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云;刘玉萍
目的 了解大学生发生亚健康状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亚健康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亚健康调查表,在泰安市4所大学中随机抽取一~四年级在校学生共1 396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泰安市大学生亚健康现患率为54.1%,其中男生为53.7%,女生为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四年级学生亚健康的现患率分别为46.1%,54.5%,60.6%和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科学生亚健康现患率为49.4%,农科学生为64.9%,文科学生为57.8%,工科学生为51.4%,理科学生为60.8%,不同专业类型学生亚健康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级是影响学生亚健康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医学生的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学科学生,以躯体健康状况为明显;大学生的亚健康现患率随年级增高而增高;目前高校大学生总体亚健康状况好于其他职业人群.
作者:王伟伟;李英超;周翠萍;宋华翠;董均明;张弛;赵倩倩;傅泳;侯海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前,体育院校等公共训练器材的消毒方法和监督管理处于空白,国内对运动训练器材的污染性缺乏研究,并且在消毒方面投入不够.为保障运动人群的身体健康,加强公众意识,笔者于2012年3-4月对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训练队伍、公共力量训练馆中的运动训练器材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叶志兵;范丽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对两者关系可能有影响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儿童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儿童孤独量表同伴提名法,对郑州市901名初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权谋倾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262,P<0.01),亲社会行为与权谋倾向、孤独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1,-0.288,P值均<0.01).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部分经由亲社会行为所中介.社会地位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联强度有影响,在中、低社会影响水平条件下,亲社会行为可部分中介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消极影响(P<0.01);高社会影响水平条件下,亲社会行为不能中介权谋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结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在权谋倾向与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社会地位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起调节作用;社会影响对于亲社会行为对权谋倾向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存在调节效应.
作者:常国胜;耿耀国;蔡文娟;李丽;朱重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亦被称为儿童多动症,主要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表现为与患儿年龄不相称的过度活动、注意力不集中或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冲动任性、情绪不稳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综合征[1].该病呈慢性过程,主要影响儿童的学习、行为调控、社会适应和自尊[1].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一个人在社会及环境中存在的全面反映,良好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2].学龄前和学龄早期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的早期阶段,若自我意识水平异常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社会交往等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ADHD儿童自我意识的特点,为ADHD儿童的全面干预提供依据.
作者:邹华;陈娟;衡中玉;匡桂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我国大学生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做好大学生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2001-2013年10月公开发表的大学生乙肝患者SCL-90研究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用STATA 11.0软件对结果进一步的验证.用标准均数差作为效应合并指标.结果 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为4篇.除强迫症外,大学生乙肝患者及对照组其他8项因子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乙肝患者抑郁、焦虑和恐惧3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6项因子得分不同性别患者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乙肝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更为明显.
作者:田甜;何书;陆益花;庄勋;沈毅;肖静;姜丽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而目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务之急是如何完善大学生医保体系,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国家在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范围[1].这是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重大改革,给大学生医疗保障带来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大学生医疗保障改革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效,运行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医保待遇和水平,是目前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邓强宇;熊林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干预效应,为学校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活动提供借鉴.方法 以选修健康教育课的大学生作为教学实验组(60人),随机选取未参加本课程学习的教学班(60人)作为对照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实验组大学生的饮食与运动行为干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 干预后实验组大学生饮食有规律、经常吃早餐、吃蔬菜≥250 g/d、吃豆类≥1~2次/周等报告率均高于对照组;吃油炸类、方便面等不健康食品的人数比例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61.7%和48.3%的实验组大学生通过运动和控制高能饮食减肥,比对照组分别高21.7%和13.3%.88.3%和61.7%的实验组大学生能够坚持上体育课和有规律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63.6%的实验组大学生自己能够应急处理运动损伤,比对照组高33.6百分点.结论 健康教育课能有效改善大学生不良饮食与运动行为,促进其形成健康饮食与运动行为习惯.
