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学生恋爱暴力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吕晓敏;张野;张珊珊

关键词:暴力, 行为,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学生
摘要:恋爱暴力(dating violence)是指发生在恋爱期间的暴力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身体、心理、性方面的暴力行为,手段包括殴打、捆绑、残害、拘禁、折磨、凌辱人格、精神摧残、遗弃以及性虐待等[1].随着大学生恋爱的普遍化,校园恋爱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现已成为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内外研究发现,恋爱暴力受害者会出现一系列身体、心理方面的问题:心理上,经常遭受恋爱暴力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的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在身体方面,经常遭受恋爱暴力的大学生更多报告面部和头部创伤、慢性胃肠道疾病等[2-5].对于受害者来讲,恋爱暴力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即时的身心伤害,还会预测他们未来的家庭暴力问题[6].因而,有必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恋爱暴力行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以引起社会及高校教育者的关注,制定干预措施.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中小学生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认知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为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校园暴力干预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汕头市5 435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暴力角色(施暴者、受害者、施暴-受害者、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 男生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19.13±4.447)低于女生(20.37±3.414);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2,P>0.05),但以初中生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低,且暴力行为检出率高;不同暴力角色中,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其次为受害者(F=7.524,P<0.01);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女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7,P>0.05);男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认知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施暴-受害者、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F=16.520,P<0.01).结论 男生及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较差.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作者:黄泽鹏;杨连朋;雷晖倩;柳珍妮;张艳;欧利民;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廊坊市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现状

    目的 了解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卫生状况,为有效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供依据.方法 对廊坊市2013年实施学校卫生综合评价的90所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监督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配置,教室采光系数、玻地比、课桌面照度,黑板外观、尺寸,黑板面照度、反射比,教室微小气候与噪声等24项指标.结果 采光系数合格率85.6%,窗地面积比合格率80%,黑板尺寸和外观合格率分别为92.2%,87.8%,室温合格率96.7%,教室设通气窗的比例为61.1%.教室人均面积合格率为72.2%,课桌椅与学生身高符合率≥80%的学校占6.7%,课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为73.3%,黑板面反射比和照度合格率分别为55.6%,53.3%,后、侧墙壁反射比合格率为61.1%,噪声合格率为73.3%.结论 廊坊市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卫生不容乐观.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中小学校教学环境,保护学生身体健康.

    作者:许蕴;李文兰;王会清;李红;刘洪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国2005-2015年中小学生性暴力新闻事件分析

    目的 了解近十年来有关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性暴力事件新闻报道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百度新闻在线数据库中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6日关于中国中小学生性暴力的新闻事件,描述性暴力事件受害者和施暴者特征,采用Excel 2007对纳入新闻事件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结果 共纳入17起性暴力事件,受害者均为女性,小学和中学分别为10和7起.施暴者均为男性,且多数为受害者的熟人,其中为师生、亲戚关系的共10起(58.8%).性暴力类型包括强奸、性侵和猥亵,分别为10,4和3起.性暴力发生地点主要为老师办公室或家以及其他无人场所.结论 中小学生性暴力的受害者均为女生,且主要为受害儿童熟悉的人所为.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中小学生预防性暴力的教育工作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

    作者:胡奥然;王峥;成佩霞;胡国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合肥市不同教育程度学生口腔健康认知及行为分析

    口腔健康水平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1].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要求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改善口腔健康状况[1].本文通过了解合肥市不同教育程度学生的口腔健康认知及日常口腔保健习惯,并分析各阶段学生的认知及行为差异,以便寻找现阶段口腔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不同宣传方式以提高学生口腔保健意识.

