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六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状况的调查

李松;林庆;刘建蒙;张淑霞;洪世欣;姜梅芳;王太梅;朱岩;赵凤临;文荣康;梁友玲;施荣富;赵平;李竹

关键词:脑性瘫痪, 患病率, 横断面研究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1~6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患病现状. 方法 1997年5月~1998年12月在中国江苏等6个省及自治区对1~6岁小儿脑性瘫痪现况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 结果共调查1~6岁儿童1 047 327名,诊断脑瘫患儿2 009例,患病率为1.92‰,男性的患病率为2.24‰, 女性为1.55‰;孕周小于37周的早产儿患病率为35.13‰, 足月儿患病率为1.58‰,过期产儿的患病率为2.1‰. 结论本组资料脑瘫的患病率与世界各国家及地区相比处于较低范围,这可能与中国早产儿发生率低和早产儿存活率低有关;同时脑瘫患病率还与地区、性别、年龄、民族、出生体重及孕周有关.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 (LAM)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治的2例LAM病人并复习文献14例LAM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经治的2例病人均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肺功能检查均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功能减低.16例LAM病人中女性15例(94%),男性1例(6%);发病年龄5~69(35±15)岁,13例(81%)为中青年生育期女性.均经肺组织活检病理确诊.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15例)、咯血(10例)、气胸(7例)、乳糜胸(7例)等.14例行胸部高分辨CT(HRCT)扫描,均显示两肺弥漫性薄壁囊状阴影.7例行肺功能检查,均有弥散功能减低,5例有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有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11例作了动脉血气分析,其中8例表现为低氧血症,5例合并呼吸衰竭.16例病人首次就诊时均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自首发症状至确诊LAM经历2~276个月,中位数为28个月.6例病人应用安宫黄体酮治疗6~50个月,2例病情稳定,2例病情加重,2例死亡.16例中6例(38%)在症状出现后1.5~26年内因呼吸衰竭、气胸和肺部感染死亡. 结论 LAM以呼吸困难、咯血、气胸和乳糜胸为主要临床特征.安宫黄体酮疗效不理想.探讨病因及寻找有效的疗法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胡红;王炜芳;王小光;赵会泽;刘又宁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对颞叶癫痫定侧诊断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质子磁共波谱分析(1H MRS)、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和脑电图(EEG)对颞叶癫痫定侧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行1H MRS、PET和EEG定位,并行单侧前颞切除术.根据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评价诊断价值.结果用连续视频监护头皮EEG定位,15例中的13例定位于一侧颞叶,其中5例伴有对侧传导.另2例因头皮EEG无法定位而行颅内电极EEG,手术终以头皮EEG或颅内EEG的定位结果进行.手术病理示各种程度的海马硬化表现,术后随访12例癫痫控制,3例发作减少,提示EEG定位全部准确.用1H MRS定侧,12例定侧准确(80%),1例定侧错误,另2例无法定侧.MRS发现双侧异常5例(33%).用FDG-PET定侧,14例准确,1例错误,发现双侧异常2例.结论 1H MRS、PET和EEG都是对颞叶癫痫定侧诊断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慧瑾;沈天真;陈星荣;管一辉;孙伯民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以听力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副肿瘤综合征二例

    副肿瘤综合征是癌肿影响远隔组织和器官产生的症状.其中,肿瘤在神经系统的远隔效应称为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neurological paraneoplastic syndrome,NPS).在NPS中以听力障碍为首发症状的多脑神经损伤,临床上较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病人报告如下.例1 患者女,53岁.2000年11月出现右耳听力减退,头晕.1个月后左耳听力下降,双耳高调耳鸣.4个月后双耳聋、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体格检查:内科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左眼裂变小;左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右;Rinne试验气、骨导均消失;悬雍垂偏左,右软腭上抬力弱,咽反射迟钝;伸舌右偏.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头颅MRI未见异常.电测听检查为双侧神经性耳聋. 脑脊液蛋白定量0.99 g/L,IgA、 IgM、 IgG均增高.入院后查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肺癌.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后诊断为副肿瘤综合征.

