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凤莲
目的 对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价及分析.方法 将52例老年桡骨远端桡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6例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加压在钢板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克氏螺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3.0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术后6例出现不良反应(P<0.05).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可提高桡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内固定效果,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有效.
作者:王强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尿8-异前列腺素F2α含量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4例,作为病例组,根据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共分为6组,选择同期健康查体正常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不同病变程度2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尿中8-异前列腺素F2α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Ⅰ、Ⅱ、Ⅲ、Ⅳ、V、Ⅵ组患者尿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尿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升高,对于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其病变程度越严重,尿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越高,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水平越高.
作者:王秀玲;张岳光;孙宁;张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对急诊检验中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在我院急诊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50例正常人组,比较两者的心肌酶值,选取50例新生儿窒息的患儿组,检测其心肌酶谱的变化,通过该种方法来探究该物质与以上两种疾病之间存在关系.结果 对A组的患者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后,心肌梗死患者各项心肌酶值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B组的患儿进行检测后,重度窒息患儿心肌酶的平均值(3547.9±238.2)U/L明显高于中度患儿的平均值(1756.6±114.9)U/L以及轻度患儿的平均值(962.4±64.6)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检验中,对心肌酶谱进行检测对心肌梗死以及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可以用来诊断这两种疾病.
作者:王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颅内出血新生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60例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胎龄<32周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的新生儿,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出生体重≥1500g的新生儿,合并肺炎、羊水Ⅲ度污染以及酸中毒等并发症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率.给予镇静、吸氧、止血等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60例患者30例治愈,27例好转出院,3例死亡.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与其胎龄、出生体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密切相关,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和护理,可有效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
作者:张筱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活性检测结果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非感染性疾病住院患儿11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儿入院时、入院7d后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活性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AST、α-HBDH、LDH、CK、CK-MB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时AST、α-HBDH、LDH、CK、CK-MB检测结果均高于入院7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活性检测结果可作为患儿心肌变化的评估指标,对心肌损害有诊断价值,可以指导临床治疗以及进行预后判断.
作者:赵开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婚前医学检查对出生缺陷的影响效果.方法 对2007-2012年晋宁县各年份出生缺陷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全县出生缺陷发生率、出生数、孕妇婚前检查史、孕妇基本情况以及出生缺陷具体表现等,分析方法包括查阅相关资料、回访相关人群等.对上述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2007-2012年晋宁县孕妇数量、平均孕周、平均孕次、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平均年龄等情况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妇具有婚前医学检查史几率逐年上升,且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则逐年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力推广婚前医学检查措施有利于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保障新生儿身心健康及孕妇生命安全,可较大程度维护稳定的社会关系及家庭和睦,降低社会、家庭及个人负担,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朱惠莲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PFNA及倒置LISS钢板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PFNA组患者给予股骨近端螺旋刀片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LISS组患者给予倒置股骨远端锁定接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PFNA组与LISS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PFNA组患者术后负重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均较LISS组显著减少,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负重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较短,但在实际应用中,临床医师应根据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苟琦;杨忠义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临床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 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并以此作为临床资料,在溶栓期内患者接受相关治疗之后,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效果.结果 对溶栓期前后的护理进行重视,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溶栓术之后所产生的并发症得到减轻,进一步降低了病死率.结论 采取系统措施对溶栓期进行护理,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以及生活质量起到提高的作用.
作者:张桥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穿刺套管限位固定器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3月-2012年6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200例胆囊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患者使用腹腔镜穿刺套管(Trocar)限位固定器,对照组则常规应用穿刺套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气腹压力稳定性、皮肤皮下组织损伤出血程度、皮下气肿和腹腔内副损伤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气腹稳定性高,Trocar处皮肤皮下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无皮下气肿出现,无腹腔内脏器副损伤出现.两组患者其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腹腔镜穿刺套管限位固定器,可方便术中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气腹泄露,减少和杜绝Trocar处皮肤皮下组织及腹腔内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举纲;夏向辉;车骅;张英;张建夫;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后肠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来我院接受结直肠癌手术后肠瘘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行手术治疗,分别以两组患者肠瘘的治疗效果、平均治愈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为(14.1±-0.3)d,对照组患者为(17.1±2.5)d,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发展的需要,采用手术治疗法,可有效的提高肠瘘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患者整体治疗周期,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华;赵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在胃肠道肿瘤疾病中,胰腺癌的预后是比较差的,现阶段,对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医学界上主要在吉西他滨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治疗,若吉西他滨的化疗失败,则通常选用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进行治疗,本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及本人的临床实践,主要就晚期胰腺癌的化疗进展展开相关论述.
