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勇
目的 探讨研究烧伤病人的早期救治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共收治各类烧伤,各种程度、不同部位的烧伤病人115例,对重症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充分液体复苏以及切削痂植皮和胃肠道营养等应用综合治疗方案对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115例病人经治疗后全部康复,部分Ⅲ度烧伤病人,因疤痕不在关节处,故其未影响主要肢体功能.大部分病人得到回访,其功能均恢复理想.结论 尽早对烧伤病人实施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治愈率,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评价.
作者:周宗寿;杨少斌;彭德荣;曹志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PFNA及倒置LISS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PFNA组患者给予股骨近端螺旋刀片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LISS组患者给予倒置股骨远端锁定接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PFNA组与LISS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PFNA组患者术后负重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均较LISS组显著减少,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负重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较短,但在实际应用中,临床医师应根据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苟琦;杨忠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0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8例脑血栓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连续治疗14 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结果 与治疗前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血栓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利于康复进程,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作者:步桂芝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分析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于我科行剖宫产手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行单纯剖宫产手术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缩宫素术中用量、产褥病率、恶露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缩宫素术中用量、产褥病率、恶露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有效的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机率、减轻患者带瘤生活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的产后恢复、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并没有增加患者的风险,安全性高、具有可行性,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尹红宇;芮广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分析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0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泌尿结石患者98例,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排石汤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3.1%,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碎石的患者中1例患者碎石失败,而中转接受手术治疗,其他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结石,安全可靠,痛苦小,为治疗泌尿结石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洪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作为医院科室中的支柱性科室之一,放射科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快速发展.针对小儿患者在进行放射检查时出现的陪护人员多,容易引发各种风险隐患问题,本文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对各种风险隐患的深入剖析,本文提出相关的流程优化策略,以更好的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作者:张巧权;谢俐萍;肖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问题也成为我们当下该重点探讨的问题.在2013年6月26日17点30分,本中心接到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电话通报:6月26日下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20多名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在广西武警总队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疑似食物中物,要求派人核实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城区卫生局,在城区卫生局指令下,我中心立即派出五名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经本中心调查,发病的29名学生均与6月25日在第一食堂进食晚餐有关,并从11份发病学生肛拭样品中有8份肛拭子及2份大便样品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证实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这次事故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陆祖添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接诊的106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3例患儿,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而研究组患儿则采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对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及对比.结果 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相关症状好转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肺炎患儿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相较于常规治疗临床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井学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聚甲酚磺醛盐酸辛可卡因栓给予兔直肠后对直肠的刺激性,为临床研究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取新西兰兔1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7d,末次给药后24h处死动物,取局部组织,观察有无充血、红肿等现象,同时取直肠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动物剖杀时肉眼检查,各组直肠粘膜未见明显异常.病理组织学检查,聚甲酚磺醛盐酸辛可卡因栓直肠给药后,并未引起直肠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 连续给予聚甲酚磺醛盐酸辛可卡因栓对直肠无刺激性.
作者:王海梅;邵卿;乔红群;刘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位带状疱疹病患,并将这100例病患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50例对照组病患采取西药治疗的方法,另外50例治疗组的病患则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后针对两个小组疗效、不良反应率、远期疗效三个方面进行比对.结果 对照组无论是在总有效率方面,还是在远期疗效方面均低于治疗组,差异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比较,两个小组差异值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中西医疗法进行带状疱疹的治疗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且可以有效降低后遗神经痛出现的概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谭慧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100例,以随机数字报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依那普利进行高血压控制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接受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比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疗效(94.0%)大于对照组(86.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6.0%)小于对照组(12.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相对于对照组有显著优越性,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应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联合的治疗方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不但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接受治疗后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京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针肱骨上端骨肉瘤患者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于本院自201 1年8月-2013年7月手术治疗的肱肪骨上端骨肉瘤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截肢手术组与保肢手术组,回顾性地分析两组患者肱骨上端骨肉瘤的局部复发率,远端转移率(即肺转移)和手术后两年的生存率.结果 经治疗后和两年随访,实施截肢手术组患者,血清AKP水平、局部复发率、肺转移以及两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8 1±26)U/L、25.8%和22.6%以及61.3%,和保肢术组患者诸项指标参数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截肢术组患者各指标均优于保肢手术组患者,表明截肢手术组有着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目前针对肱骨上端骨肉瘤患者,采用截肢手术治疗仍然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必须实施保肢手术时,仍应当坚持进行综合性的化疗治疗.