作者:李凤英;汪晓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1].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中学生活过渡到相对开放的大学生活,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都需要他们不断地进行自身调整来适应.有学者认为,个体良好的学校适应表现在能够基本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顺利完成学业,学会和人进行沟通交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格等[2].近年来,大学生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焦虑、抑郁、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显[3],甚至出现校园暴力及自伤事件.百色是少数民族壮族聚集地,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许多大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研究该地大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状况及两者的关系,可为少数民族地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廖建英;许建国;马迎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湖北省某高校学习心理健康必修课的408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216名作为体验组接受体验式教学方法,理论组192人接受传统讲授教学;同时设置未上心理健康课程的120人为对照组,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进行调查.结果 在开始心理健康课程学习之前,体验组、理论组、对照组三组学生自我接纳、自我效能感各指标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1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结束后,对照组各指标得分前后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理论组在SAQ总分和自我接纳维度上后测得分(分别为42.26±5.65,23.03±3.65)均显著高于前测(分别为36.38±4.21,17.66±3.97)(P值均<0.05);体验组在所有测量指标上后测得分均显著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6.781,15.389,16.850,4.864,P值均<0.05).结论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对于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体验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品质提高的效果更显著.
作者:王玉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营养是维护和促进人类体格、智能发育,奠定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是维护和促进人类知识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形成人类发展的“认知基础”.营养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完善,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条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双重保障.由于营养对生命的绝对性、不可逆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结合中国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现实问题和需要,营养保障对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更为优先和关键.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积极探索“营养+教育”的学生培养新模式,这是完善教育体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
作者:柴巍中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依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健康管理已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医学服务,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缓解就医压力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对属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健康管理却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学生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各类身心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频发的现状,实施高校健康管理势在必行[1].作为健康管理的基础,相关数据的采集是重中之重.诸多国际IT厂商已涉足健康管理信息服务领域,如Google开发的Google health[2-4]和微软开发的Health vault[5-6],均为健康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针对大学生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不仅可协助各高校统一而规范的开展大学生健康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成本[7-9],还可辅助教育主管部门掌握在校大学生的实时健康状况并进行趋势预测,为完善有关应急体系和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作者:张持晨;李霞;倪彦佩;郭丹;马晨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于学龄期儿童的精神障碍,指儿童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核心缺陷是以注意障碍为特征的认知功能缺陷,通常伴有学习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等多种综合症.已有研究表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会随着年龄发展出现物质滥用、学习困难、情绪紊乱、退学等问题[1].虽然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的研究不尽相同,Douglas提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由于认知—神经心理缺陷,尤其是注意力和执行功能方面的缺陷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核心缺陷,使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
作者:李杨;房立丽;周郁秋;曹建琴;任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然而许多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表现,如体能下降、心理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差、行为不当、与社会的融合力差等.因大学生生命有其特殊性[1],采用生命质量普适性量表评价的敏感性较差[2],因此有必要研制评价大学生生命质量的专用量表.大学生生命质量评价专用量表的研制旨在通过测评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存在的薄弱环节,经过针对性的干预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
作者:苗春霞;刘慎军;黄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考试应激对医学生心身反应、唾液免疫球蛋白(SIgA)及皮质醇(Cor)的影响,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山西医科大学三年级临床专业医学生307名,运用考试焦虑量表进行测试,并采集考试期间与平时学习期间有效唾液样本进行生理指标的测试.结果 医学生考试期间轻度焦虑者占43.3%,中度焦虑者占43.0%,较高水平焦虑者占13.7%;有躯体不适感者占51.5%.考试期间与正常学习期间相比,医学生SIgA水平有所降低,Cor水平有所升高(P值均<0.05).考试焦虑与身体不适感呈正相关(P<0.05).SIgA-c、Cor-c及身体不适感有随考试焦虑程度的加重呈升高的趋势.女生考试焦虑、Cor-c及身体不适感得分均高于男生.结论 考试应激对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在高校的心理卫生工作中,应以心理干预为切入点,同时辅以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或治疗.
