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刚;毕存箭;杨俊敏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抑郁状态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武汉某高校一年级新生1 247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教育方式问卷等进行调查,对影响大学新生抑郁状态的可能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结果 大学新生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性直接影响抑郁状态,父母教育方式(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母亲拒绝否认、母亲偏爱被试)和是否独生子女则间接影响抑郁状态.结论 大学新生抑郁情绪与人格特质和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应针对具体原因及早进行综合干预.
作者:余毅震;秦泰然;孙琳;刘卓娅;张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震后灾区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体质状况,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5·.12大地震发生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802名,采用指标测试法和访谈法对两者体质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身体形态方面.3-6岁男性非留守儿童均明显优于留守儿童;3岁女童没有明显差异,4岁、6岁女童均是非留守优于留守,5岁儿童除身高有明显差异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身体机能方面,除5岁非留守男童心率比留守男童高之外,其余年龄均无明显差异.在身体素质方面,除4-6岁女童立定跳远非留守组高于留守组外,女童其他素质指标和男童素质指标均为留守优于非留守或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对留守儿童监护人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改善儿童体质状况.
作者:魏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学生自我和谐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安徽省2所医学院398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自我和谐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生的自我刻板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不同年级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级的增加医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在不断下降.结论 医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较好,男生在自我刻板高于女生,自我和谐程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上升.
作者:王文娟;胡炳炎;沐林林;祝亚丽;朱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结合的方法,对蚌埠市304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职业紧张状况调查.结果 录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教师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反应和个体应对资源得分均高于女教师.40-60岁年龄组教师职业任务得分高,50-60岁年龄组教师个体应对资源得分较其他组高,30-39岁年龄组教师个体紧张反应得分较高.高学历组教师个体紧张反应得分较高.已婚教师承担的职业任务多,未婚和已婚教师职业紧张反应较强.市区、普通高中教师个体紧张反应得分比其他组高,职业高中教师职业任务少,个体资源多,紧张反应低.结论 职业紧张反应可以通过减少职业任务和提高应对资源的方法来预防或控制.
作者:王彩红;杨永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学生过敏性疾病发病与生命早期生活因素的关系,为开展过敏性疾病的旱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以2009年温州医学院2042名一~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出生时相关情况、家族史相关情况及5个生长发育时期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应用SPSS 16.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医学生出生时情况中的出生地、出生体重、出生时成熟情况、性别与过敏性疾病有关;在家族史中的父母过敏性疾病史、受教育程度、职业及父亲吸烟史等与各年龄段过敏性疾病发病相关性较高.结论 父母受教育程度、暴露于烟雾环境、出生体ER轻、早产是过敏性疾病的易感因素,应针对其开展相应干预研究.
作者:姜赛芝;钱燕;叶钊;毛翔宇;谢思明;王光演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儿童肥胖的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问卷调查,肥胖诊断采用<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以乌鲁木齐市户籍的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按年龄分层抽样调查7~12岁儿童1440名.问卷部分由儿童家长代为填写.结果 学龄儿童肥胖检出率男生为4.86%,女生为1.80%,男生8岁年龄组肥胖枪出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女生检出率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生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出生体重、性别、睡眠时间、父亲体重和母亲体重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乌鲁木齐市学龄儿童肥胖检出率较低,应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促进儿童健康.
作者:张丽;杨晓燕;刘伟;窦小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校内饮水事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校内发生饮水污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直饮机直饮水在国内发展迅速,部分学校也开始使用川.直接饮用水源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指为达到比现有自来水更为优质的饮用水,以市政自来水为原水,通过水处理设备当场制水并采用投币式自动出售,可直接饮用的水.
作者:陆梅英;张维萍;卢华;郑德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县城小学-年级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态度及教育活动状况.为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填式问卷,对河南省南乐县2所小学一年级526名学生家长进行不记名间卷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学生家长中,81.9%的家长赞成学校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只有28.1%的家长认识到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多是儿童熟悉的人,40.9%的家长与孩子谈论过如果发生性侵犯要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结论 小学生家长缺少基本的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要重视对儿童家长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
作者:张曼;陈晶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我国现行医学领域学科目录存在问题、如何调整及其影响因素,为目录的合理调整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组织并对全国60个医学院校的1 197位医学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8.5%专家认为应增设护理学;57.2%的专家认为应增设特种医学;69%专家认为应拆分临床医学,且41%专家选择拆分方案是将临床医学拆分为内科学类、外科学类以及医学技术若干一级学科.临床医学较非临床医学专家更倾向拆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P <0.0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获批较晚或学位授权级别相对低学校的专家倾向于拆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结论 医学学科目录调整可增设护理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一级学科;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可拆分为若干一级学科.