作者:王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600例选择剖宫产术的产妇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300例和实验组300例,麻醉后常规组取仰卧位,实验组取仰卧位的同时将手术床向左侧倾斜20~30°或将右侧臀部垫高20~30°.结果 常规组42例发生SHS,实验组仅有2例发生SH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在麻醉后取仰卧位向左侧倾斜20~30°或右臀部抬高20~30°的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SHS的发生.
作者:许萍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下,护士长作为疗区护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和管理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人性化的管理、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协调好多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使护士群体的凝聚力大大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极大增强,严把质量关,搞好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护理管理工作.
作者:郑蕾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后肠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来我院接受结直肠癌手术后肠瘘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行手术治疗,分别以两组患者肠瘘的治疗效果、平均治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为(14.1±-0.3)d,对照组患者为(17.1±2.5)d,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发展的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法,可有效的提高肠瘘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整体治疗周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华;赵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和研究抗-HCV阳性反应血清进行HCV核酸指标检测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6月-2013年5月76例抗-HCV呈阳性反应的受检者血清,使用HCV核酸扩增酶免检测HCV核酸指标.结果 通过本次试验中收集的50份通过2种ELISA试剂来检测抗-HCV呈阳性反应血清.其中,共有7份抗-HCA呈阳性受检者,运用2种试剂进行检测都显示出强阳性(S/CO大于10),其HCV核酸检测也全部显示为阳性(比例为100%),其它43份抗-HCA阳性受检者,经检测均显示为较弱的阳性,其中经HCV核酸检测呈现阳性的占46.5%.另外,经过运用单种试剂来检测的抗-HCV阳性血清,都呈现较弱的阳性,且该HCV核酸检测的阳性率也比较低,同时运用双种试剂检测抗-HCV阳性的特异性,均比运用单种试剂而进行检测的抗HCV阳性要高,二者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抗HCV呈阳性且HCV核酸检测也呈阳性的可以确定为HCV感染;若抗HCV阳性而HCV核酸检测呈阴性,则可能和HCV核酸检测的灵敏度、抗-HCV检测试剂的特异性或者病毒基因变异等很多因素相关.
作者:臧希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出血新生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60例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胎龄<32周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的新生儿,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合并肺炎、羊水Ⅲ度污染以及酸中毒等并发症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给予镇静、吸氧、止血等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60例患者30例治愈,27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与其胎龄、出生体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密切相关,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可有效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
作者:张筱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婚前医学检查对出生缺陷的影响效果.方法 对2007-2012年晋宁县各年份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全县出生缺陷发生率、出生数、孕妇婚前检查史、孕妇基本情况以及出生缺陷具体表现等,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资料、回访相关人群等.对上述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2007-2012年晋宁县孕妇数量、平均孕周、平均孕次、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平均年龄等情况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妇具有婚前医学检查史几率逐年上升,且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则逐年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力推广婚前医学检查措施有利于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保障新生儿身心健康及孕妇生命安全,可较大程度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及家庭和睦,降低社会、家庭及个人负担,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朱惠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结合复合脉冲磁性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治疗的100例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平喘、抗感染和雾化吸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复合脉冲治疗仪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临床控制46例,显效3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临床控制34例,显效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84.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雾化吸入结合复合脉冲磁性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杨聪琴;郭淑安;陈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时全程系统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针对本站自2011年9月-2013年8月参加机采血的无偿献血者2735例进行全程系统护理,即在采血前进行心理护理,在采集的过程中进行体位护理、穿刺护理和观察护理,在采血后进行防感染有效护理,然后观察和总结护理的效果.结果 全部献血者经过全程系统护理,出现献血反应的共19例,占0.69%,疼痛感觉人数为25例,占0.91%,经询问和统计,绝大多数献血者有再次献血的意向,共2408例,占88%.结论 对单采血小板者实施全程系统护理,是确保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者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的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邸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