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艳;常利涛;林燕;胡筱莛;黄达峰;韦蝶心;邓淑珍;刘宏
目的 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为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校园暴力干预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汕头市5 435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暴力角色(施暴者、受害者、施暴-受害者、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 男生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19.13±4.447)低于女生(20.37±3.414);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2,P>0.05),但以初中生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低,且暴力行为检出率高;不同暴力角色中,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其次为受害者(F=7.524,P<0.01);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女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7,P>0.05);男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认知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施暴-受害者、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F=16.520,P<0.01).结论 男生及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较差.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黄泽鹏;杨连朋;雷晖倩;柳珍妮;张艳;欧利民;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分析自杀意念与自杀媒体报道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广州某医科大学一年级本科生1 055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杀意念量表及自编接触媒体对自杀报道的情况.结果 4.4%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阳性;农村学生自杀意念阳性率高于非农村学生(x2=10.324,P=0.001).2个月内接触自杀媒体报道学生的自杀意念量表得分高于2个月以上各组学生(F=3.940,P=0.020).3个月内接触过存在“描绘自杀细节”及“将自杀简单化神秘化归因”等问题的报道的新生自杀意念总分高于未接触者(t值分别为2.142,2.887,P值均<0.05).结论 接触自杀报道的时间与媒体自杀报道的内容、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影响.
作者:冯现刚;杨子聪;杨雪岭;祖思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中小学校流感暴发后的家庭引入病例导致家庭内传播的继发感染率和影响因素,为制订家庭传播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常州市2014年5月-2015年1月10起中小学校流感暴发事件中的发病学生及其家庭成员,探讨家庭继发感染状况,评估家庭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 1 075例家庭接触者中报告流感样症状175例,继发感染率为16.28%(95%CI=14.19%~ 18.61%),代间距中位数为3d,集体宿舍和人均居住面积≤20 m2是家庭传播的危险因素(RR值分别为1.90,1.78),每天开窗通风可以减少家庭感染(RR=0.63).结论 学校流感暴发疫情处置“居家隔离治疗”措施,易发生流感病例家庭内传播继发感染,应加强家庭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卫生管理.
作者:陈聪;沈洪兵;祁瑞;张建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公办与民办学校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4 237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公办学校中,性别、年级、家庭关系、学习成绩、玩网络游戏是遭受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家庭关系、母亲吸烟、本人饮酒是施加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性别、年级、家庭关系、母亲吸烟、本人饮酒是遭受/施加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在民办学校中,性别、户籍所在地、家庭关系、上学单程时间、本人吸烟是遭受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家庭关系、父母外地工作、本人吸烟、本人饮酒是施加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家庭关系、本人吸烟、玩网络游戏是遭受/施加校园暴力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公办与民办学校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均受到个体、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要从多个层面来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作者:张艳;黄泽鹏;柳珍妮;欧利民;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侮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上海市虹口区中小学生共计6 507名,从个体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大类对校园欺侮行为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语言欺侮行为的危险因素有沉迷网络游戏(OR=1.248)、有饮酒史(OR=1.216)、有打架斗殴(OR=2.0161)、父母严厉程度高(OR=1.041)、父母间有家庭暴力(OR=1.760);保护因素有大年龄组(OR=0.519)、周围有好朋友或好同学(OR=0.853)、喜欢学校生活的程度高(OR=0.925)、老师喜欢自己的程度高(OR=0.934)(P值均<0.05).遭受躯体欺侮行为的危险因素有沉迷网络游戏(OR=1.237)、打架斗殴(OR=2.445)、父母间有家庭暴力(OR=1.631);保护因素有:女性(OR=0.729)、高年龄组(OR=0.401)、喜欢学校生活的程度高(OR=0.914)、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05)(P值均<0.05).结论 校园欺侮行为与家庭、学校和个体三方面的因素有关,对于校园欺侮行为的干预应当从这三方面着手综合干预.
作者:陈道湧;姚玉华;孔明;金伟保;余金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2014年9月18日8:10,浙江省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中学校医报告,该校近2d来有80余名学生出现类似的发热症状,原因不明.为查明事件的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衢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成调查小组开展调查处置工作.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分析,确定为一起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赵士光;张建民;曹国平;蓝岳云;杨瑞军;来时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高强度间歇运动与饮食综合干预对网络成瘾肥胖女大学生减肥和戒除网瘾的效果,为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运动方案和强化饮食方案对27名网络成瘾肥胖女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综合干预,使用日本产高精度体成分测试仪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结果 随运动和饮食干预时间的推进,研究对象体成分指标中体重(由65.63 kg下降到59.22 kg)、脂肪率(由35.75%下降到26.56%)、内脏脂肪指数(由45.93下降到21.11)持续下降,肌肉率(由27.14%上升到32.32%)、骨量(由2.59 kg上升到2.70 kg)上升,实验前后比较除水分量外的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研究对象实验前后网络成瘾测评得分,由实验前的(68.70±3.97)分下降为(58.26±6.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7,P<0.01).结论 高强度间歇运动与饮食综合干预对肥胖网络成瘾大学生减肥和戒除网瘾具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内脏脂肪的降低效果更为明显.