    作者:潘耀耀;韩晓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海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上海市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利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一至三类本科院校及专科院校中每类随机选取2所学校,每所学校按照年级随机选取2个班级,共60个班级(本科48个,专科12个)的2 084名学生进行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结果 上海市在校大学生具有基本健康素养的比例为66.65%;在健康素养的3个维度方面,具有健康技能的为74.38%,具有健康知识的比例为50.67%,具有健康行为的比例为65.60%;男生具有健康素养的为63.55%,女生为7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6,P<0.01);一类本科学生具有健康素养人数比例高(73.72%),其次为二类本科(67.93%)、三类本科(66.84%)及专科学生(5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89,P<0.01).大学生健康知识方面回答正确率低的为“蟑螂传播疾病的种类”,占14.32%.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学生年龄、性别、学校类型等因素与学生健康素养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一般,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作者:答英娟;张婷;徐苗;张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开化县农村学龄儿童犬咬伤及其防治相关知识状况

    儿童是狂犬病的主要受害者,约占狂犬病人数的35%~ 50%[1],目前农村社区养犬较为普遍,了解农村社区学龄儿童犬咬伤现况及学龄儿童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对狂犬病的预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笔者采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儿童预防犬咬伤知识评估量表[2],以情景安全模拟问题知识和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为主题,问卷调查农村学龄儿童犬咬伤及其狂犬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探讨研究犬咬伤和狂犬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应对策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卫东;诸葛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深圳市宝安区高中生睡眠质量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高中生睡眠质量状况,为有效改善青少年的睡眠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分层整群抽取的2所深圳市宝安区普通高中1 175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中生平均每晚入睡时间为23:32,平均起床时间为6:22,平均睡眠时间为374 min.睡眠质量差(PSQI总分≥8)的占34.4%,使用过药物催眠的占3.4%;有心理需求并主动要求帮助的学生为48名,占总调查人数的4.09%.学生视力不良率为74.8%,有午休习惯的占91.8%,平均每晚写作业时间为(3.25± 1.14)h,每周平均锻炼天数为(2.62±2.10)d(不包括体育课、早操和课间操),平均每次锻炼时间长度为(0.82±0.81)h.上课偶尔和经常睡觉的报告率为89.2%.PSQI总分为(6.47±2.82)分,PSQI总分与身高、体重、近视眼无明显相关性,与平均每周锻炼的天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长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64,-0.134,P值均<0.05).男、女生之间的PSQI总分、睡眠时间、做作业时间、锻炼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高中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较短,睡眠质量较差,有一半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天数和锻炼时间长度未达到国家要求.应增加学生每周的锻炼天数和每次锻炼的时间,以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侯粤虎;张泉水;唐建军;邓秀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北京市密云县肥胖中小学生心血管代谢异常调查

    目的 了解密云县肥胖中小学生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异常罹患现状,为心血管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2013年6月对北京市密云县5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2012-2013年度学校常规体检筛查为肥胖的949名7~17岁中小学生,进行心血管病相关健康评估体检,收集身高、体重、体质成分、血压、超声检测脂肪肝数据,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糖、血脂四项、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结果 949名学生中,肥胖学生高血压、血脂紊乱、空腹血糖异常和糖尿病、肝功能异常、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黑棘皮症检出率分别为34.5%,45.3%,63.5%,13.9%,13.7%和25.3%,心血管代谢超过2项异常检出率为45.3%.肥胖男生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肝功能异常、菲酒精性脂肪肝、黑棘皮症以及代谢异常个数大于22项检出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6.880,16.252,28.47,8.72,P值均<0.05).肥胖中学生空腹血糖异常及糖尿病以及心血管代谢异常超过2项的检出率高于小学生(x2值分别为17.065,14.565,P值均<0.05).结论 肥胖中小学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等心血管代谢异常均已出现高发趋势,以控制肥胖为干预策略的心血管代谢异常防治工作应从中小学阶段开始.

    作者:王莲革;赵小元;段佳丽;孙颖;朱忠信;郭海英;赵彤;米杰;侯冬青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特征循证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评估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 93篇文献102项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研究被纳入循证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主要以汉族(87.64%)、首发病例女性(80.60%)、走读生(56.86%)、经济水平落后地区(46.08%)、农村(70.59%)、小学和初中(87.13%)、春秋季节(68.42%)、9月等多发(21.05%),群体性预防接种(22.55%)、疑似食物中毒(22.55%)和迷信谣传(13.73%)为主要触发因素.临床症状主要以晕厥(头晕)(12.77%)、恶心(10.10%)和头痛(9.21%)等为主,且容易复发(50.98%).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的发生率范围为7.74% ~ 31.32%.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流行性癔症发生可能与年龄、性别、民族、触发因素、发病时间和地点、首发病例、社会经济和教育状况等因素有关.

