脂肪肝、黑棘皮症以及代谢异常个数大于22项检出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6.880,16.252,28.47,8.72,P值均<0.05).肥胖中学生空腹血糖异常及糖尿病以及心血管代谢异常超过2项的检出率高于小学生(x2值分别为17.065,14.565,P值均<0.05).结论 肥胖中小学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异常均已出现高发趋势,以控制肥胖为干预策略的心血管代谢异常防治工作应从中小学阶段开始.

    作者:王莲革;赵小元;段佳丽;孙颖;朱忠信;郭海英;赵彤;米杰;侯冬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某中学一起甲型肝炎暴发疫情分析

    2013年11月,云南省文山州田蓬镇某中学暴发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疫情.为及时控制疫情,明确疫情暴发的原因,当地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作出反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常重视此次疫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12月25-31日再次派出专业人员到现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并对该次甲肝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

    作者:刘春艳;常利涛;林燕;胡筱莛;黄达峰;韦蝶心;邓淑珍;刘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藏族青少年应对方式发展特征及其对学业求助影响

    目的 研究藏族青少年应对方式发展特点及其对学业求助的影响,为有效影响其学业求助态度和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从甘肃和西藏某藏族聚居区采用方便抽样,共选取4所藏族中学和1所民族院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 057名藏族大中学生(男生1 071名,女生986名),采用应对方式量表(CSS)、学业求助量表(AHSS)评估藏族青少年面临压力时的认知和行为以及所采取的求助态度和求助行为.结果 藏族青少年应对方式与学业求助得分分别为(3.13±0.23)和(2.67±0.44)分;藏族女生问题解决因子总分高于男生(t=2.902,P<0.01);初中生、高中生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大学生(F=5.723,P<0.05);应对方式与学业求助之间呈负相关(r=-0.362,P<0.01),典型相关系数为0.675 (P<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应对方式各因子共同解释学业求助的30.6%的变异.结论 藏族青少年具有较高程度的应对水平,应对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藏族青少年学业求助态度和行为.

    作者:周鹏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社区综合干预对改善患龋学生就医行为的效果评价

    目的 观察社区综合干预对患龋小学生接受口腔治疗的影响效果,为社区口腔保健提出有意义的建议.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辖区内小学中抽取1所公办和1所民办学校,通过口腔卫生检查,共检查出947名患龋学生,再将患龋学生按班级整群随机分为干预组(460人)和对照组(487人).对干预组开展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社区口腔卫生管理,比较干预组、对照组小学生接受口腔治疗的情况变化.结果 治疗率、充填率、窝沟封闭率干预后干预组(分别为56.30%,56.18%,16.9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3.06%,36.15%,4.52%)和干预前(分别为30.87%,30.12%,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干预后对照组治疗率和窝沟封闭率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2.12,0.02,P值均>0.05).结论 社区综合干预对患龋小学生接受口腔治疗有促进作用,可以运用于社区口腔卫生保健中.

    作者:丁以标;益莉萍;刘红;佘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在城市中学生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在城市中学生中的应用效果,为制定适用于学生群体的网络成瘾量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贵阳城区3 075名中学生进行施测,分析量表信度和效度.结果 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 875份.量表的Kappa系数为0.796,分半信效度为0.915,各因素与所属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886~0.947之间;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40 ~0.896之间;2个分量表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954,0.943;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2个分量表的拟合度指数GFI,AGFI,NFI,TLI,IFI,CFI指标都超过0.90,因子模型基本符合理论结构假设.结论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用于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测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与效度,可用于我国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测评.