    作者:陈丽萍;吴卫平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循证医学资源分布及其检索特点

    目前,全世界约有20 000余种生物医学期刊,每年发表文献约200余万篇.由于医生平时工作非常繁忙,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阅读文献.据英国某医院统计:30%主治医师、15%住院医师与75%实习医师1周内阅读医学文献的时间少于15~60 min.如果一位医生平均每天阅读19篇新文献,需化1年时间才能了解到本领域的研究进展[1].循证医学采用严格的科学评价,从浩瀚的医学信息海洋中提炼出10%具有科学证据的系统综述和实践指南,为执业医师临床实践和制定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循证医学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以及检索特点进行分析,以利广大医学专业人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快捷地获取到佳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

    作者:莫梅琦;王吉耀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U形夹吻合血管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近年来,冠状血管搭桥术在国内发展很快,目前全国每年已有近4 000例,虽然术式仍以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心脏停搏为主,但不停跳搭桥等微创术式的比例正不断提高,这反映了冠状血管搭桥术今后的趋势.在缝合技术上目前主要是吻合口连续缝合的方法,近期我们与美国专家合作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U形夹完成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吻合技术,该种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应用,疗效安全可靠,并且有微创、手术迅速等优点,是一项非常值得推广的新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显露吻合部位,与通常间断缝合方法相同,通过缝合针及连线引导U形夹准确达到吻合口部位,然后用持针器在U 形夹与连线结合处轻夹,使U夹与连线分离,此时U 形夹自行闭合,夹紧吻合部位,同样方法进行以下缝合,针距1.5 mm,直至完成一周吻合(图1~4),一般每个吻合口需使用7~8个U形夹.缝合针数及U形夹型号可随血管内径及吻合口大小调整,有多种型号U形夹可供选择.

    作者:萧明第;袁忠祥;陆轩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中国六省及自治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状况的调查

    目的调查中国1~6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患病现状. 方法 1997年5月~1998年12月在中国江苏等6个省及自治区对1~6岁小儿脑性瘫痪现况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 结果共调查1~6岁儿童1 047 327名,诊断脑瘫患儿2 009例,患病率为1.92‰,男性的患病率为2.24‰, 女性为1.55‰;孕周小于37周的早产儿患病率为35.13‰, 足月儿患病率为1.58‰,过期产儿的患病率为2.1‰. 结论本组资料脑瘫的患病率与世界各国家及地区相比处于较低范围,这可能与中国早产儿发生率低和早产儿存活率低有关;同时脑瘫患病率还与地区、性别、年龄、民族、出生体重及孕周有关.

    作者:李松;林庆;刘建蒙;张淑霞;洪世欣;姜梅芳;王太梅;朱岩;赵凤临;文荣康;梁友玲;施荣富;赵平;李竹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小肠与膀胱粘膜对同一致癌尿液环境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初步验证小肠粘膜置换膀胱移行上皮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理论依据.方法作者将17只大白鼠行小肠段移植于膀胱,手术后与11只对照组大白鼠共同用N-丁基-N-4-羟基丁基亚硝胺(BBN)进行诱发肿瘤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结合有关文献作了分析研究.结果 (1)除一只大白鼠外,所有移植到膀胱上的小肠,均未发生肿瘤.(2)所有对照大白鼠膀胱粘膜均有肿瘤发生.结论(1) 由BBN诱发膀胱肿瘤的大鼠尿液所含致癌物质可能只对特定的靶组织-膀胱移行上皮有致癌作用,而对小肠上皮无致癌作用.(2) 移行上皮本身可能对尿中致癌物质敏感,比小肠上皮容易发生癌变,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吴斌;潘春雨;宋桂娟;郭恩忠;姜凤英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多发性骨髓瘤中人类疱疹病毒8型的定量分析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确定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活检标本中是否存在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病毒负荷量的差异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确定骨髓活检标本中的HHV8病毒的负荷量,采用筑巢式PCR 扩增患者外周血、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标本中HHV8 KS330233Bam 片段,用逆转录-PCR方法了解HHV8病毒的致病基因病毒源白细胞介素-6(vIL-6)和病毒源干扰素调节因子-1(vIRF-1)的表达情况.结果多数MM患者的骨髓活检标本可检出HHV8,荧光定量PCR发现阳性率为69.6%(16/23);筑巢式PCR时的阳性率为82.6%(19/23),骨髓穿刺和外周血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4%(1/25)和0.临床分析表明病毒的检出可能与化疗有关. vIRF-1在骨髓活检标本中表达率很高,为83.3%(10/12), vIL-6的表达率为0.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和HHV8感染有关,高表达的vIRF-1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的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董玉君;朱平;马明信;朱强;张新;林宁晶;王奕嘉;卜定方;虞积仁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第10例 发热——肾功能不全——红眼病(Ⅱ)

