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拔尿管前行膀胱冲洗对开颅术后患者的影响

刘雁平;李雪贞;刘翠珠;黄女使;吴素媚

关键词:颅脑手术, 尿管拔除, 膀胱冲洗
摘要:目的 探讨拔尿管前行膀胱冲洗对开颅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开颅术后清醒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拔尿管前用0.02%的呋喃西林冲洗膀胱,待膀胱充盈后将尿管拔除,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除导尿管,比较两组病人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结果 实验组有48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对照组有39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实验组为(2.5±1.09)h,对照组(3.31±1.35)h,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开颅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前行膀胱冲洗,能促进患者及早顺利排尿,可有效避免血压升高,预防尿潴留,减少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拔尿管前行膀胱冲洗对开颅术后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拔尿管前行膀胱冲洗对开颅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开颅术后清醒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拔尿管前用0.02%的呋喃西林冲洗膀胱,待膀胱充盈后将尿管拔除,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拔除导尿管,比较两组病人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结果 实验组有48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对照组有39例拔除尿管后能自行排尿,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时间实验组为(2.5±1.09)h,对照组(3.31±1.35)h,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开颅术后患者拔除尿管前行膀胱冲洗,能促进患者及早顺利排尿,可有效避免血压升高,预防尿潴留,减少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雁平;李雪贞;刘翠珠;黄女使;吴素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住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对160例住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通过抑郁自评量表,自拟情绪影响相关因素调查表及患者一般资料表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住院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89.9%,高于国内常模;患者的出血量、住院天数、性格、负性的观念、经济状况、社会支持是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出血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心理干预应及早进行.

    作者:王奇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在治疗人乳头瘤病毒阳性患者中的辅助作用

    目的 探讨、评价心理干预方法在治疗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患者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不同病程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程度的HPV阳性患者存在不同的焦虑情绪,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未干预组).采用健康教育、支持疗法、应对技巧等方法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生活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施干预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焦虑值、睡眠时间、性生活频率、体重、免疫指标与未干预组比较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存在焦虑情绪的HPV阳性患者治疗中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地改善HPV阳性患者焦虑值,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对疾病的治疗起辅助协作作用.

    作者:王苏梅;敖丽君;雷桔红;刘冬菊;张巍颖;张礼婕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复治菌阳肺结核空洞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探讨复治菌阳肺结核空洞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经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空洞病灶内注入抗结核药凝胶加化学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空洞60例,与单纯化疗60例进行对照研究.介入治疗组疗效结束时痰菌阴转率80.0%,空洞闭合率4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及18.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加化学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空洞患者,疗效显著,无明显并发症及毒副作用.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指导,并发症的密切观察及出院指导是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

    作者:姜云;王翠娴;李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对HIV/AIDS恐惧、耻辱和隔离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HIV/AIDS能使人恐惧、误解、误传和歧视,极少数护士和施护者会因护理HIV/AIDS患者而被传染上,有些护士和施护者他们本身也是HIV感染者.护士和施护者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情感问题.害怕与HIV患者接触后会生病而死去.HIV/AIDS感染率高的地方,就有相当多的护士和施护者本身被HIV感染.

    作者:林秀霞;陈慧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我国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现状与分析

    临床护理专家(CNS)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系统、完善、成熟的制度,而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各方面机制还不完善.分析我国CNS的培养现状进行初步探讨,并就相关问题提出见解及对策.

    作者:李彬;金瑞华;郑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腿部动、静脉混合性溃疡的评价

    动、静脉混合性溃疡的发生率大约占所有腿部溃疡的13%~15%.溃疡的发生常导致患者难以忍受的疼痛及心身折磨.它给医护人员对伤口处置带来难题,许多病人不但水肿严重需要控制,而且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能捆绑压迫的动脉疾病.

    作者:杨水秀;魏霞;罗政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低年资护士书写危重抢救护理记录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低年资护士书写危重、抢救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提高低年资护士书写危重、抢救护理记录的质量,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随机抽取危重、抢救患者病历100份,对危重、抢救患者护理记录中出现的问题及记录的护士进行分析.结果 低年资护士书写危重、抢救患者护理记录出现的问题较高年资护士多,有显著性差异(F<0.05).主要问题有:涂改及改错不规范、记录不规范、观察记录不完整、护理记录内容缺乏连续性、记录不及时、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前后不一致、抢救记录内容不全面等.结论 只有提高低年资护士业务能力、健全护理记录质量控制体系、理顺抢救记录程序、加强护士的法制教育,才能保证低年资护士书写危重抢救护理记录的质量,确保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中发挥有效的举证作用.

    作者:司维美;马立群;陈淑慧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ICU护士遵循无菌吸痰技术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ICU护士无菌吸痰技术依从性.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ICU护士76名的482人次吸痰操作进行分析,找出易污染的环节.结果 ICU护士在吸痰过程中,操作前后漏洗手次数较严重,工作年限短的护士吸痰污染率较高.结论 加强ICU护士的无菌意识,才能提高ICU护士无菌吸痰技术依从性.

    作者:张海燕;龚晓琪;戴伟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控制和预防与通气有关的肺炎

    背景 重症监护病房与通气有关的肺炎(VAP)发生率是47%,2003年推荐的好的护理操作指导原则,可以减少与通气有关的肺炎的发生率. 目的 评价的范围是工作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成人患者采用好的护理操作.