    作者:张宛筑;邓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海市某区小学生零食消费现况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在小学生中的知晓率,并参照该指南的零食分类和推荐消费级别对小学生的零食消费现况进行评价,为开展儿童零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某区14所小学四年级学生共1 770名,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过去1个月内小学生的零食消费情况信息.结果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在小学生中的知晓率仅为22.2%.十大类43种零食中,学生消费报告率前10位依次是新鲜蔬果(86.7%)、纯鲜奶(78.6%)、黑巧克力和牛奶纯巧克力(70.2%)、水煮蛋(60.8%)、棉花糖和话梅糖等(56.2%)、蒸煮烤制的红薯或土豆(54.9%)、纯酸奶(52.4%)、豆浆(50.3%)、蛋糕及甜点(49.3%)、无糖或低糖燕麦片、全麦面包、全麦饼干(45.0%).消费频率过量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排名前5的分别为蛋糕及甜点(67.9%)、奶油夹心饼干(63.2%)、巧克力派(61.9%)、全脂或低脂炼乳(61.0%)、棉花糖奶糖等(50.8%).结论 小学生对“限量食用级别”和“适当食用”级别的零食消费行为存在严重的消费频率过量现象.学校和家庭要相互沟通,帮助儿童选择合理的零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作者:曹志娟;王书梅;郭家宁;曲爽笑;孙晔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某小学2008-2013年237例学生手外伤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小学生手外伤发生情况,为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小学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237例手外伤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受伤类型、受伤部位、就诊情况、治疗情况及预后等项目的统计分析.结果 237例手外伤患者中7~9岁有121例,占51.1%;男生189例(79.8%),女生48例(20.2%);左手99例(41.2%),右手131例(55.3%),双手7例(3.5%);挤压伤、刀割伤和压砸伤在受伤原因中占前3位,所占比例分别为35.0%,27.8%,13.0%;损伤组织以单纯皮肤软组织损伤多,占62.4%.根据伤情分别采取换药、清创缝合、肌腱神经血管吻合、皮瓣修复、骨折固定、断指再植等治疗方法,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7.0%.结论 应根据小学生手外伤发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和预防措施,加强学生自身防护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手外伤发生率.

    作者:徐敏;钱红丹;沈惠芬;华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特征循证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评估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93篇文献102项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研究被纳入循证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主要以汉族(87.64%)、首发病例女性(80.60%)、走读生(56.86%)、经济水平落后地区(46.08%)、农村(70.59%)、小学和初中(87.13%)、春秋季节(68.42%)、9月等多发(21.05%),群体性预防接种(22.55%)、疑似食物中毒(22.55%)和迷信谣传(13.73%)为主要触发因素.临床症状主要以晕厥(头晕)(12.77%)、恶心(10.10%)和头痛(9.21%)等为主,且容易复发(50.98%).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发生率范围为7.74% ~ 31.32%.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发生可能与年龄、性别、民族、触发因素、发病时间和地点、首发病例、社会经济和教育状况等因素有关.

    作者:程庆林;谢立;徐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学校食堂餐饮安全管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二十一号令公布,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应该无毒、无害,符合营养要求.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

    作者:马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直面青少年暴力 对校园暴力说“不”

    当前,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都知道校园暴力的存在并对此感到忧虑,但是都不能坦然面对并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应对暴力事件都有一种共同的习惯性处理方法,即在暴力发生之后才采取相应的行动与措施,公共卫生部门也仅仅是对暴力的后果进行受理(急救与治疗).显然,这不仅是对暴力行为理解上的错误,而且没有意识到暴力预防是一个事关人类健康公平和安全权益的问题.

    作者:王声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开化县农村学龄儿童犬咬伤及其防治相关知识状况

    儿童是狂犬病的主要受害者,约占狂犬病人数的35%~ 50%[1],目前农村社区养犬较为普遍,了解农村社区学龄儿童犬咬伤现况及学龄儿童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对狂犬病的预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笔者采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儿童预防犬咬伤知识评估量表[2],以情景安全模拟问题知识和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主题,问卷调查农村学龄儿童犬咬伤及其狂犬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探讨研究犬咬伤和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应对策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卫东;诸葛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长春工业大学教职工2011-2013年体检结果分析

    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到2030年,全球死于慢性疾病的人口将会大大增加,占总死亡人口(6 700万)的56%,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将由2004年的1 710万增至2 340万,而主要的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1].为此,本文对长春工业大学教职工2011-2013年体检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常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和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乔晓辉;耿玮峥;耿志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为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上海市3 356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和幸福感水平进行调查.结果 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余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下者占54.7%,3~4次者占27.5%,5~6次者占10.3%;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极少者占19.9%,≤3h者占43.5%,3~7h者占24.9%.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幸福者占75.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级,父母亲学历以及课余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项目均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P值均<0.05).结论 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家长、教师应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

    作者:晏妮;孙珂;黄聚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小学生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认知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为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校园暴力干预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汕头市5 435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暴力角色(施暴者、受害者、施暴-受害者、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 男生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19.13±4.447)低于女生(20.37±3.414);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2,P>0.05),但以初中生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低,且暴力行为检出率高;不同暴力角色中,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其次为受害者(F=7.524,P<0.01);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女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7,P>0.05);男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认知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施暴-受害者、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F=16.520,P<0.01).结论 男生及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较差.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黄泽鹏;杨连朋;雷晖倩;柳珍妮;张艳;欧利民;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