    本例的病历摘要见本卷第19期第1216页分析与讨论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间断发热15 d、血常规白细胞升高,X线胸片肺纹理重,首先应考虑呼吸道感染.入院后予环丙沙星和头孢曲松钠治疗,体温在3 d内恢复正常.但患者仍纳差、恶心,进一步检查又发现肾功能不全,已达尿毒症期.既往本例患者无肾脏病史,近年来也从未检查过尿常规和肾功能.此时肾脏大小对鉴别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提供帮助.肾脏大于正常多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肾脏小于正常则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本例患者肾脏大小在正常范围.指甲肌酐水平代表3个月以前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在肾脏正常大小时还可以进一步提供帮助.本例患者指甲肌酐在正常高限,但不能除外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此进行肾活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作者:赵明辉;刘玉春;邹万忠;王海燕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患者癌组织的临床分子病理学特征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其诊断标准为:(1)家族中至少有2代至少3人发生结直肠癌(CRC),其中1人为其他2人的一级亲属,除外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病;(2)家族中至少1人发病年龄小于50岁.该病的错配修复基因(hMSH2、 hMLH1、 hMSH6、 hMSH3、 hPMS1及hPMS2)突变是致病基础.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占HNPCC家系突变的71%~90%[1-2].Lynch综合征I型只表现为大肠癌,而Lynch综合征Ⅱ型除大肠癌外还表现为多样性肠外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甲状腺癌、胃癌和脑肿瘤等.带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大肠癌是散发性大肠癌中的罕见病例,这些肿瘤具有合成和储存神经胺类、神经多肽和相关物质的能力[3].HNPCC在亚洲人种中也有发病[4].我们现报道1例中国HNPCC家系中多原发结肠神经内分泌分化癌.

    作者:孙孟红;蔡崎;张太明;王亚农;莫善兢;徐烨;蔡宏;蔡三军;师英强;朱雄增;施达仁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无机砷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16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亚砷酸钠(NaAsO2)和砷酸钠(Na3AsO4)对人支气管上皮BEP2D细胞p16基因甲基化及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及RT-PCR等技术观察分析BEP2D细胞p16基因甲基化和表达水平.结果 (1)NaAsO2(0.016~2 μmol/L)和高浓度组Na3AsO4(80和160 μmol/L)具有促进BEP2D细胞p16基因二核苷酸CpG岛甲基化作用;而低浓度组Na3AsO4(20和40 μmol/L)不能使BEP2D细胞p16基因CpG岛发生甲基化.(2)无机砷可使BEP2D细胞p16基因表达下降,且NaAsO2较Na3AsO4更为明显.结论无机砷可引起BEP2D细胞p16基因CpG岛甲基化程度增高和表达水平下降,提示p16基因高甲基化是无机砷致癌的可能途径之一.

    作者:卢光明;蔡庆;张文;乌正赉;戚其平;姚孝元;丛涛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危重病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一、概论医院获得性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1年提出的定义,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1].临床上常常把入院48 h或72 h后发生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报道,每年约有44 000~98 000名患者死于可以避免的医疗错误或并发症,相关医疗费用高达170~290亿美元[2].医院获得性感染即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患病率为5%~30%[3],仅在美国每年约有200万人罹患.