    作者:程庆林;谢立;徐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用眼行为及家长预防近视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小学生用眼习惯与负担,探讨健康信念模型与家长防近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6所小学二~六年级的825名学生家长,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学生视力相关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近视相关健康行为以及家长知信行与健康教育需求.结果 12.00%的学生经常躺着或趴着看书,17.70%的学生学习时很少或几乎不同时开台灯和日常照明灯,感觉眼疲劳后仍继续看书的学生占12.61%;学生用眼时间较长、负担较重,83.27%的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或兴趣班,每天放学后户外活动不足1h的学生占43.08%,42.77%的学生睡眠不足9h.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家长防近行为的健康信念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感知的益处(Py6=0.136 1)、自我效能(Py8=0.520 6)和提示因素(Py9=0.095 3)这3个变量对防近行为起到正向直接影响,感知的障碍(Py7=-0.069 8)对其呈负向直接影响(P值均<0.05);而易感性和严重性与防近行为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社会人口学特征中家长的文化程度通过行为益处认知对防近行为的间接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长态度对于学生用眼习惯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增强家长的健康信念,可以促进家长对学生视力保护行为的实施.

    作者:韩霄;马迎华;陈辉;马莉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公办与民办学校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目的 了解公办与民办学校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番禺区4 237名在校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公办学校中,性别、年级、家庭关系、学习成绩、玩网络游戏是遭受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性别、年级、独生子女、家庭关系、母亲吸烟、本人饮酒是施加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性别、年级、家庭关系、母亲吸烟、本人饮酒是遭受/施加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在民办学校中,性别、户籍所在地、家庭关系、上学单程时间、本人吸烟是遭受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家庭关系、父母外地工作、本人吸烟、本人饮酒是施加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家庭关系、本人吸烟、玩网络游戏是遭受/施加校园暴力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公办与民办学校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均受到个体、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要从多个层面来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作者:张艳;黄泽鹏;柳珍妮;欧利民;李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某大学专科女生童年期预防性侵犯教育与性侵犯发生情况的关联分析

    目的 了解某大学专科女生儿童期性侵犯发生情况及其与童年期预防性侵犯教育的关联,为预防儿童性侵犯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对山东省某学院≥18岁的690名大专女生就有关儿童期受性侵犯经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同时对预防性侵犯知识及其童年期亲子间预防性侵犯交流情况进行测评.结果 有144人(16.52%)回答16岁以前曾经历过非身体接触和(或)身体接触的性侵犯,其中8.84%的女生经历过身体接触性侵犯.侵害者均为男性,性侵犯发生后只有12.39%的儿童将经历告知了家长.童年期亲子间预防性侵犯交流情况比较,无性侵犯经历的学生与非身体接触性侵犯经历的学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2,P>0.05);有身体接触性侵犯经历的学生得分明显低于无性侵犯经历的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P<0.05).结论 儿童期性侵犯问题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并非少见,童年期亲子间预防性侵犯交流对预防身体接触性侵犯有积极影响.

    作者:孙言平;张贝;孙殿风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南京市中小学生零食摄入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南京市6~18岁中小学生各类零食的消费情况,为开展学生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先分层后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南京市768名6~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表收集零食消费信息.结果 中小学生零食消费率和消费频率基本一致,水果、糕点、奶类、饮料奶类居消费率前4位,消费率依次为99.7%,96.1%,94.8%,94.7%,每周3次以上消费频率分别为93.8%,63.3%,81.4%,54.0%.小学生奶类消费量高,平均为172.1 g/d;中学生消费量高的零食为饮料,平均为235.1 g/d.零食提供的能量占每人日摄入总量的27.7%,零食提供各营养素贡献率在16.0%~51.3%,其中营养素贡献率高的是钙.男生零食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比例均低于女生;随着年龄增加,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各营养素所占的比例总体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 应加强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膳食营养教育,合理选择和消费零食,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作者:姜云;郭宝福;李小成;王艳莉;祝白春;金迪;谢国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某医科大学大一新生自杀意念与媒体自杀报道关系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现状,分析自杀意念与自杀媒体报道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广州某医科大学一年级本科生1 055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自杀意念量表及自编接触媒体对自杀报道的情况.结果 4.4%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阳性;农村学生自杀意念阳性率高于非农村学生(x2=10.324,P=0.001).2个月内接触自杀媒体报道学生的自杀意念量表得分高于2个月以上各组学生(F=3.940,P=0.020).3个月内接触过存在“描绘自杀细节”及“将自杀简单化神秘化归因”等问题的报道的新生自杀意念总分高于未接触者(t值分别为2.142,2.887,P值均<0.05).结论 接触自杀报道的时间与媒体自杀报道的内容、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意念有影响.