作者:闫慧;卢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大学生人文素质与幸福感的关系,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人文素质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整群抽取的广州市6所高校的1 0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人文素质得分为(78.64±6.95)分,幸福感指数得分为(10.41±2.24)分,幸福感水平中等偏上.在人文素质得分上,女生高于男生(t=-2.937,P<0.05),少数民族大学生高于汉族学生(t=-10.851,P<0.01),医学生低于其他专业学生(F=18.52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幸福感得分上,少数民族大学生高于汉族学生(t=-5.980,P<0.01),医学和文科大学生低于农学和理工科大学生(F=4.98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331,P<0.01).结论 人文素质高的大学生可能会有较高的幸福感,幸福感的提升也会提升人文素质水平.
作者:叶稳安;梁挺;王喆;吴佳林;罗佳祺;张琼予;郑丽莉;林伊帆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安义县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特征,为降低儿童伤害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安义县2004-2012年死因监测资料中14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安义县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为41.91/10万,男童伤害死亡率(46.77/10万)高于女童(35.8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伤害死亡原因顺位前3位依次为溺水(55.25%)、交通伤害(17.51%)和窒息(16.34%).结论 安义县14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较高.需加强综合防治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伤害干预.
作者:袁玫;段克姿;王琪;袁昆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汉族初中生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近视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初中生2 462名,进行视力检查和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在2462名学生中,近视学生1 367名,总近视率为55.50%.维吾尔族初中生患病率为45.75%,汉族学生为70.78%,维吾尔族学生近视率低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学生(x2=138.04,P<0.01);汉族男生近视率为65.91%,女生为7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389,P<0.01).影响近视的因素分别为读写距离、是否喜欢眺望、每天看电视时间、每天玩计算机时间、一次性连续读写习惯时间、每天户外时间、不良用眼行为、做眼保健操、每周吃抓饭次数、喜欢吃的主食、每天睡眠时间(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民族(OR=1.334)、读写距离(OR=2.441)、不良用眼行为(OR=1.657)、做眼保健操(OR=1.221)、一次性连续读写时间(OR=1.164)、每天玩计算机时间(OR=1.158)、是否喜欢眺望(OR=1.657)、每周吃抓饭次数(OR=0.702)、每天户外时间(OR=1.17)是近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乌鲁木齐市维、汉族初中生发生近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用眼习惯、生活方式、膳食结构等有关.
作者:王婷婷;林艺;王晓婷;崔君;夏迪亚·夏尔甫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诺如病毒(Norovirus)是一组杯状病毒属病毒,其原型株诺瓦克病毒于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被分离发现,2002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诺如病毒[1].诺如病毒被认为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以肠道传播为主,全年均可发病,冬季高发,常在医院、餐馆、学校和幼托机构等聚集性人群中暴发[2-5].2012年9-11月,衢州市区发生了3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为了解其流行特征,探讨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姜宪尘;赵瑞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膳食铅摄入量与膳食摄入状况之间的关系,为预防铅中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双份饭法,收集广东省某高校某班10名学生(男女各半)连续7d摄入的全部食物作为样品,共70份.经匀浆处理后得到36个实验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样品的铅含量.结果 男生膳食铅摄入量为568.64 μg/d,女生为455.51 μg/d;学生膳食摄入状况与膳食铅摄入量之间的关联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摄入鱼肉的量(R=0.844 9),摄入鸡肉的量(R=0.818 9),摄入瘦肉的量(R=0.617 0),膳食总量(R=0.574 3),摄入豆制品量(R=0.569 8),摄入鸡蛋的量(R=0.480 3).结论 学生膳食铅摄入量均超出了相应的允许摄入限量,膳食铅摄入量与膳食摄入总量、性别和摄入食品种类有关.
作者:黄莹偲;杨洋;吴小勇;高永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濉溪县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样本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原则,按地域分布及经济状况的不同进行抽样,参照“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筛查标准”对6 535名中小学生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分析.结果 学生中营养失调者占43.58%,不同学段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初中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小学生(P<0.01),高中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初中生(P<0.01),女生营养不良率高于男生(P<0.01);乡村学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城镇学生(P<0.01).男生营养过剩率高于女生(P<0.01).城镇学生的营养过剩率显著高于乡村学生(P<0.01).结论 濉溪县学生的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并存,学生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营养水平.
作者:周东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