    作者:杜斌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一例

    患者女,80岁,因言语欠清,右侧肢体活动受限20 d,于2001年6月23日入院.体格检查:患者老年女性,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恍惚,能回答问题,言语含混不清.右眼角膜溃疡,瞳孔无法观察,左侧瞳孔呈圆形,光反射正常.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IV级,感觉正常,巴氏征阳性,左侧肢体无异常.CT检查示:左侧额颞部见两处血肿影,额部血肿呈高密度梭形影,颞顶部血肿呈新月形中低密度影,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明显右移.CT报告:左侧额部急性硬膜外血肿,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取左侧额部切口,开颅后探查见,硬膜外无血肿,切开硬膜后发现血肿,清除血凝块,见颞顶部陈旧性积血,术中明确诊断为硬膜下血肿,清除积血后,放置橡皮管引流,2 d后拔除引流管,10 d后拆除切口缝线.病人术后语言及右侧肢体肌力逐渐恢复正常.

    作者:姜荣;李文秋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持续性异位妊娠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持续性异位妊娠的发生机理和诊治.方法回顾了1995~2000年5年间经腹、经腹腔镜手术的411例异位妊娠患者,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手术成功与不成功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患者的两组临床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 7例持续性异位妊娠患者均发生在经腹腔镜手术后,发生率为3.5%.7例中6例发生在输卵管造口等保守性手术后,1例发生在输卵管切除术后.7例中2例因再次出现腹痛、腹腔内出血,5例因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下降停滞而被诊断.7例中2例再次经腹腔镜手术,5例经用氨甲蝶呤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包块大小、病理有无绒毛组织与是否会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有关系. 结论对异位妊娠包块越小、停经时间越短及病理无绒毛患者要高度警惕此症发生.血β-hCG监测对于及时诊断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刘珠凤;孙正怡;杨佳欣;冷金花;宋应娜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二氢脂酰胺琥珀酰转移酶基因型与Alzheimer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二氢脂酰胺琥珀酰转移酶(DLST)基因13号内含子A19117G和14号外显子C19183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Alhzeimer病(SA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105例SAD患者和109名正常老年人的DLST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结果 SAD组AC等位基因频率、AC/AC、AT/AT单倍体基因型频率低于对照组.SAD组分别为13%、3%、10%,对照组分别为17%、9%、17%; SAD组GC等位基因频率、GC/GC单倍体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SAD组为48%、30%,对照组为43%、24%,但2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SAD组AT/AC单倍体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SAD组为21%,对照组为10%,2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相对危险性为2.36.结论携带DLST基因AT/AC单倍体基因型的个体较非携带者患SAD的风险增高2.36倍.

    作者:马秋兰;陈彪;杨静芳;董秀敏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微卫星分析在膀胱癌诊断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

    目的研究微卫星分析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该方法与尿细胞学的优缺点.方法利用前续工作建立的9位点的诊断组合和新筛选的4个微卫星位点,对143例膀胱病变和非膀胱病变个体的尿沉渣进行盲性分析,同时进行尿细胞学检查,比较二者的结果.结果 89%(97/109)的膀胱癌,86%(6/7)的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膀胱炎(共检测7例)和1例不明原因血尿的病人的尿沉渣至少在13个位点中的一个检测出异常,19例非膀胱病变病人的尿沉渣未检测到任何异常.检测到尿沉渣微卫星异常的3例膀胱炎和1例不明原因血尿的病人,其细胞学也提示核异型或可疑癌细胞.在同时进行了尿沉渣微卫星分析和细胞学检查的81例膀胱癌中,细胞学检出率为51%(41/81),而且主要集中于中晚期病人,微卫星分析的检出率为90%(73/81),与分期分级无关.12例微卫星分析阴性的膀胱癌病人中,有4例细胞学发现癌细胞.结论尿沉渣微卫星分析对于膀胱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尿沉渣微卫星分析与传统尿细胞学有一定互补作用.

