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制腹带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的护理应用

彭怡;潘连花

关键词:自制腹带, 新生儿, 肠造瘘术后,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造瘘口创面愈合及保持周围皮肤完整的佳效果.方法 选择同类病例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纱布敷料覆盖,一次性尿布固定,观察组采用纱布敷料覆盖,自制弹力腹带包裹,观察术后7 d,造瘘口切口愈合的时间及周围皮肤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造口皮肤I期愈合率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自制弹力腹带应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减少了因新生儿啼哭、躁动而造成的腹压增高、肠液外溢,对造口周围皮肤的侵蚀而延迟切口愈合,同时弹力腹带易于患儿固定、利于护士观察、操作简捷、实惠经济,值得推广.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理行为干预对社区肺结核病人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影响

    目的 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增加社区肺结核病人的社会支持,改善其应对方式,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随机选取的114例门诊治疗的肺结核病人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医学应对问卷对研究对象分别在入室登记时、治疗强化期结束时进行测评,以观察干预的效果.结果 心理行为干预提高了病人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客观支持(P<0.05)、主观支持(P<0.01)、社会支持的利用度(P<0.01),以及社会支持总分(P<0.01),改善了病人的应对方式,降低了病人回避(P<0.05)、屈服(P<0.01)的消极应对方式,提高了病人面对(P<0.01)疾病的积极应对方式.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能明显改善社区肺结核病人的社会支持和对疾病的应对方式,促进疾病康复.

    作者:梁珏;李蜀;杨秀琏;陈小华;徐琦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情境式导入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情境式导入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2007级护理专业1班(57人)作为对照组,2班(56人)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传统教学法模式授课,实验组以情境式导入教学法模式授课为主,辅以传统教学,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比较,表明情境式导入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结论 情境式导入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作者:展玉兰;周宏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家庭访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家庭访视对促进术后康复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在某三级乙等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常规指导组和家庭访视组,每组30例.对家庭访视组借签护理程序框架实施访视.于术后1个月末、3个月末评价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家庭访视组术后1个月末、3个月末髋关节功能分别优于常规指导组(P<0.05、P<0.0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指导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家庭访视能够明显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促进作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术后家庭康复护理方法.

    作者:蔡丽霞;罗素冰;李雪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携带监测皮岛组合腓骨移植修复四肢长段骨缺损手术护理

    目的 探讨带血管腓骨组合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手术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1994年1月~2007年12月27例因创伤、骨肿瘤、先天性假关节形成致骨缺损病人施行带监测皮岛组合腓骨移植手术的治疗及护理.术后加强对携带皮岛颜色、温度、弹性、毛细血管充盈、伤口渗液、疼痛、全身状况等指标的监测记录,注意患肢体位、功能锻炼,结合影象学检查结果评估移植的组合腓骨愈合情况.结果 有1例术后2 d监测皮瓣显示静脉危象,2例牙龈出血和鼻出血,16例受骨区伤口在7~22 d(平均12 d)出现不同程度的无菌性渗液,其中1例取出部分异体骨,加强换药处理后愈合.随访10~108个月(平均43个月),x线显示复合腓骨与自体骨骨性愈合;监测皮岛与周围皮肤正常愈合.结论 带监测皮岛的组合腓骨移植是修复长段骨缺损的好方法.皮岛血循环能及时了解腓骨血供和早期预测长段复合骨的转归;注意伤口渗液的观察和处理,防治感染和加强重建肢体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洁珍;伍敏琦;陈翠萍;谢青梅;侯之启;温世锋;郭奇峰;张光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社会支持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调查分析及干预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96例子宫切除术患者应用焦虑量表(SA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子宫切除术患者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呈正性相关关系.结论 社会支持系统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作者:汪森;郭利利;林赛莲;陈赛花;陈文;刘小红;陈曼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ICU护士遵循无菌吸痰技术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ICU护士无菌吸痰技术依从性.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ICU护士76名的482人次吸痰操作进行分析,找出易污染的环节.结果 ICU护士在吸痰过程中,操作前后漏洗手次数较严重,工作年限短的护士吸痰污染率较高.结论 加强ICU护士的无菌意识,才能提高ICU护士无菌吸痰技术依从性.

    作者:张海燕;龚晓琪;戴伟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我国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现状与分析

    临床护理专家(CNS)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系统、完善、成熟的制度,而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各方面机制还不完善.分析我国CNS的培养现状进行初步探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见解及对策.

    作者:李彬;金瑞华;郑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缓解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目的 运用心理护理改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调整认知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方法 采用支持鼓励认知调整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方法对经过筛选的具有明显焦虑抑郁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并采用SCL-90、负性自动思维量表及社会适应不良量表在心理护理前后1 w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心理护理前后的心身症状、负性自动思维量表及社会适应不良量表评分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心理护理在增强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作用是肯定的,同时可以有效调整患者的认知减轻焦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魏春香;刘利;杜延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鼻咽通气管氧气吸入和鼻塞氧气吸入的氧疗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提高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病人氧疗效果的吸氧方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的方法将96例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的病人按给氧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通过鼻咽通气管插入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和对照组(放置口咽通气管同时给予鼻塞氧气吸入).每组各48例,氧流量均为(1.8±0.4)L/min,将其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SpO2在两种不同吸氧途径前和吸氧后30 min、60 min监测结果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能明显提高PaO2、SaO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pH、PaCO2的影响两组一致;两组不同的吸氧方式在氧疗后2h缺氧症状体征改善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病人,采用鼻咽通气管插入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同时能通过氧疗迅速提高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值正常、稳定,缺氧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黄娅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出院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支气管哮喘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电话回访对出院患儿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保证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方法 将12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于出院1周后进行电话回访.将两组遵医率、再次住院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遵医率明显提高(P<0.01)、再次住院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能增强患儿的遵医行为,提高患儿家长对哮喘患儿的保护意识、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