    作者:刘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护理预防获得性肺部感染

    目的 探讨口咽部护理对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ICU收治的4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气管切开护理及口腔护理,观察组同时进一步加强口咽部护理,包括3个方面:①加强口咽部的清洁;②及时清除口咽部及气囊上分泌物;③强化消毒隔离制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强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护理,可有效地降低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郑小薇;付景榕;黄敏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允许自然死亡与放弃复苏

    放弃病人心肺复苏是件伤心的事,签了放弃心肺复苏知情单(DNR)就意味着对病人不再有任何的介入治疗或护理干预.2007年3月,我在母亲的放弃心肺复苏知情单(DNR)上两次签字,一次是在医院,另一次是在疗养院.

    作者:王筱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家庭访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家庭访视对促进术后康复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在某三级乙等医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常规指导组和家庭访视组,每组30例.对家庭访视组借签护理程序框架实施访视.于术后1个月末、3个月末评价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家庭访视组术后1个月末、3个月末髋关节功能分别优于常规指导组(P<0.05、P<0.01),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指导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家庭访视能够明显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促进作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术后家庭康复护理方法.

    作者:蔡丽霞;罗素冰;李雪琴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理性情绪疗法治疗焦虑神经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理性情绪疗法治疗焦虑神经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方便取样调查30例焦虑神经症患者把理性情绪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焦虑神经症患者提供的心理治疗.结果 治疗12周后,26例焦虑神经症患者中痊愈15例(57.7%),显著进步6例(23.1%),进步4例(15.4%),无效1例(3.8%).显效率(痊愈+显著进步)为80.8%,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96.2%.HAMA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理性情绪疗法治疗焦虑神经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谷凤云;赵相立;韩凤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临床路径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实施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CP)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符合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176例,随机分为CP组(87例)和对照组(88例),有1例信息不详.CP组按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治疗护理及患者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的整体护理流程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结果 CP组患者的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P应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治疗护理,可以减少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余德爱;陈惠;谢卫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防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

    了解护士工作环境中有无职业危害因素存在及护士个人防护现状如何,帮助护理管理者正确认识并设法做好防护,从而保障护士身心健康并提高护理质量.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三级乙等医院护士危害因素及防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护士职业危害因素普遍存在于临床各科室,各级管理层及护士应共同努力,提高防护意识,有效归避职业危害.

    作者:徐湘;郭朝利;吕巧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综合医院感染科与内科护士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感染科护士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等现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60名综合性医院感染科护士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并与60名普通内科护士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护士乙肝两对半结果(P=0.00)与乙肝疫苗接种情况(P=0.0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的认知,感染科组得分(28.32±1.07)分,内科组(27.8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对医院感染管理态度得分,感染科组(30.13±2.60)分,内科组(31.43±3.32)分,P<0.01;在职业性防护行为与实践的评价中,感染科组得分(32.92±1.64)分,内科组(33.32±1.92)分,P=0.222.结论 感染科护士对自身乙肝两对半结果的认识、职业性医院感染知识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对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的认同高于感染科组.

    作者:郑丽花;吴兰笛;陈沁;王乔凤;陈妙霞;陈羽保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鼻咽通气管氧气吸入和鼻塞氧气吸入的氧疗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提高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病人氧疗效果的吸氧方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的方法将96例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的病人按给氧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通过鼻咽通气管插入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和对照组(放置口咽通气管同时给予鼻塞氧气吸入).每组各48例,氧流量均为(1.8±0.4)L/min,将其两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SpO2在两种不同吸氧途径前和吸氧后30 min、60 min监测结果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随着时间的延长,能明显提高PaO2、SaO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pH、PaCO2的影响两组一致;两组不同的吸氧方式在氧疗后2h缺氧症状体征改善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昏迷致上呼吸道梗阻病人,采用鼻咽通气管插入鼻导管给予氧气吸入,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同时能通过氧疗迅速提高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值正常、稳定,缺氧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黄娅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睡眠障碍因素及护理对策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良好的睡眠能使人体生理功能更加旺盛,能促进疾病康复,而睡眠不足可影响机体功能恢复和延长疾病的康复,同时由于睡眠不足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机会性感染,甚至使病死率升高[1].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现,可表现为初段失眠(入睡困难)、中段失眠(睡眠浅、易醒)、末段失眠(早醒),也可为多梦、噩梦、无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上述症状可混合存在[2].现将对我科住院的12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睡眠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所获结果作一报道,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为慢性肝炎病人提供佳护理.

    作者:王岚;何文雯;黎宝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低分子肝素穿刺部位出血原因分析及注射方法探讨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穿刺部位出血原因,探索防止出血的注射方法,保证低分子肝素钙的安全应用.方法 12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均接受A、B两种注射法:A为改进注射法(气泡留置技术加平移腹壁皱褶30 s间期注射法),B为常规皮下注射法.A的注射部位为腹壁左侧,注射次数为618次,注射时间是30 s;B的注射部位为腹壁右侧,注射次数为617次,注射时间是10 s.通过自身对照,分析A、B两种方法注射后局部出血情况和疼痛程度.结果 A与B比较,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由7 3.9%降低至37.2%)、平均出血直径(P<0.01)及注射疼痛程度(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注射法可明显降低穿刺部位的出血发生率、减轻注射疼痛、提高低分子肝素使用安全性.

    作者:郭慧梅;曾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