作者:李建安;杨兰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建立脊髓神经损失大鼠模型探讨内源性下行抑制易化系统与5-羟色胺(5-HT)对脊髓伤害感受性信息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性手术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10只,通过分支结扎将腓总神经和左侧坐骨神经干胫神经切断,将坐骨神经剥离,保留腓总神经,并在术后1、2、3、7、14、28d采用Weatern bloting测定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286.3±22.7)%、(178.9±14.8)%于术后2d显著高于模型组假性手术组(64.3±14.2)%、(42.3±4.3)%,而针刺组大鼠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142.3±21.3)%、(102.3±11.3)%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缺失可能与脊髓神经损伤疼痛有关,通过针刺脊髓能促使脊髓背角和背神经中5-HT蛋白表达,从而抑制脊髓伤害后疼痛刺激的传导,对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宇;陈梦;张美琴;张宇平;吕思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40例尿路感染患者,对患者进行中段尿路培养共分离出115株细菌其中有44株为大肠埃希氏菌,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菌株进行微生物检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总结分析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观察组中重度感染率为43.4%,对照组中重度感染率为52.5%,观察组患者感染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微生物检验可以有效检测病原菌和其传播途径,以及进行感染控制,还可以同时对易感人群进行实时检测、预防.结论 微生物检测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临床上推广微生物检测,可以有效指导相关治疗,降低患者内源感染率,保证患者安全.
作者:郑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600例选择剖宫产术的产妇按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300例和实验组300例,麻醉后常规组取仰卧位,实验组取仰卧位的同时将手术床向左侧倾斜20~30°或将右侧臀部垫高20~30°.结果 常规组42例发生SHS,实验组仅有2例发生SH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在麻醉后取仰卧位向左侧倾斜20~30°或右臀部抬高20~30°的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SHS的发生.
作者:许萍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分析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于我科行剖宫产手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行单纯剖宫产手术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缩宫素术中用量、产褥病率、恶露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缩宫素术中用量、产褥病率、恶露持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有效的避免患者再次手术的机率、减轻患者带瘤生活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患者的产后恢复、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并没有增加患者的风险,安全性高、具有可行性,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尹红宇;芮广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和分析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时全程系统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针对本站自2011年9月-2013年8月参加机采血的无偿献血者2735例进行全程系统护理,即在采血前进行心理护理,在采集的过程中进行体位护理、穿刺护理和观察护理,在采血后进行防感染有效护理,然后观察和总结护理的效果.结果 全部献血者经过全程系统护理,出现献血反应的共19例,占0.69%,疼痛感觉人数为25例,占0.91%,经询问和统计,绝大多数献血者有再次献血的意向,共2408例,占88%.结论 对单采血小板者实施全程系统护理,是确保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者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的有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邸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2013年4月我院一因恶性肿瘤而收治入院的患者在入院后两小时发生坠楼自杀.本文将运用“冰山角”方法对此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以在未来的医院运行中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作者:孙喜琢;程丹;孙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研究烧伤病人的早期救治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共收治各类烧伤,各种程度、不同部位的烧伤病人115例,对重症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充分液体复苏以及切削痂植皮和胃肠道营养等应用综合治疗方案对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115例病人经治疗后全部康复,部分Ⅲ度烧伤病人,因疤痕不在关节处,故其未影响主要肢体功能.大部分病人得到回访,其功能均恢复理想.结论 尽早对烧伤病人实施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临床治愈率,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评价.
作者:周宗寿;杨少斌;彭德荣;曹志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个手术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合理的麻醉,做好病人手术期间的麻醉护理工作是手术成功的必要保障.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相比较其他麻醉方式而言更加适用于普外科下肢手术,它对于疼痛治疗以及术后镇痛有着较好的辅助效果.而丙泊酚则是一种静脉的麻醉注射,它有着见效快速和患者苏醒快以及无后续副作用等特点.本文便是将我院近年来在下肢手术中应用到这两种麻醉方式的相关护理配合进行总结整理,旨在深入介绍明晰其护理要点.
作者:陈艳梅;付乐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为了确保病案自身质量,必须提升医务人员对病案质量的重视程度,推进病案质量持续改进,从而使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规范性和法律性,使病人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提高诊疗过程的安全性.对病案质量加强管理是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病案质量的好坏和医院自身形象息息相关,为了对病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必须使病案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作者:陈政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