作者:李立;陈玉娟;胡艳华;崔巴特尔;贾富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评估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93篇文献102项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研究被纳入循证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主要以汉族(87.64%)、首发病例女性(80.60%)、走读生(56.86%)、经济水平落后地区(46.08%)、农村(70.59%)、小学和初中(87.13%)、春秋季节(68.42%)、9月等多发(21.05%),群体性预防接种(22.55%)、疑似食物中毒(22.55%)和迷信谣传(13.73%)为主要触发因素.临床症状主要以晕厥(头晕)(12.77%)、恶心(10.10%)和头痛(9.21%)等为主,且容易复发(50.98%).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发生率范围为7.74% ~ 31.32%.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发生可能与年龄、性别、民族、触发因素、发病时间和地点、首发病例、社会经济和教育状况等因素有关.
作者:程庆林;谢立;徐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二十一号令公布,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应该无毒、无害,符合营养要求.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
作者:马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儿童是狂犬病的主要受害者,约占狂犬病人数的35%~ 50%[1],目前农村社区养犬较为普遍,了解农村社区学龄儿童犬咬伤现况及学龄儿童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对狂犬病的预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笔者采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儿童预防犬咬伤知识评估量表[2],以情景安全模拟问题知识和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主题,问卷调查农村学龄儿童犬咬伤及其狂犬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探讨研究犬咬伤和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应对策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卫东;诸葛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1996年日内瓦世界卫生大会(WHA)正式通过了WHA-49.25号决议,将暴力定义为“暴力是指蓄意滥用权力或躯体力量,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导致身心损伤、死亡、发育障碍或权力剥夺的一类行为”,严正指出暴力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每年全世界有160多万人因他杀或自杀而死亡.暴力是世界上15~44岁人群的重要死因,因暴力导致的死亡占男性死亡总数的14%,女性的7%[2].2014年全球预防暴力状况报告指出,暴力不但会导致受害者遭受生理、精神和行为健康、性和生殖卫生、慢性病等严重后果,而且还对卫生和刑法系统、社会和福利服务以及社区经济生活造成严重负担[3].暴力根据施暴者的特征可以分为自我暴力、人际间暴力、集体暴力3种类型[4].校园暴力属于人际间暴力的一种类型.
作者:黄泽鹏;张艳;欧利民;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在城市中学生中的应用效果,为制定适用于学生群体的网络成瘾量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分层整群抽取的贵阳城区3 075名中学生进行施测,分析量表信度和效度.结果 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 875份.量表的Kappa系数为0.796,分半信效度为0.915,各因素与所属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886~0.947之间;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40 ~0.896之间;2个分量表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954,0.943;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2个分量表的拟合度指数GFI,AGFI,NFI,TLI,IFI,CFI指标都超过0.90,因子模型基本符合理论结构假设.结论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用于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情况测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与效度,可用于我国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测评.
作者:张宛筑;邓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口腔健康水平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1].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要求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改善口腔健康状况[1].本文通过了解合肥市不同教育程度学生的口腔健康认知及日常口腔保健习惯,并分析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及行为差异,以便寻找现阶段口腔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不同宣传方式以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
作者:潘耀耀;韩晓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考察青川地震4a后灾区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特征及变化,为开展地震灾区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事件影响量表对青川地区8所中小学的1 3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灾区学生仍存在着在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发生率为32.9%);回避因子、高唤醒因子和侵袭因子得分两两之间有统计学意义(r23=0.653,r24=0.779,r34=0.731,P<0.01);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性别和学段对高唤醒因子和回避因子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M男-高唤醒=12.978,肘女-高唤醒=14.353,P<0.01;M男-回避=8.186,M女-回避=9.996,P<0.01);学段对IES-R各维度得分的主效应显著,回避、高唤醒和侵袭因子得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Wilks'λ=0.871,F(6,2440)=29.023,P<0.01].结论 地震4a后灾区学生的PTSD症状有一定性别和学段差异,但总体而言其症状程度较震后6个月内的测量结果有所缓解.
作者:郑璐璐;魏青;邓晶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父亲教养的参与度对农村小学生自尊发展的影响,为提高父亲教养参与度和儿童自尊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四川省中江县526名四~六年级小学生,采用儿童自尊量表(CSES)和父亲教养参与度调查问卷对其进行测量.结果 农村小学生父亲教养参与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教养参与的日常陪伴、交流互动和学业鼓励维度在父亲文化程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19,6.532,3.213,P值均<0.05).农村小学生自尊水平在年级、性别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生高于男生(t=4.414,P<0.05),四年级学生高于五年级、六年级学生(F=5.351,P<0.05).父亲教养参与水平和小学生自尊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相关性.交流互动、对父亲感情与规则约束能够正向预测农村小学生的自尊水平(日值分别为3.113,3.324,3.602,P值均<0.05).结论 父亲教养的参与度对农村小学生的自尊发展有重要影响.