作者:吴鸿翔;汪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中生学校社会行为现状,为高中生不良适应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学校社会行为量表,对整群随机抽取的长沙和湘谭地区8所高级中学1 340名高中生的学校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高中生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年级和学校类型的多元主效应显著;3个反社会行为维度在3个社会能力维度的不同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生社会能力内部和反社会行为内部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能力和反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应根据高中生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及特点采取于预措施,提高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
作者:张英;刘志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修订儿童休闲活动调查问卷并对其信效度进行检验,以促进青少年体力活动调查问卷的统一和评价的标准.方法 根据中国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实际情况修订儿童休闲活动调查问卷(CLASS-C),随机选取上海市30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修订的问卷进行重测信度和标准效度检验.结果 间隔7d的2次问卷重测信度显示,不同强度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81~0.88之间(P值均<0.01),组内相关系数ICC值为0.82~0.89;静态活动时间的Speannan相关系数为0.82~0.85(P值均<0.01),ICC值为0.82~0.84.间卷与运动传感器的测量结果比较,Speannan相关系数为0.31-0.48(P值均<0.05).2种方法对中等强度、高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测量结果的差值分别在40.96~134.92 kcal/d,5.30~126.63 kcal/d,23.47~125.42 kcal/d的界限内(1 kcal=4.18kJ),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修订的CLASS- C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用于青少年的日常体力活动和静态活动调查.
作者:李海燕;陈佩杰;庄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耳鸣的主观临床特征,为防治大学生耳鸣提供心理干预依据.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1月间山东师范大学在校学生共32 167人.对该期间到校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以耳鸣为主诉的386例大学生患者进行详细信息采集,并加以统计分析,以发现耳鸣的临床特点和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 耳鸣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208人(53.9%),突然起病的313人(81.1%),耳鸣以中调居多,就诊患者的一半为持续性耳鸣.常见的耳鸣部位为左耳,279人(72.3%)都有至少一种耳鸣的伴随症状,有177人(45.8%)有加重因素,耳鸣对患者的大影响为情绪影响.结论 建立心理因素与耳鸣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降低耳鸣对大学生身心产生的不良影响.
作者:韩亚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巢湖市学生肺结核流行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05-2009年安徽省巢湖市新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发病资料.描述性统计分析学生肺结核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结果 2005年全市学生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为9.44/10万,涂阳率为7.01/10万;2009年分别为12.33/10万和9.13/10万,平均增长速度为6.91%和6.84% 0 5 a平均发病率为10.27/10万;学生肺结核发病以男生为主;15岁以上年龄组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数占全部学生数的94.05%.每年12月至次年1-2月为低谷,而3-4月为高峰期.结论 巢湖市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逐年升高.应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卫生、教育部门横向联系,规范转诊和追踪工作.
作者:凤翀;张根友;曾伟;史四九;张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2002-2008年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的传染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间浦东新区户籍儿童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 02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88.80/10万;乙类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明显变化,由肠道传染病发病为主转变为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为主,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集中在4-6月,肠道传染病主要集中在8-10月;丙类传染病报告7 757例,发病以2-6岁阶段幼托儿童为主.结论 加强幼托机构及中小学校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的防控已成为浦东新区户籍儿童传染病的防控重点.
作者:王晨;朱渭萍;储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智齿冠周炎是指智牙(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多见,约占冠周炎的95%~[1].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张口受限、吞咽困难,偶尔伴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造成面颊瘘、脓肿、间隙感染等.大学生正处于智齿萌出高峰阶段,智齿冠周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
作者:陈春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水痘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几年来水痘在学校的流行呈上升趋势.2005-2006年全国共报告水痘197 939例,共报告水痘事件940起,其中97.87%发生在学校,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1].2006-2009年某高校共发生水痘病例157例.
作者:晏亦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在中学生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在合肥市2个行政区和2个市辖县各选取1所中学,共4 287名初一至高三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复原力评定及信度、效度分析.结果 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a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84.重测信度为0.89.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结构与量表初步编制的结构一致,且各因子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613以上,且均大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心理复原力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得分与CDI问卷得分呈负相关,显示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结论 中学生心理复原力量表基本适合在校中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的评定.
作者:胡海利;张洪波;王君;孙业桓;傅苏林;邵子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农村地区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认识水平及学校开展艾滋病教育的现状,以便制定和开展符合农村地区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选择贵州省安龙县和印江县共5所乡级中学的学生963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统一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对艾滋病三大典型传播途径的答对率较高,但对非典型传播途径和艾滋病的流行情况等较专业知识的答对率普遍较低,且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之间的答对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应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艾滋病知识的薄弱环节进行健康教育,增强艾滋病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素质培训,加强同伴教育,提高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熊敏;冯承芸;甘春芳;张宛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攻击性行为是-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为常见的-种.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儿童早期就已经出现,并在整个学前期迅速增多~[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稳定性很高,对儿童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都具有严重不良影响~[3].
作者:贾守梅;汪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编制适合我国中小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评定的工具,为科学评定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标准化问卷开发程序,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定性研究形成条目池;运用7种统计方法对各条目进行筛选,以北京、陕西2 175名中小学生为被试,初步评价其信度和效度.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将该问卷划分为亲密度和矛盾冲突两大维度.经过筛选,共有55个条目入选,该问卷的重测相关系数、Cronbaeh's.系数、分半信度系数分别为0.920,0.939,0,679;与儿童自我意识问卷(PHCSS)的效标关联效度为0.326-0.628;所有条目的累积贡献率达32.468%.结论 学生评定问卷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作者:余小鸣;袁博成;安维维;郭丽娜;王嘉;陈玲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