    作者:冯现刚;杨子聪;杨雪岭;祖思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某中学一起甲型肝炎暴发疫情分析

    2013年11月,云南省文山州田蓬镇某中学暴发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疫情.为及时控制疫情,明确疫情暴发的原因,当地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作出反应,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常重视此次疫情,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12月25-31日再次派出专业人员到现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并对该次甲肝暴发疫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索.

    作者:刘春艳;常利涛;林燕;胡筱莛;黄达峰;韦蝶心;邓淑珍;刘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为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上海市3 356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和幸福感水平进行调查.结果 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余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下者占54.7%,3~4次者占27.5%,5~6次者占10.3%;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极少者占19.9%,≤3h者占43.5%,3~7h者占24.9%.中小学生认为自己幸福者占75.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级,父母亲学历以及课余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项目均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水平(P值均<0.05).结论 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家长、教师应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

    作者:晏妮;孙珂;黄聚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海南儋州南部中小学生及幼儿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

    海南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尤其是钩虫、鞭虫等感染率均居全国之首[1-2].海南及海南西部学生和学龄期儿童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高于农民[3-4].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近5 a已有关于海南土源性线虫和海南西部寄生虫感染情况的报告[3-4],但是儋州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的数据未见报道,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感染情况.为此,笔者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6-7月在儋州居民菲律宾毛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的同时,对儋州市南部4所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淑莲;何浩浩;许婷婷;崔雪梅;莫安妮;尹燕婷;范志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锚定信息对青少年自杀态度的影响

    目的 运用锚定信息探讨青少年自杀态度的可塑性,为我国中学阶段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语意启动与框架效应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锚定信息,语意启动以锚定数字为核心,框架效应以措辞形式为核心,即采用2(锚定数字)×2(措辞形式)的实验设计.于山东省潍坊市4所中学整群抽取初一至高二年级750名中学生,将被试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不同的锚定信息,并完成自杀态度问卷.结果 锚定数字与措辞形式对青少年自杀态度4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的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对自杀者的态度两大维度上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0.710,4.450,P值均<0.05),且仅表现在初中生方面(F值分别34.796,10.389,P值均<0.05).接受不同语义锚定信息的初中生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与对自杀者的态度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23,-3.157,P值均<0.01),而高中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中生的自杀态度不够稳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作者:邹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地震灾后致残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庐山地震、鲁甸地震与康定地震的接连发生给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也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作为如今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重大自然灾害,已经是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一大重要挑战.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品的损毁和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心理和精神的严重受创,地震灾后的心理阴影在较长一段时间都会因为频发的地震难以消散[1].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地震致残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参加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进行深入探讨,为改善灾区伤残学生心理现状,促进灾区学生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提供参考.

    作者:张晓林;文烨;邵波;杨成;陈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某小学2008-2013年237例学生手外伤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小学生手外伤发生情况,为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小学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237例手外伤患者进行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受伤类型、受伤部位、就诊情况、治疗情况及预后等项目的统计分析.结果 237例手外伤患者中7~9岁有121例,占51.1%;男生189例(79.8%),女生48例(20.2%);左手99例(41.2%),右手131例(55.3%),双手7例(3.5%);挤压伤、刀割伤和压砸伤在受伤原因中占前3位,所占比例分别为35.0%,27.8%,13.0%;损伤组织以单纯皮肤软组织损伤多,占62.4%.根据伤情分别采取换药、清创缝合、肌腱神经血管吻合、皮瓣修复、骨折固定、断指再植等治疗方法,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7.0%.结论 应根据小学生手外伤发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和预防措施,加强学生自身防护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手外伤发生率.

    作者:徐敏;钱红丹;沈惠芬;华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