作者:李桢;陈玉兰;刘巧林;雷云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2013年11月,云南省文山州田蓬镇某中学暴发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疫情.为及时控制疫情,明确疫情暴发的原因,当地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作出反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常重视此次疫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12月25-31日再次派出专业人员到现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并对该次甲肝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
作者:刘春艳;常利涛;林燕;胡筱莛;黄达峰;韦蝶心;邓淑珍;刘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窝沟封闭健康教育效果,为儿童窝沟封闭健康教育计划和内容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海珠区24所小学.在抽中的各小学二年级中随机抽取1个班的学生和家长参加问卷调查.结果 944名家长和955名学生参加此次问卷调查,大部分被调查家长(98.62%)听完讲座后有所收获或收获很大,94.39%的家长能够了解窝沟封闭的必要性,77.97%的家长表示会带孩子做窝沟封闭,家长和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平均知晓率为86.10%和84.84%.对学生而言,学校教师和社区医生在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口腔医生/护士(x2=28.739,P<0.01);对家长而言,学校老师的讲座效果明显差于其他授课教师(口腔医生/护士、社区医生),在窝沟封闭必要性认识和是否会带孩子去做窝沟封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7.469,34.47,P值均<0.01).结论 窝沟封闭健康教育应根据授课对象类型,合理选择授课教师;社区医生开展窝沟封闭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钟微;黄佩贞;甘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揭示当代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构成及特点,以供研究者进行理论研讨和教育对策研究参考.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对方便抽取的广州市544名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进行横断面调查,用因子分析探究青少年人际信任的结构,用方差分析比较其发展特点.结果 因子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人际信任由对社会成员的信任(11.47%)、对社会组织的信任(9.91%)、警惕性(6.83%)、对父母师长的信任(6.51%)、对同伴行为的信任(5.91%)和对国际社会的信任(5.74%)六大因子构成,涵盖了普遍信任、特殊信任和自我防御3个方面.对不同学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信任具有明显的发展性特点;初中生对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父母师长的信任均高于高中生(P值均<0.05);高中生对父母师长的信任低于大学生和初中生(P值均<0.01),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信任与大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年级和信任对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初中组信任对象主效应显著(F=14.58,P<0.01),交互作用显著(F=7.9,P<0.01).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初一学生对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及父母师长的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二学生对社会组织的信任高于对父母师长和社会成员的信任(P值均<0.01),对父母师长和社会成员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三学生对社会组织信任高于对父母师长信任(P=0.002),对父母师长信任高于对社会成员信任(P=0.041).高中组年级和信任对象两个因素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均不显著.大学组年级主效应不显著,信任对象主效应显著(F=29.82,P<0.01),对父母师长的信任高于对社会组织的信任(P<0.01),对社会组织的信任与对社会成员的信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处于形成期和发展期,易受青春期心理特点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结构趋于成熟稳定,且具有差序格局的特点.
作者:龚文进;陆绮君;黄时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五年制高职院校青少年学生各肥胖指标与血压的相关性,为青少年高血压的筛查、防治及卫生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南京市某五年制高职院校1 78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指标,计算体质量指数、腰围及腰围身高比;通过控制年龄的偏相关分析,探讨各肥胖指标和血压的相关性,并对与高血压发生情况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学生体质量指数、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均与血压呈正相关,以腰围身高比的相关性强(与男生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系数为0.477和0.166,女生为0.323和0.158);3个指标所界定的体重异常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女生还是男生,3个肥胖指标所界定的体重异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患高血压的风险均升高;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以正常组为参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仍然显示,体重异常组患高血压的风险升高,其中腰围身高比肥胖组患高血压的风险高(OR=13.73,95%CI=9.00~20.94).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3种肥胖指标中,腰围身高比与血压的相关性强,腰围身高比肥胖组患高血压的分险高,适宜作为青少年高血压防治的初筛指标.
作者:张彦军;朱慧峰;乜金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密云县肥胖中小学生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异常罹患现状,为心血管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2013年6月对北京市密云县5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2012-2013年度学校常规体检筛查为肥胖的949名7~17岁中小学生,进行心血管病相关健康评估体检,收集身高、体重、体质成分、血压、超声检测脂肪肝数据,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四项、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结果 949名学生中,肥胖学生高血压、血脂紊乱、空腹血糖异常和糖尿病、肝功能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黑棘皮症检出率分别为34.5%,45.3%,63.5%,13.9%,13.7%和25.3%,心血管代谢超过2项异常检出率为45.3%.肥胖男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肝功能异常、菲酒精性脂肪肝、黑棘皮症以及代谢异常个数大于22项检出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6.880,16.252,28.47,8.72,P值均<0.05).肥胖中学生空腹血糖异常及糖尿病以及心血管代谢异常超过2项的检出率高于小学生(x2值分别为17.065,14.565,P值均<0.05).结论 肥胖中小学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异常均已出现高发趋势,以控制肥胖为干预策略的心血管代谢异常防治工作应从中小学阶段开始.
作者:王莲革;赵小元;段佳丽;孙颖;朱忠信;郭海英;赵彤;米杰;侯冬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