    作者:张建军;郑闪;邸雪冰;肖泽均;王栋;安倩;李长岭;郭素萍;韩迺珺;程书钧;高燕宁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后路椎体间或横突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目的观察椎体间或横突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手术疗效.方法经椎间盘造影检查,有32例患者被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其中17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cage植骨,15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RF内固定.术后随访2~4年,观察患者腰痛改善和腰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年患者腰痛较术前平均改善者在椎间融合组为87%,横突融合组为76%.术后2年腰痛较术前平均改善者在椎间融合组为89%,横突融合组为81%.术后1年腰椎融合率在椎间融合组为88%,横突融合组均为87%.术后2年腰椎融合率在椎间融合组为92%,横突融合组均为90%.结论后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术后近中期腰痛改善率优于经椎弓根固定横突间融合术.椎间融合治疗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首选术式.

    作者:马远征;郭立新;才晓军;陈兴;白一冰;隰建成;胡明;吴广森;关长勇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实验性轴索型古兰-巴雷综合征电生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轴索型古兰-巴雷综合征(GBS)兔模型腓总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的改变.方法对注射脂多糖(LPS)后发病兔3只、未发病兔3只和对照组8只兔进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复合肌肉运动电位、F波潜伏期测定,并进行胫前肌肌电图检查.结果发病兔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为48.3 m/s±2.9 m/s,未发病兔为47.4 m/s±2.5 m/s,对照组为51.6 m/s±7.6 m/s,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只发病兔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F波潜伏期均正常,复合肌肉电位明显降低.发病兔胫前肌肌电图可见正相尖波和纤颤电位.结论发病兔腓总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符合轴索型GBS病人的电生理学表现,表明电生理学对轴索型GBS的诊断具有特殊作用.

    作者:王强;孟威宏;王虹蛟;张海;林世和;李春岩;郭力;侯志宏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领域常见的恶性肿瘤,多系移行上皮来源的肿瘤,具有多发和容易复发的特点.膀胱癌的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长期以来一直是泌尿外科领域研究的重点.膀胱肿瘤90%以上均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作为首发症状,没有明显的体征.目前,膀胱镜检查仍是诊断膀胱肿瘤的主要方法.而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尽管不能定位,但由于方法简捷方便,并属于非侵袭性检查,已是临床上膀胱癌诊断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尿细胞学检查对G3级肿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达到80%~95%,但对G1和G2级肿瘤诊断敏感性则明显下降,仅为30%,而且结果常常受到检查者水平与临床经验的限制.

    作者:张元芳;王晓;丁强 刊期: 2001年第20期

  • 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p15及p16基因缺失的研究

    在人类多种类型的肿瘤中频繁出现染色体9p21-22区域改变[1],这提示该区的改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p15、p16基因位于该区,为阐明其在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作用,作者对其在膀胱TCC中的缺失改变进行了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 标本来源:38例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膀胱TCC和9例正常膀胱粘膜标本由近两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泌尿外科手术获取. -70℃冰箱速冻保存, 以供提取DNA.2. DNA提取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建立:组织DNA提取依常规方法进行.正常膀胱粘膜DNA作对照,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作内对照,扩增p15、p16基因2个外元,即外元1和外元2.引物设计: p15E1: 5′ CGGAGCA-GCGTGGGAAAG3′, 5′CTGGATCGCGCGCCTCCC3′; p15E2: 5′GCTCCACCTGCCTTGCCCCG3′, 5′ATTAGGTGGGTGGGGGT-GGG3′; p16E1: 5′GAAGAAAGAGGAGGGGCTG3′, 5′GCGCTA-CCTGATTCCAATTC3′; p16E2: 5′CATTCTGTTCTCTCTGGCAG-3′, 5′CTCAGATCATCAGTCCTCAC3′.反应体系50 μl,模板DNA0.2 μg,MgCl2 1.5 mmol/L,KCl 50 mmol/L,Tris·Cl 10 mmol/L,dNTP0.2 mmol/L,每对引物各20 pmol/L,混匀后液体石蜡覆盖在PCR 扩增仪(GeneAmp PCR system 2400,美国Perkin-Elmer公司)上扩增.扩增条件:95℃预变性5 min,55℃加 Taq DNA多聚酶1.25U,接着94℃,60 s;48℃~55℃,60 s;72℃,60 s;35个循环,后72℃延伸5 min.扩增产物在2.0%醇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灯下观察,分析缺失结果.

    作者:杨志伟;郑新民;胡礼泉;李世文 刊期: 2001年第20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