    作者:熊衍君;陈小艳;李晶晶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下肝癌直接介入化疗的护理

    总结20例肝癌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直接介入化疗的护理经验,术前充分做好心理护理、药物准备、饮食护理,术中的护理配合及术后的疼痛护理.护理的关键是对肝穿并发症的监护、化疗药物不反应的护理、及时处理肝破裂出血的情况.20例患者中部分缓解15例,稳定2例,恶化3例;消化道不良反应11例(8.6%),发热23例(18%),白细胞减少8例(6.2%).未见严重并发症,1年生存率为71%.

    作者:顾巧萍;郭素萍;王玲;冯国琴;赵晨星;沈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护理预防获得性肺部感染

    目的 探讨口咽部护理对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ICU收治的4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气管切开护理及口腔护理,观察组同时进一步加强口咽部护理,包括3个方面:①加强口咽部的清洁;②及时清除口咽部及气囊上分泌物;③强化消毒隔离制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护理,可有效地降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郑小薇;付景榕;黄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自制腹带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的护理应用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造瘘口创面愈合及保持周围皮肤完整的佳效果.方法 选择同类病例观察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纱布敷料覆盖,一次性尿布固定,观察组采用纱布敷料覆盖,自制弹力腹带包裹,观察术后7 d,造瘘口切口愈合的时间及周围皮肤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造口皮肤I期愈合率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自制弹力腹带应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减少了因新生儿啼哭、躁动而造成的腹压增高、肠液外溢,对造口周围皮肤的侵蚀而延迟切口愈合,同时弹力腹带易于患儿固定、利于护士观察、操作简捷、实惠经济,值得推广.

    作者:彭怡;潘连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住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对160例住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通过抑郁自评量表,自拟情绪影响相关因素调查表及患者一般资料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住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89.9%,高于国内常模;患者的出血量、住院天数、性格、负性的观念、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是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心理干预应及早进行.

    作者:王奇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拔尿管前行膀胱冲洗对开颅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拔尿管前行膀胱冲洗对开颅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开颅术后清醒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拔尿管前用0.02%的呋喃西林冲洗膀胱,待膀胱充盈后将尿管拔除,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除导尿管,比较两组病人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结果 实验组有48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对照组有39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实验组为(2.5±1.09)h,对照组(3.31±1.35)h,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开颅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前行膀胱冲洗,能促进患者及早顺利排尿,可有效避免血压升高,预防尿潴留,减少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雁平;李雪贞;刘翠珠;黄女使;吴素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前馈控制在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方法在精神科临床护理管理中对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率、发生原因及病人满意率的影响.方法 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对实验组病人应用前馈控制方法,未应用前馈控制方法的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病人暴力行为发生率及其原因,病人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暴力行为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馈控制方法能显著降低暴力行为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满意率.

    作者:王丽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允许自然死亡与放弃复苏

    放弃病人心肺复苏是件伤心的事,签了放弃心肺复苏知情单(DNR)就意味着对病人不再有任何的介入治疗或护理干预.2007年3月,我在母亲的放弃心肺复苏知情单(DNR)上两次签字,一次是在医院,另一次是在疗养院.

    作者:王筱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家庭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随机抽取经双联系统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29例,应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家庭功能问卷 (Family APGAR) 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测评调查.结果 CAPD患者轻微至轻度抑郁状态为13.8%,中度为27.6%,重度为10.3%.抑郁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有相关性.结论 抑郁状态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常见,家庭适应性、社会主观支持维度等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需加强腹膜透析患者及家属对抑郁的认知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肖春芳;王瑞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宫颈癌患者术后性心理变化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评估宫颈癌术后患者性心理变化及婚姻质量,为宫颈癌患者及家属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80例术后1年以上的宫颈癌女性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宫颈癌术后的性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情况实施护理干预.结果 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的性心理、婚姻关系及性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影响宫颈癌患者性心理因素有很多,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促进性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杨瑞珍;邱锡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综合医院感染科与内科护士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感染科护士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等现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60名综合性医院感染科护士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并与60名普通内科护士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护士乙肝两对半结果(P=0.00)与乙肝疫苗接种情况(P=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的认知,感染科组得分(28.32±1.07)分,内科组(27.8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对医院感染管理态度得分,感染科组(30.13±2.60)分,内科组(31.43±3.32)分,P<0.01;在职业性防护行为与实践的评价中,感染科组得分(32.92±1.64)分,内科组(33.32±1.92)分,P=0.222.结论 感染科护士对自身乙肝两对半结果的认识、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对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认同高于感染科组.

    作者:郑丽花;吴兰笛;陈沁;王乔凤;陈妙霞;陈羽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